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温度条件对鳜仔鱼摄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晓华 苏锦祥 殷名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94,共4页
鳜(Sinipercachuatsi)又称季花鱼、桂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科(Seranidae)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其肉嫩味美,为淡水鱼类中珍品,鉴于鳜本身的价值以及在人工养殖中尤其是鱼苗繁育过程... 鳜(Sinipercachuatsi)又称季花鱼、桂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科(Seranidae)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其肉嫩味美,为淡水鱼类中珍品,鉴于鳜本身的价值以及在人工养殖中尤其是鱼苗繁育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对鳜的研究也陆续见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摄食率 生长速度 发育
下载PDF
光照对大眼鳜鱼幼鱼摄食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修峰 黄道明 杨汉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0,共4页
为探索鱼类资源保护和养殖技术,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大眼鳜幼鱼摄食特性及摄食强度.结果表明,大眼鳜幼鱼与翘嘴鳜有相近摄食习性——喜黑暗环境摄食,在黑暗环境中摄食强度最大,其摄食量分别是自然光及强光环境的1.1,2.0倍.
关键词 光照 大眼 摄食强度
下载PDF
氨氮胁迫对翘嘴鳜幼鱼鳃、消化道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丁炜东 曹丽萍 +1 位作者 曹哲明 邴旭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7,共7页
为揭示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对氨氮胁迫的生理变化,以体质量(13.31±0.49)g、体长(9.73±0.46)cm的翘嘴鳜幼鱼为实验鱼,研究了在水温(22.0±0.5)℃下、48.65 mg·L-1氨氮胁迫对其鳃和消化道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为揭示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对氨氮胁迫的生理变化,以体质量(13.31±0.49)g、体长(9.73±0.46)cm的翘嘴鳜幼鱼为实验鱼,研究了在水温(22.0±0.5)℃下、48.65 mg·L-1氨氮胁迫对其鳃和消化道相关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氮胁迫下翘嘴鳜幼鱼处于应激状态并引起Na+/K+-ATP酶、呼吸代谢酶和消化酶活力水平显著变化。其中Na+/K+-ATP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先升高再降低;呼吸代谢酶活力呈升高趋势;对胃囊和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也有显著影响,其中淀粉酶(AMS)呈降低-升高的趋势,胃蛋白酶和脂肪酶(LPS)呈升高-降低的趋势。综上,氨氮胁迫会对翘嘴鳜幼鱼产生损害,使其呼吸代谢功能下降,鳃的呼吸功能受损,机体诱导消化酶与无氧代谢酶活力升高为机体抗应激反应提供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 氨氮胁迫 呼吸代谢酶 消化酶 酶活力
下载PDF
摄食水平对翘嘴鳜幼鱼体组成、生长、排粪、排泄及氮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乾 梁旭方 +4 位作者 刘奕鸿 蒋浩 刘沫洋 易提林 张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94,共6页
利用生物能量学的方法研究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幼鱼(初始体质量2.52~3.79 g,平均体质量3.11 g)在不同摄食水平(饥饿、1%、2%、3%、4%、饱食)下的体组成、生长、排泄、排粪及氮收支,建立生长、氮排泄、排粪与摄食水... 利用生物能量学的方法研究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Basilewsky)]幼鱼(初始体质量2.52~3.79 g,平均体质量3.11 g)在不同摄食水平(饥饿、1%、2%、3%、4%、饱食)下的体组成、生长、排泄、排粪及氮收支,建立生长、氮排泄、排粪与摄食水平的回归方程。试验水温为26.5~28.0℃,平均水温27.3℃。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鱼体干物质、蛋白质、脂肪含量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呈降低趋势。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食物转化效率呈增大趋势,吸收效率略微增加,特定生长率呈线性增长趋势。排泄氮(UN)、粪便氮(FN)随着摄食水平增加显著增加,排泄氮、粪便氮与摄食水平(LR)的关系可分别用回归方程描述为:UN=0.449 6LR+0.097 9,FN=0.078 1LR+0.019 2。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用于生长的氮所占比例呈增大趋势,排泄氮和粪便氮比例呈减少趋势,饱食时的氮收支方程为:100CN=45.20GN+7.46FN+47.34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 摄食水平 体组成 生长 排粪 排泄 氮收支
下载PDF
温度与鳜仔鱼饥饿耐力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晓华 崔礼存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91-393,共3页
从鳜仔鱼在饥饿状态下的生长速度、摄食率、抵达 PNR的时间几个方面研究温度与仔鱼饥饿耐力的关系。实验表明 ,不同温度下仔鱼的生长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 :2 5℃ >30℃ >2 8℃ >31℃ >1 9.5℃ ;抵达 PNR的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 从鳜仔鱼在饥饿状态下的生长速度、摄食率、抵达 PNR的时间几个方面研究温度与仔鱼饥饿耐力的关系。实验表明 ,不同温度下仔鱼的生长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 :2 5℃ >30℃ >2 8℃ >31℃ >1 9.5℃ ;抵达 PNR的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 2 5℃ >2 8℃ >1 9.5℃ >30℃ >31℃ ;摄食率高低依次为 2 5℃ >2 8℃ >1 9.5℃ >30℃ >31℃。可见 ,随温度的升高 ,仔鱼的饥饿耐力也显著提高 ,但超过 2 8℃后 ,仔鱼对饥饿耐受力急剧下降 ,在 2 5℃ ,仔鱼对饥饿的耐受力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耐力 温度 生长速度
下载PDF
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薛慧敏 李跃飞 +3 位作者 武智 朱书礼 杨计平 李新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5,共7页
为了解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Siniperca)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20072012年对珠江下游肇庆高要江段的鳜属仔鱼进行了连续采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2012年的925次抽样中,鳜属仔鱼自每年4月开始出现,11月结束,平均持续(156±45)d,以5... 为了解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Siniperca)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20072012年对珠江下游肇庆高要江段的鳜属仔鱼进行了连续采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2012年的925次抽样中,鳜属仔鱼自每年4月开始出现,11月结束,平均持续(156±45)d,以59月为盛期。鳜属仔鱼首次出现的水温范围为19.3~25.8℃,最适宜水温为25.3~28.9℃。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鳜属仔鱼与水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月平均密度与当月平均水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采用积温推算方法推算出鳜性腺进入快速发育的关键水温为15℃,其繁殖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3797.78±759.58)℃·d和(1085.78±380.02)℃·d。有效积温与鳜属仔鱼总量、月平均密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水温及有效积温的波动是影响珠江中下游鳜属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属仔 水温 有效积温
下载PDF
饲料赖氨酸水平对鳜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7
作者 张莹 张家松 +8 位作者 高春山 赵全东 尹文金 韩铭明 高娜 彭思博 郭军 李天爽 张敬春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7-71,共5页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鳜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2.75±0.08)g的鳜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赖氨酸水平D1组(1.52)(%干重,下同)、D2组(1.88)、D3组(2.16)、D4组...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鳜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2.75±0.08)g的鳜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赖氨酸水平D1组(1.52)(%干重,下同)、D2组(1.88)、D3组(2.16)、D4组(2.58)、D5组(3.02)、D6组(3.49)的等氮等能饲料。结果表明,饲料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可提高鳜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在终末体重上,D4组显著高于D1组、D2组、D3组(P <0.05)。日增重D4组显著高于D1组、D2组、D3组和D6组(P <0.05),D5组和D6组差异不显著(P> 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D4组显著高于D1组、D2组、D3组(P <0.05)。饲料系数D4组显著低于D1组、D2组、D3组差异显著(P <0.05)。不同赖氨酸水平对鱼体蛋白质、脂肪、水分无显著影响(P> 0.05),鱼体中灰分水平随各组赖氨酸水平增加有升高趋势,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 0.05)。综上所述,鳜幼鱼饲料中赖氨酸水平为2.90%,占饲料蛋白质的5.58%,生长和饲料利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 生长 饲料利用 生化组成
下载PDF
鳜捕食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梁旭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19-125,共7页
于1990年8月-1992年4月,在实验室内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方法与单一感官刺激方法研究鳜捕食行为中几种相关感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鳜主要依靠视觉和侧线捕食,其精物的视觉特征是不连续运动和梭形形状演侧线主要对猎物... 于1990年8月-1992年4月,在实验室内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方法与单一感官刺激方法研究鳜捕食行为中几种相关感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鳜主要依靠视觉和侧线捕食,其精物的视觉特征是不连续运动和梭形形状演侧线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鳜首先依靠视觉捕食,仅在视觉受到限制时才依靠侧线捕食;嗅觉在鳜捕食中作用不大,味觉在鳜吞咽食物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由于鳜主委依靠仅对运动刺激敏感的视觉和侧线捕食猎物,且需对猎物窥视一段时间后才突发攻击,因而鳜一般不摄食人工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鳜 捕食行为 感觉作用
下载PDF
鳜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友亮 崔希群 +2 位作者 陈敬存 梁银铨 陈燕国 《水利渔业》 1989年第4期49-52,55,共5页
1981—1987年我们对鳜的生长、发育、人工繁殖、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池塘和网箱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鳜的营养特征是专食活饵。它对饵料生物的种类、规格、外部形态结构等,都有较强的选择性。当饵料鱼和虾相同时... 1981—1987年我们对鳜的生长、发育、人工繁殖、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池塘和网箱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鳜的营养特征是专食活饵。它对饵料生物的种类、规格、外部形态结构等,都有较强的选择性。当饵料鱼和虾相同时,对鱼的摄食率为66%,而对虾仅为14%;饵料鱼的种类不同而长度一样时,鳜选择的顺序为(?)条、鲤、罗非鱼;而对同一种鱼,鳜则首先选择个体较小者为食。仔鳜开口饵料的适口性,取决于其体高与鳜口裂的相对大小。鳜适口开口饵料为体高小于鳜口张开幅度的各类鱼苗,幼鱼和食用鱼的适口饵料的体长相当于鳜长度60%以下各类鱼.养殖条件下,两性鳜1龄均能达到性成熟。长江流域5—6月进行人工繁殖,广东地区4月初即可开始催产。亲鱼以0.5—2公斤者为好。鳜的苗种培育,不适宜在池塘中进行,而宜在环道、孵化桶中或网箱内培育效果较好.食用鱼在网箱内饲养,每平方米可获得5—10公斤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鳜 养殖
下载PDF
三种鰕虎亚目鱼类肌浆蛋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政 李明云 张海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42,共3页
2002年4月在浙江宁波随机采集了弹涂鱼(Periophthalmus)、大弹涂鱼(Bolteophtalmuschinensis )和杂色  虎鱼(Gobius poecilichthys Jord and Snyd)样本。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3种鱼肌浆蛋白(Pm)从分类角度进行研... 2002年4月在浙江宁波随机采集了弹涂鱼(Periophthalmus)、大弹涂鱼(Bolteophtalmuschinensis )和杂色  虎鱼(Gobius poecilichthys Jord and Snyd)样本。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3种鱼肌浆蛋白(Pm)从分类角度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3种鱼肌浆蛋白图谱有明显的差异,大弹涂鱼与弹涂鱼间的相似系数最大(0.429),而杂色  虎鱼与大弹涂鱼、杂色  虎鱼与弹涂鱼的相似系数相对小些,分别为0.267和0.400,说明大弹涂鱼与弹涂鱼的亲缘关系更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鰕虎亚目 肌浆蛋白 弹涂 大弹涂 杂色 电泳
下载PDF
Sequenc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D3γ/δ and CD3ε chains in mandarin fish, Siniperca chuatsi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政 聂品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The genomic and cDNA sequences of the CD3γ/δ and CD3ε homologues in the mandarin fish, Siniperca chuatsi, were determined. As in other vertebrate CD3 molecules,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mandarin fish CD3... The genomic and cDNA sequences of the CD3γ/δ and CD3ε homologues in the mandarin fish, Siniperca chuatsi, were determined. As in other vertebrate CD3 molecules,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mandarin fish CD3γ/δ and CD3ε contained conserved residues and motifs, such as cysteine residues and CXXC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s. However, mandarin fish CD3γ/δ and CD3ε showed some differences to their mammalian counterparts, specifically the absence of a negatively charged residue in the transmembrane region of CD3γ/δ. Additionally, while an N-glycosylation site was present in CD3c, the site was not observed in CD3γ/δ. The CD3γ/δ and CD3ε subunit sequences contain six and five exons, respectively, consistent with homologues from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also revealed that CD3γ/δ and CD3ε in mandarin fis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counterparts in Acanthopterygian fish. Real-time PCR showed CD3γ/δ and CD3ε were expressed mainly in the thymus and spleen in normal healthy fish and, to a lesser extent, in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 such as the intestine and gills. When lymphocytes isolated from head kidney were treated with the mitogens phytohemagglutinin, concanavalin, and polyriboinosinic polyribocytidylic acid,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CD3γ/δ and CD3ε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within 12 h of treatment. This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T lymphocytes in the head kidney of teleost fish, and also the recognition of mitogens by the lymphocytes. Mandarin fish infected with the bacterial pathogen 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also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CD3γ/δ and CD3ε mR_NA, indicating that CD3γ/δ and CD3ε lymphocytes are involved in the immune response of thi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γ/δ CD3ε mandarin fish MITOGEN 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下载PDF
"鯚鱼"理据探寻
12
作者 张孟川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1期282-290,共9页
“鯚鱼”为“鳜鱼”的别名,通过对“■鱼”“■鱼”“罽鱼”“■鱼”等异形词作细致考辨,指出其得名之由为鱼体斑纹如织■,并对大型语文辞书相关词条略作补正。此外,历史文献有“鳜”读jì音的记载,今武汉、江淮官话黄孝片仍其音,... “鯚鱼”为“鳜鱼”的别名,通过对“■鱼”“■鱼”“罽鱼”“■鱼”等异形词作细致考辨,指出其得名之由为鱼体斑纹如织■,并对大型语文辞书相关词条略作补正。此外,历史文献有“鳜”读jì音的记载,今武汉、江淮官话黄孝片仍其音,或是在“支微入鱼”的基础上进一步音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词 方言 理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