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靶向抗血管生成抗肿瘤的基本原理与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陈兆聪
-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系
-
出处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89-1395,共7页
-
文摘
血管生长是肿瘤发生的关键步骤。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阻止肿瘤发展和转移合乎逻辑。该观点于1971年经Folkman梳理,加之随后血管生长因子被发现,这个问题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相关药物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当前已有几种靶向抗血管生长的抗肿瘤药物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另有几十种该类药物正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但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却不尽如人意,这提示当前对癌细胞分子生物学的了解还很不够。但抗血管生长作用的提出,以及随后发现的问题,对今后癌症治疗学具有深远影响。该文简要论述肿瘤血管生长的基本原理,并择要分析存在的几个问题。
-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缺氧诱导因子
肿瘤糖酵解
高频度低剂量化疗方案
-
Keywords
Tumor angiogenesis
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receptor
Hypoxic inducer factors
Tumor glycolysis
Metronomic chemotherapy
-
分类号
R730.5
[医药卫生—肿瘤]
R979.1
[医药卫生—药品]
-
-
题名应用Tei指数监测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心脏毒性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刘琪
王雁
-
机构
河南省肿瘤医院超声科
-
出处
《中国实用医刊》
2010年第6期83-84,共2页
-
文摘
目的 探讨应用Tei指数监测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10月在我院住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ATc)疗的乳腺癌患者共32例,均采用治疗前自身空白为对照.所有患者均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每周期75 mg/m^2,共化疗6个周期.患者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前以及每1个治疗周期后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Tei指数测量.结果 ATC化疗后,随ATC累积剂量的增高,LVEF逐渐降低,但高(66±3)、中(67±4)、低剂量组(68±4)与治疗前(6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ATC累积剂量的增高Tei则逐渐升高,呈现剂量效应关系,高、中、低剂量组与治疗前Tei指数分别为:(0.50±0.11)、(0.45±0.11)、(0.40±0.07)、(0.37±0.03).其中,中、高剂量化疗组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i指数比LVEF更能敏感地检测出ATC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对心肌、心功能的影响,该技术有望成为评价ATC化疗后早期心脏毒性的有效手段.
-
关键词
TEI指数
监测
蒽环类药物
化疗后
药物治疗
心脏毒性
统计学意义
ATc
累积剂量
比较差异
超声心动图检查
周期
物化
临床应用价值
剂量效应关系
乳腺癌患者
低剂量
高剂量化疗
探讨应用
化疗方案
-
分类号
R737.9
[医药卫生—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