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魏派唱腔艺术
1
作者 马骏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3,共4页
魏派是评剧唱腔中一个重要的,且颇具代表性的流派。它的形成标志着评剧从此告别了行当不全,并且男腔方面不足的阶段,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评剧表演艺术家魏荣元作为魏派唱腔艺术的创始人,对评剧发展及评剧花脸的贡献不可... 魏派是评剧唱腔中一个重要的,且颇具代表性的流派。它的形成标志着评剧从此告别了行当不全,并且男腔方面不足的阶段,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评剧表演艺术家魏荣元作为魏派唱腔艺术的创始人,对评剧发展及评剧花脸的贡献不可忽视。从魏派唱腔的形成、发展、特点等角度,辅以对一些唱腔谱例的分析,谈一下魏派唱腔艺术的特点及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派 魏荣元 花脸 评剧 唱腔
原文传递
我演潘金莲 被引量:1
2
作者 新凤霞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8-60,共3页
我从十四五岁唱了主角儿,师父教我演戏都是口传心授,璧月珠老师他是男旦,当年在白玉霜班演戏,白玉霜演的《新潘金莲》和其它剧种演的不一样,那是根据欧阳予倩先生在二十年代写的话剧本移植的。当时在上海演出叫《新潘金莲》,曾经请欧阳... 我从十四五岁唱了主角儿,师父教我演戏都是口传心授,璧月珠老师他是男旦,当年在白玉霜班演戏,白玉霜演的《新潘金莲》和其它剧种演的不一样,那是根据欧阳予倩先生在二十年代写的话剧本移植的。当时在上海演出叫《新潘金莲》,曾经请欧阳予倩先生亲自到场指导排练,著名京剧武生演员赵如泉演武松。评剧界有个习惯,大班大主演白玉霜,她演的戏唱红以后,各剧团自然就照样学下来,慢慢的剧本就用不着了,而由老师用口传心授传下来。这当中也有些不准确的,多几句少几句都有可能,不过一出戏的内容、人物、唱词,变化不大,基本上是欧阳老的路子。解放初,这出《潘金莲》很红。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狄辛与田冲演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霜 欧阳予倩 一出戏 赵如泉 狄辛 魏荣元 甩袖 璧月 新凤霞 唱念
原文传递
历史的机遇在于选择——谈“叫座剧目”的主客观因素
3
作者 齐建昌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23,共6页
大科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真正起作用的是对机遇观察的解释。机遇只提供机会的作用,必须由科学家认识机会,抓住不放。”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一项事业的成功,一出剧目的叫座,我想最根本的... 大科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真正起作用的是对机遇观察的解释。机遇只提供机会的作用,必须由科学家认识机会,抓住不放。”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一项事业的成功,一出剧目的叫座,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二是取决自身的最佳选择。我试图用上述观点,略谈叫座剧目受欢迎的主客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叫座剧目 巴斯德 红线女 余笑予 朱世慧 西秦腔 漫瀚剧 魏荣元 莎士比亚戏剧节 徐九经升官记
原文传递
2002版的霸王故事
4
作者 曹林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1-76,共6页
本文以回顾 2 0 0 3年教育系表演专业班毕业创作为主线 ,从分析剧本的戏剧结构入手 ,重新审视并认识霸王故事的历史背景 ;总结导演、音乐、舞美、服装等部门在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 ,试图寻找多专业联合创作的便捷渠道。
关键词 <楚歌> 魏荣元风格的霸王 霸王别姬
原文传递
为评剧插上另一只翅膀——记评剧音乐家贺飞
5
作者 周尝棕 笋船 《戏曲艺术》 1983年第3期76-82,90,共8页
解放前,京剧除了梅、程、尚、荀四大名旦以外,还有著名老生、小生、花脸等等。评剧呢?叫得响的当然有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白玉霜;就是说,有名的都是旦角。生角呢?评剧就拿不出自己的马连良、裘盛戎或叶盛兰。那时候的评剧是“
关键词 白玉霜 李金顺 裘盛戎 魏荣元 叶盛兰 马连良 创腔 中国评剧院 喇叭牌子 眉户
原文传递
评剧男腔发展回顾
6
作者 刘存贵 《戏曲艺术》 1987年第1期71-73,共3页
评剧是在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年轻剧种。开始,它以男演员为主,男扮女装,唱腔曲调很简单。不久,李金顺、花莲舫等评剧第一代女演员占领舞台,吸收京剧、河北梆子、北方曲艺等姊妹艺术的营养,唱腔音乐语汇日臻丰满、完美。她们的唱腔以高亢... 评剧是在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年轻剧种。开始,它以男演员为主,男扮女装,唱腔曲调很简单。不久,李金顺、花莲舫等评剧第一代女演员占领舞台,吸收京剧、河北梆子、北方曲艺等姊妹艺术的营养,唱腔音乐语汇日臻丰满、完美。她们的唱腔以高亢、激越的高腔见长,男演员受声音条件限制,相形见绌,只得退居陪衬的位置,基本停滞不前,直至五十年代初,男腔仍很可怜。在一些评剧剧目中,男演员只能唱京剧腔或河北梆子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荣元 李金顺 男演员 男扮女装 声音条件 中国评剧院 女演员 喜彩莲 《秦香莲》 李忆兰
原文传递
谈评剧“喜派”
7
作者 张慧 (厂尢)无比 《戏曲艺术》 1983年第3期25-31,98,共8页
二 喜派的艺术特色 一个艺术流派的构成不外乎剧目、唱腔、表演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喜彩莲在这些方面都自成一家,在评剧艺术中独树一帜。戏曲界的内行和舆论界以及广大观众不约而同地称喜彩莲是新派评剧,这就是喜派。下面,我们就喜派的... 二 喜派的艺术特色 一个艺术流派的构成不外乎剧目、唱腔、表演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喜彩莲在这些方面都自成一家,在评剧艺术中独树一帜。戏曲界的内行和舆论界以及广大观众不约而同地称喜彩莲是新派评剧,这就是喜派。下面,我们就喜派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彩莲 艺术流派 魏荣元 中国评剧院 白玉霜 李金顺 赚文娟 《秦香莲》 水袖功 花田八错
原文传递
创新意识高层次的追求——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戏曲演员演出剧目掠影
8
作者 丁栋人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10-11,共2页
《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奖工作已经是第九次了。在历年来京角逐梅花奖的戏曲演员演出的剧目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戏曲演员的创新意识日益增强。这首先表现在新编剧目增多了,以1991年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的演出剧目来看,获... 《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奖工作已经是第九次了。在历年来京角逐梅花奖的戏曲演员演出的剧目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戏曲演员的创新意识日益增强。这首先表现在新编剧目增多了,以1991年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的演出剧目来看,获奖的18名戏曲演员(含滑稽戏演员)中,就有11位演员演出了新编剧目,他们是黄新德(《柯老二入党》)、李惟铨(《黑头与四大名蛋》)、刘赵黔(《桃花汛》)、陈瑜(《明月照母心》)、陈淑敏(《闯世界的恋人》)、宋丽(《山里人家》)、崔连润(《白云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演员 演出剧目 中国戏剧 刘赵黔 黄新德 新编剧目 白罗衫 现代题材剧目 魏荣元 传统戏曲
原文传递
谈评剧流派
9
作者 刘润祥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52-53,共2页
建国以来,评剧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评剧演员中涌现了许多不同行当、不同流派的艺术明星,以中国评剧院为例,旦角就有筱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等,生行则有魏荣元、马泰、席宝崑、张德福等,还有彩旦赵丽蓉及丑角王度... 建国以来,评剧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评剧演员中涌现了许多不同行当、不同流派的艺术明星,以中国评剧院为例,旦角就有筱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等,生行则有魏荣元、马泰、席宝崑、张德福等,还有彩旦赵丽蓉及丑角王度芳、陈少芳等等,他们的艺术在全国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热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荣元 李忆兰 白玉霜 喜彩莲 中国评剧院 张德福 新凤霞 《秦香莲》 赵丽蓉 生行
原文传递
“评剧经典保留剧目《秦香莲》青年人才培养”在京启动
10
作者 评讯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9-69,共1页
7月26日,由中国评剧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评剧经典保留剧目《秦香莲》青年人才培养”在中国评剧院举行了开班仪式。
关键词 《秦香莲》 中国评剧院 魏荣元 白玉霜 秦香莲 艺术基金 国家一级演员 人才培养 经典剧目 艺术表演
原文传递
唱一唱 烦恼消
11
作者 阿龙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2-23,共2页
初识陈文波是他两年前随黑龙江八台大戏晋京演出评剧《半月沟》。他在剧中饰男主角关永发。整出戏,他都瘫坐在炕上或爬犁里。但他的演唱却依旧丹田通畅,底气充足,洪亮动听,无可挑剔,令顾曲者赞不绝口。评剧大家新凤霞赞道:“扮瘫子的演... 初识陈文波是他两年前随黑龙江八台大戏晋京演出评剧《半月沟》。他在剧中饰男主角关永发。整出戏,他都瘫坐在炕上或爬犁里。但他的演唱却依旧丹田通畅,底气充足,洪亮动听,无可挑剔,令顾曲者赞不绝口。评剧大家新凤霞赞道:“扮瘫子的演员,坐着唱很不容易,唱得这么好,就更难得!”尤为可贵的是陈文波虽有一条打远儿的嗓子,却从不卖弄,而是运用声腔去塑造人物,唱情,唱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主角 新凤霞 顾曲 魏荣元 王华买父 五女拜寿 《秦香莲》 无可挑剔 三拜 《曹操与杨修》
原文传递
评剧花脸纵谈
12
作者 赵彤 《戏剧文学》 2004年第6期72-,共1页
评剧是在河北“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河北梆子、大鼓、皮影等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作为一种流行于北方的民间戏曲剧种,评剧属于“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因此花脸一行,在评剧中形成较晚。无论是早期的“平腔梆子... 评剧是在河北“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河北梆子、大鼓、皮影等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作为一种流行于北方的民间戏曲剧种,评剧属于“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因此花脸一行,在评剧中形成较晚。无论是早期的“平腔梆子戏”或“蹦蹦”时期,还是“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的发展时期,评剧的主演均以旦角为主,如早期的金菊花,“唐山落子”时期的月明珠,“奉天落子”时期的花莲舫、李金顺。30年代中期,评剧打入京、津、沪、宁等地,出现了“评剧皇后”白玉霜和刘翠霞、喜彩莲等名角。解放后,又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韩少云等名家,无一不是旦角演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剧 花脸 魏荣元
原文传递
李惟铨 创新之基在于守成
13
作者 华南 《中华儿女》 2016年第14期90-91,共2页
他被誉为”现代的魏荣元”,致力于把声腔艺术传下去,传承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原有平台上不断攀升盛夏,中国评剧院。溽热的排练厅里依旧鼓点铿锵,作为半个月后即将举行的文化部试点开展“名家传戏国——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项目之一... 他被誉为”现代的魏荣元”,致力于把声腔艺术传下去,传承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原有平台上不断攀升盛夏,中国评剧院。溽热的排练厅里依旧鼓点铿锵,作为半个月后即将举行的文化部试点开展“名家传戏国——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项目之一,中国评剧院“名家传戏”汇报演出剧目《朱痕迹》的彩排正在紧张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荣元 中国评剧院 李惟 地方戏曲 演出剧目 艺术传 马先生 地方戏剧 李忆兰 京剧大师
原文传递
谷文月 誓做评剧舞台引路人
14
作者 黄伶伶 《中华儿女》 2016年第14期80-83,共4页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评剧,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成立于1955年的中国评剧院,在建院方针“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评剧,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成立于1955年的中国评剧院,在建院方针“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性剧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评剧院 中华优秀传统 杨三姐告状 魏荣元 李忆兰 席宝昆 《秦香莲》 经典剧目 新编历史剧 白玉霜
原文传递
情系评剧一甲子
15
作者 张玮 《中华文化画报》 2015年第11期92-98,共7页
转瞬,中国评剧院建立已一个甲子了,回忆起我在评剧院的创作成长往事,仍历历在目。1953年,我和胡沙、冯霞、李肖,还有一些歌剧演员从中央戏剧学院分配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参加戏改工作,研究院评剧团团长薛恩厚给我们介绍了评剧团里两个演出... 转瞬,中国评剧院建立已一个甲子了,回忆起我在评剧院的创作成长往事,仍历历在目。1953年,我和胡沙、冯霞、李肖,还有一些歌剧演员从中央戏剧学院分配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参加戏改工作,研究院评剧团团长薛恩厚给我们介绍了评剧团里两个演出队的情况:一队是由新凤霞担任主演的北京青年评剧团,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曾演出过很有影响力的《刘巧儿》、《艺海深仇》等剧目;二队由筱白玉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沙 中国戏曲研究院 中国评剧院 白玉霜 新凤霞 刘巧儿 魏荣元 《秦香莲》 杨三姐告状 北京青年
原文传递
《铡美案》何以成经典
16
作者 孙红侠 《中华文化画报》 2010年第6期124-125,共2页
中国戏曲向来具有同题翻创的传统,相同或者说是相近的故事经常会被讲述好多遍。从《梧桐雨》到《长生殿》,又从《武家坡》变成《汾河湾》。
关键词 铡美案 武家坡 中国戏曲 梧桐雨 《秦香莲》 《长生殿》 魏荣元 秦香莲 白玉霜 汾河湾
原文传递
我们的一些想法
17
作者 胡沙 《戏曲艺术》 1979年第1期51-53,共3页
打倒“四人帮”后,越剧著名演员袁雪芬到北京来时,打电话到中国评剧院,要看《祥林嫂》。我得到这个消息后,就主动地去陪她看戏。她一见我面,就说:“哦,你头发都白了。”我说:“总算活过来了”。
关键词 中国评剧院 袁雪芬 魏荣元 白玉霜 杨三姐告状 新凤霞 喜彩莲 花为媒 秦香莲 男演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