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视域中的高等教育变革——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模式再认识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亚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是中西文化失衡的产物,它经历清末的"探索期"和民国前期的"成型期",在学科、学制和学位制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取向。这些变革既是传统高等教育制度的转型,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蜕变,由此产...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是中西文化失衡的产物,它经历清末的"探索期"和民国前期的"成型期",在学科、学制和学位制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取向。这些变革既是传统高等教育制度的转型,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蜕变,由此产生的文化裂痕至今难以弥合。当今国内高校"国学热"的兴起,是对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专才培养,忽视通识教育传统的一种矫正与文化回归。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曲折历程表明:文化创新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原动力,国际文化交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视域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模式 再认识
下载PDF
从哲学思潮的形成反思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力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1,共5页
人文、科学、理性和功利是西方哲学和思想史中的重要范畴。自由和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同时也是人文和科学的哲学本质。可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考察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分歧主要表现... 人文、科学、理性和功利是西方哲学和思想史中的重要范畴。自由和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同时也是人文和科学的哲学本质。可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考察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认知方式和认识能力的不同理解;在本体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对立表现为对自由和必然的各自追求,最终本体论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认识论上的差异。上述四种范畴根据各自的内涵发展为相应的哲学思潮,但均可归纳为理性和自由两种属性。它们作为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制约和影响着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 科学 思潮 高等教育近代化
下载PDF
论教会大学课程的变迁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本文 《理工高教研究》 2006年第6期13-14,共2页
近代社会中的教会大学在对自身不断调适的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也在不断的变迁。教会大学课程的变迁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等教育近代化 大学课程 教会大学 变迁 中国 近代社会
下载PDF
法、英、德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基本特征比较
4
作者 黄福涛 《东南学术》 CSSCI 1997年第3期44-47,共4页
自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法、英、德三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摆脱中世纪大学的传统,进入近代化阶段,形成各自的特点,奠定了当代西方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本文主要从课程的视角,... 自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法、英、德三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摆脱中世纪大学的传统,进入近代化阶段,形成各自的特点,奠定了当代西方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本文主要从课程的视角,对三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以期引起大家的兴趣。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近代化 英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机构 近代高等教育 传统大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 技术教育 科学研究 自由教育 课程设置
下载PDF
科举革废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特征分析
5
作者 张亚群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4,共4页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进程是以废除科举制度为突破口 ,由此推动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式高等教育体系的最终确立。受科举考试改革迟缓的制约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招生入学、教学过程、毕业考试等环节上表现出过渡性特征。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进程是以废除科举制度为突破口 ,由此推动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式高等教育体系的最终确立。受科举考试改革迟缓的制约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招生入学、教学过程、毕业考试等环节上表现出过渡性特征。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创立阶段 ,外来性占主导地位 ,随着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近一步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改革 高等教育近代化 特征
下载PDF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史沿革
6
作者 潘磊 《科教文汇》 2012年第19期25-25,27,共2页
本文从界定高等教育概念入手,剖析古代高等教育向近代高等教育演变的历史过程,重点梳理了课程、学制、新式教育机构等演变历程,论证了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历史逻辑起点和终点,对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具有良好的启迪。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学制 高等教育近代化
下载PDF
教会大学——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催化剂
7
作者 蒋春燕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42-44,共3页
教会大学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教会大学退出历史舞台,其存在期间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萌芽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关键词 教会大学 办学特色 高等教育近代化
下载PDF
张伯苓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8
作者 曾绍军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15年第13期2-2,共1页
张伯苓以坚定不移的教育信仰、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超群的能力,创立了一个由小学、中学、女中、大学以及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组成的教育体系,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 高等教育近代化 张伯苓 中国 经济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教育信仰 教育体系 小学
原文传递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基于文化心态与斗争轨迹的分析
9
作者 彭江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09年第15期5-5,共1页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
关键词 高等教育近代化 科学与人文 文化心态 中国 本质规定性 科学化 线
原文传递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10
作者 张树萍 《煤炭高等教育》 1999年第1期109-110,共2页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生 德国大学 德国高等教育 教育模式 学习自由 大学学习 高等教育近代化 联邦教育 近代大学模式
下载PDF
从学科建制看中国国立大学的近代化
11
作者 斯日古楞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6-110,共5页
基于学科建制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有助于整体上分析高等教育的职能。依据历史研究法,从清末到民国中期,国立大学学科建制经历了“科—门”、“科—系”、“院—系”、“研究院—所—部”的演进历程,实现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 基于学科建制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有助于整体上分析高等教育的职能。依据历史研究法,从清末到民国中期,国立大学学科建制经历了“科—门”、“科—系”、“院—系”、“研究院—所—部”的演进历程,实现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国立大学学科建制改革与尝试为制度层面上大学学科制度的规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绝不是简单的西化,而是本土的尝试和探索基础上辩证地汲取西学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大学 学科建制 高等教育近代化
下载PDF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亚群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71-77,共7页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兴起于 190 5年的教育大变革 ,其动因主要源于国内科举考试的废止及国外政策的吸引。从留学生构成、学科选择 ,到留学管理政策、留学国别趋向的演变 ,都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特点。持续不断的“留学热”
关键词 留学教育 科举制 高等教育近代化 清朝末年
下载PDF
从三份奏折看贵州近代教育转型
13
作者 杨微 姚红 《文史天地》 2024年第6期79-83,共5页
位于西南腹地的贵州省,留学群体最主要的来源在于近代新式学堂创办后青年人才的涌现,但最直接的助推力,则是林绍年到任贵州巡抚后颇具改革性的教育理念的实践。林绍年所上的3道奏折,成为历史尘封中改写了贵州近代留学教育史的3份珍贵档... 位于西南腹地的贵州省,留学群体最主要的来源在于近代新式学堂创办后青年人才的涌现,但最直接的助推力,则是林绍年到任贵州巡抚后颇具改革性的教育理念的实践。林绍年所上的3道奏折,成为历史尘封中改写了贵州近代留学教育史的3份珍贵档案,贵州高等教育近代化也因此开始进入新兴勃发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学堂 教育 贵州巡抚 西南腹地 珍贵档案 高等教育近代化 教育理念 助推力
原文传递
谈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福涛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21-23,共3页
谈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黄福涛(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文化制约和影响高等教育的目标、模式和内容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通过文化的传播、选择、批判、改造和... 谈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黄福涛(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文化制约和影响高等教育的目标、模式和内容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通过文化的传播、选择、批判、改造和创造等,促进或阻碍文化的发展。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与文化 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近代化 文化观念 文化功能 中世纪大学 基督教文化 传统文化 近代科学技术 生产力
原文传递
抗战前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来自《独立评论》的观察和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5年第2期164-180,共17页
《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较早基于高等教育现代化关注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刊物。它认为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理念缺失、环境不健全、课程设置缺乏学术性、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 《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较早基于高等教育现代化关注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刊物。它认为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理念缺失、环境不健全、课程设置缺乏学术性、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足以及师生互动与合作精神的匮乏。《独立评论》对于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在于:现代大学应该树立培养作为现代"社会重心"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理念;大学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主导,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式与内容以及培育师生互动与合作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激发学术共同体的创造力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与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评论》 高等教育近代化 现代大学教育 人才培养 学术共同体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
下载PDF
“国家考试”:民国中期关于学士学位制度的理论思考和制度设计
16
作者 李力 《中国考试》 2010年第7期45-52,共8页
学士学位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中期已经有学者在以学士学位作为切入点来全面剖析和反思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考试这一新的制度理念。主张由国家组织专家委员会选择考试科目和拟定命题:实行全国联考。合格... 学士学位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中期已经有学者在以学士学位作为切入点来全面剖析和反思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考试这一新的制度理念。主张由国家组织专家委员会选择考试科目和拟定命题:实行全国联考。合格者获得学位;申请者不再局限于在校生。这一理念旨在通过改造学士学位授予制度来促进和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它认为,学位是大学理念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学士学位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特有的专业内涵和水准,保证其质量的根本则在于包括课程、教学和教师等因素在内的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近代学士学位制度已经包含着诸多的现代性因素,例如,学士学位授予应具有清晰和统一的标准;学士学位应发挥其对于本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和向导功能:学士学位应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公正;完善的学位制度应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高等教育近代化 学士学位 国家考试 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
下载PDF
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才俊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4-88,共5页
创办于1887年的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医学高等教育的发端。该书院的组织机构、课程设置、考试方法及师资建设等,全面引进近代西方教育体系,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香港西医书院 何启 高等教育近代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