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旋髓内钉与锁定钢板置入修复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髋关节功能比较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晗 张鉴 +1 位作者 李强 袁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550-3554,共5页
背景:老年患者骨质较为疏松,骨折后骨头粉碎的情况居多,同时很多老年患者并发很多内科疾病,各类脏器功能不足,手术承受能力差,也为内固定治疗带来了困难,增加了治疗风险,所以在内固定方法的选择上不统一。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 背景:老年患者骨质较为疏松,骨折后骨头粉碎的情况居多,同时很多老年患者并发很多内科疾病,各类脏器功能不足,手术承受能力差,也为内固定治疗带来了困难,增加了治疗风险,所以在内固定方法的选择上不统一。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对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友谊院区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患者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置入内固定,对照组患者则给予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后采用随访的方式,对两组骨折患者的术中指标、治疗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置入修复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具有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随访研究 植入物 骨植入物 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骨折内固定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广斌 付勤 +3 位作者 刘忠厚 李建军 贾长青 许晓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04-406,446,共4页
目的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随访病例共65例,男16例,女49例,年龄80~101岁,平均87岁;Evans分型,ⅢA型25... 目的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随访病例共65例,男16例,女49例,年龄80~101岁,平均87岁;Evans分型,ⅢA型25例,ⅢB型29例,Ⅳ型11例;A组34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B组31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23个月,两组的住院时间、助行器辅助下床活动时间、在院并发症发生率、功能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两组病例卧床时间短、在院并发症发生率低,但PFNA治疗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避免了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假体松动及翻修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骨质疏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愈合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下载PDF
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20
3
作者 叶虹 邹飚 +4 位作者 侯振海 施建国 郑隆宝 倪志明 姚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09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问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3年10月,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股骨转子问不稳定骨折28例,平均随访14.3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及髋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问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3年10月,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股骨转子问不稳定骨折28例,平均随访14.3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结果28例均获随访,无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常见并发症,无髋关节脱位,平均下地时间7.5天,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8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结论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恢复快,可早期负重,避免卧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 置换术 转子骨折 并发症 老年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永光 胡云洲 +3 位作者 杨运梁 旷甫国 廖大勇 徐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评估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9例,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5岁(78~89岁)。均为新鲜骨折。... 目的评估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9例,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5岁(78~89岁)。均为新鲜骨折。EvansⅢ型11例,Ⅳ型18例。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术后随访8~56个月,平均28.4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活动能力。术后2周内、3~6个月、1年拍患髋X线片,检查假体有无松动迹象。结果平均住院23 d,平均手术时间95 min,平均出血量310 mL,无一例死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20例术后7~10 d下床负重行走,9例21 d后开始负重,平均13.5 d。Harris评分,优9例,良14例,中5例,差1例,总优良率79.3%。术后X线片检查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现象。结论应用双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高龄 不稳定 关节置换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玉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33期48-48,共1页
目的分析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经我院确诊6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根据随机方法划分为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和... 目的分析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经我院确诊6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根据随机方法划分为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和研究组各30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方法)。对两组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率、骨头愈合时间以及Harri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方法,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防旋髓内钉 锁定钢板 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彬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5年第3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2014年1—6月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72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6例。试验组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进行动力髋螺钉治疗,...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2014年1—6月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72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6例。试验组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进行动力髋螺钉治疗,对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问不稳定骨折疗效显著,手术操作简便可行,对于预后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转子 不稳定骨折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建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219-221,共3页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100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5例)和B组(n=45例),其中A组...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100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55例)和B组(n=45例),其中A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B组给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随访患者1年,应用Harris评分评价1年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A组Harris评分优良率94.5%(52/55)显著高于B组的75.6%(34/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愈合时间显著短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有利于术后愈合,且并发症较少,关节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高龄 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
下载PDF
PFNA与LCP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欣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7期78-80,81,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手术方式。方法:将8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组,每组41例。PFNA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LCP组采用LCP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手术方式。方法:将8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组,每组41例。PFNA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LCP组采用LCP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出院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优良率以及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无差异;LCP组术中出血量大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9,P<0.05)。对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2个月,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6,P<0.05);术后12个月PFN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优于LCP组;LCP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1,P>0.05)。结论:PFNA内固定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股骨转子骨折 内固定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下载PDF
重建股骨距的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3
9
作者 邓玉海 黄平 +7 位作者 黄洪波 陈浩 陈益果 赵智君 王征 徐西东 宋翼 华晨曦 《创伤外科杂志》 2014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距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行重建股骨距半髋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70~93岁,平均78岁。采用...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距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行重建股骨距半髋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70~93岁,平均78岁。采用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股骨近端X线片Singh分级指数判断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改善程度。结果随访6~72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脱位、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21.2±5.6)提高至(86.6±3.8),Singh 分级从术前(2.3±0.7)级上升至(3±1.0)级(P<0.05),临床疗效满意。结论重建股骨距的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骨折 半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 老年
下载PDF
防旋髓内钉与锁定钢板置入修复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华钊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27期36-37,共2页
目的:研究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高龄患者采用防旋髓内钉以及锁定钢板置入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高龄患者92例,分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 目的:研究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高龄患者采用防旋髓内钉以及锁定钢板置入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高龄患者92例,分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旋髓内钉对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效果良好,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 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 防旋髓内钉 髋关节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11
作者 陈曦 汤涛 +2 位作者 陈铜兵 李青 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有效性的股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必要的切割,造模成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模拟临床手术方法置入不同的内固定系统,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经皮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模型。约束4组模型股骨远端下所有节点,在股骨头上施加700,1400和2100N的压缩载荷,通过计算分析,观察各组模型的等效应力分布和压缩刚度,比较各组模型之间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各组模型的变形量计算压缩刚度后,在各级载荷作用下,各组模型上压缩刚度呈现的趋势: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经皮加压钢板组>动力髋螺钉组;完整的生理组模型的压缩刚度明显高于所有的手术组模型;②观察应力指标,因存在应力遮挡效应,致使各固定组的应力峰值均高于生理组,最大峰值均集中分布于各内固定上;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应力峰值最小,动力髋螺钉固定组应力最高,应力分布趋势呈现: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经皮加压钢板固定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组<动力髋螺钉固定组;③分布于骨质模型的应力,因内固定置入位置不同呈现不同的分布结果;④提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内固定均能起到有效的固定,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是较好的一种内固定选择,呈现变形量小、应力峰值低,应力分布均匀的特性;经皮加压钢板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的力学效果优良,固定效果接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效果欠佳,同比于其他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内固定系统 力学稳定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刚度
下载PDF
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12
作者 涂泽松 徐大星 +4 位作者 罗洪斌 王宇胜 冯兴伦 彭仲华 杜绍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45-5853,共9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互关系,利用数字技术运算开发和验证风险预测模型,便于临床医生术前甄别并干预高风险患者。方法:选择2012年6月和2022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出现内固定失效结局,分为内固定失效组和内固定维持组。根据患者术前X射线片将股骨近端分为“三柱”:内侧柱、外侧柱及中柱,每柱均有不同的亚组分型。分析“三柱”的形态特征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复位失效的关系,通过先单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引起内固定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语言软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自助法重抽样1000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Youden指数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风险分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根据模型风险预测能力的准确度来评价其稳定性和外延性。结果与结论:①利用“三柱”分型系统预测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4个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内侧柱(小转子及股骨距粉碎性骨折)[优势比=5.385,95%CI(1.961,14.782),P=0.001]、中间柱(烟囱型)[优势比=2.893,95%CI(1.167,7.173),P=0.022]、外侧柱(外侧壁厚度<20.5 mm)[优势比=2.804,95%CI(1.078,7.297),P=0.035]及外侧柱(外侧壁骨折)[优势比=4.278,95%CI(1.670,10.959),P=0.012];②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52,95%CI(0.837,0.92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实际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一致性;③临床决策曲线提示风险阈值概率在0.2-0.82范围内时,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风险概率为28%是模型风险分层的最佳阈值,模型在不同风险组别患者的预测性能较好;④此次研究通过“三柱”分型系统构建预测模型计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概率,此方法准确、简便,易于临床应用,可作为一种数字化工具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独立风险因素 内固定失效 分型系统 风险预测模型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小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瑞 葛莹 +1 位作者 王坤正 杨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80-1884,共5页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同期行小转子重建与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分析小转子重建对高龄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长柄...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同期行小转子重建与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分析小转子重建对高龄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因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的45例高龄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中小转子是否重建(复位并固定)分为2组,小转子重建组25例,小转子非重建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6个月的Harris评分以及随访期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小转子重建组需要的手术时间(99.72±13.41)min较非重建组(88.90±16.53)min更长(t=2.369,P=0.023),二者在出血量、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3个月时,重建组的Harris评分(69.06±5.64)分高于非重建组(63.35±5.93)分(t=2.982,P=0.005);术后6个月时,重建组的Harris评分(86.67±4.49)分也高于非重建组(82.34±5.68)分(t=2.782,P=0.009);③此外重建组和非重建组在随访期内的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χ2=0.008,P=0.927);④提示对于高龄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行小转子重建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是明显改善了患者术后早期的髋关节功能,初步说明小转子重建在高龄Evans-Ⅲ型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 转子重建 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重建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生物型长柄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14
作者 刘名 王凯 陈晓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348-1351,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生物型长柄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104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生物型长柄假体THA术治疗。根据患者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外侧组(n=48)与后外侧组(n=56)。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生物型长柄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104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生物型长柄假体THA术治疗。根据患者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外侧组(n=48)与后外侧组(n=56)。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术后2 d及6个月Harris、Aubigné-Postel评分。结果:后外侧组围手术期指标均低于外侧组(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6个月,两组髋关节评分均上升(P<0.05),且后外侧组术后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均高于外侧组(P<0.05);后外侧组优良率(85.71%)与外侧组(7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生物型长柄假体THA术均能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但后外侧组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不稳定骨折 生物型长柄假体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入路方式
下载PDF
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15
作者 薛超 强廷会 +4 位作者 杜兴国 牟欢 郭忠尚 华云 赵家瑞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6~82岁,平均73.1岁。跌倒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2例。采用2018年新版AO/OTA骨折分类,A2以上为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其中A2.2型4例,A2.3型8例,A3.1型2例,A3.2型1例,A3.3型4例。患者术前均需行双髋关节正位及患髋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髋关节CT平扫及三维重建。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内固定手术治疗。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分析患者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5个月。19例患者住院时间10~23 d,平均15.4 d。手术时间0.75~2 h,平均1.2 h,术中显性出血量100~220 mL,平均160.7 mL。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为7~14 d,平均9.8 d。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1个月,无骨折不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复位好12例,可5例,差2例。术后3个月Harris功能评分68~97分,平均85.4分,其中优12例,良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术后发生髋内翻2例。结论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结合小切口钢丝捆扎固定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骨折 加压髓内钉 不稳定 髋关节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后的全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的模型预测
16
作者 吕晓东 古锦瑞 +1 位作者 高靖宇 葛建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506-4513,共8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中尤为多见,治疗常需内固定手术来稳定骨折并促愈合。但内固定手术偶可失效,引发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再骨折等严重问题。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失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及...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中尤为多见,治疗常需内固定手术来稳定骨折并促愈合。但内固定手术偶可失效,引发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再骨折等严重问题。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失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及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于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86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记录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SF-36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隐性失血,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比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和准确性。结果与结论:(1)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内固定失效后,均通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治疗;(2)与术前相比,患者在术后3,6,12个月的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SF-36评分及患髋主动活动幅度均显著改善(P<0.05);(3)高隐性失血组的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骨质疏松比例、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均高于低隐性失血组(P <0.05);低隐性失血组的骨水泥型假体构成比、前方入路构成比及2-3级髋关节间隙高于高隐性失血组(P <0.05);两组在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慢性支气管炎比例、侧别比例、麻醉方式及髋臼杯直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手术入路、髋关节间隙、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P <0.05);(5)将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隐性失血,绘制2个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2和0.923,灵敏度分别为0.879和0.886,特异度分别为0.854和0.908,约登指数分别为0.733和0.794,准确性分别为0.867和0.897;2个模型的曲线下面积、约登指数和准确性均为神经网络模型更高;(6)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髋关节活动度恢复较好;年龄、糖尿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手术入路、髋关节间隙、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高隐性失血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隐性失血的预测结果相差不大,神经网络模型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内固定失效 人工髋关节置换 治疗效果 隐性失血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对比
17
作者 李逸群 吴昊 向奎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 目的对比分析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置换组(52例)和固定组(52例),置换组患者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术治疗,固定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髋关节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固定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固定组(t=5545、5150,P均<0001),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固定组无明显差异(t=1933、1619,P=0056、0109)。术后12个月,置换组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8077%,明显高于固定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6154%(χ^(2)=4685,P=0030);置换组患者健康调查量表36(SF-36)中的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固定组(t=3062、2868、3028、3440,P=0003、0005、0003、0001)。置换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7%,明显低于固定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115%(χ^(2)=5283,P=0022)。结论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相比,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虽会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延长手术时间,但能够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临床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不稳定骨折 老年 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下载PDF
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张柏江 《中外医疗》 2024年第8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靖江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靖江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观察组髋关节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可选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式,相比保守治疗近期效果更理想,可以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不稳定股骨粗隆骨折 直接前入路 人工股骨头置换
下载PDF
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预后的影响
19
作者 王北辰 杨耀琦 +3 位作者 鲍其远 温竣翔 张伟滨 万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1-898,共8页
目的·探究在接受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 目的·探究在接受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PFNA手术的80岁及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4例,根据术后是否早期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26)和对照组(n=148),所有患者完成术后6周和12周2次随访。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按照1∶3的比例进行匹配,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折分型以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2组患者匹配后的一般资料,以及2次随访时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术后12周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PSM法匹配后得到实验组患者25例和对照组患者6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6周和12周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16.0%和9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和73.8%,均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12周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的手术复位(OR=12.52,95%CI 2.67~58.74,P=0.001)、术后早期使用唑来膦酸(OR=10.14,95%CI 1.01~102.09,P=0.049)和更高的血清白蛋白水平(OR=1.15,95%CI 1.02~1.29,P=0.025)为骨折愈合的促进因素,而不稳定型骨折(OR=0.10,95%CI 0.03~0.31,P=0.000)为不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PFNA手术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术后早期使用唑来膦酸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且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除此之外良好的术中复位、更高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是促进骨折愈合的有利因素,而不稳定型骨折为骨折愈合的阻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高龄
下载PDF
DRGs付费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置换术中医疗行为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王明友 兰玉平 +4 位作者 何忠成 王洪平 陶崎峰 陈春雨 吴飞鹏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527-533,共7页
目的评价DRGs付费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医疗行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根据DRGs应用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析住院费用... 目的评价DRGs付费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医疗行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根据DRGs应用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析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反映医生医疗行为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纳入82例,观察组纳入9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分型及手术时间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Gs背景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等待时间缩短至(4.23±2.03)d,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输血率均较前下降(P<0.05);术后尿管及引流管留置率降低,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实现早期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日缩短至(15.33±3.9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除去材料费)下降为(25184.71±4223.37)元,降幅为7.86%(P<0.05),其中手术费、麻醉费、治疗费、护理费较前增加,检查费、输血费、其他费用、药品费、床位费、检验费较前降低(P<0.05)。DRGs实施后,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90 d再入院率的基础上,改善术后患髋疼痛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提高患者满意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Gs付费制度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可促进医护人员主动学习新理念、新技术,通过强化术前宣教,优化饮食管理、血液管理、疼痛管理、管道管理、体温管理,早期功能锻炼等快速康复理念的应用,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的基础上规范了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诊疗及收费行为,保障医疗质量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增加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高龄 股骨转子骨折 置换 医疗行为 应用与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