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极端天气影响下的成都平原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1
作者 雷丽娟 张懿 +2 位作者 罗伊娜 张潇 冯淼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8-2038,共11页
基于气象再分析资料及成都市芳邻路站点大气综合观测数据,采用PMF、PSCF和CWT等方法对成都市2022年发生的一次持续性臭氧(O_(3))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持续了18 d,O_(3)浓度最大8 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达242.62μg·... 基于气象再分析资料及成都市芳邻路站点大气综合观测数据,采用PMF、PSCF和CWT等方法对成都市2022年发生的一次持续性臭氧(O_(3))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持续了18 d,O_(3)浓度最大8 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达242.62μg·m^(-3).由于副热带高压强大且长时间控制四川,气温屡创新高,成都市日最高温度达到41.63℃,异常持久高温强辐射为O_(3)生成提供有利气象条件.面对持续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影响,四川电网面临极其严峻的保供形势,污染期间四川省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让电于民.分析对比让电前后空气质量科研数据发现:(1)让电后O_(3)前体物NO_(2)和VOCs浓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O_(3)浓度削峰效果较好;(2)让电后大气反应活性OFP和L_(·OH)中烷烃和芳香烃贡献率均下降,但贡献前10物种贡献率较让电前提高,主要是因为高温所致植物排放异戊二烯增加;(3)从源解析结果来看,让电前后移动源、工业源和油气挥发源贡献率基本不变,天然源贡献率上升,溶剂源贡献率下降;(4)让电前成都近郊短距离传输叠加眉山一带传输对成都有影响,强潜在源位于主城区偏东区域,让电后潜在源区域缩小、强潜在源弱化、影响减弱,由此可见联防联控对成都市O_(3)污染防治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极端天气 臭氧污染 让电于民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 浓度轨迹加权法(CWT)
原文传递
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的种植表现
2
作者 苏彩霞 栾春荣 +4 位作者 张旭 陈维娟 赵本真 洪斌 刘明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为科学选择适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耐密、抗病、抗倒的鲜食玉米品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品种支撑,开展了11个鲜食玉米品种与鲜食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且持续时间较... 为科学选择适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耐密、抗病、抗倒的鲜食玉米品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品种支撑,开展了11个鲜食玉米品种与鲜食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气候条件下,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在双穗率、空秆率等植株性状及千粒鲜重、出籽率、结实率等产量性状上差异明显,其中晶白甜糯、虞珑糯1612、苏玉糯5号、苏科糯1801、苏科糯1901这5个品种结实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耐高温能力;苏甜糯818、斯达糯41、扬甜糯104结实率较低,表现出较低的耐高温能力。复种区各玉米品种鲜穗产量在7332~11440 kg/hm^(2)之间,除苏科糯1801、晶白甜糯较对照苏玉糯5号(CK)略增产外,其他各品种均较对照苏玉糯5号(CK)减产,减产幅度在1.53%~34.58%之间,以苏甜糯818、苏科糯1501减产最严重。清种区各玉米品种鲜穗产量在7638.89~14828.70 kg/hm^(2)之间,除苏科糯1801较对照苏玉糯5号(CK)略增产1.42%外,其他各品种均较对照苏玉糯5号(CK)减产,减产幅度在0.95%~47.75%之间,以苏科糯1501减产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天气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玉米品种 性状 产量
下载PDF
陇东地区极端高温天气气候特征及影响系统分析
3
作者 李祥科 张洪芬 +1 位作者 刘翔 翟少婧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4期119-123,共5页
本文利用1991—2022年庆阳市极端高温天气(35℃以上)的地面、高低空观测资料以及实况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陇东地区极端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系统。结果表明:庆阳市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受地形影响较大,其中... 本文利用1991—2022年庆阳市极端高温天气(35℃以上)的地面、高低空观测资料以及实况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陇东地区极端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系统。结果表明:庆阳市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受地形影响较大,其中山川沟壑区出现较多,塬区出现较少;在时间分布上,一天中大部分极端高温出现在14:00—15:00和15:00—16:00,一年中6月、7月极端高温天气较多,年际变化以10年为周期;庆阳市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为高原暖区、青藏高压、副热带高压等,可分为青藏高压控制型、副高环流型以及其他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天气 气候特征 时空分布 影响系统
下载PDF
基于SSA-BP极端高温天气驾驶疲劳的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兴林 克然木·司马义 +1 位作者 姚亮 叶拉森·库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4-1261,共8页
疲劳驾驶是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驾驶疲劳检测精度是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为研究驾驶员在极端高温天气下驾驶过程中疲劳程度情况,基于生理反馈仪和卡罗林斯卡嗜睡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 KSS)主观疲劳调查... 疲劳驾驶是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驾驶疲劳检测精度是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为研究驾驶员在极端高温天气下驾驶过程中疲劳程度情况,基于生理反馈仪和卡罗林斯卡嗜睡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 KSS)主观疲劳调查方法,采集了本地和外地两类驾驶员在正常天气(35℃以下)、高温天气(35~39℃)及极端高温天气(40℃及以上)等3种气温环境下主观疲劳值和生理指标(心电信号与表皮温度)。通过应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及配对检验针对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极端高温天气下2类驾驶员主观疲劳值与各项生理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两类驾驶员主观疲劳值和各项生理指标在3种天气下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本地驾驶员,在极端天气下外地驾驶员疲劳程度的增加较快。在此基础上,选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 SSA)优化了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基于SSA-BP驾驶疲劳检测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预测与分类,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标准BP神经网络和SSA-BP疲劳检测精度分别为88.5%、95%,建立的SSA-BP驾驶疲劳检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极端高温道路交通安全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天气 麻雀搜索算法(SSA) BP神经网络 驾驶疲劳检测
下载PDF
夏季苏南等地极端高温灾害天气对林木危害的调查分析
5
作者 陈庆生 黄利斌 +2 位作者 张敏 李冬林 何旭东 《江苏林业科技》 2014年第1期11-16,共6页
2013年夏季苏南等地遭遇了日高温连续超过40℃的极端性天气,对各地林木受高温热害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树木抗高温热害的能力一般乔木大于灌木。乔木树种中,银杏、水杉等受害较重,一些外来树种如乐昌含笑、台湾杉、香柏等出现较严重的枯... 2013年夏季苏南等地遭遇了日高温连续超过40℃的极端性天气,对各地林木受高温热害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树木抗高温热害的能力一般乔木大于灌木。乔木树种中,银杏、水杉等受害较重,一些外来树种如乐昌含笑、台湾杉、香柏等出现较严重的枯死现象;花灌木树种中,珊瑚树、毛鹃、大叶黄杨等不耐高温,枯死现象严重。此外,移栽时间较短的树木,生长于公路中央隔离带、土层瘠薄的山坡等较差立地的树木受害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天气 树种 热害 调查 评价
下载PDF
极端高温天气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及温度应力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昌锐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8年第10期118-122,共5页
为研究极端高温天气对混凝土路面的影响,基于热力学原理,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基于气象资料的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计算模型;同时开展现场试验,对上海地区夏季高温天气下的水泥路面温度进行测试,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建立... 为研究极端高温天气对混凝土路面的影响,基于热力学原理,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基于气象资料的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计算模型;同时开展现场试验,对上海地区夏季高温天气下的水泥路面温度进行测试,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气象资料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计算模型准确可靠;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路面最高温度达60℃,路面正温度梯度呈指数型非线性分布,面层上下表面最大正温差达到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 有限单元法 极端高温天气
下载PDF
极端高温天气与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刘勇 张雅宁 《医学与社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2-56,共5页
目的:探究极端高温天气与政府卫生支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从缓解气候变化的视角,提高政府卫生支出效率,保障人口健康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2000-2020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探讨。结果:极... 目的:探究极端高温天气与政府卫生支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从缓解气候变化的视角,提高政府卫生支出效率,保障人口健康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2000-2020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探讨。结果:极端高温天气与政府卫生支出在0.05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极端高温天数每增加1%就会引起政府卫生支出增加约0.09%。此外,由于气候变化仅对脆弱和弱势人群影响较大,所以极端高温天气在政府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中排名末位。结论:基于合理制定政府卫生支出规模和有效保障人口健康之目的,政府在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时应将气候变化因素考虑在内,进而有效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对人口健康与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还需要制定气候变化的缓解和适应政策,从根源上削弱极端高温天气及其负面影响,此外还应重点关注极端高温天气对脆弱和弱势人群的不利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卫生支出 极端高温天气 健康
下载PDF
基于全球高温的科学性研究评估及对策探析
8
作者 沈曼琦 叶笑伟 《创新科技》 2016年第7期37-39,共3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正承受着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基于此,介绍极端高温天气对人类、动植物、环境的伤害,简要分析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的原因,并给出减少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对策。
关键词 极端高温天气 危害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持续极端高温天气下沥青路面温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杜镀 陈家豪 《公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26,共4页
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且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严重影响沥青路面性能。为此,文章建立了持续极端高温天气下沥青路面温度计算模型,监测了持续极端高温下路面温度变化,验证了模型正确性,分析了持续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 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且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严重影响沥青路面性能。为此,文章建立了持续极端高温天气下沥青路面温度计算模型,监测了持续极端高温下路面温度变化,验证了模型正确性,分析了持续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极端高温天气下沥青路面温度可达到72℃,上面层底部温度能达到65℃,中面层温度为56℃,下面层温度为45℃~50℃;上面层及中面层最高温度高于现有规范车辙试验的60℃,容易诱发车辙。研究结果能为夏季高温地区沥青路面设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持续极端高温天气 温度 车辙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in the Summers of 2013 and 2003 被引量:4
10
作者 ZHANG Li-Sheng XUE Jian-Jun +1 位作者 WANG Wei-Guo SUN J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4年第2期132-136,共5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high temperature(HT) weather in 2013 and 2003 and their causes were studied using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high temperature(HT) weather in 2013 and 2003 and their causes were studied using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 reanalysis data, and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data. For these two years of HT weather, there were man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ir long duration, wide range, high intensity, and severe influence.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three obvious differences: firstly, in 2013, the major area where HT weather occurred was farther north than in 2003; secondly, the HT weather in South 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rea of Jiangnan in 2013 lasted fewer days than in 2003, but in other areas it lasted for more days than in 2003; thirdly, the intensity of the HT weather in 2013 was also stronger in the north and weaker in the south, similar to that of the duration. A strong and stabl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a continental warm hig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arm cente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HT weather formation. Several probable causes for the differences are that the cold air was weaker, the WPSH was farther north, and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systems were stronger in 2013 than in 2003. Finally, a preliminary cause analysis of the WPSH anomaly wa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comparative analysis extreme event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