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鳅鱼籽营养成分及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郑捷 杨潞潞 +4 位作者 高建忠 冀旭 吕晓妍 李要赏 于思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05-110,共6页
以泥鳅鱼籽为原料,对其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采用正己烷-异丙醇提取法得到鱼籽油,对鱼籽油的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与泥鳅鱼肉、鲫鱼籽、鲟鱼籽、林蛙卵以及母乳的油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泥鳅鱼籽的营养成分为水分含量64... 以泥鳅鱼籽为原料,对其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采用正己烷-异丙醇提取法得到鱼籽油,对鱼籽油的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与泥鳅鱼肉、鲫鱼籽、鲟鱼籽、林蛙卵以及母乳的油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泥鳅鱼籽的营养成分为水分含量64.69%、蛋白质含量24.49%、脂肪含量5.62%、灰分含量1.56%;泥鳅鱼籽油理化指标为密度0.901 4 g/m L、折光率1.463 8、碘值105 g I/100 g、皂化值134 mg KOH/g;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可知,泥鳅鱼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1.30%,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8.02%和24.51%。通过与泥鳅鱼肉、鲫鱼籽、鲟鱼籽、林蛙卵以及母乳的油脂比较,发现泥鳅鱼籽和母乳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基本一致,非常接近健康食用油黄金比例1∶1∶1,而且泥鳅鱼籽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和母乳的基本相同,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营养成分 鱼籽 脂肪酸
下载PDF
我国鲟鱼籽酱加工产业化开发 被引量:14
2
作者 林连升 方辉 +1 位作者 潘咏平 韩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121,共5页
随着我国鲟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加强鲟鱼深加工产品开发,拓展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成为鲟鱼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鱼籽酱作为鲟鱼加工的主要产品,加快实现其规模化生产将是我国鲟鱼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本文在阐述全球鲟鱼籽酱产业现状的... 随着我国鲟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加强鲟鱼深加工产品开发,拓展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成为鲟鱼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鱼籽酱作为鲟鱼加工的主要产品,加快实现其规模化生产将是我国鲟鱼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本文在阐述全球鲟鱼籽酱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鲟鱼籽酱加工研究及其产业化前景,总结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 加工 产业化
下载PDF
复合添加剂对鲟鱼籽酱(Huso dauricused × sturger schrenckii)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黄卉 何丹 +4 位作者 李来好 林婉玲 魏涯 杨贤庆 郝淑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7-103,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分别检测未经添加剂处理的鲟鱼籽酱、添加0.5‰山梨酸钾和0.2‰抗坏血酸的鲟鱼籽酱(A1组),添加0.5‰山梨酸钾、0.2‰抗坏血酸和0.2‰乳酸链球菌素(Nisin)的鲟鱼籽酱(A2组),添加0.5‰山梨酸钾...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分别检测未经添加剂处理的鲟鱼籽酱、添加0.5‰山梨酸钾和0.2‰抗坏血酸的鲟鱼籽酱(A1组),添加0.5‰山梨酸钾、0.2‰抗坏血酸和0.2‰乳酸链球菌素(Nisin)的鲟鱼籽酱(A2组),添加0.5‰山梨酸钾、0.2‰抗坏血酸和0.2‰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鲟鱼籽酱(A3组),在0℃冷藏时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经NIST 05a.L和NIST 05.l谱库数据库检索,确定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初始鲟鱼籽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成分,醛类物质作为主要气味贡献组分,其中壬醛、己醛、辛醛和庚醛含量较高,另外,一定含量的D-柠檬烯、长叶烯和石竹烯可能赋予新鲜鲟鱼籽酱独特的柠檬香、木香等清新气味。3组复合添加剂的使用,都有利于防止在贮藏过程中鱼籽酱挥发性物质的流失,减少了酮类和醇类物质的变化。其中,A2组中,山梨酸钾、抗坏血酸和Nisin的添加促进了贮藏3个月后鱼籽酱中醛类物质的还原反应,导致醛类物质的大量减少,酯类物质的大量增加。最后,在贮藏期间醛类物质的变化,显示A1组和A3组复合防腐剂的处理促使鲟鱼籽酱具有更浓的腥味、青草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鲟鱼籽酱(Huso dauricus × Acipenser schrenckii)冷藏期间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何丹 郝淑贤 +4 位作者 魏涯 李来好 杨贤庆 黄卉 林婉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9-323,共5页
实验通过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了养殖鲟鱼籽酱在冷藏条件(0℃)下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鲟鱼籽酱脂肪总体组成为:23.03%饱和脂肪酸(SFA),33.68%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33.0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富含n-3长链多不... 实验通过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了养殖鲟鱼籽酱在冷藏条件(0℃)下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鲟鱼籽酱脂肪总体组成为:23.03%饱和脂肪酸(SFA),33.68%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33.0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富含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EPA(二十碳五烯酸,C20∶5(n-3))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营养价值非常高。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升高,不饱和脂肪酸(UFA=MUFA+PUFA)含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降低明显(p<0.05),由此表明,仅低温冷藏不能保持鱼籽酱的脂肪酸营养品质。此外,在鲟鱼籽酱贮藏3月后,MUFA和PUFA出现显著性减少,且到贮藏5月时,分别从3月时的36.79、32.43降到34.83、31.86。由此可初步认定为3-5个月为鲟鱼籽酱冷藏时质量控制的关键时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鲟 鱼籽 冷藏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山梨酸钾与硼酸对鲟鱼籽酱贮藏过程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魏涯 李来好 +5 位作者 杨贤庆 赵永强 岑剑伟 王锦旭 杨少玲 郝淑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80-284,共5页
为探究化学防腐剂山梨酸钾或硼酸对鲟鱼籽酱贮藏过程品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对比对照组、添加山梨酸钾或硼酸的鲟鱼籽酱样品贮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和挥发性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组样品贮藏期间鲟鱼籽酱... 为探究化学防腐剂山梨酸钾或硼酸对鲟鱼籽酱贮藏过程品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对比对照组、添加山梨酸钾或硼酸的鲟鱼籽酱样品贮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和挥发性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组样品贮藏期间鲟鱼籽酱蛋白水解和脂肪氧化现象明显。对照组与山梨酸钾组样品TVB-N于贮藏前三个月缓慢增长到20 mg/100 g,达到鲟鱼籽酱限量标准,3月后对照组TVB-N快速上升,山梨酸钾组上升速度趋缓;硼酸对TVB-N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变化较为缓慢,约6个月时达到20 mg/100 g的限量规定。硼酸对TB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与山梨酸钾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贮藏3个月时各样品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前期对气味贡献较大的挥发性成分为醛类物质,特征气味以鱼腥味、青草味和脂肪味为主;后期对气味贡献较大的为醇类物质,特征气味以脂肪味为主。山梨酸钾及硼酸使风味形成期限滞后,但山梨酸钾对鲟鱼籽酱蛋白水解及脂肪氧化抑制能力略弱于硼酸,需进一步探讨与其他物质联合使用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 贮藏 品质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强制循环法鱼籽盐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朝乾 刘立平 《盐业与化工》 CAS 2015年第1期17-19,共3页
文章采用强制循环蒸发器对蒸发浓缩氯化钠溶液制取鱼籽型精制盐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蒸发器内氯化钠固含量超过30%,浆料循环速率不超过1.5 m/s,晶体规整2 h以后可以形成颗粒均匀的鱼籽型精制盐,晶体中氯化钠含纯99.7%以上。
关键词 强制循环 鱼籽 精制盐 蒸发结晶
下载PDF
低水分鲟鱼籽酱制作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罗钦 罗土炎 +1 位作者 饶秋华 涂杰峰 《福建农业科技》 2013年第5期72-73,共2页
介绍鲟鱼籽酱制作工艺,包括选鱼暂养、杀鱼沥血、取卵搓卵、漂冼沥干、腌制装盒、低温脱水、成品贮藏等技术环节。
关键词 鱼籽 低水分 制作技术
下载PDF
鱼籽兰(Chloranthuserrectus)的离体繁殖
8
作者 王跃华 胡琼华 陈文允 《植物学通报》 CSCD 1999年第4期462-463,共2页
本研究通过几种培养基对鱼籽兰(Chloranthuserrectus)外植体培养,选择出了有效的外植体和适合的培养基,并摸索出了有效的移栽和栽培技术,培育出了外植体繁殖的成熟开花植株,为该植物提供了一条新的快速繁殖途径。
关键词 鱼籽 离体繁殖 外植体 培养基
下载PDF
鱼籽酱中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9
作者 林丽聪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89-392,共4页
建立了鱼籽酱中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样品经甲醇及酸化乙腈提取,提取液经氮吹浓缩,残渣用2 mL流动相溶解,正己烷脱脂净化,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以乙腈∶0.02 mol · L -1草酸(14∶86)... 建立了鱼籽酱中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样品经甲醇及酸化乙腈提取,提取液经氮吹浓缩,残渣用2 mL流动相溶解,正己烷脱脂净化,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以乙腈∶0.02 mol · L -1草酸(14∶86)为流动相,荧光检测器检测。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检出限分别为1、0.5μg · kg -1,在添加量5~120μg · kg -1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均大于8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说明该方法灵敏、准确,满足常规残留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 盐酸环丙沙星 恩诺沙星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虹鳟鱼雌性化及鱼籽营养与加工的初步研究
10
作者 刘学迅 王秀琳 +1 位作者 陆翠萍 孙砚胜 《北京水产》 1998年第1期26-27,共2页
经济鱼类除了提供鱼肉以外,鱼皮、内脏和鱼卵等亦可被加工利用,从鱼卵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磷脂体和灰分中磷酸盐组成之多来看,鱼卵的营养价值无疑是很高的。国内外市场中的鱼卵制品——鱼籽酱作为高档食品,价格昂贵,常见的有黑籽... 经济鱼类除了提供鱼肉以外,鱼皮、内脏和鱼卵等亦可被加工利用,从鱼卵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磷脂体和灰分中磷酸盐组成之多来看,鱼卵的营养价值无疑是很高的。国内外市场中的鱼卵制品——鱼籽酱作为高档食品,价格昂贵,常见的有黑籽酱(由鲟值、鳇鱼的鱼卵制成)、红籽酱(由大麻哈鱼的鱼卵制成)、黄籽酱(由鲱鱼的鱼卵制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雌性化 鱼籽 营养 加工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鱼籽多肽酶解液脱色工艺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庆苹 魏鉴腾 +3 位作者 裴栋 王宁丽 刘晔玮 邸多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89-194,共6页
采用活性炭对鱼籽多肽酶解液进行脱色,以脱色率和多肽回收率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活性炭用量、时间、温度、p 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鱼籽多肽酶解液的脱色工艺。结果表明:鱼籽多肽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1... 采用活性炭对鱼籽多肽酶解液进行脱色,以脱色率和多肽回收率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活性炭用量、时间、温度、p 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鱼籽多肽酶解液的脱色工艺。结果表明:鱼籽多肽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10.5%(m/m)、时间41 min、温度55℃、p H2.8,在此条件下,脱色率77.51%±1.49%、多肽回收率82.26%±2.82%,与理论值差异不显著。该脱色工艺简单可靠,脱色效果好,多肽回收率高,为鱼籽多肽产品后期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多肽 脱色 响应面法 脱色率 多肽回收率
下载PDF
0℃气调包装对鲟鱼籽酱(Huso dauricus ×Acipenser schrenckii)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婷 何丹 +4 位作者 黄卉 郝淑贤 李来好 魏涯 岑剑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60-264,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不同气调包装对鲟鱼籽酱0℃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醛类是鲟鱼籽酱的主要气味贡献物质,其中己醛是鲟鱼籽酱最重要的风味成分。气调包装可较大程度地增加己醛...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不同气调包装对鲟鱼籽酱0℃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醛类是鲟鱼籽酱的主要气味贡献物质,其中己醛是鲟鱼籽酱最重要的风味成分。气调包装可较大程度地增加己醛的相对含量,含量最高可达到13.70%。与对照组相比,气调包装组鲟鱼籽酱具有更浓的脂肪味,青草味和鱼腥味,尤其是在储藏3月时格外明显,此时气味成分最丰富。气调包装具有一定的抑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氨基酸降解的作用,减少了酮类和醇类物质的变化。另外,气调组CO_2浓度最低的MAP4组(30%CO_2+70%N_2)在储藏过程中一些挥发性物质变化如醇类和酯类与其他气调组差异较大,验证了水产品的气调包装CO_2浓度不可过低。气调包装对鲟鱼子酱的气味以及对货架期的延长方面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 气调包装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鱼籽调理食品的脱腥和加工工艺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贵山 方旭波 +2 位作者 陈小娥 余辉 虞田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年第10期48-52,共5页
研究了鱼籽脱腥工艺和鱼籽调理食品的加工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选用臭氧水起始浓度1.8mg/L,pH值8.0,在水温0℃下处理18min,可以达到较好的脱腥效果,最终制成的鱼籽制品是一种腥味低、体表完整紧实、嚢衣少、风味独特、高营养价值的优质... 研究了鱼籽脱腥工艺和鱼籽调理食品的加工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选用臭氧水起始浓度1.8mg/L,pH值8.0,在水温0℃下处理18min,可以达到较好的脱腥效果,最终制成的鱼籽制品是一种腥味低、体表完整紧实、嚢衣少、风味独特、高营养价值的优质调理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 调理食品 脱腥
下载PDF
载鲣鱼鱼籽肽微球模拟消化过程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艳梅 刘文营 +1 位作者 蔡路昀 张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83-89,共7页
在体外模拟鲣鱼鱼籽肽不同消化阶段对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抑制活性,分析不同消化阶段鱼籽肽的分子量分布、氨基酸组成;并利用海藻酸钙对鱼籽肽进行包埋,分析鱼籽肽微球在模拟胃/肠液中的累计释放率及XOD抑制活性变化... 在体外模拟鲣鱼鱼籽肽不同消化阶段对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抑制活性,分析不同消化阶段鱼籽肽的分子量分布、氨基酸组成;并利用海藻酸钙对鱼籽肽进行包埋,分析鱼籽肽微球在模拟胃/肠液中的累计释放率及XOD抑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胃消化后鱼籽肽XOD抑制活性最高,为(76.09±0.12)%;肠消化后,鱼籽肽XOD抑制活性下降到(53.02±0.48)%;分子量小于3 000 Da的多肽以及疏水性氨基酸在鱼籽肽XOD抑制活性中起重要作用;载鱼籽肽海藻酸钙微球在肠液中的累计释放率为(88.79±0.65)%,肠液中XOD抑制活性为(81.82±0.28)%,利用海藻酸钙包埋鱼籽肽明显提高了其对XOD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微球 体外消化 分子量
下载PDF
自制鱼籽酱烹佳肴
15
作者 陈福生 《四川烹饪》 2004年第11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鱼籽 制法 菜肴 菜谱 南瓜烧鱼籽
下载PDF
鱼籽营养成分及相关产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安 武瑞赟 +1 位作者 谭春明 李平兰 《中国水产》 CAS 2021年第8期84-86,共3页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量随之递增,我国鲟鱼及其他鱼类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其产品中约有30%~60%的生物质不能被消费。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加工副产物,如鱼骨、鱼皮、鱼鳞、鱼籽等,大部分会在没有加工的情况下被...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量随之递增,我国鲟鱼及其他鱼类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其产品中约有30%~60%的生物质不能被消费。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加工副产物,如鱼骨、鱼皮、鱼鳞、鱼籽等,大部分会在没有加工的情况下被直接丢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但其中的鱼籽因口感独特而被消费者格外青睐。鱼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盐、氨基酸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D与B族维生素,营养价值较高,具有珍膳海味的美称。针对鱼籽的营养特点,开发相关产品,可有利于最大限度利用水产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副产物 鱼籽 B族维生素 类养殖 水产生物 加工过程 维生素D
下载PDF
鱼籽多肽对小鼠记忆改善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静 魏鉴腾 +1 位作者 陈文雅 刘晔玮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39,共6页
为研究鱼籽多肽对记忆的改善作用,选取144只SPF级雌性KM种小鼠,分为3组,每组48只,将每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鱼籽多肽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鱼籽多肽0、0.17、0.33、1.00 g/kg BW剂量灌胃,连续灌胃41d后,次日进行跳台实验... 为研究鱼籽多肽对记忆的改善作用,选取144只SPF级雌性KM种小鼠,分为3组,每组48只,将每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鱼籽多肽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鱼籽多肽0、0.17、0.33、1.00 g/kg BW剂量灌胃,连续灌胃41d后,次日进行跳台实验、穿梭箱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小鼠测验期跳下平台的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中剂量组小鼠测验期主动回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各剂量组小鼠测验期被动回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小鼠测验期穿台次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p<0.05)。鱼籽多肽能显著改善小鼠的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开发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多肽 改善记忆 跳台实验 穿梭箱实验 MORRIS水迷宫实验
下载PDF
大黄鱼鱼籽酱的调味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联钰 刘冰清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7,71,共7页
以大黄鱼鱼卵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淀粉、食盐、白砂糖、浓缩鸡汁和花生油等辅料,研制大黄鱼鱼籽酱。研制过程中对添加的辅料用量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L9(34)正交试验,确定大黄鱼鱼籽酱的最佳调味工艺。结果表明,当淀粉... 以大黄鱼鱼卵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淀粉、食盐、白砂糖、浓缩鸡汁和花生油等辅料,研制大黄鱼鱼籽酱。研制过程中对添加的辅料用量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L9(34)正交试验,确定大黄鱼鱼籽酱的最佳调味工艺。结果表明,当淀粉添加量为4%,食盐添加量为3%,白砂糖添加量为1.0%,浓缩鸡汁添加量为3%时,所制得的大黄鱼鱼籽酱感官品质评分最高,具备较优的口感、色泽及质地,该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发利用大黄鱼鱼籽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鱼籽 调味工艺
下载PDF
联合国暂禁世界主要鱼籽酱生产国的出口贸易 被引量:1
19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2-62,共1页
联合国宣布暂时禁止世界主要鱼籽酱生产国的鱼籽酱出口贸易,以便为专家们拯救数量急速下降的鲟鱼争取时间。
关键词 出口贸易 生产国 联合国 鱼籽 世界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鲟鱼籽酱微冻贮藏期间细菌多样性
20
作者 蔡泽田 黄韦霖 +5 位作者 李思思 万奎 郭宇星 罗海波 敖亚平 孔晓雪 《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796-807,共12页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冻(−2℃ ± 0.5℃)贮藏条件下,不同贮藏期(0 d, 25 d, 50 d)鲟鱼籽酱中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鲟鱼籽酱初始菌落总数为3.08 ± 0.03 lg (CFU/g),贮藏第50天后增长到3.68 ± 0.05 lg...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冻(−2℃ ± 0.5℃)贮藏条件下,不同贮藏期(0 d, 25 d, 50 d)鲟鱼籽酱中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鲟鱼籽酱初始菌落总数为3.08 ± 0.03 lg (CFU/g),贮藏第50天后增长到3.68 ± 0.05 lg (CFU/g),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良好,没有出现腐败迹象。不同贮藏阶段鲟鱼籽酱的菌群结构有显著差异,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细菌种类呈增加的趋势,0 d,25 d,50 d样品V3-V4区域扩增所得微生物相对丰度大于1%的分别为1属,14属和11属。主要优势菌属有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0 d, 98.65%)、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25 d, 8.49%)、水杆菌属(Aquabacterium, 25 d, 6.52%)、定殖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 25 d, 4.55%)、污泥单胞菌属(Pelomonas, 25 d, 4.16%)、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25 d, 3.29%)、嗜酸菌属(Acidovorax, 25 d, 3.72%)、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5 d, 3.55%)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50 d, 29.51%)等。本研究结果为鲟鱼籽酱微生物的控制及保藏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籽 高通量测序 微冻保藏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