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钢A588-A作为碰撞吸能盒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1
作者 陈乐恒 刘雁翔 +1 位作者 米清浩 万红雨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57,共11页
为验证高强钢A588-A作为碰撞吸能盒材料的可行性,在分析高强钢A588-A材料特性的基础上,根据美标要求制作高强钢A588-A材料的拉伸试样,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获取其准确的力学性能;建立高强钢A588-A吸能盒单... 为验证高强钢A588-A作为碰撞吸能盒材料的可行性,在分析高强钢A588-A材料特性的基础上,根据美标要求制作高强钢A588-A材料的拉伸试样,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获取其准确的力学性能;建立高强钢A588-A吸能盒单件和组件的三维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对吸能盒组件进行模拟碰撞仿真计算,并与实物碰撞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高强钢A588-A为基材的吸能盒组件具有优良的耐撞性能,33 km·h^(-1)冲击速度下的吸能量达2.06 MJ,可作为高速、重载轨道车辆吸能盒的首选材料;模拟碰撞仿真计算结果和实物碰撞试验结果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可通过模拟碰撞仿真对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A588-A材料 吸能盒 碰撞性能 仿真 试验 可行性研究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组织和元素扩散的影响
2
作者 王超 张红梅 +4 位作者 李岩 贾宏斌 王渐灵 孟令浩 姜正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86-4092,共7页
利用"冷压成型-真空烧结法"制备了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技术对不同烧结温度下获得的复合材料以及界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烧结温度高于1 300℃时,... 利用"冷压成型-真空烧结法"制备了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技术对不同烧结温度下获得的复合材料以及界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烧结温度高于1 300℃时,碳化钨/高强钢复合界面存在明显的过渡层,且Fe、Co、Cr元素发生了明显的扩散,W元素在1 340℃时有微量扩散;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WC孔隙逐渐减少并趋于致密化;同时WC晶粒尺寸逐渐变大,且WC晶粒形状逐渐规则化。烧结温度为1 300和1 320℃时,WC晶粒尺寸均匀; WC的硬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呈增大趋势,烧结温度为1 340℃时WC的硬度达到1 575 Hv_(0.1);在靠近结合界面处WC硬度明显高于碳化钨基体;在不同温度下,心部的高速钢材料硬度都在500 Hv_(0.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温度 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界面 显微硬度
下载PDF
高强钢在压力容器设计中应遵循的规定
3
作者 袁世定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02年第3期43-46,共4页
现将《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GBl50-1998《钢制压力容器》以及HG20580~20585-1998中关于对抗拉强度下限值σb>540MPa的材料在设计、制造和检验中的全部规定汇集于一文 ,以便于设计、制造和检验的各方人员查阅。
关键词 压力容器 设计 规定 高强钢材料 抗拉强度 下限值
下载PDF
爆炸焊接不锈复合高强钢的断裂韧性
4
作者 小田勇 吴绍尧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1982年第8期14-21,共8页
本文研究了SUS304不锈钢和HT80高强钢爆炸焊接复合板的断裂韧性。为了搞清冶金性质及复合结构对断裂韧性的影响。沿着复合板厚度的不同部位,切取均质和非均质试样,进行了夏比V型缺口试验与弯曲COD试验,这些试样的缺口根部或预裂纹前沿... 本文研究了SUS304不锈钢和HT80高强钢爆炸焊接复合板的断裂韧性。为了搞清冶金性质及复合结构对断裂韧性的影响。沿着复合板厚度的不同部位,切取均质和非均质试样,进行了夏比V型缺口试验与弯曲COD试验,这些试样的缺口根部或预裂纹前沿平行于板材表面。夏比V型缺口试验中,试样断裂时所消耗的能量与缺口根部的起裂能量,受到缺口根部的材料的影响及试样的净载面中两种不同钢种的厚度比的影响。在预裂纹位于不锈钢侧的非均质试样的静态弯曲试验中,虽然在整个试验温度范围内,预裂纹尖端处发生了塑性断裂,但是在预裂纹扩散之前,在焊接界面附近的高强钢中就发生了断裂。就裂纹起始而论,如果能测量出交界区首先起裂时的临界COD,以及断裂首先出现在预裂纹顶端处时的拉伸区宽度,则这二者分别可以成为一种断裂韧性参数。在预裂纹位于高强钢侧的非均质试样中,在低温下尚未发生塑性断裂的临界COD及在整个温度范围内的伸展区宽度,均可能作为断裂韧性的参量。因为断裂韧性基本上取决于包含预裂纹尖端的材料,即高强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尖端 塑性断裂 板厚 高强钢材料 非均质 不锈钢材料 张开位移 断裂韧性 破断韧性 力学强度 均质材料 缺口 塑性裂纹 爆炸焊接 爆炸焊
下载PDF
宝钢首批微合金汽车高强钢批量出口
5
《汽车制造业》 2007年第11期10-10,共1页
钢材是汽车安全、长寿命和低成本的关键.使用高强钢材料可减轻汽车自重,降低油耗并减少排放,目前高强钢在汽车新车型中的设计用量比例已达到三成以上.成为了未来汽车用钢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强钢材料 汽车安全 微合金 出口 宝钢 汽车自重 降低油耗 汽车用钢
下载PDF
8.8 m液压支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高有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20,共6页
针对8.8 m大采高液压支架大缸径立柱材料空白,现有加工制造装备等难以满足用户要求的现状,在架型设计、支架中心距确定、立柱缸径选定与制造、高强钢材料开发与焊接工艺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ZY26000/40/88D架型,支架中心距达到... 针对8.8 m大采高液压支架大缸径立柱材料空白,现有加工制造装备等难以满足用户要求的现状,在架型设计、支架中心距确定、立柱缸径选定与制造、高强钢材料开发与焊接工艺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ZY26000/40/88D架型,支架中心距达到2.4 m,立柱缸径φ600 mm,并形成了优选的加工制造工艺,有效保证了产品品质,与钢厂合作开发了ZMJ06高强钢材料,屈服强度达到890MPa,有效减小了支架质量,整架质量控制在100 t以内。目前8.8 m液压支架已经顺利通过了国家实验室型式试验检测,效果良好,为下一步批量生产做好了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8 m液压支架 制造工艺 大缸径立柱 高强钢材料
下载PDF
对钢材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σ_b>540MPa高强钢在压力容器设计中应遵循的规定
7
作者 袁世定 《泸天化科技》 200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基于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的实际需要,现将《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以及HG20580~20585—1998中关于对抗拉强度下限值钆σ_b>540MPa的材料在设计、制造和检验中的全部规定汇集于一文,以便于设计、制造... 基于工程师在设计工作中的实际需要,现将《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以及HG20580~20585—1998中关于对抗拉强度下限值钆σ_b>540MPa的材料在设计、制造和检验中的全部规定汇集于一文,以便于设计、制造和检验的各方人员查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压力容器 设计 高强钢材料 抗拉强度 下限值 磁粉 渗透检测 射线检测 超声检测 磁粉检测
原文传递
中集华骏研制的超轻量化栏板半挂车上市
8
作者 庞蕙 徐国红 张强勇 《专用汽车》 2009年第5期39-39,共1页
为适应目前的计重收费和日趋严格的“双超”治理的运输环境,满足用户对车辆自重轻、多承载和单趟利润最大化的需求,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精设计的、应用瑞典高强钢材料研制的超轻量化栏板半挂车于今年3月下旬上市。
关键词 超轻量化 半挂车 上市 栏板 利润最大化 高强钢材料 运输环境 计重收费
下载PDF
抗拉强度高达1900MPa的车用钢材
9
《汽车制造业》 2017年第20期37-37,共1页
MBW1900超高强钢材料在热成形后,抗拉强度可高达1900MPa,较目前的主流材料强度增加超过25%,因而可使汽车结构件减重15%,达到非常好的轻量化效果。
关键词 高强钢材料 抗拉强度 车用 汽车结构件 材料强度 热成形 轻量化
下载PDF
AC-STT工艺在超薄板焊接中的应用
10
作者 沈云飞 臧杰 《汽车制造业》 2017年第8期77-79,共3页
通过使用轻质、高强材料实现车身大幅减重已经成为车身轻量化最为主要的手段。为此,新型材料特别是高强度钢超薄板(厚度≤0.8mm)材料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高强度板厚已经做到0.8mm,未来还要向着0.6mm、0.4mm发展。相比传统材料... 通过使用轻质、高强材料实现车身大幅减重已经成为车身轻量化最为主要的手段。为此,新型材料特别是高强度钢超薄板(厚度≤0.8mm)材料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高强度板厚已经做到0.8mm,未来还要向着0.6mm、0.4mm发展。相比传统材料,超薄高强钢材料在焊接时易被烧穿,材料相变内应力大,焊接变形控制难,对于电弧焊接工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多年来,林肯电气专注研究适合薄板的焊接方法,通过确定最佳的薄板焊接工艺,提高焊接一次合格率,提升焊接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焊接 焊接工艺 应用 车身轻量化 高强材料 焊接变形控制 高强度钢 高强钢材料
下载PDF
Flexural behaviors of steel reinforced ECC/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被引量:8
11
作者 董洛廷 潘金龙 +1 位作者 袁方 梁坚凝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2年第2期195-202,共8页
An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ECC) is introduced to partially substitute concrete in the tension zone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to form an ECC/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mposite beam, which can increas... An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ECC) is introduced to partially substitute concrete in the tension zone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to form an ECC/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mposite beam, which can increase the ductility and crack resisting ability of the beam.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the plane remaining plane and the simplified constitutive models of materials, the stress and strain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depth of the composite beam in different loading stages a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to obtain calculation methods of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ies for different stages. Also, a simplified formula for the ultimate load carrying capacity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ode for the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ment and curvature for the composite beam is also proposed together with a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ductility of the ECC/RC composite beam. Finally, the calculation method is demonstrated with the test results of a composite beam.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have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test results, proving that the proposed calculation methods are reliable with a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ECC)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flexural properties load carrying capacity
下载PDF
Corner strength enhancement of high strength cold-formed steel at normal room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
12
作者 Ju CHEN Wei-liang J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251-1257,共7页
In this study, the suitability of current design methods for the 0.2% proof yield strength of the comer regions for high strength cold-formed steel at normal room temperature was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tandard pre... In this study, the suitability of current design methods for the 0.2% proof yield strength of the comer regions for high strength cold-formed steel at normal room temperature was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tandard predictions are generally accurate for outer comer specimen but conservative for inner comer specime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 analytical model to predict the comer strength of high strength cold-formed steel at normal room temperature was also proposed. The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predicted well the comer strength of high strength cold-formed steel not only at normal room temperature but also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It is shown that the predictions obtained from the proposed model agree well with the test results. Generally the comer strength enhancement of high strength cold-formed steel decreases when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formed steel Comer Elevated temperatures High strength steel Yield strengt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