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构建的路径探析
1
作者 王文姮 汤培哲 +2 位作者 周小兰 张一帆 刘杰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近年来,随着“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不断涌现,学界对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所刊载的与高校“大思政课”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相关发文量增长迅速,研究机构和... 近年来,随着“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不断涌现,学界对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所刊载的与高校“大思政课”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相关发文量增长迅速,研究机构和基金资助力度增加明显;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热点主题可简要概括为教育对象类、教育目的类和实践路径类三类;根据研究发展趋势又可将高校“大思政课”研究分为研究领域集中阶段、研究层次转变阶段和研究方法创新阶段。由此,笔者发现新媒体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实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的必由之路,认为要从体制机制保障、协同联动、规范意识、文化熏染和实践创新五个方面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大思政课” 新媒体 CITESPACE 发展趋势 格局构建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
作者 张诗博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1期73-79,共7页
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难以完全克服教学与实践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间、不同部门间相互分离的局面。在数字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能够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新的动能。人... 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难以完全克服教学与实践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间、不同部门间相互分离的局面。在数字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能够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新的动能。人工智能的功能与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知、情、信、意、行转化的全过程。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能够增强知识体系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度,促进学生对思政课和学科思政的教育内容进行再内化与再建构。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上下、校内校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协同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应的同时,还应厘定人工智能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运用范围,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尺度与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大思政课” 大数据 智能算法 智能平台
下载PDF
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核心要旨与实践理路
3
作者 耿品 冯淑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6,共7页
科技小院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学生成长新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展了高... 科技小院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学生成长新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增添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打造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高站位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高质量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创新载体,高水平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扩容提速;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工作,高标准凝聚高校“大思政课”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小院 高校“大思政课” 高质量
下载PDF
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重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姜凤敏 张良 包启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2-88,共7页
基于圈层理论与协同理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零散化的发展困境,必须从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深入分析育人课程、育人主体、育人课堂的作用与功能。在此诉求下,本文从思政课、专业课、高校“大思政课”等维度着眼,提出高... 基于圈层理论与协同理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零散化的发展困境,必须从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深入分析育人课程、育人主体、育人课堂的作用与功能。在此诉求下,本文从思政课、专业课、高校“大思政课”等维度着眼,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核心圈层是内圈层由“思政课课程—思政课课堂—思政课教师”构成,是理论宣教的主要场域;关键圈层是中圈层,由“专业课课程—专业课课堂—专业课教师”构成,是价值负载的核心空间;辐射圈层是外圈层,由“高校‘大思政课’课程—高校‘大思政课’课堂—辅导员与教学行政人员”构成,是人格型塑的关键环节。在实践层面,高校需尊重课程知识的价值属性,搭建“全向度”领导机制;明晰育人目标,设计“全要素”运作机制;优化场域结构,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从而为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的落实和运行提供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大思政课” 圈层协同模型 高校治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