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西哥湾扇贝高起始致死温度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志刚 王辉 +1 位作者 栗志民 郑云龙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8-785,共8页
于2004、2005年2个年度采用电子恒温控制装置(精度±0.1℃)研究北部湾海域养殖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 concentricusSay)对高温的耐受性,以期为该贝在南方海域的养殖提供依据。样品规格设稚、小、中、大4种,平均壳高分别... 于2004、2005年2个年度采用电子恒温控制装置(精度±0.1℃)研究北部湾海域养殖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 concentricusSay)对高温的耐受性,以期为该贝在南方海域的养殖提供依据。样品规格设稚、小、中、大4种,平均壳高分别为0.52 cm、1.83 cm、3.13 cm、5.01 cm。实验温度梯度0.5℃,范围31.0~34.0℃。实验前各温度组从常温状态按1℃/4 h的速率先后升温至各预设温度;把高温敏感起始点(Upper sensitive incipient temperature)定义为采用Duncan法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常温对照组存活率有显著差异(P<0.05)的高温端最低温度(记为USIT);把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定义为高温端168 h内导致各规格贝50%死亡的温度(记为168 h UILT50)。研究结果表明,稚、小、中、大4种规格贝的168 h UILT50分别为(32.40±0.01)℃、(32.67±0.01)℃、(32.71±0.01)℃、(32.08±0.02)℃,不同规格的墨西哥湾扇贝对高温的耐受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耐受性排列为小贝=中贝>稚贝>大贝。实验期间,未经历产精排卵的大贝,其168 h UILT50为(32.41±0.02)℃,经历产精排卵的大贝则下降为(31.73±0.02)℃,两者对高温的耐受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稚贝与大贝的USIT均为31.5℃,而小、中贝则为32.0℃,进一步说明稚贝与大贝高温耐受性比小、中贝低。研究结果肯定了北部湾6 m以上水深海域夏天养殖该贝的安全性,也为墨西哥湾扇贝养殖场合适度的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湾扇贝 温敏感起始 高起始致死温度 北部湾
下载PDF
不同升温速率对桡足类高起始致死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江志兵 曾江宁 +6 位作者 陈全震 廖一波 高爱根 徐晓群 寿鹿 刘晶晶 黄逸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92,共6页
为探明升温速率对桡足类热忍受能力的影响,并找出一个相对合适的升温速率作为其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UILT)试验中的标准升温速率,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 为探明升温速率对桡足类热忍受能力的影响,并找出一个相对合适的升温速率作为其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UILT)试验中的标准升温速率,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4种桡足类在1℃·h-1、0.1℃·min-1、1℃·min-1和突然暴露等4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UILT。结果表明,同一种桡足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忍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各种桡足类的UILT均在升温速率为0.1℃·min-1时最大,高于或低于该升温速率,其UILT都降低。因此,建议桡足类UILT实验的标准升温速率为0.1℃·min-1。在0.1℃·min-1的标准升温速率下,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真刺唇角水蚤、背针胸刺水蚤、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哲水蚤,其24h-UILT分别为31.0℃、29.6℃、29.1℃和27.7℃,48h-UILT分别为30.1℃、29.5℃、28.6℃和27.3℃,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间均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起始致死温度(UILT) 升温速率 桡足类 热忍受能力 温排水
下载PDF
利用封闭剂制备高起始膨胀温度可膨胀石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玲 宋克敏 +1 位作者 张美月 冯涛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1,共3页
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基质,85%的硫酸为插入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经氧化、插入、封闭、陈化等过程,制备出起始膨胀温度310℃、膨胀容积270mL/g的高起始膨胀温度的可膨胀石墨。研究了可膨胀石墨起始膨胀温度、膨胀容积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制备... 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基质,85%的硫酸为插入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经氧化、插入、封闭、陈化等过程,制备出起始膨胀温度310℃、膨胀容积270mL/g的高起始膨胀温度的可膨胀石墨。研究了可膨胀石墨起始膨胀温度、膨胀容积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制备高起始膨胀温度可膨胀石墨的最佳反应条件及物料配比;提出了使用封闭剂制备可膨胀石墨的新方法,该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制品起始膨胀温度提高近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层间化合物 可膨胀石墨 封闭剂 高起始膨胀温度
下载PDF
两种桡足类短期热冲击的高起始致死温度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曾江宁 江志兵 +7 位作者 陈全震 廖一波 高爱根 徐晓群 寿鹿 刘晶晶 赵永强 郑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2-537,共6页
于2007年4月研究了亚热带海域近海种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 Giesbrecht)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热冲击15、30、45 min后的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24-... 于2007年4月研究了亚热带海域近海种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 Giesbrecht)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热冲击15、30、45 min后的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24-h UILT50)。结果表明:(1)在相同驯化温度下,两种桡足类短期热冲击24-h UILT50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在相同暴露时间下,两种桡足类短期热冲击24-h UILT50随驯化温度的上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这种升高的趋势会随驯化温度的上升而变缓,且趋于一固定值后不再上升;(3)中华哲水蚤在暴露时间为15、30、45 min的24 h最高起始致死温度(ultimate upper incipient lethaltemperature,24-h UUILT50)分别为31.7、31.0、30.3℃,真刺唇角水蚤在暴露15、30、45 min时的24-h UUILT50分别为36.5、36.0、35.4℃;(4)在相同驯化温度和暴露时间条件下,真刺唇角水蚤对短期热冲击的耐受性显著强于中华哲水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真刺唇角水蚤 短期热冲击 高起始致死温度 升温 滨海电厂
下载PDF
无刷高起始励磁系统模型参数的选择及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苏为民 《华北电力技术》 CAS 2014年第11期26-31,共6页
综合总结了发电机励磁系统现场调试、参数测试及实验室检测的经验,比较了各种不同类型励磁调节器的特性差异,提出了目前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无刷高起始励磁系统模型参数选择及优化的依据,并对励磁机磁场电流值进行了计算校核,对现场技术人... 综合总结了发电机励磁系统现场调试、参数测试及实验室检测的经验,比较了各种不同类型励磁调节器的特性差异,提出了目前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无刷高起始励磁系统模型参数选择及优化的依据,并对励磁机磁场电流值进行了计算校核,对现场技术人员具有实用化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刷高起始励磁系统 AVR 调节性能
下载PDF
高起始响应励磁系统电压响应时间的计算
6
作者 李国良 张亚平 《大电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56,共3页
大型高起始励磁系统发电机组的电压响应时间对电网的暂态稳定性至关重要。作者从理论上对电压响应时间的计算进行了分析 ,并编制了基于MATLAB的M函数计算程序 ,且将计算结果同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分析。此文为高起始励磁系统的AVR有关... 大型高起始励磁系统发电机组的电压响应时间对电网的暂态稳定性至关重要。作者从理论上对电压响应时间的计算进行了分析 ,并编制了基于MATLAB的M函数计算程序 ,且将计算结果同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分析。此文为高起始励磁系统的AVR有关参数的整定数据提供了便捷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起始响应 励磁系统 电压响应时间 计算 发电机组
下载PDF
“高起始响应”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芳 《大电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4-66,共3页
"高起始响应"是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的一种特殊形态,通过"高起始"可以补偿交流励磁机的时间常数从而使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的电压响应时间加快到接近静止励磁系统。本文介绍了"高起始响应"系统的的电路结... "高起始响应"是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的一种特殊形态,通过"高起始"可以补偿交流励磁机的时间常数从而使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的电压响应时间加快到接近静止励磁系统。本文介绍了"高起始响应"系统的的电路结构和参数配合,解释了"高起始响应"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起始响应 电压响应时间 励磁系统 电压调节器(AVR)
下载PDF
高起始响应无刷励磁系统国产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孙辅晨 《大电机技术》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0-58,共9页
概要地介绍了无刷励磁系统国产比的情况。我国大型汽轮发电机高起始响应无刷励磁系统装置的生产现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提高系统的动态和瞬态响应速度做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的方法在技术上是行之有效的,且经济可行。给出的无... 概要地介绍了无刷励磁系统国产比的情况。我国大型汽轮发电机高起始响应无刷励磁系统装置的生产现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提高系统的动态和瞬态响应速度做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的方法在技术上是行之有效的,且经济可行。给出的无刷励磁系统数学模型经电厂试验和运行是准确的,可以作为无刷励磁设计时系统参数选择的科学依据。同时还深入地讨论了励磁系统功率系统稳定器参数选择原则和方法,并可作为现场调试和成功投运功率系统稳定器的依据。提出了无刷励磁系统工厂考核试验的一整套方法,为工厂高质量地制造无刷励磁装置提供了检验手段。对自动电压调节器国产化和工厂试验装置也作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 高起始响应 励磁系统
下载PDF
电流负反馈的高起始励磁系统在核电站的应用
9
作者 张林云 顾立刚 《电机技术》 2019年第2期25-27,37,共4页
介绍了目前核电站的主流发电机励磁系统模型,通过对幅频特性的研究,指出此种系统存在的不足。因而推荐带电流负反馈的高起始系统,通过分析证明其性能稳定并能有效提高响应速度。同时还简要概述了其相关的特性。
关键词 励磁系统 电流负反馈 高起始 幅频特性
下载PDF
某型无刷励磁机实现“高起始响应”方法探讨
10
作者 卢永尧 《机电信息》 2019年第27期48-49,共2页
“高起始响应”励磁系统,即励磁系统输出电压响应时间小于或等于0.1 s的系统。无刷励磁机因为自身励磁绕组电感的延迟作用,时间常数偏大,在机组需要快速强励时响应时间较长。现对某型无刷励磁机实现“高起始响应”的方法和可行性进行了... “高起始响应”励磁系统,即励磁系统输出电压响应时间小于或等于0.1 s的系统。无刷励磁机因为自身励磁绕组电感的延迟作用,时间常数偏大,在机组需要快速强励时响应时间较长。现对某型无刷励磁机实现“高起始响应”的方法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刷励磁机 高起始响应 电压响应时间 实现方法
下载PDF
施氏獭蛤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超 郭景兰 +2 位作者 彭张明 黄佳 刘志刚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南方沿海夏季高温对贝类种苗存活的影响,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自然群体人工繁育的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以期为高温期稚贝培育和运输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施氏獭蛤稚贝的成活率在水温30~35℃时,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 针对南方沿海夏季高温对贝类种苗存活的影响,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自然群体人工繁育的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以期为高温期稚贝培育和运输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施氏獭蛤稚贝的成活率在水温30~35℃时,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随温度升高,稚贝存活率快速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温敏感起始点为31℃,高起始致死温度为31.87℃,温度为33、34、35℃时,100%致死的时间分别为6d、4d和2d,7d后,稚贝不再死亡;(2)无沙干露组各温度维持100%存活的最长时间分别为20℃组18h,30℃组9h,10℃组6h,有沙干露组只有20℃组在15h内可维持100%存活,30℃组和10℃组在6h内已出现死亡。研究结果表明,无沙干露和20℃较适合稚贝的长途干露运输。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养殖海域的选取、稚贝的长途运输提供科学依据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稚贝 高起始致死温度 干露
下载PDF
南方养殖鲍优选群体杂合子一代热耐受性分析
12
作者 曹明睿 陈政强 +2 位作者 李元跃 陈融斌 张婷婷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以同月龄的南方鲍普通养殖群体(皱纹盘鲍)种苗为对照,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研究南方养殖鲍优选群体杂合(♂亲本(西氏鲍♀×皱纹盘鲍♂)×♀亲本(绿鲍♀×皱纹盘鲍♂))子一代种苗的热耐受性,并对其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以同月龄的南方鲍普通养殖群体(皱纹盘鲍)种苗为对照,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研究南方养殖鲍优选群体杂合(♂亲本(西氏鲍♀×皱纹盘鲍♂)×♀亲本(绿鲍♀×皱纹盘鲍♂))子一代种苗的热耐受性,并对其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ZM)的热胁迫响应情况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南方养殖鲍优选群体杂合子一代种苗的高起始致死温度为(33.36±0.03)℃,略高于对照组的(33.13±0.02)℃;当初始水温分别为21.0,24.0,27.0℃时,南方养殖鲍优选群体杂合子一代种苗的最大临界温度分别达到(30.27±0.45),(32.57±0.31),(33.07±0.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80±0.36),(30.87±0.40),(31.67±0.32)℃;持续升温环境下,南方养殖鲍优选群体杂合子一代种苗的热耐受指数高达(1918.75±208.11)℃·h,远高于对照组的(922.56±138.18)℃·h;高温胁迫下,南方养殖鲍优选群体杂合子一代种苗的肝胰腺酶SOD、CAT、ACP、LZM活性分别从(9.02±0.45)U/mg提升至(21.96±2.02)U/mg、从(7.22±0.77)U/mg提升至(11.07±1.40)U/mg、从(63.38±5.48)U/mg提升至(175.12±18.30)U/mg、从(42.45±4.87)U/mg提升至(112.71±7.47)U/mg,与对照组相比较,其肝胰腺酶SOD、CAT、ACP、LZM具有更好的热胁迫响应效果和高温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养殖鲍 优选群体 高起始致死温度 最大临界温度 热耐受性 肝胰腺酶
下载PDF
石岛湾四种常见鱼类的热耐受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窦硕增 南鸥 +3 位作者 曹亮 宋骏杰 田洪林 刘永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64,共9页
作者分别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两种实验方法,以石岛湾4种常见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在4个... 作者分别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两种实验方法,以石岛湾4种常见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在4个季节基础水温(5.0~26.0℃)和9个温升速率(0.5~15.0℃/h)下这些鱼类的热耐受性。结果表明,4种鱼类的CTM(最大临界温度)和24 h UILT_(50)(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均与基础水温呈显著正相关,温升速率对鱼类耐热性的影响因鱼种和季节基础温度而异;相同基础水温下4种实验鱼类的CTM值均高于24 h UILT_(50)。4种鱼类的24 h UILT50依次为:矛尾虎鱼>许氏平鲉>褐菖鲉>大泷六线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耐受性 温升速率 驯化温度 最大临界温度 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 鱼类
下载PDF
Unitrol F型发电机励磁调节器的建模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申华 桂国亮 陈延云 《安徽电力》 2010年第3期36-38,共3页
通过理论计算并结合现场测试,给出了UNITROL F型励磁调节器的准确模型,并提供了硬负反馈系数和瞬时顶值励磁电流限制倍数的计算公式。通过某电厂300MW机组的仿真分析表明,该模型能真实反映该型励磁调节器的动作特性。
关键词 发电机 自动励磁调节器(AVR) 瞬时顶值励磁电流限制 高起始 励磁系统模型
下载PDF
黄茅海五种常见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雯婷 宋骏杰 +3 位作者 田洪林 窦硕增 赵博 曹亮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2-533,共12页
为研究黄茅海常见经济物种的热耐受性,采用动态实验法和静态实验法,研究了褐篮子鱼、褐菖鲉、褐石斑鱼、口虾蛄和日本蟳在不同基础水温(即驯化温度,14.0、18.0、24.0和30.8°C)和温升速率(0.5、1.0、2.0、3.0、4.0、6.0、9.0、12.0... 为研究黄茅海常见经济物种的热耐受性,采用动态实验法和静态实验法,研究了褐篮子鱼、褐菖鲉、褐石斑鱼、口虾蛄和日本蟳在不同基础水温(即驯化温度,14.0、18.0、24.0和30.8°C)和温升速率(0.5、1.0、2.0、3.0、4.0、6.0、9.0、12.0和15.0°C/h)条件下的热耐受能力[最大临界温度(CTM)和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24 h UILT50)]。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基础水温和温升速率显著影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能力,即实验动物的耐热性与基础水温呈正相关。温升速率对其热耐受性的影响受基础水温的制约:在4个基础水温条件下,随着温升速率的升高,实验动物的CTM总体呈上升趋势。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动物的24 h UILT50受物种差异和基础水温的影响显著。随着基础水温从14.0°C升高至30.8°C,褐篮子鱼、褐菖鲉、褐石斑鱼、口虾蛄和日本蟳的24 h UILT50分别从28.1、28.9、30.3、28.4和36.3°C显著上升至34.6、36.1、36.6、35.1和38.2°C。动态实验法和静态实验法分析发现,5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日本蟳>褐石斑鱼>褐菖鲉>口虾蛄>褐篮子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热耐受性 驯化温度 温升速率 最大临界温度 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 黄茅海
下载PDF
驯化水温及温升速率对三门湾三种虾蟹类热耐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洪林 曹亮 +1 位作者 刘金虎 窦硕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52,共10页
作者采用动态实验法与静态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门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不同季节的基础水温即驯化水温(8~29℃)和温升速率(0.5~15.0℃/h)下的热耐... 作者采用动态实验法与静态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门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不同季节的基础水温即驯化水温(8~29℃)和温升速率(0.5~15.0℃/h)下的热耐受能力。结果表明,驯化水温和温升速率对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均有显著影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与驯化水温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而温升速率对热耐受性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并受驯化水温制约;在不同驯化水温下,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随温升速率增大呈不同变化趋势。各实验动物的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受驯化水温的影响显著,随着驯化水温从8℃升高到29℃,脊尾白虾、日本和口虾蛄的24hUILT50分别从24.2、34.6、24.9℃显著增大到35.3、37.4和34.4℃。结合3种实验动物的最大临界温度分析,它们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日本>脊尾白虾>口虾蛄。研究结果可为探究三门湾水域潜在的热污染状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类 热耐受性 驯化水温 最大临界温度 24h高起始致死温度
下载PDF
模拟夏季温排水温升对福宁湾常见海洋生物的热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毅 周大颜 +2 位作者 陈晓磁 许莉莉 曹亮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1-68,共8页
本研究模拟研究了福宁湾四种常见海洋生物(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夏季温排水动态和静态温升条件下的热耐受性。结果表明,动态温... 本研究模拟研究了福宁湾四种常见海洋生物(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夏季温排水动态和静态温升条件下的热耐受性。结果表明,动态温升条件下四种受试生物的临界热最大值(CTM)均随温升速率的升高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1℃/h和2℃/h处理组中各受试生物的热耐受性较高,四种受试生物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三疣梭子蟹>黑鲷>大黄鱼>口虾蛄。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夏季自然水温30.0℃时四种受试生物的24小时高起始致死温度(24 h UILT50)最低为35.6℃,建议夏季核电厂址海域排放口的最高排放温度限值不超过39.6℃。研究结果为核电厂温排水的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核电厂温排水的排放控制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耐受性 温升速率 高起始致死温度 临界热最大值
下载PDF
西屋公司350MW汽轮发电机励磁系统存在问题及改进
18
作者 黄毅 张新宇 +1 位作者 张晓秋 谈小魏 《东北电力技术》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分析了美国西屋公司 35 0MW汽轮发电机同轴高起始无刷励磁系统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以该励磁系统技术改进后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为例 ,分析了改进后励磁系统的性能指标 ,结果证明改进是成功的。
关键词 励磁系统 高起始无刷励磁 双微机励磁调节器 汽轮发电机
下载PDF
Numerical model for homogeneous cohesive dam breaching due to overtopping failure 被引量:5
19
作者 ZHONG Qi-ming CHEN Sheng-shui DENG Zh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571-580,共10页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model tests, a simplified dam breach model for homogeneous cohesive dam due to overtopping failure is put forward. The model considers headcut erosion as one of the key homogeneous cohesive da...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model tests, a simplified dam breach model for homogeneous cohesive dam due to overtopping failure is put forward. The model considers headcut erosion as one of the key homogeneous cohesive dam breaching mechanisms and we calculate the time-averaged headcut migration rate using an energy-based empirical formula. A numerical method i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initial scour position at the downstream slope in terms of the water head and dam height, and the broad-crested weir equation is utilized to simulate the breach flow.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breach slope during the breach process. An iterativ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soil and water at each time step.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ree dam breach cases testify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model, and the sensitivity studies of soil erodibility show that sensitivity is dependent on each test case's soil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ree typical dam breach models, NWS BREACH, WinDAM B, and HR BREACH, are also chosen to compare with the proposed model. It is found that NWS BREACH may have large errors for cohesive dams, since it uses a noncohesiv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and does notconsider headcut erosion, WinDAM B and HR BREACH consider headcut erosion as the breaching mechanism and handle well homogeneous cohesive dam overtopping failure, but overall, the proposed model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Homogeneous cohesive dam OVERTOPPING Headcut Initial scour posi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Models comparison
下载PDF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Initial Snow Condition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n China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Using a Global Climate Model 被引量:1
20
作者 CHEN H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4年第2期81-86,共6页
Two ensembl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l. These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initial snow anomal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on China precipitati... Two ensembl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l. These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initial snow anomal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on China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In one of the experiments, the initial snow conditions over the TP were climatological values; while in the other experiment, the initial snow anomalies were snow depth estimates derived from the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sensing data.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experiments was assess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initial snow anomalies over the TP on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del simulation fo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had certain improvements while applying a more realistic initial snow anomaly, especially for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and for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 China and Southeast Chin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easonal prediction could be enhanced by using more realistic initial snow conditions over TP, and microwave remote-sensing snow data could be used to initialize climate models and improve the simulation of eastern China precipitation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Further analyses showed that higher snow anomalies over TP cooled the surface, resulting in lower nea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TP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surface cooling over TP weakened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brought more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in spring and more precipitation to Southeast China during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initial snow anomalies predictive skill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