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国产与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的生物等效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锦娟 孙飞 +2 位作者 吴彩斌 戚瑞 任丽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24期2647-2650,共4页
目的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估国产与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健康志愿者481例,按照注射药物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估国产与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健康志愿者481例,按照注射药物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2、119例。2组患者均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10 h钳夹试验,实验组患者皮下注射国产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比较2组受试者试验前后30 min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体重、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差异。结果试验前2组受试者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2组体重、DBP、SBP、心率与试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2组WB、PLT与试验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Hb与试验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试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WBC、PLT、Hb、中性粒细胞百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2组TBIL、ALB、ALT、AST与试验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和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在健康者体内试验后其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不大,具有生物等效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葡萄糖钳夹技术 国产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进口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生物等效性
下载PDF
两步法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4
2
作者 罗四川 李启富 +4 位作者 黄健康 汪志红 刘秀容 张素华 舒昌达 《中华糖尿病杂志(1006-6187)》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 建立两步法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 方法 应用两步法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术(第一阶段胰岛素输注速率为 30 mU·m-2 ·min-1,第二阶段为 120 mU·m-2 ·min-1),评估1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目的 建立两步法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 方法 应用两步法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术(第一阶段胰岛素输注速率为 30 mU·m-2 ·min-1,第二阶段为 120 mU·m-2 ·min-1),评估1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监测钳夹试验过程中循环血内源性升糖激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生长激素)和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变化。 结果 (1)两步法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术第一阶段(60~90 min)和第二阶段(150~180 min) 稳态血胰岛素分别维持在(46±7)mU/L和(218±27)mU/L,稳态葡萄糖利用率分别为(7.2±1.4)mg·kg-1·min-1和(13.1±1.2)mg·kg-1·min-1;(2)钳夹试验过程中,血清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 FFA水平较基础值均有显著下降,而生长激素和C肽水平无明显改变。 结论 成功建立了两步法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术;钳夹试验过程中高浓度的胰岛素抑制了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的分泌,并减少脂肪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正常 葡萄糖 钳夹 皮质醇 血糖 FFA 钳夹技术 生长激素 两步法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向桂珍 罗涌 江玉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297-2298,共2页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 胰岛素敏感性 葡萄糖钳夹 心脑血管并发症 护理 胰岛β细胞 生理机制
下载PDF
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包玉倩 贾伟平 +4 位作者 陈蕾 陆俊茜 朱敏 陆蔚 项坤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0-744,共5页
目的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按照WHO1998肥胖及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将5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糖耐量减退组及超重/肥胖... 目的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按照WHO1998肥胖及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将5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糖耐量减退组及超重/肥胖糖尿病组;将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者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超重亚组、轻度肥胖亚组、中度肥胖亚组。应用核磁共振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腹内脂肪测量,以腹腔内脂肪面积100cm2为切割点,将正常糖耐量者分为非腹内型肥胖组(non-VA)及腹内型肥胖组(VA)。以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结果单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伴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者的葡萄糖消失率分别为(3·25±0·13)、(3·06±0·26)和(3·19±0·44)mg·kg-1·min-1,较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的(5·86±0·65)mg·kg-1·min-1显著减少(P<0·05,P<0·01);超重、轻度肥胖及中度肥胖但糖耐量正常亚组的葡萄糖消失率分别为:(3·50±0·19)、(3·03±0·13)和(2·75±0·24)mg·kg-1·min-1,较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显著降低(P<0·05,P<0·01)。腹型肥胖组的葡萄糖消失率(2·97±0·12)mg·kg-1·min-1、葡萄糖氧化率(1·47±0·19)mg·kg-1·min-1较非腹型肥胖组的(4·55±0·43)mg·kg-1·min-1和(2·24±0·19)mg·kg-1·min-1显著减少(P<0·05,P<0·01)。体重指数、腰臀比、腰围、腹腔内脂肪面积分别与葡萄糖利用率呈负相关(P<0·05,P<0·01)。体重指数、腹腔内脂肪面积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分别是影响葡萄糖利用率的主要因素。结论超重/肥胖无论伴或不伴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敏感性均显著降低,腹内脂肪增多者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显著减少,总体脂和腹部脂肪与精确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呈负相关,总体脂和腹部脂肪是影响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葡萄糖利用率 肥胖 糖尿病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7
5
作者 汪志红 李启富 +5 位作者 张素华 刘秀容 刘智萍 罗四川 黄健康 何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15-617,共3页
目的 :建立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方法 :应用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对 8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结果 :在优势胰岛素浓度、血浆葡萄糖浓度稳定在正常空腹水平状态下 ,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产生... 目的 :建立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方法 :应用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对 8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结果 :在优势胰岛素浓度、血浆葡萄糖浓度稳定在正常空腹水平状态下 ,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产生被抑制 ,升糖激素 (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糖素 )无明显增高。 (2 )在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稳态期 ,葡萄糖利用率为 9.2 5± 0 .2 5mg/(kg .min)。 结论 :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已成功建立。在外源性胰岛素 -葡萄糖代谢的稳定状态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
下载PDF
两步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秀容 李启富 +1 位作者 程庆丰 刘智平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751-1752,共2页
关键词 钳夹 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 钳夹技术 葡萄糖 多囊卵巢综合征 护理 两步法 研究 国内外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7
作者 秦月华 袁翠萍 +1 位作者 周红文 付真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总结试验的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20例受试者均顺利完成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血标本合格。结... 目的探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总结试验的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20例受试者均顺利完成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血标本合格。结论钳夹试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正确采血、试验中密切观察是保证试验顺利完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糖尿病 护理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董立厚 宋海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561-1564,共4页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简称正糖钳技术)已被公认为测定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并在糖尿病及其治疗药物的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且深入的应用。该技术通过同时输注外源性胰岛素与葡萄糖,升高血浆胰岛素水平,同时维持血糖在基础稳态水平...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简称正糖钳技术)已被公认为测定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并在糖尿病及其治疗药物的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且深入的应用。该技术通过同时输注外源性胰岛素与葡萄糖,升高血浆胰岛素水平,同时维持血糖在基础稳态水平。该技术减少了内源性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具有准确可靠、重复性好、避免低血糖发生等优点。现介绍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等,以促进该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护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4
9
作者 苏志红 朱利勇 +2 位作者 孙林丽 曹海梅 李鹏洲 《护理学报》 2017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操作技术的改进。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4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分析影响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相关护理因素及护理技术操作改进。结果 45... 目的探讨影响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操作技术的改进。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4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分析影响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相关护理因素及护理技术操作改进。结果 45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42例成功,3例失败。存在的问题包括操作前患者心理紧张,静脉穿刺困难,试验中途采血不畅,试验中或试验后低血糖,试验中仪器故障。通过采取改进措施对以上问题逐一克服,最终钳夹试验顺利结束。结论试验前严格检测仪器性能,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保持输液及采血管路通畅,正确采血避免血液稀释,提高血糖检测的准确度,是保证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成功建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护理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护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小美 李丽娟 徐安芬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7期18-19,共2页
对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其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并顺利完成检查测试,且均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在钳夹技术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血压、准确采血、肢端保温等是检测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原发性血压 糖尿病 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护理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4
11
作者 孟俊华 陶旭 +3 位作者 安婧 王磊 刘慧丽 王红 《现代护理》 2007年第07Z期1874-1876,共3页
目的研究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时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方法分析正常者、超重/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三组受检者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时的常见护理问题,记录达到钳夹血糖稳态及检查持续时间。结果所有受检者均成功... 目的研究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时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方法分析正常者、超重/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三组受检者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时的常见护理问题,记录达到钳夹血糖稳态及检查持续时间。结果所有受检者均成功完成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检查。其中正常组出现护理问题次数最少,超重/肥胖组及2型糖尿病组均出现较多次护理问题,2型糖尿病组达到血糖稳态时间及检查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针对不同受检者所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准备措施及护理对策,钳夹检查均能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 护理问题 对策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评价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的药物效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敏莉 周远大 +1 位作者 何海霞 杨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4年第4期186-187,共2页
关键词 胰岛素 血糖 钳夹技术 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药效学 剂量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静脉置管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利影 宋立媛 +1 位作者 吴效科 王荣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3期2069-2070,共2页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hyperinsulinemiceuglycemicclamp technique)能在胰岛素-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下精确测定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目前评价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1-2]。需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经三通管连接后用于...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hyperinsulinemiceuglycemicclamp technique)能在胰岛素-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下精确测定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目前评价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金标准"[1-2]。需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经三通管连接后用于持续输注20%葡萄糖及胰岛素,另一条用于频繁采集血样,每5分钟1次,需要使用静脉置管。置管是否成功是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成败的关键.管道通畅与否将直接影响血样的采集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该技术耗时长、费用高,目前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在静脉置管方法方面的研究不多。本院开展了该项技术,改进了静脉置管方法,并总结出一套操作规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输注 静脉内 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静脉置管
下载PDF
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静脉置管方法及护理要点 被引量:7
14
作者 陆蔚 贾伟平 +2 位作者 包玉倩 项坤三 朱瑞雯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11-512,共2页
关键词 扩展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静脉置管 护理 统计学处理
下载PDF
Wistar大鼠的正常血糖-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晨钟 张素华 +1 位作者 舒昌达 任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9-152,共4页
为准确地在体内评价Wistar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我们建立了大鼠的正常血糖-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简称钳夹技术).并运用该技术初步探讨了年龄,体重、血浆胰岛素及血脂水平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我们建立的钳夹技... 为准确地在体内评价Wistar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我们建立了大鼠的正常血糖-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简称钳夹技术).并运用该技术初步探讨了年龄,体重、血浆胰岛素及血脂水平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我们建立的钳夹技术所测定的葡萄糖输注率(GIR)、细胞外液变化量及其它指标均接近或优于文献报道。同时发现,年龄、体重大于Ⅰ组大鼠的Ⅱ组大鼠(P<0.01).其GIR、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组分2水平显著低于Ⅰ组大鼠(P<0.01).而血浆胰岛素及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Ⅰ组大鼠(P<0.01和0.05)。本研究的结果提示:(1)我们建立的钳夹技术较准确、可靠(2)随着年龄、体重的增大,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血糖 血浆胰岛素 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清醒状态大鼠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术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6
作者 罗四川 李启富 刘红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34-336,共3页
目的 :建立清醒状态下大鼠高胰岛素 -正常血糖钳夹术 ,并探讨短期输注乳化脂肪和手术后麻醉状态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颈动、静脉插管术。大鼠按有无输注乳化脂肪随机分为两组 ,先后进行麻醉状态和清醒状态高胰岛素 -正... 目的 :建立清醒状态下大鼠高胰岛素 -正常血糖钳夹术 ,并探讨短期输注乳化脂肪和手术后麻醉状态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颈动、静脉插管术。大鼠按有无输注乳化脂肪随机分为两组 ,先后进行麻醉状态和清醒状态高胰岛素 -正常血糖钳夹术。结果 :短期输注乳化脂肪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30 % (P <0 .0 0 1) :手术后麻醉状态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5 8% (P <0 .0 0 1) ;以上二因素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存在相减效应 (P <0 .0 0 1)。结论 :给大鼠短期输注乳化脂肪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 胰岛素敏感性 乳化脂肪:麻醉
下载PDF
清醒大鼠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悦华 罗光华 陈立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模型,并探讨短期输注脂肪乳对清醒状态下大鼠葡萄糖输注率(GIR)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1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只。采用颈动、静脉插管技术,分别经颈静脉给予SD大鼠输注20%脂肪乳(脂肪乳... 目的建立大鼠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模型,并探讨短期输注脂肪乳对清醒状态下大鼠葡萄糖输注率(GIR)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1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只。采用颈动、静脉插管技术,分别经颈静脉给予SD大鼠输注20%脂肪乳(脂肪乳组)和5%葡萄糖6 h(对照组),行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测定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和GIR。结果与葡萄糖输注的对照组比较,脂肪乳组大鼠输注20%脂肪乳6 h后,血浆FFA水平升高到对照组的17.6倍(P<0.01),GIR下降了27%(P<0.001),胰岛素抵抗非常明显。结论成功建立大鼠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技术,给大鼠输注脂肪乳可导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血症 脂肪酸类 非酯化 胰岛素抗药性 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技术 葡萄糖输注率 游离 脂肪酸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的护理及改进分析
18
作者 郑晓岩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第5期7-8,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的护理及改进。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代谢综合征(MS)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行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其中,常规组,行常... 目的分析研究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的护理及改进。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代谢综合征(MS)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行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其中,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经改进的护理方式,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不良反应,实验组发生率为3.3%,常规组为16.7%,实验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中,采用经改进的护理方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正常血糖钳夹试验 护理 改进
下载PDF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应用初探
19
作者 杨杰 张建 +3 位作者 魏岱林 闫晓云 冯永军 吴平霞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方法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对12例正常人进行方法学的研究,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 (1)正常受试者在高糖钳夹开始后14 min内达到高糖目标值,并维持此水平至试验结束。(2)钳夹过程中血糖变异系数为... 目的初步研究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方法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对12例正常人进行方法学的研究,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 (1)正常受试者在高糖钳夹开始后14 min内达到高糖目标值,并维持此水平至试验结束。(2)钳夹过程中血糖变异系数为4.6%。(3)观察到胰岛素双相分泌状态,1Ph为(256±17.89)mU/L,2Ph为(90.52±7.1)mU/L,最大Ins分泌量为(116.27±11.34)mU/L。结论成功建立了高葡萄糖钳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Β细胞功能 胰岛素
下载PDF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胰岛素抵抗与伤后高血糖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何朝晖 支兴刚 +1 位作者 孙晓川 唐文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5-31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规律,验证机体是否发生胰岛素抵抗现象。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Feeney's model),分别在伤前1/2h及伤后6、12、24、48、72、120h测定轻、中、重型脑损伤...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规律,验证机体是否发生胰岛素抵抗现象。方法采用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Feeney's model),分别在伤前1/2h及伤后6、12、24、48、72、120h测定轻、中、重型脑损伤动物的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值。运用正常血糖-高血胰岛素钳夹技术,检测大鼠重型创伤性脑损伤6、24、48、72h后BG60-120、GIR60-120、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等3个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结果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血糖含量升高的同时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大鼠重型创伤性脑损伤6、24、48、72h后BG60-120显著地升高,GIR60-120、ISI显著地降低。重型脑损伤组大鼠伤后血糖与相应时间段血清胰岛素值呈现正相关,与相应时间段BG60-120呈现正相关,与相应时间段GIR60-120、ISI呈现负相关。结论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地升高,高水平的胰岛素未能起到相应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胰岛素抵抗 正常血糖 胰岛素钳夹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