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晚全新世高海平面的琼海珊瑚礁记录 被引量:22
1
作者 时小军 余克服 +2 位作者 陈特固 张江勇 赵建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共9页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精确的海平面标志物。原生死珊瑚顶面与附近现代活微环礁顶面的高差数据和精确可靠的TIMS铀系年龄数据显示,5500~5200aBP(U/Th年龄,相对于2008年)时海平面至少高出现在(100±8)cm,真实的海平面很可能比现在高2.0~2.2m。总体上,5500~3500aBP期间海平面波动变化,波动幅度约为0.6m,且这种波动与气候波动有较好的对应性。4400~3900aBP期间琼海珊瑚礁的发育缺失很可能与此时的气候干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高海平面 海平面波动 中-晚全新世 琼海市 海南岛
下载PDF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与全新世高海平面 被引量:21
2
作者 黄德银 施祺 张叶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共7页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海南岛南部全新世以来以沉降活动为主要特征,鹿回头珊瑚礁能够反映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鹿回头岸礁礁坪面上的原生珊瑚礁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的产物.全新世以来南海北部至少存在过4期相对高海平面阶段:7 300...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海南岛南部全新世以来以沉降活动为主要特征,鹿回头珊瑚礁能够反映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鹿回头岸礁礁坪面上的原生珊瑚礁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的产物.全新世以来南海北部至少存在过4期相对高海平面阶段:7 300~6 000、4 800~4 700、4 300~4 200和3 100~2 900 cal.aBP.其中7 300~6 000 aBP是整个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也是鹿回头珊瑚礁发育的繁盛期,基本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后来不同时期发育的珊瑚礁是在此时期形成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并在鹿回头半岛两侧向外发展,现代珊瑚礁则发育于全新世珊瑚礁的外礁坪和礁前斜坡带.另外,鹿回头珊瑚礁反映的南海北部全新世高海平面时间与南海其他地区高海平面时间可以衔接或对应,说明南海地区全新世高海平面具有全球背景,至少在南海是一致的,且与气候变暖紧密相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高海平面 全新世 海南岛鹿回头
下载PDF
中全新世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波动:基于NDQK5岩芯介形类化石记录
3
作者 贾宝岩 彭博 +5 位作者 王继龙 于俊杰 周保春 赵泉鸿 李保华 王亚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2~6.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2~7.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9~7.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4~7.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德 东海 MIS 1 中全新世高海平面 介形类组合
下载PDF
海洋局:中国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被引量:2
4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42-942,共1页
2015年2月28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自1980年至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0mm/a,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去年为34年来第二高位,较常年高111mm.《公报》显示,198... 2015年2月28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自1980年至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0mm/a,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去年为34年来第二高位,较常年高111mm.《公报》显示,1980年至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mm/a,高于全球平均值.去年,海平面较常年高111mm,较去年高16mm,为1980年以来第二高位.2012年为第一高位,较常年高12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上升速率 中国沿海 波动上升 国家海洋局 海洋灾害 《公报》 高海平面 风暴潮 咸潮
下载PDF
南海周边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5
作者 时小军 余克服 陈特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132,共12页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前人有关中全新世以来南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着重探讨了研究中出现的争议和热点问题,结果表明,南海中全新世确实存在高海平面,海平面最高有2-3 m,出现在7.0-5.5 kaBP;而此后的海平面变化呈振荡模式,波动降低到...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前人有关中全新世以来南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着重探讨了研究中出现的争议和热点问题,结果表明,南海中全新世确实存在高海平面,海平面最高有2-3 m,出现在7.0-5.5 kaBP;而此后的海平面变化呈振荡模式,波动降低到目前海平面的位置,且与温度波动有一定的同步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而由卫星观测结果统计出的最近十几年以来南海海平面的上升速率达3.9 mm/a,略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由验潮站统计出的南海海平面上升率为2.4 mm/a,同样略高于相应的全球平均值。最后还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初步总结出一些改进措施:①使用高精度的定年技术,减少年龄误差;②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海岸段研究古海平面变化;③尽量采用高精度的标志物,如微环礁、管形虫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平面 振荡模式 中晚全新世 南海
下载PDF
有关海平面变化研究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建明 赵希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01-107,88,共8页
海平面变化研究曾出现过许多具有争论性的重要问题。其中,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曲线问题,绝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形状问题,全新世高海平面问题,以及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迷惑着许多研究者。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平面理论... 海平面变化研究曾出现过许多具有争论性的重要问题。其中,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曲线问题,绝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形状问题,全新世高海平面问题,以及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迷惑着许多研究者。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平面理论的更新,有关的争论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通过广泛地综合前人的研究,逐一对这几个问题的产生,争论的焦点,以及当前的研究动向,作一些理论上的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高海平面 全新世 争论性 大西洋期 全球海平面 冰融水 风暴潮 气候适宜期 末次冰期
下载PDF
冰雪融化导致海水pH值和海平面变化的硼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卫国 肖军 +3 位作者 HEMMING N G 彭子城 肖应凯 安芷生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采用热电离质谱(TIMS)对中国南海珊瑚硼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珊瑚δ^(11)B的变化范围为22.2‰~25.5‰,珊瑚的δ^(11)B与硼浓度呈现正相关。在讨论珊瑚δ^(11)B与海水pH值、珊瑚硼浓度与年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极地冰雪融... 采用热电离质谱(TIMS)对中国南海珊瑚硼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珊瑚δ^(11)B的变化范围为22.2‰~25.5‰,珊瑚的δ^(11)B与硼浓度呈现正相关。在讨论珊瑚δ^(11)B与海水pH值、珊瑚硼浓度与年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极地冰雪融化对珊瑚礁硼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可能影响,即,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雪融化对海水pH值减小、海面上升的贡献。研究者认为:中国南海珊瑚硼同位素低值与6000年前高海平面相对应,具有低碱度的冰雪融水是海水pH值减小的因素之一,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雪融化的贡献有可能是海水pH值和珊瑚硼同位素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南海珊瑚硼同位素组成有可能成为反映中国南海海平面变化的一个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PH值 高海平面 冰雪融化
下载PDF
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与“冰川-水均衡调整”模拟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龙 王张华 李翠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123,共15页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矛盾结果。同时,相对海平面长期变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也不明确。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福建沿海已发表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对已有数据的年代、高程、指示意义等属性信息进行重新检查和校正,根据国际方法体系,建立了该区域一个标准化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库”,共包括海平面数据183个。在此基础上,采用“变量误差–综合高斯(EIV-IGP)”统计学模型,提出了一条新的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应用“冰川–水均衡调整”(GIA)理论,开展了相对海平面变化GIA模拟。最后,综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及GIA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沿海距今11.28~7.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23.55±6.94)m快速连续上升至(–1.51±1.80)m;距今7.08~4.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1.51±1.80)m缓慢上升至约(1.09±1.38)m;距今3.48 cal ka前后,相对海平面高于现代海平面约(1.35±1.23)m;此后,波动下降并逐渐接近现代位置;(2)“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是福建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主要长期作用机制;距今11.28~7.00 cal ka,相对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冰盖融水控制;距今7.00 cal ka以来,“水均衡调整”作用逐渐占据主导;(3)福建沿海中–晚全新世(距今6.75~0.16 cal ka)期间,存在高于现今海面位置的“高海平面”现象;不同于传统构造运动主导观点,研究认为GIA引起的“陆地掀斜”和“海洋虹吸”作用,可能是该区域“高海平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4)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不同岸段之间的沉积物压实、差异性构造运动和潮差变化等非GIA因素,可能是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数据库 “变量误差–综合斯”模型 陆地掀斜 海洋虹吸 高海平面 空间差异
下载PDF
浅海区域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数据波形重构方法 被引量:16
9
作者 鲍李峰 陆洋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21,共6页
根据测高卫星返回波形的特征 ,给出了由Topex Poseidon卫星波形数据进行波形重构的方法 ,并采用函数逼近算法确定波形重构改正量 ,进而改善测高卫星近海岸海面高观测值的精度 .在中国南海区域计算了四圈T P测高卫星经过波形重构后的海... 根据测高卫星返回波形的特征 ,给出了由Topex Poseidon卫星波形数据进行波形重构的方法 ,并采用函数逼近算法确定波形重构改正量 ,进而改善测高卫星近海岸海面高观测值的精度 .在中国南海区域计算了四圈T P测高卫星经过波形重构后的海面高数据 .近海岸海面高数据与相近时刻验潮站数据相比 ,精度比波形重构前有了很大提高 ,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 波形重构 波形数据处理 近海海平面 函数逼近算法
下载PDF
近海多卫星测高数据联合处理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建国 章传银 常晓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近海卫星测高数据质量较深海差,多卫星数据联合处理是提高近海卫星测高精度的有效方法。研究不同测高卫星海面高参考框架的统一技术,讨论利用交叉点平差处理不同测高卫星海面高联合数据的技术与方法,并根据此方法联合GeosatGM,ERS 2和T/... 近海卫星测高数据质量较深海差,多卫星数据联合处理是提高近海卫星测高精度的有效方法。研究不同测高卫星海面高参考框架的统一技术,讨论利用交叉点平差处理不同测高卫星海面高联合数据的技术与方法,并根据此方法联合GeosatGM,ERS 2和T/P海面高数据计算中国近海测高平均海面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卫星测 统一参考 联合数据处理 海平面
下载PDF
海洋卫星测高波形重定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鲍李峰 陆洋 许厚泽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4年第1期31-36,共6页
根据测高卫星返回波形的特征,给出了一套由Topex/Poseidon卫星波形数据进行波形重定的具体公式。采用函数逼近的方法确定波形重定改正量,进而改善测高卫星近海岸海面高观测值的精度。在中国南海区域计算了三圈T/P测高卫星经过波形重定... 根据测高卫星返回波形的特征,给出了一套由Topex/Poseidon卫星波形数据进行波形重定的具体公式。采用函数逼近的方法确定波形重定改正量,进而改善测高卫星近海岸海面高观测值的精度。在中国南海区域计算了三圈T/P测高卫星经过波形重定后的海面高数据。近海岸海面高数据与相近时刻验潮站数据相比,精度达到20.40cm,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 波形重定 波形数据处理 近海海平面 海洋测量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沿海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骆敬新 王慧 +4 位作者 王爱梅 范文静 全梦媛 张建立 王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58,共8页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强降水事件通常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暴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是引发洪涝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洪涝灾害已成为影响滨海城市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了解降水的变化特征对于科学应对...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强降水事件通常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暴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是引发洪涝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洪涝灾害已成为影响滨海城市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了解降水的变化特征对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966-2020年中国沿海降水量和暴雨及以上级别降水日数(日降水量≥50 mm的日数)总体均呈增多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 mm的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变化趋势显著。降水量和暴雨及以上级别降水日数在长江口至福建北部沿海和海南沿海增加趋势明显,山东省及以北沿海、广东省东部沿海呈减少趋势;降水日数除在长江口附近呈增多趋势外,其他沿海地区均以减少为主。降水日数总体减少,降水量总体增多,表明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有增加趋势。中国沿海总体暴雨及以上级别强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出现频率占全年81.7%。多地出现最大日降水量超过250 mm情况,局部最大日降水量超过500 mm。强降水过程期间往往伴随高海平面,影响滨海城市行洪排涝,增加淹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中国沿海 降水 高海平面 洪涝灾害
下载PDF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长江三角洲古环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3
作者 杨达源 陈可锋 舒肖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5-530,共6页
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 (MIS 3)晚期 ,世界气候比较温湿 ,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 2 0~ 4 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 - 2 .5~ - 12 .2 5m之间 ,属河口海湾沉积 ;在... 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 (MIS 3)晚期 ,世界气候比较温湿 ,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 2 0~ 4 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 - 2 .5~ - 12 .2 5m之间 ,属河口海湾沉积 ;在上海分布在海拔 - 32 .3~ - 72 .76m之间 ,属浅海沉积。对长江三角洲MIS 3海侵沉积层进行构造运动校正之后 ,长江三角洲MIS 3古海平面高程约为 - 10m左右 ,一般比世界海平面要高的多。文章认为MIS 3晚期长江三角洲古海平面偏高可能与古太湖湾潮涌、长江古洪水有关 ,海侵沉积层顶面偏高可能还与水力均衡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期 海侵 高海平面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福建省厦门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璞 颜世平 江春亮 《西部资源》 2006年第3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沉积物 高海平面 沉积环境演化 频率分布曲线 厦门地区 粒度参数 平均粒径 第四系 地层 峰峰值
下载PDF
Coral Reef and High Sea Level at Luhuitou, Hainan Island during the Holocene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德银 施祺 张叶春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7年第2期61-70,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field survey and ^14C dating at Luhuitou, southern Hainan Island, a subsiding area, the authors conclude the high sea level history recorded by coral reef in the Holocene. At least 4 sea level high-st... According to the field survey and ^14C dating at Luhuitou, southern Hainan Island, a subsiding area, the authors conclude the high sea level history recorded by coral reef in the Holocene. At least 4 sea level high-stands can be identified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 ages: 7300 - 6000 cal.aBP, 4800 - 4700 cal.aBP, 4300 - 4200 cal.aBP and 3100 - 2900 cal.aBP. The highest sea level occurred around 7300 - 6700 cal.aBP, and biological-morphological zones took their shape during the stage. The later coral reefs developed in ponds, depressions, and developed outwards on both sides of Luhuitou peninsula. The modern coral reefs are developing in out reef flat and reef-front slope. Moreover, the time of high sea level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recorded by coral reefs in the Luhuitou peninsula can link up with that in other parts of South China Sea. That means the high sea level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Holocene, which are relative to the warming climate, have the global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al reef high sea level Luihuitou HOLOCENE
下载PDF
中国经济的第二次机会
16
作者 周其仁 《商界(评论)》 2014年第12期26-26,共1页
随着对外投资的拓展,中国国内资本流向国外,人才却越来越倾向于广阔的国内市场。中国面临着新的问题,同时又该如何把握新的机遇?对中国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开出"问题"单子,我开出的单子就是四个:首先,中国在全球怎么定位?一... 随着对外投资的拓展,中国国内资本流向国外,人才却越来越倾向于广阔的国内市场。中国面临着新的问题,同时又该如何把握新的机遇?对中国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开出"问题"单子,我开出的单子就是四个:首先,中国在全球怎么定位?一个大国经济,怎么可以连续多年年增长10%以上?很大程度是我们长期封闭,然后走向开放,释放了一个战后罕见的潜能。战后全球有两个"海平面":一是发达国家组成的高海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平面 资本流向 大国经济 对外投资 国内市场 十七世纪 人民币汇率 民族工业 发展前景 互联网革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Extreme Marine Hydrodynamic Variables in Western Laizhou Bay 被引量:1
17
作者 DAI Yanchen QIAO Lulu +3 位作者 XU Jishang ZHOU Chunyan DING Dong BI W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3期425-432,共8页
Laizhou Ba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a's marin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t is therefore crucial to estimate retttrn-period value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his region to ens... Laizhou Ba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a's marin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It is therefore crucial to estimate retttrn-period value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his reg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uccess of maritime engineering and maritime exploration. In this study, we us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o estimate extreme wave height, sea current velocity and sea-level height in westem Laizhou Ba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a-level rise starts at the mouth of the bay, increases toward west/southwest, and reaches its maximum in the deepest basin of the bay. The 100-year return-period values of sea level rise can reach 3.4-4.0m in the western bay. The elevation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Qingdong Oil Field would remain above the sea sur- face during extreme low sea level, while the rest of the oil field would be 1,6-2.4m below the sea surface. The return-period value of wave height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water depth; in fact,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similar to the isobath's. The 100-year return-period values of effective wave height can be 6m or higher in the central bay and be more than 1 m in the shallow water near shore. The 100-year return-period values of current velocity is about 1.2-1.8 ms-1 in the Qingdong Oil Field. These results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ensu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reducing construction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zhou Bay extreme value current velocity wave surface elevation return period
下载PDF
Modeling a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for the eastern fall cohort of Ommastrephes bartramii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新军 田思泉 +1 位作者 刘必林 陈勇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The eastern fall cohort of the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i, has been commercially exploited by the Chinese squid jigging fleet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since the late 1990s. To understand and i... The eastern fall cohort of the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i, has been commercially exploited by the Chinese squid jigging fleet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since the late 1990s. To understand and identify their optimal habitat, we have developed a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 model using two potential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SSHA) -- and fishery data from the main fishing ground (165°-180°E) during June and July of 1999-2003. A geometric mean model (GMM), minimum model (MM) and arithmetic weighted model (AWM) with different weights were compared and the best HSI model was selected using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eloped HSI model was evaluated using fishery data for 2004.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highest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and fishing effor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ST and SSHA. The best SST- and SSHA-based suitability index (SI) regression models were SISST-based = 0.7SIeffort-SST + 0.3 SICPUE-SST, and SISSHA-based =0.5Sleffort-SSHA + 0.5SICPUE-SSHA, respectively, showing that fishing effor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PUE in the estimation of SI. The best HSI model was the AWM, defined as HSI=0.3SISSHA-based+ 0.7SISSHA-based, indicating that SSHA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ST in estimating the HSI of squid. In 2004, monthly HSI values greater than 0.6 coincid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ishing ground and high CPUE in June and July, suggesting that the models perform well.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s an important tool in our efforts to develop forecasting capacity of squid spatial dyn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eastern fall cohort of Ommastrephes bartramii fishing effort CPU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下载PDF
The Kuroshio Transport East of Taiwan and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from the Interior Ocean 被引量:4
19
作者 LIUWei LIUQinyu JIAYingla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roshio transport to the east of Taiwan and the SSHA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field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WOCE) PCM-1 moored current meter array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roshio transport to the east of Taiwan and the SSHA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field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WOCE) PCM-1 moored current meter array observation, the satellite altimeter data from the MSLA (Map of Sea Level Anomaly) products merged with the ERS and TOPEX/POSEIDON (T/P) data sets, and the WOCE satellite-tracked drifting buoy data.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Kuroshio transport across PCM-1 array highly correlates with the SSHA upstream (22°-24°N, 121.75°-124°E). The SSHA is not locally generated by the developed Kuroshio meandering but is from the interior ocean and is propagating westward or northwestwar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1992 to January 1998, two events of the northwestward propagating negative SSHA occurred, during which the SSHA merged into the Kuroshio and caused the remarkable low transport events in contrast to the normal westward propagating negative SSHA.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lower Kuroshio transport event would be generated in different ways. The negative anomaly in the upstream of PCM-1 array can reduce the Kuroshio transport by either offshore or onshore Kuroshio meandering. The positive anomaly, which is strong enough to detour the Kuroshio, can cause an offshore meandering and a low transport event at the PCM-1 arr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MEANDERING SSHA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PCM-1 satellite altimeter
下载PDF
A Modelling Study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Kuroshio Intrusion on the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6
20
作者 LI Jiaxing WEI Hao +1 位作者 ZHANG Zhihua LU Youy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4期537-548,共12页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water intrusion on the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ECS) was simulated with a nested global and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circulation model.The model analysis reveals the influence o...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water intrusion on the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ECS) was simulated with a nested global and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circulation model.The model analysis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ability of Kuroshio transport east of Taiwan on the intrusion to the northeast of Taiwan:high correlation (r=0.92) with the on-shore volume flux in the lower layer (50 200 m) ;low correlation (r=0.50) with the on-shore flux in the upper layer (0 50 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fluxes and sea surface height suggests tha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flux east of Taiwan and its subsurface water intruding to the shelf lag behind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at 162 E by about 14 months,and could be related to wind-forced variation in the interior North Pacific that propagates westward as Rossby waves.The intrusion of Kuroshio surface water is also influenced by local winds.The intruding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causes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bottom waters on the southern ECS shelf.The influence of the intruding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extends widely from the shelf slope northeast of Taiwan northward to the central ECS near the 60 m isobath,and northeastward to the region near the 90 m isob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intrusion East China Sea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