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骨骼特征及系统发育地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小娟 唐琼英 刘焕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9-386,共8页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已作为新型实验动物而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各领域的热门对象,但是,其系统分类位置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制作了稀有鮈鲫的透明骨骼标本,对其骨骼特征进行描述;选取47个形态特征,与鲤科各亚科鱼类的典型特征进行...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已作为新型实验动物而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各领域的热门对象,但是,其系统分类位置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制作了稀有鮈鲫的透明骨骼标本,对其骨骼特征进行描述;选取47个形态特征,与鲤科各亚科鱼类的典型特征进行比较,建立了分支分析特征矩阵,并使用PAUP4.0软件中的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稀有鮈鲫和鮈亚科鱼类聚在一起,属于鮈亚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骨骼特征 系统发育地位
下载PDF
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七天亚慢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永欣 成水平 胡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75-380,共6页
研究了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能性,测定了铬、铜、锌、镉和五氯酚对稀有鲫的7d亚慢性毒性,它们对稀有鲫的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分别是2500、10、200、20和80... 研究了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能性,测定了铬、铜、锌、镉和五氯酚对稀有鲫的7d亚慢性毒性,它们对稀有鲫的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分别是2500、10、200、20和80μg/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则分别为5000、20、400、40和160μg/L。试验结果表明,稀有鲫是一种较好的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Qu鲫 亚慢性毒性 五氯酚 重有色金属
下载PDF
三氯生和三氯卡班对稀有鮈鲫长期暴露及不同发育阶段毒性效应的研究
3
作者 张瑛 陈晓倩 杨婧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三氯生(triclosan,TCS)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TCC)是2种高效广谱抗菌剂,均具有胚胎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和生殖毒性,并可能引发癌症、DNA损伤和不良妊娠结局等,是目前一类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DA)于2016... 三氯生(triclosan,TCS)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TCC)是2种高效广谱抗菌剂,均具有胚胎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和生殖毒性,并可能引发癌症、DNA损伤和不良妊娠结局等,是目前一类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DA)于2016年已禁止含有TCS和TCC等抑菌剂的非处方抗菌洗浴产品进入市场,而目前在我国其为化妆品准用防腐剂,允许限量使用,且皂类产品不在限制范围内。TCS和TCC作为新兴的外源性化学污染物能够随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自然环境,对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生态安全和人身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为探究TCS和TCC对我国本土鱼种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长期暴露及4个不同发育阶段(胚胎期、卵黄囊吸收阶段、仔鱼及幼鱼阶段)的毒性效应,本研究将稀有鮈鲫的受精卵暴露于TCS和TCC中,直至孵化后60 d(60 days post hatch,60 dph),试验过程中监测胚胎期的孵化率,卵黄囊吸收阶段、仔鱼及幼鱼阶段的成活率,长期暴露过程中的生长情况、性分化及内分泌干扰效应等多个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在胚胎期,6.25~100μg·L^(-1)的TCS和0.938~15μg·L^(-1)的TCC对稀有鮈鲫的胚胎孵化率没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在仔鱼阶段,6.25~100μg·L^(-1)的TCS和0.938~15μg·L^(-1)的TCC暴露组30 dph成活率的最高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100μg·L^(-1)和0.938μg·L^(-1),根据我国国家标准,TCC对水生环境的危害可判定为长期慢性类别1,而TCS由于试验中的最高浓度未达到1 mg·L^(-1),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但能判断其对水生环境的危害为非长期慢性类别1。在幼鱼阶段,6.25~100μg·L^(-1)的TCS和0.938~15μg·L^(-1)的TCC均对雌性及雄性稀有鮈鲫体内卵黄蛋白原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在性分化上没有显著影响。在胚后发育过程中,通过长期暴露,6.25~100μg·L^(-1)的TCS对稀有鮈鲫体质量有显著毒性效应,随TCS浓度的升高,稀有鮈鲫体质量逐渐降低,TCS对稀有鮈鲫体质量具有抑制作用;0.938~15μg·L^(-1)的TCC对稀有鮈鲫体质量及体长等生长均无显著影响。此外,研究发现稀有鮈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存在差异,稀有鮈鲫胚胎期的耐受力明显高于胚后发育阶段,卵黄囊吸收阶段及仔鱼阶段的耐受力低于幼鱼阶段。可见,当更多的生命阶段被包括在一个测试中,能够通过较少的试验动物,获得较多的毒性终点,且测试中不同生命阶段的毒性效应来自同一批试验动物,使不同生命阶段的试验结果更具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生 三氯卡班 稀有鮈鲫 毒性效应 长期暴露 不同发育阶段
下载PDF
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在稀有鮈鲫中的传播途径
4
作者 倪秦伟 孙阳 +1 位作者 刘林怡 吕利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为了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的流行规律,本实验基于稀有鮈鲫感染GCRV-JX02的研究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等方法开展GCRV-Ⅱ水平和垂直传播的研究。结果显示,水平传播中浸泡感染和共培... 为了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的流行规律,本实验基于稀有鮈鲫感染GCRV-JX02的研究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等方法开展GCRV-Ⅱ水平和垂直传播的研究。结果显示,水平传播中浸泡感染和共培养感染都能使稀有鮈鲫成为GCRV-Ⅱ的无症状携带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和80%;其中共培养感染直接导致8%的稀有鮈鲫死亡。感染后无症状的稀有鮈鲫经热休克处理,浸泡感染与共培养感染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7.14%和100%,总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95%和100%。腹腔注射感染GCRV-JX02后存活的无症状稀有鮈鲫每0.01 g精巢与卵巢中病毒拷贝数分别为3.64×10^(6)和6.84×10^(6)个。垂直传播实验中稀有鮈鲫单个的卵子、未受精卵、受精卵和幼鱼的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98×10^(3)、1.15×10^(4)、4.75×10^(3)和6.74×10^(4)个,幼鱼中病毒的拷贝数显著高于卵子与受精卵时期,表明GCRV-JX02不仅能够在稀有鮈鲫中垂直传播,还能伴随幼鱼的发育不断扩增。本研究阐明了不同传播途径下GCRV-Ⅱ的传播潜力,有助于评估草鱼出血病的流行风险,且为筛选阻断草鱼呼肠孤病毒传播的药物提供了有效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草鱼呼肠孤病毒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热休克处理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稀有鮈鲫个性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段鑫越 彭士涛 +1 位作者 郑天立 邱宁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37,共7页
鱼类个性行为反映其生活史策略,研究环境因素对鱼类个性行为的影响,可为更好地理解该行为的适应性意义及优化鱼类养殖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研究对象,使用隔板跨越和遮蔽物出游2种实验方法,观测... 鱼类个性行为反映其生活史策略,研究环境因素对鱼类个性行为的影响,可为更好地理解该行为的适应性意义及优化鱼类养殖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研究对象,使用隔板跨越和遮蔽物出游2种实验方法,观测了同类鱼群刺激、禁食及不同环境照度下稀有鮈鲫的个性行为。结果显示,隔板跨越测试中,稀有鮈鲫开始运动前的潜伏期在同类鱼群存在与否的情况下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禁食后显著减小(P<0.05),在不同照度下差异显著(P<0.05),且随照度的增加而增大;稀有鮈鲫总跨越隔板数在不同的照度条件下差异极显著(P<0.01),随照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同类鱼群存在与否及禁食组与饱食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遮蔽物出游测试中,稀有鮈鲫游出遮蔽物的时间在24 h禁食后变化不显著(P>0.05),但在同类鱼群出现时差异显著(P<0.05),不同照度条件下差异极显著(P<0.01),且随照度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研究表明,禁食导致的饥饿和同类鱼群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稀有鮈鲫的探索性,但环境照度是稀有鮈鲫个性行为最为关键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个性行为 环境因素 照度
下载PDF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急性毒性及生物富集性
6
作者 严虎 商照聪 舒耀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6期950-955,共6页
为评价杀虫剂噻嗪酮对我国特有物种稀有鮈鲫的影响,采用了静态法测定了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和生物富集性。结果表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稀有鮈鲫的96h-LC50大于有效成分浓度100 mg·L-1;选择有效成分浓度1和... 为评价杀虫剂噻嗪酮对我国特有物种稀有鮈鲫的影响,采用了静态法测定了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和生物富集性。结果表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稀有鮈鲫的96h-LC50大于有效成分浓度100 mg·L-1;选择有效成分浓度1和10 mg·L-1进行生物富集试验,连续暴露8 d的富集系数(BCF8d)分别为470.6和53.7。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噻嗪酮(25%可湿性粉剂)对稀有鮈鲫的毒性为低毒,富集等级为中等富集性。研究表明,噻嗪酮低浓度暴露的富集系数远大于高浓度暴露,并且在低浓度的水体暴露下,稀有鮈鲫体内的噻嗪酮浓度接近于高浓度的水体暴露。在使用噻嗪酮时应注意其使用范围和施用量,避免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嗪酮 稀有鮈鲫 生物富集
下载PDF
孔雀石绿对稀有鮈鲫的胚胎发育毒性研究
7
作者 杨婷 曾鹏 +2 位作者 冉盛菊 马秀慧 黄福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67-72,共6页
本研究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对象,探究不同浓度孔雀石绿对稀有鮈鲫胚胎的致畸性和毒性效应。在稀有鮈鲫通过干法人工授精发育4.5 hpf,通过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及5个浓度组(1.0、1.5、2.0、2.5和3.0 mg/L),采用水体浸泡暴... 本研究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对象,探究不同浓度孔雀石绿对稀有鮈鲫胚胎的致畸性和毒性效应。在稀有鮈鲫通过干法人工授精发育4.5 hpf,通过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及5个浓度组(1.0、1.5、2.0、2.5和3.0 mg/L),采用水体浸泡暴露的实验方式研究孔雀石绿对胚胎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雀石绿会导致稀有鮈鲫自主运动频次降低、心跳次数降低、孵化率也大大降低。高浓度(2.5、3.0 mg/L)的孔雀石绿对于稀有鮈鲫胚胎孵化有较高致死效应,低浓度(1.0~2.0 mg/L)的孔雀石绿对于稀有鮈鲫胚胎孵化有显著影响,影响稀有鮈鲫的自主运动、心跳和孵化能力,并且稀有鮈鲫在孔雀石绿的暴露下导致畸形症状,如尾部弯曲、心包囊水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 稀有鮈鲫 胚胎毒性效应
下载PDF
罗非鱼湖病毒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感染研究
8
作者 吕月凤 王英英 +7 位作者 曾伟伟 王庆 李莹莹 尹纪元 杨广 石存斌 王雅慧 李波 《饲料博览》 CAS 2022年第1期44-49,共6页
罗非鱼湖病毒(TiLV)感染引起的罗非鱼湖病毒病(TiLVD)对全球的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TiLV不仅可感染罗非鱼及其变种,也可感染其他鱼类。稀有鮈鲫是一种优良的小型实验鱼,为探究TiLV对稀有鮈鲫的感染特性,用毒株 TiLV-2017A 对稀... 罗非鱼湖病毒(TiLV)感染引起的罗非鱼湖病毒病(TiLVD)对全球的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TiLV不仅可感染罗非鱼及其变种,也可感染其他鱼类。稀有鮈鲫是一种优良的小型实验鱼,为探究TiLV对稀有鮈鲫的感染特性,用毒株 TiLV-2017A 对稀有鮈鲫进行腹腔注射感染,对感染后稀有鮈鲫的临床症状、病毒载量、组织病理和免疫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iLV-2017A可感染稀有鮈鲫,死亡率约为10%,病毒载量在第13天达到峰值,为1.582×10;拷贝数·μL^(-1);对相关免疫基因进行检测,发现稀有鮈鲫白细胞介素-8(IL-8)、NK细胞增强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Mx蛋白(Mx)、Toll样受体3(TLR3)、髓样分化因子(MyD88)、α-干扰素(IFN-α)和 Toll 样受体 5(TLR5)等免疫相关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在肠中上调较为显著。H.E染色结果显示肝脏中肝细胞肿大、脾脏和肾脏中噬铁血黄素增加、鳃组织中鳃丝部分断裂等病理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罗非鱼湖病毒(TiLV) 感染特性 免疫因子
下载PDF
氯代多氟醚基磺酸对稀有鮈鲫肝脏组织损伤及其毒理学机制研究
9
作者 徐婵 宋杰玉 +4 位作者 李进 杨鸿波 滕春丽 马凯 谢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4-286,共13页
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F-53B)作为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的替代品,已在金属电镀行业使用了40多年,这种普遍使用导致其在环境、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广泛检出,且有研究表明F-53B具有肝细胞毒性作用,但其脂毒性机制尚... 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F-53B)作为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的替代品,已在金属电镀行业使用了40多年,这种普遍使用导致其在环境、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广泛检出,且有研究表明F-53B具有肝细胞毒性作用,但其脂毒性机制尚不明确。将5月龄稀有鮈鲫暴露于0、10和200μg·L^(-1)28 d,以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手段,探究F-53B对稀有鮈鲫肝脏的脂毒性效应机制。在28 d暴露后,200μg·L^(-1)处理组观察到明显的血脂异常,肝脏蛋白组分析表明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途径受到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其中10μg·L^(-1)组与脂质代谢相关的上调蛋白有19个,下调的有4个,200μg·L^(-1)组上调蛋白有15个,下调蛋白9个,共同上调蛋白12个,下调蛋白2个,涉及脂肪酸降解、脂肪酸氧化、转运途径中酶的上调。同时PPAR信号通路参与了F-53B诱导的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对PPAR的3种亚型的蛋白表达均产生激活作用,导致成骨/成脂分化失衡。这表明F-53B可破坏PPAR信号通路,破坏稀有鮈鲫的脂质稳态,结果可为F-53B脂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 稀有鮈鲫 脂毒性 蛋白组学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下载PDF
DBP与DEHP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急性毒性评价
10
作者 廖朝选 赵亚洲 +2 位作者 王森 欧明烛 张清海 《贵州科学》 2017年第1期90-93,共4页
为研究水体中DBP与DEHP对生物毒性效应,采用静态试验法进行了DBP、DEHP的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DB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为6.39 mg·L^(-1),95%置信限为5.68~7.44 mg·L^(-1);DEH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2.95mg·... 为研究水体中DBP与DEHP对生物毒性效应,采用静态试验法进行了DBP、DEHP的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DB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为6.39 mg·L^(-1),95%置信限为5.68~7.44 mg·L^(-1);DEH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2.95mg·L^(-1),DBP与DEHP混合液对稀有鮈鲫的联合毒性效应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P DEHP 稀有鮈鲫 急性毒性
下载PDF
稀有鮈鲫MHCⅡβ基因克隆及鲁氏耶尔森菌感染后的表达分析
11
作者 郑宗林 张进 +6 位作者 徐靖琳 刘伟 于文博 方媛林 张景森 段聪 周朝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7-156,共10页
为探究稀有鮈鲫MHCⅡβ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特点,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稀有鮈鲫MHCⅡβcDNA序列810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RF)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分析表明,MHCⅡβ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和GXXGXXXGXXXXXX... 为探究稀有鮈鲫MHCⅡβ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特点,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稀有鮈鲫MHCⅡβcDNA序列810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RF)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分析表明,MHCⅡβ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和GXXGXXXGXXXXXXG结构,与其他亲缘鱼类的一致性为51.78%~80.56%,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包括1个信号肽、1个MHCⅡβ(β-1)结构域、1个IGc1(β-2)结构域和1个跨膜螺旋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MHCⅡβ在脾脏表达量最高,头肾、鳃、皮肤表达量较高。人工感染鲁氏耶尔森菌后,6 h时在头肾表达呈显著上调,肝脏中在12 h开始出现极显著上调,皮肤中在24 h和48 h表达极显著,鳃中在6~24 h表达极显著,脾脏中则是在6 h出现极显著下调,于96 h接近对照组表达水平。初步研究表明,MHCⅡβ在鱼类抵御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稀有鮈鲫MHC家族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MHCⅡβ 细菌感染 基因表达
下载PDF
Dietary lipid and gross energy affect protein utilization in the rare minnow Gobiocypris rarus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本丽 熊小琴 +1 位作者 解绶启 王剑伟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40-748,共9页
An 8-week feeding trial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the optimal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as well as the ef fects of protein to energy ratio on growth, for the rare minnow( Gobiocypris rarus), which are critical to nutr... An 8-week feeding trial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the optimal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as well as the ef fects of protein to energy ratio on growth, for the rare minnow( Gobiocypris rarus), which are critical to nutrition standardization for model fi sh. Twenty-four diet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three gross energy(10, 12.5, 15 kJ/g), four protein(20%, 25%, 30%, 35%), and two lipid levels(3%, 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al dietary E/P was 41.7–50 kJ/g for maximum growth in juvenile rare minnows at 6% dietary crude lipid. At 3% dietary lipid, specifi c growth rate(SGR) increased markedly when E/P decreased from 62.5 kJ/g to 35.7 kJ/g and gross energy was 12.5 kJ/g, and from 75 kJ/g to 42.9 kJ/g when gross energy was 15.0 kJ/g. The optimal gross energy was estimated at 12.5 kJ /g and excess energy decreased food intake and growth. Dietary lipid exhibited an apparent protein-sparing eff ect. Optimal protein decreased from 35% to 25%–30% with an increase in dietary lipid from 3% to 6% without adversely ef fecting growth. Dietary lipid level af fects the optimal dietary E/P ratio. In conclusion, recommended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for rare minnow are 20%–35% and 10–12.5 k J/g,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利用率 膳食脂肪 稀有鮈鲫 总能量 比生长率 日粮配方 蛋白能量比 标准化模型
下载PDF
噻虫嗪对稀有鮈鲫早期生命阶段毒性效应
13
作者 朱莉飞 李伟 +2 位作者 查金苗 张欣 孙砚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0-287,共8页
我国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生产、销售和使用大国,噻虫嗪等新烟碱类农药在水环境中检出率较高。本文以本土物种稀有鮈鲫为研究对象,开展胚胎及幼鱼噻虫嗪(0、0.5、5和50μg·L^(-1))半静态暴露实验,评估药物对稀有鮈鲫早期生命阶段毒性... 我国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生产、销售和使用大国,噻虫嗪等新烟碱类农药在水环境中检出率较高。本文以本土物种稀有鮈鲫为研究对象,开展胚胎及幼鱼噻虫嗪(0、0.5、5和50μg·L^(-1))半静态暴露实验,评估药物对稀有鮈鲫早期生命阶段毒性效应。结果表明,50μg·L^(-1)噻虫嗪暴露可导致稀有鮈鲫胚胎死亡率显著增加,药物处理组孵化后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仔鱼畸形多呈现为脊柱弯曲。28 d幼鱼亚慢性暴露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梯度噻虫嗪暴露均可导致幼鱼死亡率增加;功能基因定量结果显示稀有鮈鲫幼鱼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sc5d、ebp和sc4mol在转录水平表达下调,nsdhl、caspase3和ctsl1a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5μg·L^(-1)噻虫嗪处理组中幼鱼p53、p21和mycb等基因转录水平表达显著下调。上述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对稀有鮈鲫早期生命阶段存在胚胎毒性,并导致仔鱼致畸和死亡;功能基因转录水平变化预示药物暴露可能增加幼鱼致癌风险,这些可能对鱼类种群繁衍产生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噻虫嗪 稀有鮈鲫 早期生命阶段
下载PDF
稀有鮈鲫集群行为在生物早期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邱宁 李文静 +2 位作者 钟鸣 周成成 王剑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1-379,共9页
以鱼类为指示生物的生物早期预警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水体污染物生态损害预警技术,然而,将鱼类的集群行为应用于生物早期预警的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对象,使用“集群分数”量化参数对其健康状态下的集... 以鱼类为指示生物的生物早期预警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水体污染物生态损害预警技术,然而,将鱼类的集群行为应用于生物早期预警的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对象,使用“集群分数”量化参数对其健康状态下的集群行为进行了观测和量化。根据24 h急性毒性暴露实验结果,通过梯度暴露实验和突发污染模拟实验2种方式测试了暴露于镉离子(Cd^(2+))、对氯苯胺和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3种化学品下的稀有鮈鲫集群行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稀有鮈鲫具有明显的集群行为,其集群分数处于3~5之间,且对化学品的暴露具有明显的变化响应。3种化学品1 h暴露下对稀有鮈鲫集群行为的最低有影响浓度(LOEC)分别为3 mg·L^(-1)(Cd^(2+))、10 mg·L^(-1)(对氯苯胺)和11 mg·L^(-1)(MS222),且稀有鮈鲫的集群分数对化学品暴露的反应较为灵敏且迅速,在3种化学品加入后的10 min内即表现出明显的响应。因此集群分数是一种可用于量化鱼类集群行为的良好参数,且稀有鮈鲫的集群行为是一种可用于生物早期预警的优良行为指标,可用于Cd^(2+)、MS222和对氯苯胺等化学品突发水体污染的早期生物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行为毒性 集群行为 生物早期预警
下载PDF
人工诱导稀有鮈鲫雄核发育条件研究
15
作者 王大贺 刘永嘉 +2 位作者 李伟 刘少贞 刘青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4,共8页
为了探究单性群体选育途径,定向生产具备特定生长和繁殖性状的苗种,满足繁殖育种需要,进行濒危鱼类保护,以稀有鮈鲫(Gobicypris rarus)为试验对象,采用紫外线-热休克雄核发育技术诱导二倍体的方法,人工诱导稀有鮈鲫超雄个体产生。试验设... 为了探究单性群体选育途径,定向生产具备特定生长和繁殖性状的苗种,满足繁殖育种需要,进行濒危鱼类保护,以稀有鮈鲫(Gobicypris rarus)为试验对象,采用紫外线-热休克雄核发育技术诱导二倍体的方法,人工诱导稀有鮈鲫超雄个体产生。试验设置14组,1号为空白对照组,2~8号紫外线总辐射剂量分别为60、90、120、150、180、210、230 mJ/cm^(2),9~14号紫外线-热休克组的总辐射剂量分别为60、90、120、150、180、210 mJ/cm^(2)。处理水温均为(38.5±0.5)℃,热休克2 min。结果表明:(1)在紫外线总辐射剂量60~230 mJ/cm^(2)时,随着照射剂量的不断增加,紫外线辐照组、紫外线-热休克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均有下降趋势;(2)紫外线和热休克处理对受精卵造成一定的损伤,成活率大幅度降低的时间点主要集中在囊胚晚期、肌肉效应期以及出膜前期,少数胚胎由于活力差,存在难以正常脱膜孵化现象;(3)经紫外线或紫外线-热休克处理的受精卵,发育速度稍慢于正常受精卵,且均存在畸形发育卵。通过紫外线-热休克雄核发育技术获得的稀有鮈鲫畸形个体较少,可能为超雄且形态正常的个体则更少。研究显示,紫外线和热休克相结合处理鱼类染色体技术将成为人工诱导稀有鮈鲫雄核发育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人工授精 雄核发育 紫外线 热休克
下载PDF
InP/ZnS QDs对稀有鮈鲫子代软骨发育的影响
16
作者 伍颖轶 陈行 +1 位作者 谢威威 金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732-6739,共8页
使用InP/ZnS QDs以雌性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动物,通过腹腔注射染毒,设计了(200,400,800nmol/L)3个实验组,在量子点暴露4和7d时取卵受精.以胚胎受精率、存活率、仔鱼体长、全长为指标,对仔鱼进行阿利新蓝染色和HE(Hematoxy... 使用InP/ZnS QDs以雌性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动物,通过腹腔注射染毒,设计了(200,400,800nmol/L)3个实验组,在量子点暴露4和7d时取卵受精.以胚胎受精率、存活率、仔鱼体长、全长为指标,对仔鱼进行阿利新蓝染色和HE(Hematoxylin Eosin)染色,通过检测发育相关基因(bmp2b,sox9a,runx_(2)b)的相对表达量,研究InP/ZnS QDs对稀有鮈鲫子代软骨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组仔鱼的体长减少6.2%、全长减少5.9%;颅面PQ-Meckel角增加24.8%,下颌骨长度减小14.6%和15.2%、宽度减小10.0%和10.7%;颅面软骨细胞肿大、数量减少.并发现QDs在不同发育时间对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影响不同.总之InP/ZnS QDs会对稀有鮈鲫子代软骨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P/ZnS Quantum Dots 稀有鮈鲫 毒性 软骨发育
下载PDF
稀有鮈鲫精子主要生物学特性及活力的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永明 史晋绒 +3 位作者 蒲德永 金丽 黄林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2,共5页
研究了不同水体、盐度(NaCl溶液)和pH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精子活力的影响,并测定了精子的大小、密度。结果显示:稀有鮈鲫精子头部长(1.246±0.083)μm,宽(1.053±0.172)μm,尾长约(37.21±2.536)μm;精子密度为(4... 研究了不同水体、盐度(NaCl溶液)和pH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精子活力的影响,并测定了精子的大小、密度。结果显示:稀有鮈鲫精子头部长(1.246±0.083)μm,宽(1.053±0.172)μm,尾长约(37.21±2.536)μm;精子密度为(4.623±0.170)×109 ind./mL;精子活力以江水中最高;精子生存的最适NaCl浓度为0.55%,此溶液中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有效运动时间及寿命分别为(36.04±2.55)s、(50.57±2.69)s和(87.83±9.02)s;精子在pH为8.0的蒸馏水中活力最强,此时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有效运动时间及寿命分别为(22.01±2.35)s、(33.82±3.06)s和(78.02±2.99)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精子活力 精子寿命
下载PDF
五氯酚对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熊力 马永鹏 +3 位作者 毛思予 苏永良 金帮明 刘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7-344,共8页
研究五氯酚(PCP)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胚胎的致畸和毒性效应.以7.5,30,60,120,250μg/L5个浓度的PCP对0hpf(hpf,受精卵孵出时间)的稀有鮈鲫胚胎进行暴露染毒,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和雌二醇(EE2,2.5ng/L)... 研究五氯酚(PCP)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胚胎的致畸和毒性效应.以7.5,30,60,120,250μg/L5个浓度的PCP对0hpf(hpf,受精卵孵出时间)的稀有鮈鲫胚胎进行暴露染毒,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和雌二醇(EE2,2.5ng/L)阳性对照组.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整个胚胎的发育过程,统计胚胎的孵化率、96hpf相对存活率和各时期的畸形率,并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胚胎中CYP1A基因和p53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PCP暴露能延迟稀有鮈鲫胚胎发育,并造成胚胎卵凝结、心包囊肿、脊柱弯曲等多种畸形甚至死亡.随着PCP暴露浓度的升高,稀有鮈鲫胚胎的孵化率和96hpf相对存活率降低,各时期的畸形率增加,并呈现一定的浓度效应.稀有鮈鲫胚胎CYP1A基因和p53基因mRNA表达被显著诱导,并随PC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CP对稀有鮈鲫胚胎发育表现为显著的毒性效应.稀有鮈鲫胚胎孵化率、96hpf相对存活率、各时期畸形率及CYP1A基因和p53基因的诱导表达可以作为评价PCP毒性作用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胚胎发育 五氯酚 毒性效应 CYP1A P53
下载PDF
基于SCGE的五氯酚对稀有鮈鲫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马永鹏 王燕 +2 位作者 朱祥伟 刘树深 刘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9-274,共6页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研究了在不同的染毒时间内不同浓度的五氯酚(PCP)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血细胞和肝脏细胞DNA的损伤.结果显示,各PCP染毒组细胞彗星尾部DNA含量(%DNAT)和彗星尾长(TL)显著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研究了在不同的染毒时间内不同浓度的五氯酚(PCP)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血细胞和肝脏细胞DNA的损伤.结果显示,各PCP染毒组细胞彗星尾部DNA含量(%DNAT)和彗星尾长(TL)显著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彗星尾部%DNAT和TL逐渐增加,其相关系数>0.926,说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在同一浓度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处理组%DNAT和TL逐渐增加,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关系.由于PCP可引起稀有鮈鲫血细胞和肝脏细胞DNA的严重损伤,因此稀有鮈鲫血细胞和肝脏细胞DNA的损伤可作为PCP遗传毒性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 稀有鮈鲫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 遗传毒性
下载PDF
稀有鮈鲫与其他模式实验鱼类基因组大小的比较 被引量:13
20
作者 童金苟 俞小牧 +1 位作者 张菁 游翠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8-210,共3页
关键词 稀有鮈鲫 DNA含量 基因组大小 实验鱼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