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苏轼高风绝尘之美的美学内涵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惠民 张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48-53,77,共7页
苏轼以高风绝尘澹泊有味为人生与文艺的理想境界,而于艺术美,则以魏晋之高风绝尘为精神本质,而与盛唐之恢宏气象,加以整合之,表现出一种极为成熟的而又具极高品味的审美追求与审美境界。体现在他的美学批评中,则以清、奇、和、雅、妙、... 苏轼以高风绝尘澹泊有味为人生与文艺的理想境界,而于艺术美,则以魏晋之高风绝尘为精神本质,而与盛唐之恢宏气象,加以整合之,表现出一种极为成熟的而又具极高品味的审美追求与审美境界。体现在他的美学批评中,则以清、奇、和、雅、妙、趣、格、韵等为其主要美学范畴,对宋元美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高风绝尘之美 美学内涵
下载PDF
苏轼“高风绝尘”的内涵和意义
2
作者 谭玉良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48-51,共4页
关键词 高风绝尘 苏轼 体兼众妙 艺术风格 艺术特色 民本思想 文化精神 生命本体 苏武 自由人格
下载PDF
“高风绝尘”气象之还原——评李洪亮新著《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学研究》
3
作者 郑子运 《中国诗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30-235,共6页
苏轼云:“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 苏轼云:“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无论是萧散、简远,还是自得、超然,一言以蔽之:高风绝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子美 李太白 魏晋南北朝 高风绝尘 隐逸文学 苏轼 陶谢 自得
原文传递
苏轼的悲剧意识及其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杜霖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0-32,共3页
苏轼的悲剧意识以"人生如梦"的虚幻观为核心,它源于苏轼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而社会实践使他的这种意识得到了更进一步强化。这种怀疑和否定的思维方式使苏轼逐渐确立和发展了"高风绝尘"的审美人格,最... 苏轼的悲剧意识以"人生如梦"的虚幻观为核心,它源于苏轼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而社会实践使他的这种意识得到了更进一步强化。这种怀疑和否定的思维方式使苏轼逐渐确立和发展了"高风绝尘"的审美人格,最终实现了对悲剧性人生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悲剧意识 人生如梦 虚幻观 高风绝尘
下载PDF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原因之探究
5
作者 周远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5-149,共5页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并非凭空而起 ,而是由作为享乐性文化气候之“反动”的淡泊精神、复古革新运动中产生的平民心态及高风绝尘之诗风追求、思想感情上的禅定和老大心态、诗歌审美上推尊萧散简远之趣四个主导因素促成的。
关键词 陶渊明 淡泊 平民心态 高风绝尘 禅定 “老大” 潇散简远
下载PDF
苏轼研究的新开拓——朱靖华著《苏轼新评》读后
6
作者 饶学刚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0-111,共2页
《苏轼新评》(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系朱靖华先生《苏轼新论》(齐鲁书社1983年出版)的姐妹论著。《苏轼新评》(以下简称《新评》)的出版,意味着朱先生在东坡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选择了东坡诗词艺术理想、审美标准研究中的... 《苏轼新评》(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系朱靖华先生《苏轼新论》(齐鲁书社1983年出版)的姐妹论著。《苏轼新评》(以下简称《新评》)的出版,意味着朱先生在东坡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选择了东坡诗词艺术理想、审美标准研究中的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实现了继《苏轼新论》之后,再度开拓苏学研究领域的愿望。 首先,《苏轼新评》在对东坡总体把握的研究上有新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风绝尘 苏轼研究 《东坡志林》 新开拓 新评 议论化 研究领域 朱先 中国文学 思维活动
下载PDF
略谈苏轼的诗歌理论
7
作者 章楚藩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4期33-40,共8页
苏轼是我国古代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的全能作家。他的文艺理论是从他丰富的创作和鉴赏活动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身是一个整体。文艺的各门类之间,有相通的共同规律,又有相对的特殊规律。苏轼的诗论,与其文论... 苏轼是我国古代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的全能作家。他的文艺理论是从他丰富的创作和鉴赏活动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身是一个整体。文艺的各门类之间,有相通的共同规律,又有相对的特殊规律。苏轼的诗论,与其文论、画论、书论相通而相互发明,但又有它相异的特殊性。东坡于诗论,没有专门的论著,他关于论诗的真知灼见散述于他的许多序文、题跋、书简、随笔、札记之中,如将其这方面的见解连缀起来,也可看出他关于诗歌创作、鉴赏和批评的理论系统。现以苏轼关于论诗的杂文为主,兼及其有关的画论、文论,并结合他的诗歌创作、鉴赏及批评实践,来谈谈他的诗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诗 诗歌理论 有为而作 东坡 论诗 至味 高风绝尘 作诗 万物
下载PDF
苏轼咏物之作的艺术特征及表现手法
8
作者 谭云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6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艺术特征 咏物诗词 苏轼 个性特征 艺术表现手法 高风绝尘 咏物词 苏武 艺术形象 审美意蕴
下载PDF
由东坡诗词看苏轼的人格风骨
9
作者 王芳 《现代教育》 2011年第Z2期115-116,共2页
在古代文坛上有一位大师级的文学家,其人格堪称典范,他就是苏东坡。在他苦难多舛的人生历程中,他不懈地完善着自我人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标扬着他旷世无双、豪纵奔放的创作风格。曾经,在黄州,他与友人夜游赤壁,在感叹"哀... 在古代文坛上有一位大师级的文学家,其人格堪称典范,他就是苏东坡。在他苦难多舛的人生历程中,他不懈地完善着自我人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标扬着他旷世无双、豪纵奔放的创作风格。曾经,在黄州,他与友人夜游赤壁,在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余,领悟到大自然的无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并进一步了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自我人格 苏东坡 高风绝尘 创作风格 人格底蕴 生命品格 文学史 黄州 人生历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