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铁路高海拔特长隧道紧急救援站排烟结构型式探讨
1
作者 陈思宇 方钱宝 +2 位作者 宋玺 张路华 王峰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82-388,共7页
紧急救援站排烟系统设计是特长铁路隧道防灾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合理优化救援站排烟结构直接关系着事故发生时人员能否安全高效地撤离。为确定合理的救援站排烟结构型式,建立了分修隧道内零坡度救援站列车火灾数值计算模型,对比分... 紧急救援站排烟系统设计是特长铁路隧道防灾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合理优化救援站排烟结构直接关系着事故发生时人员能否安全高效地撤离。为确定合理的救援站排烟结构型式,建立了分修隧道内零坡度救援站列车火灾数值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高海拔条件下不同排烟结构型式对救援站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拱顶排烟模式下救援站排烟系统能充分利用“烟囱效应”,单个排烟口的排烟效率较拱侧壁排烟模式更高,但是此模式下部分排烟口失效,排烟效率为负;2)不同排烟模式下,人员疏散站台特征高度2 m处的温度均满足要求,但是拱侧壁模式下隧道拱顶高温区范围明显更广;3)拱顶排烟模式下疏散站台特征高度2 m处能见度明显优于拱侧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铁路 高海拔特长隧道 分修隧道 火灾 紧急救援站 排烟结构型式
下载PDF
雀儿山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特点简介
2
作者 杜伟 《西南公路》 2015年第2期63-66,共4页
本文以雀儿山隧道为依托,总结了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的特点,为高原施工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海拔特长隧道 施工特点 施工对策
下载PDF
高海拔特长隧道低温大风环境及对围岩-结构温度场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严健 何川 +1 位作者 曾艳华 许金华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2-201,共10页
为探明高海拔特长隧道洞外低温大风的成因、特征及对洞内风场、围岩-结构温度温度场的影响,以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气象站、手持风速仪、红外测温仪、埋入式多点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等,对冬季隧道贯通前后进出口两端隧址区... 为探明高海拔特长隧道洞外低温大风的成因、特征及对洞内风场、围岩-结构温度温度场的影响,以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气象站、手持风速仪、红外测温仪、埋入式多点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等,对冬季隧道贯通前后进出口两端隧址区、洞内净空风速、风向、温度以及隧道轴向、径向的围岩-结构温度场进行现场实测,分析低温大风成因和特征、隧道贯通前后负温区范围、风速风向变化规律以及对洞口段和洞深部围岩-结构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高原大尺度大气环流产生的高原季风以及雀儿山两侧日照时间、地形引起的小尺度范围内自由大气热力差影响,隧址区冬季风速高、温度低;大风时段主要集中在14:00~21:00,平均风速达10 m·s^-1,负温时段主要在19:00~8:30,隧道进、出口日最大气温差分别为23. 5℃和28℃;隧道贯通前,进出口两端负温区段在860 m以内;贯通后,出口端主洞和平导负温区段为1 200,1 280 m,分别比进口端长了340,420 m;贯通前后,隧道深部最低风速分别为1.1,2.2 m·s^-1,洞内风向由两端向洞内方向转化为主要由出口向进口方向;隧道洞口浅埋段围岩和衬砌结构径向负温范围在贯通前为1.20 m,贯通后为0.80 m,且在上述范围内温度变幅较大;低温大风对隧道深部的围岩温度影响不大,但对结构表面温度影响明显,由于变温区主要集中在二衬混凝土结构内部,因此要重视结构内部产生的冻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高海拔特长隧道 现场实测 低温大风 温度场
原文传递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弥散式供氧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严涛 王明年 +2 位作者 郭春 陈汉波 谢文强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0-185,204,共7页
依托海拔3 800 m且长8 km的巴朗山隧道工程实例,首次对弥散式供氧进行了现场测试试验,得到了测试人员心率、血氧浓度等生理指标及洞内氧气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弥散式供氧对于提高洞内氧浓度、改善人体机能等方面效果明显,是... 依托海拔3 800 m且长8 km的巴朗山隧道工程实例,首次对弥散式供氧进行了现场测试试验,得到了测试人员心率、血氧浓度等生理指标及洞内氧气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弥散式供氧对于提高洞内氧浓度、改善人体机能等方面效果明显,是高原隧道施工掌子面较好的供氧方式。建议巴朗山隧道掌子面采用弥散式供氧方式进行供氧,该研究也为类似高海拔隧道供氧方式的确定提供了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特长公路隧道 施工供氧 弥散式供氧 现场测试
下载PDF
高寒高海拔隧道冬季混凝土施工材料温度确定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春 王明年 +1 位作者 李海清 林国进 《公路隧道》 2012年第4期57-59,共3页
全长7.94km巴朗山隧道,其海拔高程在3800m到4000m之间。在10月至来年5月期间,日平均气温均低于5℃,处于冬季施工阶段。巴朗山隧道属典型的高海拔寒冷地区超特长单洞公路隧道,施工受高海拔缺氧和高寒低温气候的影响,长达半年的冬季施工... 全长7.94km巴朗山隧道,其海拔高程在3800m到4000m之间。在10月至来年5月期间,日平均气温均低于5℃,处于冬季施工阶段。巴朗山隧道属典型的高海拔寒冷地区超特长单洞公路隧道,施工受高海拔缺氧和高寒低温气候的影响,长达半年的冬季施工期对混凝土本身质量的要求和施工技术上的复杂性均较高,本文针对巴朗山隧道冬季混凝土施工材料各项温度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朗山 高海拔特长隧道 冬季混凝土施工 材料温度
下载PDF
川藏公路高尔寺特长单洞隧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唐协 李海清 +1 位作者 林国进 田尚志 《现代隧道技术》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115,共8页
拟建高尔寺隧道为国道318线改建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为单洞双向行车特长高海拔越岭公路隧道。目前已建成的类似工程样本少,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没有避难设施的相关标准;针对寒冷地区隧道防冻胀设计只对防排水提出了要求,没有衬砌保温设... 拟建高尔寺隧道为国道318线改建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为单洞双向行车特长高海拔越岭公路隧道。目前已建成的类似工程样本少,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没有避难设施的相关标准;针对寒冷地区隧道防冻胀设计只对防排水提出了要求,没有衬砌保温设计的相关对策;施工规范也缺乏高寒地区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要求。文章基于高海拔季节性冻融冻胀、单洞双向行车特长公路隧道特征,通过论证选用了隧道技术标准、平纵线位和路面结构型式;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类似工程是否设置紧急逃生通道和结合运营通风方式的基础上,本隧道设计采用了车行平导,并对平导压入通风纵向分段数和横通道的连接方式进行了优化;制订了仰拱之下深埋中央排水管和衬砌外贴保温层的防冻保温措施;参考其它行业引入冬期施工的定义和要求,制订了高原施工供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特长公路隧道 双向行车 平行导洞 冬期施工技术
下载PDF
西格二线关角特长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高红杰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7-79,共3页
西(宁)格(尔木)二线关角特长隧道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在地质勘察阶段采用遥感技术与大面积地质调绘、综合物探、钻探、试验、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并运用一系列地质勘察新技术,较为准确地查明了越... 西(宁)格(尔木)二线关角特长隧道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在地质勘察阶段采用遥感技术与大面积地质调绘、综合物探、钻探、试验、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并运用一系列地质勘察新技术,较为准确地查明了越岭区的地质条件。施工中采用全过程动态设计,不断完善隧道地质资料,有效指导了隧道施工。本文对该隧道所采用的地质勘察技术进行系统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勘察 地质选线 综合物探 高海拔特长隧道
下载PDF
四川 传承弘扬“两路”精神 推动藏区交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洪波 《中国公路》 2020年第3期44-44,共1页
四川藏区是“两路”精神的重要诞生地。在“两路”精神的激励下,四川在奋力推进藏区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用实践不断诠释、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四川省创造公路建设多项奇迹,克服了极其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自然气... 四川藏区是“两路”精神的重要诞生地。在“两路”精神的激励下,四川在奋力推进藏区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用实践不断诠释、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四川省创造公路建设多项奇迹,克服了极其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极其敏感的生态环境条件、极其困难的工程建设条件,建成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特大桥等一大批超级工程,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特长公路隧道 四川藏区 “两路”精神 自然气候条件 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条件 雅康 雀儿山
下载PDF
青海大循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方案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四平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89,共2页
G310线大力加山至循化高速公路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路线自甘肃临夏翻越大力加山至青海循化,沿线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国内继雅安高速第二条主线采用螺旋线形的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大力加山特长隧道也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高... G310线大力加山至循化高速公路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路线自甘肃临夏翻越大力加山至青海循化,沿线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国内继雅安高速第二条主线采用螺旋线形的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大力加山特长隧道也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高海拔隧道(海拔高3190m,隧道长5468m),在设计中创新采用了螺旋线形及卧龙沟螺旋隧道,较大缩短了大力加山特长隧道长度。在互通设计中采用了互通与停车区合建形式,有效节省了工程占地和投资,将绿色公路理念始终贯穿于总体设计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线设计 互通设计 螺旋展线 高海拔特长隧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