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肥袋足鬲看商时期北方长城地带东段地区的文化互动
1
作者 常怀颖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8,共9页
肥袋足鬲是商时期在北方长城地带东段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共有的一类器物。虽然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肥袋足鬲形态存在差异,但在面对商文化的扩张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肥袋足鬲消长、中断与复兴的时间却几乎相同。肥袋足鬲所体现的文化... 肥袋足鬲是商时期在北方长城地带东段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共有的一类器物。虽然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肥袋足鬲形态存在差异,但在面对商文化的扩张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肥袋足鬲消长、中断与复兴的时间却几乎相同。肥袋足鬲所体现的文化传播,反映了华北平原北缘地区与晋陕高原地区人群的交流与互动。晚商时期使用肥袋足鬲的人群往往与佩戴卷云形金耳饰的人群在空间上重合,反映了北方长城地带东段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袋足 卷云形耳饰 商时期 北方长城地带东段 文化互动
下载PDF
青铜鬲的婉转华章——从炊器到礼器、媵器的历史演变
2
作者 魏文闯 万芬芬 《天工》 2024年第11期75-77,共3页
通过对先秦时期青铜鬲考古学和艺术学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青铜鬲最初作为实用炊器的起源,逐渐过渡为礼器并在婚姻制度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复杂历程。强调了青铜鬲在古代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对先秦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审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青铜器 炊器 礼器 媵器
下载PDF
胶鬲与吴地关系考
3
作者 王永春 韩翠 《江苏地方志》 2023年第1期29-33,共5页
胶山,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北部。相传,因山南麓有商代大臣胶鬲之墓而得名。然而,遍览历代无锡县志及常州府志,在山水、古迹、祠墓等部分,讲到胶山时,并未提及胶鬲。清康熙年间吴存礼编定的《梅里志》,讲到胶山时写道,“在... 胶山,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北部。相传,因山南麓有商代大臣胶鬲之墓而得名。然而,遍览历代无锡县志及常州府志,在山水、古迹、祠墓等部分,讲到胶山时,并未提及胶鬲。清康熙年间吴存礼编定的《梅里志》,讲到胶山时写道,“在皇山西北十余里,相传胶鬲曾流寓于此而名”[1];在胶山条目下,列述王僧达墓、萧侍郎宅、胶山教寺、李忠定公纲祠、窦乳泉、西林等胶山旧迹,然未有胶鬲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锡县志 常州府志 康熙年间 祠墓 吴地 胶山 王僧达
下载PDF
基于荆楚文化IP的文创产品设计应用研究——以“楚式鬲”角色及其衍生产品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金若雨 张荣红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1期57-65,共9页
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荆楚文化,为湖北省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现有荆楚文化文创产品市场存在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保守、产品种类相对同质化、缺乏经典IP打造等问题,亟待设计师整合文物资源,深入发掘荆楚优秀文化资源... 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荆楚文化,为湖北省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现有荆楚文化文创产品市场存在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保守、产品种类相对同质化、缺乏经典IP打造等问题,亟待设计师整合文物资源,深入发掘荆楚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活化利用。IP作为具有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对文创产品开发具有激发价值认同、精准定位用户群体、多维融合促使传播变现等作用。通过分析“楚式鬲”作为原型构建IP的可行性,从视觉符号提取和人格化设定等方面入手,确定“鬲鬲(Lili)”角色IP的视觉形象和背景故事,并从多维度开展线上数字衍生品和线下实体衍生品设计,探讨IP属性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方法,从而为充分发掘荆楚文化与产品设计的契合点提供新的思路,找到以荆楚文化特色作为创新源头进行设计的新的方法,借助IP这一载体激发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实现文脉传承与弘扬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文化 角色IP 楚式 文创产品设计
下载PDF
西周时期青铜鬲的审美造型演变与赏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远 《收藏与投资》 2023年第2期39-41,共3页
青铜鬲是青铜时代兼具礼器、食器双重作用的重要社会用器,自商代出现,到西周时期逐渐定型。在周王室的统治下,我国迎来春秋之前青铜冶铸的第一个高峰期。青铜鬲的冶铸贯穿整个青铜时代,青铜鬲出土数量多,且分布极为广泛。青铜鬲具备了... 青铜鬲是青铜时代兼具礼器、食器双重作用的重要社会用器,自商代出现,到西周时期逐渐定型。在周王室的统治下,我国迎来春秋之前青铜冶铸的第一个高峰期。青铜鬲的冶铸贯穿整个青铜时代,青铜鬲出土数量多,且分布极为广泛。青铜鬲具备了鼎的造型特征,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分裆、腹足等特色,其审美造型的演变与西周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本文从青铜鬲的形制、功用、定名和释名入手,简要介绍青铜鬲的文献记载、分布范围与金石研究,并从商代青铜鬲的出现与定型展开论述,进一步梳理、分析西周时期青铜鬲的审美造型演变,并举例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西周时期 青铜器
下载PDF
论宋代歌曲《鬲溪梅令》音乐的“中和”之美
6
作者 周永彦 《黄河之声》 2023年第12期49-53,共5页
本文将从宋代词曲家姜夔歌曲《鬲溪梅令》的音乐本体分析出发,对歌曲在调式、节奏、结构等音乐元素中所表现的“中和”之美进行分析之后,运用引证法、考据法、分析法、归纳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作者姜夔通过歌曲《鬲溪梅令》所要表现的“... 本文将从宋代词曲家姜夔歌曲《鬲溪梅令》的音乐本体分析出发,对歌曲在调式、节奏、结构等音乐元素中所表现的“中和”之美进行分析之后,运用引证法、考据法、分析法、归纳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作者姜夔通过歌曲《鬲溪梅令》所要表现的“中和”音乐思想,进而探究出歌曲《鬲溪梅令》在其所具备的“中和”之美上展现出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梅令》 姜夔 音乐 中和 情感
下载PDF
由善夫吉父鬲引发的对器主的探索与研究
7
作者 赵雪莹 《理财(经济)》 2023年第4期7-9,共3页
青铜鬲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1940年2月,善夫吉父鬲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著名的青铜器窖藏(图1),现收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有3件。鬲通高12厘米,口径16.7厘米,档深6.8厘米。鬲平沿外折,方唇,短束颈,丰肩,... 青铜鬲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1940年2月,善夫吉父鬲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著名的青铜器窖藏(图1),现收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有3件。鬲通高12厘米,口径16.7厘米,档深6.8厘米。鬲平沿外折,方唇,短束颈,丰肩,分档,蹄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蹄足 丰肩 器主 青铜器 吉父
下载PDF
姜夔《鬲溪梅令》中“鬲”的音义问题
8
作者 王彤伟 《中国韵文学刊》 2020年第1期118-120,共3页
“鬲”在《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有三个读音:lì、ɡé、è。对于姜夔自度曲《鬲溪梅令》中“鬲”的音义问题,不同的人观点各异。我们从文献异文、地理位置、文字通假以及语音演变等角度综合考察后,认为应当读ɡé。
关键词 姜夔 词牌 溪梅令 读音
下载PDF
一部研究鬲与鬲文化的煌煌之作——读鬲向前、鬲江慧《鬲与鬲文化》有感
9
作者 孙家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1-181,共1页
我与《鬲与鬲文化》一书的作者鬲向前先生素味平生,由于一位学界好友的推介,我有机会在他的这部著作出版之前,读到了这部凝聚着作者多年心血的书稿。我很珍惜这种"书缘"。读后有所感悟,愿与读者分享点滴心得。
关键词 向前 江慧 文化》 文化理论
下载PDF
鼎、鬲、釜、镬、锅的演变递嬗考探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时仪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鼎、鬲、釜、镬、锅等词皆为汉语中的烹饪炊具,古时读音相近,但并非皆为同源词,而是既有声转相派的同词关系,又有古今词语的更替关系。“锅”原指车釭,而今指烹饪炊具的“锅”原写作“(?)”。汉时铁器使用普遍,铁釜和铁镬渐取代铜或陶... 鼎、鬲、釜、镬、锅等词皆为汉语中的烹饪炊具,古时读音相近,但并非皆为同源词,而是既有声转相派的同词关系,又有古今词语的更替关系。“锅”原指车釭,而今指烹饪炊具的“锅”原写作“(?)”。汉时铁器使用普遍,铁釜和铁镬渐取代铜或陶制的鼎和鬲。晋时“锅” 以借为“(?)”,据佛经音义所载,至迟在南北朝时,“锅”已可用来指炊器,唐时“锅”已有取“(?)”而代之的趋势。鬲为古代南方方言,镬亦为古方言。今方言中闽方言区和赣方言区用“鼎”,粤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广东)用“镬”,西南官话、客家方言和粤方言也用“煲”,北方方言用“锅”,也有些地区“鼎”与“锅”或“镬”与“锅”并用。从方言对炊具的称呼亦可看到鼎、鬲、釜、镬、锅等词古今演变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演变
下载PDF
统计分析在商代陶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歆益 朱剑 严艳 《南方文物》 2007年第3期67-72,共6页
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考古学是以定量化的研究代替定性分析的过程。本文将因子分析的方法应用于郑州洛阳地区出土陶器器形的研究中,以描述陶鬲形制的变化,并检验此变化和商文化演进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因子分析 定量描述
下载PDF
江汉地区的鬲与楚式鬲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权喜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70,共7页
0n the phylogeny of Chinese pottery containers, Ding tripod appeared earlierthan li. Pottery Ding tripod w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ooker in Jianghan area, and Lifirst emerged and then became prevalent in the Yellow R... 0n the phylogeny of Chinese pottery containers, Ding tripod appeared earlierthan li. Pottery Ding tripod w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ooker in Jianghan area, and Lifirst emerged and then became prevalent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Shang andZhou Dynasty, Li was dispersed to Jianghan area where its variations appeared, and manystyles of Li with different shapes, characters and uses came forth. 0nly one kind ofdaily cooker among them can be called ’Chu-styled li’. The anthor believes that Chu-styledli is the compound of li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and Ding tripod of Jianghan area. Itwas in vogue in the Eastzhou Dynasty when li had already vanished in the Central Plains.Three basic forms of Chu-styled li are relative to their uses and cultural orig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地区 楚式 炊器 盘龙城遗址 出土文物 考古工作
下载PDF
铲足鬲的分布、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寅 《文博》 2014年第2期16-21,共6页
本文在总结众多关于铲足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梳理目前所出铲足鬲的年代和分布地区,提出甘肃东部地区应是铲足鬲的原生地,并结合新出东周西戎考古遗存,指出铲足鬲来源于西周至春秋早期分布于甘肃东部的寺洼文化。
关键词 东周 铲足 甘肃东部地区 寺洼文化
下载PDF
对江汉地区楚式鬲美学结构及其内涵的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介方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8-62,共5页
考古发掘中经常发现的楚式陶鬲,曾是区别江汉楚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性 器物。本文在对楚式鬲、殷式鬲及周式鬲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认为楚式鬲所体现的清秀、 婉约、富有线条美的风格与楚人及楚艺术所秉持的一... 考古发掘中经常发现的楚式陶鬲,曾是区别江汉楚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性 器物。本文在对楚式鬲、殷式鬲及周式鬲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认为楚式鬲所体现的清秀、 婉约、富有线条美的风格与楚人及楚艺术所秉持的一贯的审美关照方式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式 楚艺术 审美关照
下载PDF
张家坡M89年代为西周说——论西周高领袋足鬲 被引量:3
15
作者 路国权 侯纪润 《文博》 2009年第4期36-39,共4页
高领袋足鬲是先周文化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器类,以往的研究多将其年代绝对化,认为高领袋足鬲只存在于先周时期。通过对张家坡类随葬高领袋足鬲的腰坑墓的重新认识以及宝鸡林家村墓随葬铜簋年代的再认识,可以证明高领袋足鬲的年代下限已经... 高领袋足鬲是先周文化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器类,以往的研究多将其年代绝对化,认为高领袋足鬲只存在于先周时期。通过对张家坡类随葬高领袋足鬲的腰坑墓的重新认识以及宝鸡林家村墓随葬铜簋年代的再认识,可以证明高领袋足鬲的年代下限已经进入西周早期,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相关遗存的年代下限也已进入西周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坡M89 先周文化 高领袋足 西周
下载PDF
高领袋足鬲的分期与来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良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5,共5页
The high-necked and stout-legged tripot Li (高领袋足鬲 ), a type of pottery vessels that is widely found at the proto-Zhou cemeteries and settlement sites in Guanzhong (关中 ),or the Wei River Valley, has been taken a... The high-necked and stout-legged tripot Li (高领袋足鬲 ), a type of pottery vessels that is widely found at the proto-Zhou cemeteries and settlement sites in Guanzhong (关中 ),or the Wei River Valley, has been taken as a focus of intellectual attention in the previous search of proto-Zhou Culture. Some scholars claim that the culture it represents is the very Proto-Zhou Culture,while others attribute it to the culture of Qiangrong羌戎,a western neighbour of the Proto-Zhou people. This disagreement has a root i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hronology and sources of the tripod Li. That is the problem this essay intends to handle. Under the aid of the newly reported excavations at the Nianzipo Site in Changwu county, the Yijiabu Site in Fufeng and the Zhumazui Site in Liquan, this essay offers a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tripod Li discovered in Guanzhong,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Upper Eriigang Phase. On the contrary, the same tripod Li unearthed at the sites of the Siwa Culture firmly to be of Qiangrong, which were previously seen as the source or prototype of the Guanzhong finds, is quite late than the latter. Moreover, the tripod Li in both areas has a common ancestor in the Keshengzhuang Erqi (客省庄二期) Culture in Guanzhong. Thus the tripod Li of the Siwa Culture borrow instead from the prototype in Guanzhong area, which tends to support that the high-necked and stout-legged tripod Li belongs to the proto-Zhou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领袋足 先周时期 器物 历史分期 历史来源 中国 文物考古
下载PDF
作册艺鬲铭文简释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49-50,共2页
《作册艺鬲》铭文之书法特点可证为西周晚期,时代约当厉、宣时期。作册职官于西周晚期非但未曾“消失”,而且权力尚重。此铭反映出西周晚期礼崩乐坏的某些情况。
关键词 作册艺铭文 西周晚期礼制
下载PDF
何以“膏肓”一误再误?——“鬲(膈)贲”“荒、肓”“幕、膜”各字音义判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鼎 《中医药文化》 2008年第2期50-53,共4页
“膏肓”二字之误,先误在《左传》原文将“鬲”字写成“膏”;再误在贾逵、杜预的《左传》注将“肓”字解释作“鬲”,说成“心下为膏;肓,鬲也。”白《说文》以来,对“肓”的字义,一直没有解说清楚,释作“心上鬲下也”。意指“肓... “膏肓”二字之误,先误在《左传》原文将“鬲”字写成“膏”;再误在贾逵、杜预的《左传》注将“肓”字解释作“鬲”,说成“心下为膏;肓,鬲也。”白《说文》以来,对“肓”的字义,一直没有解说清楚,释作“心上鬲下也”。意指“肓”的位置在“心”之上、“膈”之下。这训释是怎么来的?显然与《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侯求医于秦的原始文献有关。秦国医缓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贲 音义
下载PDF
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出土西周陶鬲的科技分析
19
作者 严小琴 凌雪 孙丽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6-650,共5页
陕西省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古代陶器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能很好地反映陶器的种类和烧制工艺等信息。本文采用数码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多种仪器分析了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出土的一件... 陕西省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古代陶器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能很好地反映陶器的种类和烧制工艺等信息。本文采用数码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多种仪器分析了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出土的一件西周陶鬲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陶鬲陶土的成分中含有石英、白榴石、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莫来石、白云母、硅线石和钙长石等。羼和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沟脑遗址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陶鬲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陶鬲谱系研究》首发式的发言
20
作者 张忠培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共1页
要我讲话,讲什么?讲讲我此时的心情吧!我此时的心情,颇为复杂,大致可用内疚、尴尬、感谢和愉悦来表达,同时,令我高兴的是:最近我在陶鬲研究这苦作舟的无涯的学海中的远方,又看到了一点星光。 为什么感到内疚?中国陶鬲谱系... 要我讲话,讲什么?讲讲我此时的心情吧!我此时的心情,颇为复杂,大致可用内疚、尴尬、感谢和愉悦来表达,同时,令我高兴的是:最近我在陶鬲研究这苦作舟的无涯的学海中的远方,又看到了一点星光。 为什么感到内疚?中国陶鬲谱系研究的规划,本来是我提出的规划,并经故宫博物院批准,本应由我主导完成这一规划,但我失约了。在此情况下,陈雍和杨晶跳将出来,邀合其他同仁,完成了我弃之的规划,我赞佩他们勇挑重担的同时,深感内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系 中国 首发式 集大成 研究史 故宫博物院 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