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白华与魏晋南北朝美学研究
1
作者 顾春花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91-94,共4页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和《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着重强调了魏晋南北朝美学的重要性。在宗白华的美学体系中,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最高美学理想是"芙蓉出水",这种美学理想具体表现为向内—...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和《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着重强调了魏晋南北朝美学的重要性。在宗白华的美学体系中,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最高美学理想是"芙蓉出水",这种美学理想具体表现为向内——对人自身的关注,向外——对自然山水的挖掘和对文学艺术的表现。宗白华的研究肯定了"芙蓉出水"的美学理想,梳理了中国的两大传统美学理想,确立了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魏晋南北朝美学 芙蓉出水
下载PDF
解体 重建 平衡──魏晋南北朝美学发展轨迹述评 被引量:1
2
作者 莫其逊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1-27,共7页
偏重于表现的中国古典美学,在先秦两汉与唐宋元明清两大发展阶段中,魏晋南北朝美学作为从前者向后者转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和居间环节,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前提下,经历了对前者传统美学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批判、扬弃和创新的过... 偏重于表现的中国古典美学,在先秦两汉与唐宋元明清两大发展阶段中,魏晋南北朝美学作为从前者向后者转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和居间环节,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前提下,经历了对前者传统美学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批判、扬弃和创新的过程,才使传统美学从解体到重构,最后趋向于平衡发展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发展轨迹 先秦两汉 审美意识 审美理想 美学重建 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 玄学
下载PDF
汉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概述》之二
3
作者 江永源 《昌吉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3-17,共5页
两汉美学是先秦美学和汉魏晋南北朝美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魏晋南北朝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一、两汉美学思想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纳入儒家思想的体系中。发端于董仲舒... 两汉美学是先秦美学和汉魏晋南北朝美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魏晋南北朝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一、两汉美学思想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纳入儒家思想的体系中。发端于董仲舒的神学思想,至班固撰集《白虎通义》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 作家 《淮南子》 淮南子 魏晋南北朝美学 艺术想象 体大思精 神思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美学“形”“神”范畴的语法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建章 赵迎芳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2-89,共8页
庄子和慧远等人对"形""神"概念的使用是不适当的,从而导致人们对"形""神"意义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存在错误和混乱。"形""神"关系是逻辑和概念上的必然关系而不是在经验事实... 庄子和慧远等人对"形""神"概念的使用是不适当的,从而导致人们对"形""神"意义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存在错误和混乱。"形""神"关系是逻辑和概念上的必然关系而不是在经验事实中的并存关系。"传神"的意义在语法上已经蕴含在"写形"的概念中,因此"神似"即"形似"。对"形""神"概念的误用通常有两个表现:一是用"形""神"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对象或一个对象的两个部分,这导致人们把"传神"理解成与"写形"不同的创作方法。二是用"形""神"分别指称对象的特征和主体的精神,把"形似"理解成对象的特征,把"神似"理解成"风骨"和"风力"。事实上刘勰和钟嵘所说的"形似"同时就是对象的"神似",而"风骨""风力"则是主体的思想情感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美学 形似 神似 哲学语法
原文传递
“无法而法”
5
作者 宋国彬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3年第1期17-18,共2页
艺术的法则,对于艺术创造具有的指导作用,只有相对意义,而无绝对意义。艺术的法则,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可以大胆突破它、超越它,必要时也能够修正它、破坏它。掌握了法则还要懂得变化。“‘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艺术的法则,对于艺术创造具有的指导作用,只有相对意义,而无绝对意义。艺术的法则,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可以大胆突破它、超越它,必要时也能够修正它、破坏它。掌握了法则还要懂得变化。“‘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法而法 “一画” “气韵生动” “法” 中国古典艺术 天地万物 艺术创造 美学特点 魏晋南北朝美学 石窟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