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综合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孙永刚 赵志军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魏家窝铺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址。2009——2010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在植物浮选过程中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植物遗存。为了解该聚落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魏家窝铺先民已经种植粟和黍等农... 魏家窝铺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址。2009——2010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在植物浮选过程中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植物遗存。为了解该聚落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魏家窝铺先民已经种植粟和黍等农作物,但是其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延续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采集渔猎传统,而属于农业的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种植,在当时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家窝铺遗址 红山文化 浮选 植物遗存
下载PDF
内蒙古魏家窝铺遗址陶器内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食谱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春雪 成璟瑭 +3 位作者 曹建恩 塔拉 熊增珑 关莹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5-413,共9页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是一处大型的红山文化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在2009-2011年发掘出土的陶器中,许多平底器类标本内壁表面都发现有细腻的黑色灰烬,我们对这些灰烬和几件不含灰烬的陶器标本进行了植物残...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是一处大型的红山文化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在2009-2011年发掘出土的陶器中,许多平底器类标本内壁表面都发现有细腻的黑色灰烬,我们对这些灰烬和几件不含灰烬的陶器标本进行了植物残留物提取和鉴定,从六份样品中观测到了植物淀粉粒,这些淀粉粒可根据形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代表了禾本科、植物地下储藏器官、疑似坚果的植物种类和未知种类。大量的禾本科淀粉粒在形态上与粟类(小米)淀粉粒极为相似,加之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炭化粟,我们推测,这些陶罐中的黑色灰烬为内部盛装的粟炭化分解所致,这些陶器正是红山文化中的食物储藏器。存在的其他类型淀粉粒表明,尽管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已显示了较为确凿的农业经济,但采集经济也仍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魏家窝铺 红山文化 淀粉粒
下载PDF
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2010-2011年出土动物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全家 张哲 《草原文物》 2017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2009年7月初到9月底、2010年7月初到10月初与2011年7月2日到10...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2009年7月初到9月底、2010年7月初到10月初与2011年7月2日到10月21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魏家窝铺 红山文化 动物骨骼
下载PDF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房址分析
4
作者 彭晓静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69-72,共4页
魏家窝铺遗址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利用现有考古材料,结合... 魏家窝铺遗址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利用现有考古材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魏家窝铺遗址2009-2012年发掘总平面图与文物勘探平面图》,对该遗址的房址特征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了解该遗址形成的过程及聚落人口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家窝铺遗址 红山文化聚落 房址
下载PDF
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研究的重要发现——201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考古发掘的收获与启示 被引量:27
5
作者 段天璟 成璟瑭 曹建恩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1,共4页
魏家窝铺遗址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址。2010年发掘获得的资料显示,魏家窝铺遗存不仅保留着以筒形罐为代表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传统,还接受了来自燕山以南地区的后冈一期文化... 魏家窝铺遗址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址。2010年发掘获得的资料显示,魏家窝铺遗存不仅保留着以筒形罐为代表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传统,还接受了来自燕山以南地区的后冈一期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影响。魏家窝铺2010年的发掘揭示出了一个环壕聚落的扩张和兴衰历程,属红山文化的首次发现。魏家窝铺聚落布局既有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址成排分布的特征,也可以看到华渭文化区环壕聚落的区域中心单元的影子。2010年发现的房址内部结构方面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红山文化相关问题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家窝铺遗址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环壕聚落
原文传递
魏家窝铺遗址2009年度植物浮选结果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孙永刚 曹建恩 +1 位作者 井中伟 赵志军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0,共4页
2009年,在对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我们采用针对性采样法进行了植物浮选工作,获得了炭化木、植物种子等炭化植物遗存。该遗址浮选样品中炭化木屑的平均含量仅为0.75克/10升,粟、黍等植物种子共41粒。通过实验室数据分析... 2009年,在对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我们采用针对性采样法进行了植物浮选工作,获得了炭化木、植物种子等炭化植物遗存。该遗址浮选样品中炭化木屑的平均含量仅为0.75克/10升,粟、黍等植物种子共41粒。通过实验室数据分析,该遗址先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应该是渔猎生产方式,而农业经济并不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家窝铺遗址 浮选 植物遗存 红山文化
原文传递
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生业方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孙永刚 贾鑫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29-134,共6页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 000~6 500年。魏家窝铺遗址和兴隆沟第二地点的浮选结果显示,炭化粟、黍的出土比例较低,可能反映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以粟、黍等农作物为代表的农业水平不高...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 000~6 500年。魏家窝铺遗址和兴隆沟第二地点的浮选结果显示,炭化粟、黍的出土比例较低,可能反映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以粟、黍等农作物为代表的农业水平不高。结合出土器物和动物考古资料认为,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在该时期人类生业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6.5~5.5ka B.P.气候温暖干燥,但相对稳定,这可能保证了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持续发展;但相对于与红山文化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区,东北地区夏季风并不强盛,降水并不丰富,这可能使得红山文化的影响范围小于仰韶文化。5.5ka B.P.前后的干冷事件可能导致红山文化的逐渐衰落。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相对干燥的气候条件可能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该时期的先民不得不从事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等生业模式补充食物资源。此外,不同的地貌环境特征可能促进了生业模式的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兴隆沟第二地点 魏家窝铺遗址 生业方式 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