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思政人的思政精神 被引量:2
1
作者 高玉梅 王荣芳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17-120,共4页
高校思政人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一称谓更加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体的精神和品质特征。高校思政人为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该具备符合专业要求的思政精神,即自信精神、传播精神、践行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 高校思政人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一称谓更加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体的精神和品质特征。高校思政人为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该具备符合专业要求的思政精神,即自信精神、传播精神、践行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践行思政精神的主要路径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自信力;践行由经师到人师的角色转变,积极立德树人;弘扬创新精神,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用响亮的思政音,理直气壮地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人 高校思政人 精神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实践困境与解决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陶言诚 韩芳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2,5,共3页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变革,数字化智能技术正在逐渐重塑教育的新形态,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成了智能时代的一大趋势。在此契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机遇,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开创出符合时...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变革,数字化智能技术正在逐渐重塑教育的新形态,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成了智能时代的一大趋势。在此契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机遇,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开创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并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赋能。在这一数字化生态系统中,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平台、智能评估和辅导系统等方面,以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建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以确保整个教育过程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教育 创新实践
下载PDF
基于《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文化自信视角下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红国 邵文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作为塑造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资源同质化、教学单一化等问题,限制了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发挥。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展示中国智慧、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脉,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传承黄... 作为塑造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资源同质化、教学单一化等问题,限制了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发挥。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展示中国智慧、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脉,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传承黄河历史文脉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思政教育以文育人的有效举措。《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以融合教育为切入点,在阐述黄河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现实动因、模式建构和路径选择,为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 育人作用 融合教育 文化自信 文化融入 以文育人 现实动因 历史文脉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效应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以及内在要求,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进行探讨,提出革新教学理念,强化思政课教师新...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效应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以及内在要求,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进行探讨,提出革新教学理念,强化思政课教师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素养;重构碎片化传播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秉承以学生为本,碎片化教育传播精准对接学生学习需求;完善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思政”教学体系评价机制等策略,为推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高校教育 碎片化传播 效应 有效策略
下载PDF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理念与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虹 曹晓军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7-99,共3页
以新思政观为指导,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坚持文化自信,从两者的目标、功能、内容和方法四个方面理顺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过程中需面对的一些重要关系,厘清两者融合的基本理念;探析... 以新思政观为指导,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坚持文化自信,从两者的目标、功能、内容和方法四个方面理顺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过程中需面对的一些重要关系,厘清两者融合的基本理念;探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升路径,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口,多管齐下,探索新思政观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路径,推进两者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理论课 心理健康教育 理念 路径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佳 刘献岭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3-80,共8页
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步入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缓慢是进行人工智能赋能的必要性;国家战略的支撑引导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共... 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步入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缓慢是进行人工智能赋能的必要性;国家战略的支撑引导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发展共同构成人工智能对其赋能的可行性。为此,在坚持“价值为本,技术为器”“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教师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上,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赋能,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铸魂育人实效,进而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课程 教学创新
下载PDF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周艺 庞丹丹 苏文婷 《高教论坛》 2024年第3期32-35,81,共5页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在现实应用中仍然存在着教师数字化教学理念落后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偏重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建设而忽视数...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在现实应用中仍然存在着教师数字化教学理念落后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偏重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建设而忽视数字化教学实际应用、数字化协同育人功能和机制尚未健全等难题,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数字化改革创新成效。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仅要关注数字技术、数字设备的更新换代,而且要关注教师教学数字化素养、教研团队的数字化教研能力、思政课教学育人模式以及服务于教学过程的保障体系和机制体制的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高校 教学改革 数字化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基本逻辑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爱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0,共4页
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及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融入为切入点推进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合理性与现实的可行性。从历史逻辑看,这既符合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演进的必然趋势与固有规律,又是对其... 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及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融入为切入点推进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合理性与现实的可行性。从历史逻辑看,这既符合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演进的必然趋势与固有规律,又是对其经验积累的有效继承;从理论逻辑看,这出自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提升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自主性的必然选择;从实践逻辑看,这是课程体系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须遵循课程结构扩展与体系优化的一般规律加以科学建设。对三大逻辑的梳理、总结与科学阐释,有利于进一步确证二者融合的内在关联,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高校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 逻辑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基于认同构建的研究视角 被引量:4
9
作者 米莉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年第1期87-89,共3页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立足新媒体传播环境,基于认同构建的研究视角,在对大学生群体认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青春”主线构建政治制度认同、以媒介仪式构建政...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立足新媒体传播环境,基于认同构建的研究视角,在对大学生群体认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青春”主线构建政治制度认同、以媒介仪式构建政治利益认同、以“中国梦”为框架构建政治价值认同三个层面,尝试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认同构建 新媒体传播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中元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1-107,共7页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保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与坚定信念,具有重要的思政价值。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能够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保存,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以落...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保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与坚定信念,具有重要的思政价值。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能够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保存,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当前高校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实践教学尚面临着教学开发不够深入、教学利用不够充分、融入方式陈旧和教育主体认知不全现实困境。高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利用多种数字技术,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发红色资源数字化创意产品、搭建红色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构建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新模式等举措,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教育 数字技术
下载PDF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设计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旭伟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I0013-I0013,共1页
“大思政”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扩大化,包括课程载体扩大化、教育队伍扩大化、育人过程扩大化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载体扩大化是指将高校通识课、专业课、双创课、实践课等各种课程作为“思政拓展媒介”,赋予其思政教育职能与价值。教育... “大思政”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扩大化,包括课程载体扩大化、教育队伍扩大化、育人过程扩大化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载体扩大化是指将高校通识课、专业课、双创课、实践课等各种课程作为“思政拓展媒介”,赋予其思政教育职能与价值。教育队伍扩大化是指除了思政理论课程师资外,将专业教师、高校政工、党员干部、学生父母及网络领袖等纳入到教育主体的范畴,以此汇集全员化育人合力。育人过程扩大化是指打破思政理论课体系约束及学校教育藩篱,将思政教育引入到社会场域场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践场景、实践方式加速思政元素价值的内化。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必须脱离“课时主义”的桎梏,按照知行合一的原则、学以致用的要求展开新一轮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实践育人模式 育人过程 理论课 全员化 知行合一 创课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要求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贞山 吴东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重大文明成就和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逻辑。高校思政课是开展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厘清人类...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重大文明成就和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逻辑。高校思政课是开展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厘清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生动力、时代价值、现实依据和实践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能够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形成学习和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创新理论 马克主义理论教育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使命——评《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静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3期I0036-I0036,共1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使命,对于推动教育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一书紧扣时代脉搏,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分析了...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使命,对于推动教育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一书紧扣时代脉搏,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而探讨思政教育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以期为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 时代新人 高校实践 教育创新 时代脉搏 研究和探索 创新与发展 民族复兴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风险生成及规避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建红 祝玲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0,共7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技术迭代演进的最新产物,凭借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可能与空间。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容易衍生出主体性失落、教师话语权旁落、意识形态安全...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技术迭代演进的最新产物,凭借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可能与空间。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容易衍生出主体性失落、教师话语权旁落、意识形态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多重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主体的智能素养不足、算法“黑箱”和算法歧视、管理制度和问责机制缺失等因素而导致。为了有效规避和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风险,实现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需要从高校、教育主体、教学话语范式、智能检测监控技术、管理制度和问责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校 风险 规避
下载PDF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果 林晞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3-57,共5页
大学体育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是课程育人的前沿阵地,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让红色文化资源和高校体育课程有机融合,能够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红色文化化人的目标,并充分彰显出高校体育课程在“立德树... 大学体育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是课程育人的前沿阵地,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让红色文化资源和高校体育课程有机融合,能够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红色文化化人的目标,并充分彰显出高校体育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中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文章对红色资源的内涵、类型、特点及其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定位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指向,分别从明确体育教学目标、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搭建数字教育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资源 高校体育课程 价值定位 目标指向 实践路径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冠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8期101-103,共3页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广泛应用,高校思政工作的舆论引导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对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舆论引导机制展开研究,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维护校园稳定与和谐具有重...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广泛应用,高校思政工作的舆论引导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对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舆论引导机制展开研究,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维护校园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内容能够通过图文、视频等多样化形式迅速传播,思政信息传递更加生动、直观,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理解。然而,新媒体的特性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这不仅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同时也使得网络舆情呈现出不确定性,还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在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构建健全的舆论引导机制,这一机制应当具备灵活性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变化,并且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也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的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新媒体语境下的交流技巧和引导策略。此外,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也是优化舆论引导机制的重要策略。高校应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对校园稳定和谐造成影响的负面信息。通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高校能够在第一时间对舆论进行引导,确保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工作 舆论引导机制 信息传播 网络舆情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秋芳 谢雨欣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99-103,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教材、根本遵循和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然而,在当前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思政课教师素质、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教材、根本遵循和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然而,在当前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思政课教师素质、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鉴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学生多样化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学生评价反馈机制等措施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学生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加深大学生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全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高校教育 实践教学 评价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鹤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在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和风险。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导向,在校园网络中注入先进的... 在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和风险。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导向,在校园网络中注入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并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在遵守引导网络舆情原则的基础上,发挥其引导价值,进而不断研究、改进、创新引导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大学生培养 教学引导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琦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80-89,共10页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提质优效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从评价之向、评价之据及评价之域整体统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立足于全人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的基本特征,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提升路径,在问题导...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提质优效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从评价之向、评价之据及评价之域整体统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立足于全人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的基本特征,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提升路径,在问题导向上把握多方诉求,在内容导向上提升衔接设置,在效果导向上反馈评价实效,继而形成一体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教学评价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天虎 陈燕 赵吟秋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年第4期17-20,共4页
关于英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基于要素论、功能论、方法论、认识论四个维度,概括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阐释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关于英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基于要素论、功能论、方法论、认识论四个维度,概括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阐释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从设定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前提条件,设计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框架体系,多元路径推进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高校 价值意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