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湾水体光谱高频观测及在悬浮物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戴乾 潘德炉 +3 位作者 何贤强 朱乾坤 龚芳 黄海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47-3254,共8页
现场光谱观测是水色遥感真实性检验的基础。传统基于航次站位观测获取的水体光谱数据少,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近岸水体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的需求。为此,国际上开始发展水体光谱连续观测系统,但目前近岸水体光谱连续观测系统仍较少,特别是... 现场光谱观测是水色遥感真实性检验的基础。传统基于航次站位观测获取的水体光谱数据少,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近岸水体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的需求。为此,国际上开始发展水体光谱连续观测系统,但目前近岸水体光谱连续观测系统仍较少,特别是在高浊度、高动态的水体。针对该问题,在杭州湾建立了一套基于海上塔台的高浑浊水体光谱高频观测系统。该系统每3min获取一次水体光谱数据,实现与过境卫星观测时间的匹配。本文重点开发了基于海上塔台特点的水体光谱高频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实现了晴空、耀斑、阴影、弱光照等自动判别,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塔台观测获得的归一化离水辐亮度光谱与船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大于0.99,平均相对误差为9.96%。此外,对塔台水体高频观测系统的长期观测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尽管系统运行一年之久,系统与便携式地物光谱仪ASD同步观测获得的水体归一化离水辐亮度在谱形和数值上一致性均较好,相关系数大于0.90,平均相对误差为6.48%。同时,利用系统高频观测的水体光谱可有效监测悬浮物浓度随潮汐的快速动态变化。杭州湾塔台水体高频观测系统为进一步开展浑浊水体水色卫星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提供了丰富的现场光谱数据,特别是高时间分辨率的静止轨道水色卫星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光谱 高频观测 水色遥感 真实性检验 悬浮物 潮汐
下载PDF
应用高频观测探讨不同森林经营方式下矿质土壤呼吸的昼夜动态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永 刘小飞 +7 位作者 郑蔚 周嘉聪 苏瑞兰 林伟盛 熊德成 胥超 陈岳民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3-101,共9页
矿质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碳(C)平衡估算中的关键因子。了解矿质土壤呼吸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对理解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应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而高频观测是探讨矿质土壤呼吸在... 矿质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碳(C)平衡估算中的关键因子。了解矿质土壤呼吸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对理解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应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而高频观测是探讨矿质土壤呼吸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高频自动观测系统与Li-8100土壤CO2通量测量系统,对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次生林在不同森林经营方式下(CK对照,RR皆伐,RB火烧)的矿质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昼夜动态进行分析,并比较2种采样策略下矿质土壤呼吸的年、日均通量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经营方式的矿质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动态,矿质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表现为CK(2.18μmol m^(-2)s^(-1))>RB(1.93μmol m^(-2)s^(-1))>RR(1.89μmol m^(-2)s^(-1))。2)在不同森林经营方式下,采用手动观测的矿质土壤呼吸年平均日通量显著低于高频观测结果,而采用高频观测09:00—11:00时间段内观测数据计算日通量与高频自动观测系统全天(24h)结果无显著差异;3)不同森林经营方式下的林地,土壤水热条件的变化是影响矿质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之一。双因子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共同解释了CK、RR和RB矿质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变化的96.8%,62.8%,95.4%,拟合结果明显优于以温度为单因子的指数模型。因此,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准确评估和预测不同森林经营方式对土壤与大气间碳通量交换的影响,采用高频自动观测技术观测矿质土壤呼吸,将有利于提高碳通量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森林经营方式 高频自动观测 矿质土壤呼吸 昼夜动态 碳通量
下载PDF
基于高频观测数据的徐闻青安湾海滩对台风“贝碧嘉”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曾春华 朱士兵 +2 位作者 李志强 张会领 李高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0-111,共12页
风暴是造成海滩剧烈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观测环境的恶劣,目前极少有风暴过程中海滩响应的现场高频观测工作。本研究在2018年台风"贝碧嘉"期间对徐闻青安湾海滩开展了历时6天半的高频观测,获得了全时水动力要素和164组逐时海... 风暴是造成海滩剧烈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观测环境的恶劣,目前极少有风暴过程中海滩响应的现场高频观测工作。本研究在2018年台风"贝碧嘉"期间对徐闻青安湾海滩开展了历时6天半的高频观测,获得了全时水动力要素和164组逐时海滩滩面高程变化数据。通过分析表明:(1)青安湾海域风暴增水及波浪受控于海南岛-雷州半岛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台风"贝碧嘉"的多变路径,增水稳定在0.38~0.5 m之间,而波高先由0.78 m衰减至0.43 m,再增加至0.56 m;(2)海滩剖面地形变化总体表现为滩肩侵蚀,形成水下沙坝,滩肩响应过程分为快速向下侵蚀、缓慢侵蚀至最大值、振荡回淤恢复3个阶段,台风期间滩肩振荡恢复幅度可达最大侵蚀深度的1/4;(3)海滩的风暴响应过程主要由4个模态耦合而成:第一模态体现大潮滩肩侵蚀生成水下沙坝过程;第二模态体现风暴滩肩侵蚀,补偿大潮滩肩侵蚀位置和进一步促进沙坝形成过程;第三模态揭示了波浪二次破碎位置的上冲流和离岸底流使泥沙发生双向输移过程;第四模态表明台风大浪使得碎波带内泥沙大量悬浮,在沿岸流和离岸流作用下部分悬沙进入深水区,可能造成海滩泥沙的永久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观测 青安湾 贝碧嘉 海滩响应 模态
下载PDF
钻孔倾斜仪高频实验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红 杨选辉 +2 位作者 刘福生 宋朝忠 柳艳智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33-640,共8页
利用测震数采器对昌平台CZB钻孔倾斜仪开展了100次/秒的高频采集实验,记录到了可靠的观测资料,其中蕴含的地震信息也更加丰富。同时利用十三陵台测震资料与昌平台钻孔倾斜高频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仪器都记录到了地震波响... 利用测震数采器对昌平台CZB钻孔倾斜仪开展了100次/秒的高频采集实验,记录到了可靠的观测资料,其中蕴含的地震信息也更加丰富。同时利用十三陵台测震资料与昌平台钻孔倾斜高频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仪器都记录到了地震波响应,但由于频响特性差异,钻孔倾斜仪记录的地震波所对应的P波震相较弱;通过频谱分析估计钻孔倾斜仪的频响偏低频,其频率上限大致在0.1Hz以内;对于一个近地震事件,钻孔倾斜仪的响应表现出与测震仪完全不一样的形态,其低频响应明显优于高频响应;对于远震,随着震中距的增加,两者响应特性逐渐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倾斜仪 测震仪 高频观测 频响性能 地震波
下载PDF
基于高频观测值的不同GNSS卫星钟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明哲 张绍成 +1 位作者 胡友健 侯威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90-1495,1503,共7页
在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中,卫星钟差往往是决定结果精度的核心因素之一。采用20 Hz的双频观测数据对GNSS星载原子钟0.05~100s平滑时间下的短期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星间单差的方法消除接收机钟差,采用无电离层组合及夜间观测避免电离层高... 在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中,卫星钟差往往是决定结果精度的核心因素之一。采用20 Hz的双频观测数据对GNSS星载原子钟0.05~100s平滑时间下的短期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星间单差的方法消除接收机钟差,采用无电离层组合及夜间观测避免电离层高阶项短期变化的影响,同时采用经验模型和映射函数来进行对流层延迟改正。通过Lag 1自相关函数分析了影响GNSS卫星钟稳定性的主要噪声类型,并使用阿伦方差计算分析GPS、GLONASS及BDS各自系统内不同卫星组合之间的钟差。结果表明,GPS、GLONASS及BDS系统钟差稳定性0.05秒稳均可达到10-10量级,秒稳可达10-11量级。可以认定,GPS、GLONASS及BDS在短期内的稳定性量级相当,从而验证了基于星间单差的BDS掩星数据处理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钟差 高频观测 短期稳定性 阿伦方差 噪声识别
原文传递
经胸高频探头观测小鼠心脏功能的试验研究
6
作者 苏海砾 李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7期618-619,共2页
关键词 经胸高频探头观测 试验 小鼠 心脏功能
下载PDF
高频VLBI观测射电源的结构
7
作者 田文武 吴盛殷 张海燕 《云南天文台台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共9页
高频VLBI观测揭示出河外射电源在pc或者亚pc尺度上大都有核 -喷流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对平谱致密射电源中毫角秒尺度的子源 ,能以相当高的概率观测到它的视超光速现象。多频观测可监测到一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 ,特别在射电激变源中这些新... 高频VLBI观测揭示出河外射电源在pc或者亚pc尺度上大都有核 -喷流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对平谱致密射电源中毫角秒尺度的子源 ,能以相当高的概率观测到它的视超光速现象。多频观测可监测到一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 ,特别在射电激变源中这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与宽带内 (从光学到γ射线 )的爆发相关。且得到的一些源的核区谱指数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VLBI观测 射电源结构 干涉测量 喷流 视超光速现象
下载PDF
GP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8
作者 孟国杰 任金卫 +1 位作者 金红林 李鹏 《国际地震动态》 2007年第7期26-31,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GPS高频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特征,阐述了GPS高频观测数据在地震动态位移分析、震源破裂反演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我国及时开展GP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和相关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GPS 高频观测 数据处理 地震动态位移
下载PDF
微根管和根箱法在亚热带细根寿命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熊德成 黄锦学 +1 位作者 陈仕东 杨智杰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9-14,共6页
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植物细根寿命的准确估算仍较为困难,因此寻求一种准确的研究方法对细根寿命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微根管法和根箱法能够在不干扰细根生命过程的前提下连续观测植物细根动态,是一种非破坏性观测方法,被较多地应用于... 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植物细根寿命的准确估算仍较为困难,因此寻求一种准确的研究方法对细根寿命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微根管法和根箱法能够在不干扰细根生命过程的前提下连续观测植物细根动态,是一种非破坏性观测方法,被较多地应用于野外观测。结合课题组多年来运用微根管技术和根箱技术研究中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细根寿命的实例,对微根管法和根箱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包括两种方法的具体实验设计、图片采集及分析、数据处理等,以期为促进对森林生产力和碳源汇控制机理的理解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寿命 微根管法 根箱法 延时摄影 高频自动观测
下载PDF
电离层高频多普勒记录在扩展-F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肖赛冠 肖佐 +3 位作者 史建魁 张东和 郝永强 黄为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62-2166,共5页
本文通过观测实例探讨并论证了电离层高频多普勒观测在扩展-F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和相应分析表明:首先,由于高频多普勒记录的时间连续性,有利于从观测角度了解扩展-F的时间演化过程;其次,高频多普勒偏移对不规则结构造成的回波弥散、对不... 本文通过观测实例探讨并论证了电离层高频多普勒观测在扩展-F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和相应分析表明:首先,由于高频多普勒记录的时间连续性,有利于从观测角度了解扩展-F的时间演化过程;其次,高频多普勒偏移对不规则结构造成的回波弥散、对不同尺度行进电离层扰动(TID)以及耀斑引起的突然频率偏移(SFD)效应都很敏感,这些现象在记录上出现的时间关系有利于了解扩展-F的触发因素或扩展-F与其他电离层背景扰动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最后,高频多普勒记录对于持续时间较长(几小时以上)或很短(小于1小时)的扩展-F都能够完整地反映,不会产生因为观测间歇形成的缺失,也可以有效区分究竟是连续一次还是一段时间内断续的扩展-F现象.高频多普勒观测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其局限性诸如缺乏空间分辨率等也做了分析.指出发挥高频多普勒观测的优势,综合应用多种资料,通过不同手段的数据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为电离层扰动的物理机制和预报研究提供正确的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F 高频多普勒观测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
下载PDF
超高频GPS记录地震位移信号的能力评估:一个人工爆破震源的实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祖宁 林树 +3 位作者 陈超贤 陈光 关玉梅 王紫燕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7-597,共11页
利用2014年6月福建省地震局进行的人工爆破实验的50 Hz超高频GPS观测数据,采用快速预报星历以及事后精密星历,对观测的数据分别进行准实时和事后精密处理。结果显示高频GPS在差分处理模式下,其水平向噪声大致为5 mm,垂直向大致为10 mm... 利用2014年6月福建省地震局进行的人工爆破实验的50 Hz超高频GPS观测数据,采用快速预报星历以及事后精密星历,对观测的数据分别进行准实时和事后精密处理。结果显示高频GPS在差分处理模式下,其水平向噪声大致为5 mm,垂直向大致为10 mm。高频GPS差分单历元解在采用快速预报星历与事后精密星历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采用快速预报星历进行高频GPS实时解算的结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同时,通过比较并址的高频GPS和强震仪信号的波形和频率成分发现,差异主要是由于高频GPS和强震仪记录对于不同频率震动信号的响应不同,两者在重叠的频段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而这种差异本身体现了一种互补的特征。因此,高频GPS数据的实时处理结果具备监测地表震动的能力,可应用于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成为地表震动和地震研究的良好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PS观测 人工爆破 观测精度 地震预警
下载PDF
风云二号卫星区域观测策略确定
12
作者 韩琦 魏彩英 +1 位作者 赵现纲 林维夏 《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8期54-55,57,共3页
该文研究了风云二号卫星02批和03批区域观测的实施流程,确定了区域观测实施时间的计算方法,对不同情况下单次区域观测实施所需时间进行了计算,为区域观测策略的确定提供保障。
关键词 区域观测 观测策略 高频观测
下载PDF
不同卫星导航系统组合监测的玛多地震同震形变与精度分析
13
作者 谭明明 樊亚灵 +5 位作者 吕柯欣 蒿赏 徐涛 蔡国田 张杰 李志才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84,共5页
为全面分析不同卫星导航系统(GNSS)组合监测地震形变的精度,本文首先基于青海玛多地震(Mw 7.4)周边近场及远场共8个区域CORS站的高频(采样率为1 Hz)GNSS观测数据,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进行高频数据解算,初步分析了多系统组合相对单GPS... 为全面分析不同卫星导航系统(GNSS)组合监测地震形变的精度,本文首先基于青海玛多地震(Mw 7.4)周边近场及远场共8个区域CORS站的高频(采样率为1 Hz)GNSS观测数据,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进行高频数据解算,初步分析了多系统组合相对单GPS系统的同震形变精度提升,然后对具有相同卫星系统数/不同卫星系统组合的同震形变误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GREC2(GPS/GLONASS/Galileo/BD-2)和GREC3(GPS/GLONASS/Galileo/BD-3)两种组合情况分析了北斗二号与北斗三号的同震形变精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多系统组合观测同震形变的精度优于单系统,其中GEC2+3(GPS/Galileo/BD-2/BD-3)组合观测同震形变精度最优,相对于单系统GPS而言,在水平方向上的精度提升可达30%~60%,在垂向上的精度平均提升可达30%;在三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组合中,含北斗的多系统组合在水平方向上的精度提升最高可达38.75%,垂向上的精度提升最高可达41.46%;北斗三号观测的同震形变精度比北斗二号精度更高、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NSS观测 卫星导航系统组合 玛多地震 同震形变 精度分析
下载PDF
东太湖水温变化与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曾野 朱金格 +1 位作者 王艳平 胡维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99-1609,共11页
水温对沉水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对浅水湖泊水温变化的影响值得关注.东太湖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草型浅水湖区,采用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对东太湖湖心进行的不同深度水体及沉积物温度高频观测数据,结合东... 水温对沉水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对浅水湖泊水温变化的影响值得关注.东太湖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草型浅水湖区,采用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对东太湖湖心进行的不同深度水体及沉积物温度高频观测数据,结合东太湖表层沉积物的热力学性质计算了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分析了东太湖水温和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太湖各深度水体日升温过程随水深增加后延,升温过程夏季延长,冬季缩短;表层水温日变幅最大,底层水温日变幅次之,沉积物温度日变幅最小,各深度温度日变幅夏季最小、冬季最大;春季和夏季升温过程中各深度日均温变化沿水深存在约1天的延迟,秋季和冬季无此现象; 2015年与2014年东太湖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同比月均温差与气温差呈线性相关.沉积物8:00-19:00向水体放热增加或从水体吸热减少,19:00至次日8:00放热减少或吸热增加; 3-9月从水体吸热,为热汇,10月至次年2月向水体放热,为热源,沉积物全年为湖泊热源;逐日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每月6至15日存在相对年变幅较小幅度的正弦式波动.水温和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二者对气象参数的响应具有迟滞现象;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与水温呈负相关,其变化相对水温迟滞,水-沉积物界面热交换的主要作用为缓冲湖泊水体的热量变化;夏季,沉水植物能降低湖泊各层水温和垂向水温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通量 水——沉积物界面 温度 高频观测 东太湖
下载PDF
青奥会期间基于δ^(13)C观测的大气CO_2来源解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家平 李旭辉 +5 位作者 肖薇 次仁旺姆 温学发 刘寿东 杜雪婷 曹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514-4523,共10页
开展城市冠层大气CO_2及其δ^(13)C的观测有助于解析自然源与人为源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本研究于南京青奥会期间开展了大气CO_2及其δ^(13)C高频原位观测,在小时尺度至日尺度上对比了有无临时排放管制期间大气CO_2及其δ^(13)C的差异... 开展城市冠层大气CO_2及其δ^(13)C的观测有助于解析自然源与人为源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本研究于南京青奥会期间开展了大气CO_2及其δ^(13)C高频原位观测,在小时尺度至日尺度上对比了有无临时排放管制期间大气CO_2及其δ^(13)C的差异.研究发现,短期减排对降低区域尺度大气CO_2浓度有明显的短期效应(21×10-6),在整个青奥会临时管控期间长三角地区实际削减燃煤排放5%.本研究进一步采用Miller-Tans方法确定了长三角地区的CO_2排放源同位素组分;基于文献调查,提供了长三角地区主要人为源和自然源的δ^(13)C信息;量化了长三角夏季CO_2地表净通量、植被通量及人为排放通量.结果表明,水泥工业过程排放是长三角地区夏季大气δ^(13)C富集的主要人为原因(2.36‰).夏季长三角地区植被作用可以抵消23%~39%的人为CO_2排放.本文旨在通过采用自上而下的观测数据与传统IPCC的排放源清单相结合的方案,为城市区域碳源解析提供新的拆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气CO2 高频原位观测 稳定同位素δ13C 青奥会 长三角
原文传递
高频引力波与现代宇宙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芳昱 文毫 方祯云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43-647,共5页
文章简要综述了由典型现代宇宙学模型和膜振荡模型预期的微波频带的高频引力波的特性和可能的观测方案,以及研究这一课题的重要科学意义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 高频引力波 现代宇宙学模型 膜振荡模型 高频引力波的观测
原文传递
蒙特利湾底层潮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俊杉 刘子洲 +1 位作者 刘聪 李培良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1,共9页
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蒙特利湾的1个站点近半年的底层流速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潮流谱分析结果表明,半日潮流(M_2和S_2)和全日潮流(K_1和O_1)在该地区潮流中占主导地位。调和分析结果表明,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且以顺... 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蒙特利湾的1个站点近半年的底层流速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潮流谱分析结果表明,半日潮流(M_2和S_2)和全日潮流(K_1和O_1)在该地区潮流中占主导地位。调和分析结果表明,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且以顺时针旋转为主,潮流振幅存在显著的垂向变化。2个主要半日分潮M2和S2的垂直结构相似,表明该地区的主要潮流是正压的。4个主要分潮随深度变化的主要特征袁明这地区的潮流受下边界层的影响。基于EOF分解的东向和北向潮流的不同垂向模态中,零阶模态的方差贡献至少为85%,斜压模态的方差贡献很小,这进一步揭示了该地区的潮流有很强的正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利湾 高频观测 底层潮流
原文传递
Observational study of daytime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被引量:7
18
作者 XIAO SalGuan SHI JianKui +2 位作者 ZHANG DongHe HAO YongQiang HUANG WeiQu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1302-1304,共3页
Spread-F is a manifestation of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 and generally takes place at nighttime. However, it can also be ob- served seldom at daytime, It is recognized that acoustic gravity waves (AGWs) play an imp... Spread-F is a manifestation of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 and generally takes place at nighttime. However, it can also be ob- served seldom at daytime, It is recognized that acoustic gravity waves (AGW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iggering plasma instability which results in spread-F in the ionosphere. The typhoon is a main source of the AGWs. In this paper, two cases of ionospheric daytime spread-F in the period of typhoon were analyzed. One case was on July 29, 1988 and the other was on August 01, 1989.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1) There were some wave-like disturbances appearing in the HF Doppler records firstly, consequently the Doppler echo traces became scattere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ionospheric spread-F was triggered; 2) the blurred echo traces in the both two cases appeared in the morning (08:30-11:30 Beijing time) and lasted for more than two hours; 3) with the blurred echoes gradually weakening, the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TIDs) still ex- isted and became clearer; 4) the frequency shifts in the two of the radio wave in the ionosphere moved downwards. spread-F during the typhoon period in Asian region. cases were both positive, implying the effective reflecting surface These results provide good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or day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ospheric irregularity SPREAD-F DAYTIME TYPHO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