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冷季高架雷暴天气分类及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1
作者 苟阿宁 姚雯 +3 位作者 雷彦森 明绍慧 鲁易 魏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2,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地面自动站、闪电定位仪和ERA5再分析资料,将2011—2020年湖北冷季91次高架雷暴事件,按照形成机制分为雷雨型、强对流型和雷打雪型3类,并细致归纳了3类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环流背景及关键环境参数等特征。(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地面自动站、闪电定位仪和ERA5再分析资料,将2011—2020年湖北冷季91次高架雷暴事件,按照形成机制分为雷雨型、强对流型和雷打雪型3类,并细致归纳了3类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环流背景及关键环境参数等特征。(1)湖北冷季高架雷暴雷雨型最多,强对流型次之,雷打雪型最少。3类型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雷雨型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11月)和冬末初春(1—2月),强对流型及雷打雪型常出现在早春2月,3月基本以强对流型为主。(2)低槽冷锋、850 hPa切变线及低空西南急流是冷季高架雷暴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近地面为稳定的冷气团控制,逆温明显,西南低空急流沿着锋面逆温层以上的850 hPa附近触发抬升,水汽、上升运动及不稳定层结均出现在850 hPa以上。雷雨型和雷打雪型距离冷锋超过100 km以上,强对流型不足100 km。(3)850 hPa是风场转换的重要层次。强对流型850 hPa露点温度(T_(d850))、K指数、850 hPa与500 hPa温差(ΔT_(85))、850 hPa假相当位温(θ_(se850))、西南急流厚度和强度(I700)、切变线强度(S_(850))最大,中低层(850~700 hPa)垂直风切变(SL78)最小;雷打雪型对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要求最低,SL78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季 高架雷暴 环境参数 箱线图
下载PDF
一次伴随高架雷暴的极端暴雪不稳定机制分析
2
作者 万夫敬 李博 +2 位作者 罗江珊 侯淑梅 庞华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5-1119,共1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闪电定位监测、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23年12月14日山东地区的一次“雷打雪”天气过程的不稳定机制,利用锋生函数、假相当位温的密集区和地面温度的变化特征等,确定了地面冷锋的位置,结合物理过程的触...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闪电定位监测、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23年12月14日山东地区的一次“雷打雪”天气过程的不稳定机制,利用锋生函数、假相当位温的密集区和地面温度的变化特征等,确定了地面冷锋的位置,结合物理过程的触发和不稳定机制,给出了高架对流暴雪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雷暴和强降雪出现在地面冷锋后部,低空有深厚稳定的冷垫,逆温层之上存在强盛的暖湿空气,具有产生高架雷暴的环境。暴雪发生期间,存在对流-对称不稳定机制,且对称不稳定和位势不稳定存在于不同层次上:对称不稳定主要位于700 hPa以下,当暖湿气流沿低层冷垫强迫爬升,倾斜对流发展;而位势不稳定位于700~500 hPa,是伴随中低层西南急流的推进逐步建立的。当对称不稳定导致的倾斜对流发展到700~500 hPa层次时,位势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发展出深厚强烈的垂直对流。位势不稳定的建立与700~500 hPa上20 m·s^(-1)风速前沿的向北推进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超前于最强降雪和雷电,提前1~2 h。高架雷暴的触发除了低层冷垫的动力抬升外,还与中层700~500 hPa附近风速的增强有关,700~500 hPa风速增强后,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上升气流发展,进而触发对流,造成强降雪和强烈、高频的雷电活动。尽管本次高架雷暴强降雪时段的回波主要集中在20~35 dBz,但回波顶高超过了-30℃层高度,35 dBz回波伸展到达-10℃层高度之上,仍需高度关注冬季雷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打雪 极端暴雪 高架雷暴 对流-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南岭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双偏振特征分析
3
作者 袁韬 唐明晖 +3 位作者 陈伟 冯盼盼 杨湘婧 汤宇 《暴雨灾害》 2024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2023年3月22—23日南岭地区郴州发生了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降雹范围广、冰雹直径达20 mm,在高架对流中鲜见。为增强对此类冰雹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SA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双偏振雷达回波... 2023年3月22—23日南岭地区郴州发生了一次高架雷暴冰雹过程,降雹范围广、冰雹直径达20 mm,在高架对流中鲜见。为增强对此类冰雹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SA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地面锋线北侧冷区内,属于典型的高架雷暴,降雹落区位于地面锋面北侧140 km处,20 mm直径大冰雹由超级单体风暴造成。(2)导致郴州南部出现大冰雹的风暴可分为初生、发展跃增、降雹、减弱消亡阶段。风暴发展跃增阶段的强回波中心迅速增高且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跃增,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柱伸至0℃层以上4~5 km,上升气流强劲,有利于冰雹发展;降雹阶段强回波中心迅速降低,弱回波区(WER)消失,Z_(DR)柱高度明显下降,下降融化的冰雹表现为Z_(DR)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向着地面方向逐渐增大,K_(DP)足位置与降雹落区对应较好。(3)大冰雹的三体散射(TBSS)特征表现为根部Z_(DR)值较大,随着径向距离增加,Z_(DR)值迅速减小,相关系数(CC)明显偏低;大冰雹的旁瓣回波特征表现为低Z_(DR)、低CC,以上双偏振特征为大冰雹预警的关键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双偏振雷达 南岭 三体散射 Z_(DR)柱
下载PDF
宁波机场一次典型高架雷暴过程分析
4
作者 虞本颖 杨琦堡 吴福浪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4年第11期1412-1418,共7页
利用宁波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FNL 1˚ × 1˚再分析资料对2024年2月21~22日宁波机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发生在地面冷锋后部。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低层有一明显逆温层,... 利用宁波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FNL 1˚ × 1˚再分析资料对2024年2月21~22日宁波机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发生在地面冷锋后部。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低层有一明显逆温层,西南暖湿气流从逆温层顶开始抬升。过程发生时,中高层为高空槽前强盛的西南急流控制,配合850 hPa槽线和锋区。低层暖湿空气沿冷垫之上的强锋区做斜升运动,以及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均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触发、发展和维持。前期的降水、强盛西南急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以及水汽局地的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To analysis the process of a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that occurred at Ningbo Airport in February 21~22, 2024, by using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of Ningbo Airport and NECP/FNL 1˚ × 1˚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process is a typical elevated thunderstorm that occurred behind the surface cold front. Th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is stable near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inversion layer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The warm and humid southwest airflow rises from the top of the inversion layer. When the process occurs, the middle and upper levels are controlled by the strong southwest jet stream in front of the high-level trough, with the trough line and frontal zone at 850 hPa. The inclined upward movement of low-level warm and humid air along the strong frontal zone above the cold air cushion and the strong vertical shear of environmental winds, are conducive to the triggering,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continuous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strong southwest jet stream, and local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provided sufficient water vapor for this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机场 高架雷暴 冷垫 逆温层
下载PDF
2021年郑州地区首场暴雪伴高架雷暴过程分析
5
作者 张若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148-151,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21年郑州首场暴雪伴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700 hPa急流和地面倒槽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700 hPa豫北地区有东西...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21年郑州首场暴雪伴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700 hPa急流和地面倒槽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700 hPa豫北地区有东西向暖切变线,切变线南部强盛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条件;西南倒槽发展旺盛,有利于引导高压前部的冷空气持续南下并长时间维持;850 hPa冷舌和地面南下的冷空气为暴雪和高架雷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冷垫,低空暖湿急流沿低层冷垫爬升,产生不稳定层结和强上升运动,从而在大气高层产生雷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高架雷暴 雷打雪 河南郑州 2021年
下载PDF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0
6
作者 农孟松 赖珍权 +2 位作者 梁俊聪 董良淼 刘国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4-88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冰雹伴随雷暴发生在地面锋后约1000 km,边界层为冷高压控制。850 hPa风速较小,700 hPa以上层有强急流,700~850 hPa有强的垂直风切变,500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冰雹伴随雷暴发生在地面锋后约1000 km,边界层为冷高压控制。850 hPa风速较小,700 hPa以上层有强急流,700~850 hPa有强的垂直风切变,500 hPa高空冷槽东移为对流的发生提供触发条件。(2)冰雹发生在850 hPa切变线南北两侧约200 km范围,等压面锋区强度大;高空槽前正负变温使700~500 hPa垂直方向温度差大,导致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加大。当500 hPa低槽移至强锋区上空时,锋面坡度变陡,上升运动加强,不稳定性增大,使得冰胚在对流层中层增长而形成冰雹。(3)风暴追踪信息显示风暴生成高度高,在垂直方向上倾斜增长;质心均在5~6 km,风暴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低层发展,最大反射率以及液态含水量均不大,具有明显高架雷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冰雹 高空冷槽 垂直温度递减率
下载PDF
2012年初春华南“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50
7
作者 吴乃庚 林良勋 +2 位作者 冯业荣 刘运策 邓文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0-417,共8页
利用华南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华南地区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对流天气过程特点。结果表明,在低层强大冷气团控制下,地面冷锋后华南地区出现的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 利用华南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华南地区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对流天气过程特点。结果表明,在低层强大冷气团控制下,地面冷锋后华南地区出现的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较典型的冷区"高架雷暴",近地面大气层结较稳定,低空存在逆温,强对流天气落区与850 hPa切变线位置有较好对应。中高层的西风槽东南移和高空急流南压,配合低层850 hPa南岭山脉南侧偏南急流显著加强,为高架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边界层冷空气补充南下迫使低层暖湿空气抬升,中高层槽前辐散气流产生高空"抽吸"作用,配合华南上空有利的大气动力和热力不稳定条件,形成了此次罕见的高架强对流。与一般地面发展雷暴不同,此次"高架雷暴"暖湿空气是从逆温以上的850 hPa附近开始对流抬升,而不是从边界层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冷锋 逆温 切变线 条件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盛杰 毛冬艳 +2 位作者 沈新勇 蓝渝 何立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58-1065,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对流天气综合监测等资料,对2010-2012年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强对流天气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一次典型个例给出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再结合雷暴物理条件的统计特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对流天气综合监测等资料,对2010-2012年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强对流天气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一次典型个例给出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再结合雷暴物理条件的统计特征探讨高架雷暴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此类高架雷暴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日变化,常伴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低空急流、低层切变线以及500 hPa西风槽等。预报着眼点主要为850和700 hPa大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700与500 hPa的温差达16℃以上,有一定的热力不稳定;700 hPa上建立一支低空西南急流,配合500 hPa西风槽以及低层的切变线,这些因素为雷暴触发及发展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冷锋 高架雷暴 低空西南急流 触发机制
下载PDF
2013年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高架雷暴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黄小刚 费建芳 +1 位作者 孙吉明 程小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9-441,共13页
综合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等多源数据,分析了2013年2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高架雷暴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类高架雷暴过程发生在冷锋后部对流稳定的环境大气中,其主要形成过程为:首先气块在地... 综合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等多源数据,分析了2013年2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高架雷暴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类高架雷暴过程发生在冷锋后部对流稳定的环境大气中,其主要形成过程为:首先气块在地形强迫和锋面抬升作用下产生垂直运动,由于对流稳定环境大气的抑制,气块只能到达较低的中性浮力高度并产生与环境大气之间的绝对地转动量差(ΔM),在ΔM调整机制作用下自低层抬升的气块将产生沿等熵面的惯性加速度从而加强了倾斜运动,当暖湿气流沿锋面爬升至约700 hPa高度时,在辐合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等的共同作用下,倾斜运动进一步加强,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对称不稳定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倾斜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地形强迫和锋面抬升的基础上,ΔM调整与对称不稳定的共同作用使得冷锋后部锋区上空产生旺盛的倾斜运动,倾斜运动的持续发展使对流得到组织化,产生带状的对流云和降水带,最终形成了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总之,在对流稳定的环境大气条件下,由于地形强迫和锋面抬升、ΔM调整、辐合切变线和高低空急流耦合以及对称不稳定等机制的联合作用激发了倾斜对流运动的强烈发展,使倾斜对流有效位能大量累积并释放,最终形成了此次冬季高架雷暴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ΔM调整 对称不稳定 地形强迫 锋面抬升
下载PDF
2016年初冬陕西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大梅 章丽娜 +1 位作者 王秀明 胡启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04-1413,共10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西安和安康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6年11月22日发生在陕西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中南部雷暴区位于地面冷锋后350~500 km的区域内,雷暴区3 km以...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西安和安康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6年11月22日发生在陕西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中南部雷暴区位于地面冷锋后350~500 km的区域内,雷暴区3 km以下是深厚的冷垫,同时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层,低层是绝对稳定的大气层结,这说明此次雷暴天气为高架雷暴。通过诊断饱和假相当位温、假相当位温、湿位涡和绝对涡度表明不同地区不稳定机制是不同的。西安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安康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不稳定。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降雪回波呈现出数个平行带状回波,与0~6 km风切变矢量(西西南风)平行;在条件性不稳定区域,降水回波为小尺度的块状回波。强垂直风切变表明大气斜压性强,中高层暖湿气流增强了大气的湿斜压性,从而使中高层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产生倾斜对流;中低层偏南气流输送暖平流和水汽,使得大气较为暖湿,中高层温度平流较弱,大气较干,形成位势不稳定,锋面抬升中低层暖湿大气使其饱和,位势不稳定转化为条件性不稳定,产生垂直对流。不稳定与上升运动及回波高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逆温层 强垂直风切变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2009年早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鲍媛媛 康志明 +1 位作者 李伦 黄小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5-525,共11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6.7μm卫星水汽图像和TBB、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3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中低层低槽、低涡切变线、西...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6.7μm卫星水汽图像和TBB、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3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中低层低槽、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南北支西风急流。低空急流造成暖湿气流输送和高空急流造成冷平流侵入是对流触发机制。近地层为层结稳定的"冷空气垫",位势不稳定出现在低空急流与中高层干冷气流之间,并因急流中的下沉运动得以加强;西南暖湿气流与其北部干冷气流在中低层形成湿斜压锋区,西南气流的下沉支和北方下沉气流汇合在近地层形成的东北风回流与上部西南风生成锋面次级环流圈及中高层上升气流与北支急流中的下沉气流耦合形成次级正环流圈有利于倾斜上升运动的发展;低空急流的强暖平流和水汽通量辐合、北支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和南支急流北侧的辐合均加强了中尺度上升运动。湿层浅薄、上下干层较为深厚、强垂直风切变、低层逆温、-20~0℃过冷水层气流强上升运动等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雷电和冰雹出现在TBB、低空急流风速、θse、水汽通量以及300 h Pa散度等值线密集区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低空急流 高空急流 大气边界层
下载PDF
2016年陕西地区首场伴随“高架雷暴”区域性暴雪过程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姚静 井宇 +2 位作者 刘勇 赵强 王楠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6期24-32,共9页
利用陕西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逐小时卫星相当黑体温度(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资料、闪电定位检测资料、西安CINRAD/CB型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 利用陕西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逐小时卫星相当黑体温度(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资料、闪电定位检测资料、西安CINRAD/CB型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2016年11月22—23日陕西地区一次罕见的伴随"高架雷暴"暴雪天气过程成因机制。结果表明:500 h Pa高空槽、700 h Pa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为陕西地区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700 h Pa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85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倒槽的偏东气流为暴雪与高架雷暴提供深厚的冷垫。此次伴随暴雪出现的高架雷暴,是典型的"冷区雷暴",700 h Pa以下维持较强的逆温层,700 h Pa以上为湿中性层结,上升气流较强,易引发深厚湿对流;锋面次级环流圈有利于倾斜上升运动的发展;强垂直风切变,对流回波强度为30—50 d Bz,回波顶高为10—12 km,对流层顶高度超过-20~0℃的过冷水层高度,易导致雷电发生。雷电和冰雹出现在低空急流入口区左侧、TBB、水汽通量、θse密集区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低空急流 逆温层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基于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的湖北省冷季“高架雷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苟阿宁 高正旭 +4 位作者 侯静 韩芳蓉 刘文婷 张文言 张文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8-541,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三维闪电定位仪、天气雷达和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等,对湖北冷季(2014年11月)发生的3次高架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1)3次过程发生在地面冷锋后部地面冷气团中,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和频繁的雷电活动为主,是典型...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三维闪电定位仪、天气雷达和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等,对湖北冷季(2014年11月)发生的3次高架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1)3次过程发生在地面冷锋后部地面冷气团中,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和频繁的雷电活动为主,是典型的冷季“高架雷暴”,对流区位于地面冷锋后部500 km左右。(2)地面到925 hPa的冷垫,迫使暖湿气流爬升,在925 hPa逆温层附近触发对流,冷垫之上西南暖湿气流越强,对流越旺盛,雷达径向速度剖面可以明显看到1 km之下的冷垫。(3)冷季高架雷暴雷电活动剧烈,CG(地闪)占总闪比例60%以上,而+CG则占CG的40%左右,闪电频次和降水有很好的时空对应关系,CG出现在较强降水中心附近及周围,IC和CG突增对降水均有一定的时间提前量。CG更靠近强回波中心,且和≥30 dBZ的回波位置对应较好,IC则分布在雷暴单体外侧回波强度≥15 dBZ的区域。0℃等温线以上的(最大)回波强度达到43 dBZ以上或者18 dBZ回波顶高超过7.5 km是湖北冷季高架雷暴是否发生雷电的重要预警因子。(4)地基微波辐射计温度、湿度廓线和探空曲线基本吻合,可以看到明显的冷垫、逆温层及西南急流。基于微波辐射计资料计算的不稳定指数变化特征对冷季高架雷暴的短临预报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当A指数、TT指数、K指数和T850-500出现快变抖动时,伴随抖动加剧可以判断将会有雷暴天气发生,当波动曲线开始下降并变得平稳,表示雷暴减弱消亡;θse 850在雷暴出现后跃增并在320 K附近抖动,雷暴结束后下落到290 K的平稳状态;Td850在雷暴活跃阶段近乎为0℃;T850-500在雷暴发生前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雷暴结束后大气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季 高架雷暴 三维闪电定位仪 地基微波辐射计
下载PDF
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高架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55
14
作者 张一平 俞小鼎 +2 位作者 孙景兰 梁俊平 吕林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8,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雷电定位监测和1°×1°NCEP分析资料对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高架雷暴(elevated convection)成因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建立了高架雷暴天气的流型配置模型。结果表明:(1)本次高... 利用常规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雷电定位监测和1°×1°NCEP分析资料对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高架雷暴(elevated convection)成因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建立了高架雷暴天气的流型配置模型。结果表明:(1)本次高架雷暴发生在中纬度暖性低槽发展东移的环流形势下,边界层顶以上近中性条件不稳定性层结(偏向于很弱的条件不稳定)在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湿平流的强迫作用下,使得700 hPa以上出现较大范围的较强上升运动,地面冷高压后部偏东气流对高架对流的产生具有冷垫作用。(2)出现高架雷暴的大气低层存在较强的逆温层,700 hPa暖温度脊前的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为高架雷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并使低层逆温层顶以上出现弱条件不稳定层结和较高的露点,两者结合导致弱的最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MUCAPE,其值在10~50 J·kg^(-1)之间,高架对流是由逆温层顶附近及其以上的暖湿气块被抬升而造成的,对应1.0~3.0 m·s^(-1)的雷暴内最大上升气流。(3)此次高架雷暴发生在强斜压环境中,有较强的动力不稳定,中低层0~6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值分别为(3.0~3.7)×10^(-3)和(5.0~5.3)×10^(-3)s^(-1)。(4)本次过程-10℃、-20℃层高度分别在5、6.5 km,弱对流云顶高度多在6~8 km或以上,超过了冻结层高度,易导致雷电发生。(5)从流型配置模型看,高空暖性低槽、中高层强烈发展的温度脊、700 hPa强西南暖湿低空急流和边界层冷中心、冷温度槽、地面冷高压等是值得关注的影响系统,当这些天气系统有利配置时,应注意低层逆温层、中层弱条件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以及高架雷暴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强逆温层 弱条件不稳定 强垂直风切变 700 hPa暖湿急流 冷空气垫
下载PDF
江苏近10a高架雷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曹舒娅 张静 +1 位作者 施丹平 李杨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1-691,共11页
对2007—2016年发生在江苏地区的冬半年雷暴进行特征分析,筛选出12次典型的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揭示江苏发生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典型的环流形势,发现逆温层顶之上的不稳定浅层和上下层强垂直风切变分别为高架雷暴的发生提供弱热力... 对2007—2016年发生在江苏地区的冬半年雷暴进行特征分析,筛选出12次典型的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揭示江苏发生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典型的环流形势,发现逆温层顶之上的不稳定浅层和上下层强垂直风切变分别为高架雷暴的发生提供弱热力不稳定和强动力不稳定条件。强垂直风切变、850 hPa附近强烈的锋生导致的锋面次级环流,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造成的抽吸作用,为高架雷暴的发生和维持提供逆温层之上的动力抬升条件。高架雷暴发生时高仰角反射率因子呈现出类似零度层亮带的环形特征,对流单体不断生成在圆环附近。初步归纳了江苏高架雷暴的预报着眼点:500 hPa先后高空槽东移,700 hPa有16 m·s^(-1)以上的西南急流,850 hPa切变线东伸,存在逆温层顶高于1. 5 km,逆温强度大于5℃的较强逆温,0~6 km垂直风切变超过18 m·s^(-1),700 hPa与500 hPa温度差在15℃以上以及700hPa的相对湿度高于80%,且比湿在5~6 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逆温层 垂直风切变 锋生作用 伯努利方程
下载PDF
2014年初春江苏一次高架雷暴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舒娅 韦芬芬 +1 位作者 孙伟 沈建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4期88-95,共8页
通过使用NCEP1°×1°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3月19日发生在江苏沿江苏南的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是江苏初春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前期500hPa高空槽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地面先后受两... 通过使用NCEP1°×1°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3月19日发生在江苏沿江苏南的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是江苏初春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前期500hPa高空槽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地面先后受两股冷空气影响,地面附近存在较强逆温,暖湿空气在冷垫之上爬升。850hPa存在浅薄的对流不稳定层以及0~3km强烈的垂直风切变,分别提供了弱热力和强动力不稳定条件。此次过程850hPa附近存在强烈的锋生。雷暴发生的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沿江苏南上空存在明显的水汽积聚。雷暴发生期间回波强度最大达55dBZ,移速达75km/h,使得沿江一带自西向东产生雷暴。垂直风廓线上可见此次对流天气有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强回波质心发展高度在4.5km左右,强回波发展高度主要在0℃层高度之下,-20℃层高度高于江苏春季冰雹发生时的预报指标,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强度不强和伸展高度不高是此次过程没有产生冰雹的主要原因;0℃层高度、-20℃层高度以及大气可降水量均低于江苏春季发生短时强降水的最低指标,是此次过程没有产生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冷垫 逆温层 锋生函数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一次华南暖季高架雷暴的天气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柳斯 刘子杰 +1 位作者 张华龙 廖菲 《广东气象》 2018年第3期1-5,9,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NCEP/NCAR 1°×1°分析资料,对广东暖季一次伴有短时强降水、强闪电和瞬时大风的强高架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发生在地面锋线以北200~400 km处,850 h Pa切变线、700 h...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NCEP/NCAR 1°×1°分析资料,对广东暖季一次伴有短时强降水、强闪电和瞬时大风的强高架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发生在地面锋线以北200~400 km处,850 h Pa切变线、700 h Pa低空急流和500 h Pa西风槽前西南风动量下传致使低层风速脉动增强等是触发高架对流的有利动力条件。900 h Pa以下存在逆温层,850 h Pa暖平流加强了逆温层以上层结不稳定,垂直运动发生在逆温层以上,最大上升速度中心在700 h Pa及以上层次。水汽分布呈"上干下湿"状态,低层广东中南部存在明显的水汽辐合,水汽主要来源是孟加拉湾。另外,短时大风的出现可能与强降水粒子在较大环境风中的下沉拖曳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高架雷暴 暖季对流 短时强降水 瞬时大风 华南
下载PDF
沿江苏南一次伴随“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潇潇 钱昊钟 +2 位作者 周彬 王璐璐 沈雨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6-844,共9页
利用沿江苏南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3年2月18—19日一次罕见伴随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700 h Pa强盛的暖湿气流与925h Pa显著的偏东风急流交汇,形成了"暖盖"与"冷垫"稳定叠置并... 利用沿江苏南地面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3年2月18—19日一次罕见伴随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700 h Pa强盛的暖湿气流与925h Pa显著的偏东风急流交汇,形成了"暖盖"与"冷垫"稳定叠置并持续维持的锋生机制,为此次暴雪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成熟的动力热力条件,在淞附增长作用下,形成较强降雪。强降雪落区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饱和湿位涡的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此次伴随暴雪出现的雷暴是较典型的冷区"高架雷暴",它出现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环境中。通过等熵分析揭示了雷暴的触发机制:暖湿气流沿着锋面从低层爬升到600~650 h Pa,与冷空气相遇触发了本次雷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高架雷暴 饱和湿位涡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等熵分析
下载PDF
贵州静止锋冷区高架雷暴冰雹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明飞 万雪丽 罗喜平 《热带地理》 2017年第4期484-493,共10页
利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对贵州近30年高架雷暴冰雹天气的统计分析发现:高架雷暴冰雹多出现在滇黔静止锋后的贵州中东部,与贵州总体冰雹分布明显不同。对典型的37次高架雷暴冰雹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发现,滇黔静止锋是判定高架雷暴的重要... 利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对贵州近30年高架雷暴冰雹天气的统计分析发现:高架雷暴冰雹多出现在滇黔静止锋后的贵州中东部,与贵州总体冰雹分布明显不同。对典型的37次高架雷暴冰雹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发现,滇黔静止锋是判定高架雷暴的重要依据。根据静止锋强弱的变化,分为静止锋西进型、静止锋维持型和静止锋北退型三大类高架雷暴冰雹天气。分别选取3次典型个例对比分析得出:静止锋的存在使得低层有稳定的逆温层,但将抬升起始高度抬高到逆温层顶后,3次个例中均出现了一定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同时呈现出"上干下湿"的喇叭口探空图形;对水汽条件的分析发现,低层水汽的输送均来自于锋面逆温层上的偏南气流;由锋面造成的较强垂直风切变是形成高架对流天气发展的有利条件。由于3次冰雹天气过程地理位置不同和静止锋的摆动,其锋面逆温层高度不同,锋生高度不同,前两类高架雷暴冰雹锋生过程中变形项为主要贡献项,第三类高架雷暴冰雹锋生函数先由变形项形成锋生,随后以水平辐散项为主导形成强烈锋生触发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高架雷暴 静止锋 贵州
下载PDF
湘西地区高架雷暴类冰雹的基本特征与关键预报因子 被引量:8
20
作者 石燕清 姚蓉 +1 位作者 张丹丹 朱国光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9-734,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5—2014年湖南省湘西州2—3月高架雷暴类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配置及环境场要素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高架雷暴类冰雹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湘西早春时期的高架雷暴类冰雹南部地区多于中...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5—2014年湖南省湘西州2—3月高架雷暴类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配置及环境场要素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高架雷暴类冰雹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湘西早春时期的高架雷暴类冰雹南部地区多于中北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日变化。影响高架雷暴类冰雹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槽、700hPa急流以及冷空气等。潜势预报指标包括:850hPa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2%,700hPa相对湿度大于等于60%,500hPa相对湿度小于等于48.5%;850hPa存在强的温度锋区,温差大于等于13℃/5个纬度;700hPa与500hPa的温差大于等于15℃;700hPa有风速大于等于16m·s^(-1)的西南急流,且850hPa与700hPa的垂直风切变大于等于19m·s^(-1);0℃层高度为3~4km,-20℃层高度为6~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冰雹 潜势预报 关键预报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