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心室率控制方案在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董楠 张建军 刘艾红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745-747,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心室率控制方案在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为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80例患者作为... 目的分析不同心室率控制方案在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为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分别为方案1组和方案2组,方案1组采用高心室率控制方案,方案2组采用低心室率控制方案,随访观察12个月。比较两组入组时和入组12个月的心功能指标(NT-proBNP、LVDD、LVED、LVEF)。入组后1个月、入组后12个月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入组时、入组后第3月、第6月、第12月的Holter监测心率。结果 (1)两组患者入组时NT-proBNP、LVDD、LVE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2个月后,两组患者NT-proBNP、LVED均较入组时下降,且方案1组低于方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DD、LVEF与入组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入组时Holter平均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Holter均较入组时下降,且方案1组患者Holter平均心率均低于方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入组后1个月内发生心绞痛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第12个月,方案1组患者发生心绞痛次数及持续时间均低于方案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心室率控制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心脏功能,缓解了心绞痛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 高心室率控制方案 心室率控制方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