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及林分密度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杜振宇 葛忠强 +3 位作者 王清华 梁燕 李宗泰 刘桂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35,共8页
为了解鲁中山地长期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状况,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鲁中山地不同密度(1300~6400株/hm^2)侧柏人工林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长... 为了解鲁中山地长期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状况,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鲁中山地不同密度(1300~6400株/hm^2)侧柏人工林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长期侧柏林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质量,并探讨了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侧柏林地土壤质量综合得分与土壤硬度、有机质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毛管孔隙度、水解氮含量、脲酶活性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比之下,黑峪林场侧柏林土壤整体质量优于燕子山林场和原山林场,后两者相差不大。随林分密度增加,侧柏林土壤化学、生物和综合质量均表现出显著下降;林分密度增加会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降低林内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利于人工林系统内的养分再循环,从而导致林地土壤质量的下降。在林分密度较低(<2500株/hm^2)时,土壤质量平均得分分别是2500~3500株/hm^2,3500~4500株/hm^2和>4500株/hm^2密度组的2.11,2.02,2.27倍。鲁中山地侧柏林土壤质量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在林分密度低于2500株/hm^2时具有较高的土壤化学、生物和综合质量。建议对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采取合理间伐措施,降低林分密度,提高林地土壤质量,以利于侧柏林可持续经营,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山地 侧柏人工林 土壤质量 林分密度
下载PDF
鲁中山地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特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振宇 梁燕 +4 位作者 葛忠强 李宗泰 李永涛 吕雷昌 王清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4-112,123,共10页
【目的】土壤质量是森林生态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森林土壤质量研究,对于诊断林地土壤质量优劣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鲁中山地22块不同密度(1300~6400株·hm^-2)侧柏人工林样地土壤为研究... 【目的】土壤质量是森林生态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森林土壤质量研究,对于诊断林地土壤质量优劣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鲁中山地22块不同密度(1300~6400株·hm^-2)侧柏人工林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取样测定17个土壤指标,研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1)供试的侧柏林地有40.90%的土壤容重处于“适中”等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供试样地的土壤粘粒含量也普遍较低。由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较高,林地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好。2)林地土壤电导率普遍很低,72.72%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处于“很高”或“较高”等级。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较低,分别只有13.64%和36.36%的样地达到“适中”等级,而有效钾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3)林分密度与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CEC、碱解氮、有效钾、过氧化氢酶、脲酶之间的关系均为显著负相关(P<0.05);在林分密度较低(<2500株·hm^-2)时,土壤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密度组。【结论】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较为稳定,各指标在不同样地间的变异均为中、低强度。林地土壤质量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密度较低时有利于林地土壤质量的提升。对密度过高的侧柏人工林应采取间伐抚育措施,控制在2500株·hm^-2左右,有利于提高林地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人工林 林分密度 土壤质量 鲁中山地
下载PDF
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立地类型的划分 被引量:6
3
作者 吕雷昌 王清华 +3 位作者 葛忠强 梁燕 李宗泰 杜振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24,40,共4页
选取鲁中山地有代表性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人工林,调查分析了侧柏各部位生物量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土层厚度、坡度、坡向、海拔、坡位等主要立地因子与侧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依据偏相关分析结果对鲁中山... 选取鲁中山地有代表性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人工林,调查分析了侧柏各部位生物量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土层厚度、坡度、坡向、海拔、坡位等主要立地因子与侧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依据偏相关分析结果对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是影响鲁中山地侧柏林生长的显著因素;根据坡向和坡位的不同,侧柏人工林立地类型可划分东向上坡、东向中坡、东向下坡、西向上坡、西向中坡、西向下坡6个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人工林 立地类型 鲁中山地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杜振宇 葛忠强 +3 位作者 梁燕 李宗泰 吕雷昌 王清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2期19-25,共7页
以鲁中山地50年生不同林分密度(1300~5800株/hm^2)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鲁中山区侧柏人工林合理密度的确定提供... 以鲁中山地50年生不同林分密度(1300~5800株/hm^2)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鲁中山区侧柏人工林合理密度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样地共发现植物42种,隶属31科38属,灌木植物为优势品种。侧柏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样地间的变异性较强,而丰富度、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中等变异。随林分密度增加,侧柏林林下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在林分密度为2600~3000株/hm^2时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林下盖度、生物量和灌木层高度随林分密度增大也呈明显下降趋势。综合来看,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林下植被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在林分密度低于30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相对较好,有利于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人工林 林分密度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鲁中山地
下载PDF
鲁中山地侧柏林区蜘蛛群落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丛建国 《蛛形学报》 1997年第1期26-30,共5页
于1992~1994年对鲁中山地侧柏林蜘蛛群落进行了定时、定点和定量采集观测。对蜘蛛群落的种类、个体数量、多样性、优势度及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从季节变化看,蜘蛛群落组成的种类、个体数量、多样性8月份最高,1月最低。从垂直结构上看... 于1992~1994年对鲁中山地侧柏林蜘蛛群落进行了定时、定点和定量采集观测。对蜘蛛群落的种类、个体数量、多样性、优势度及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从季节变化看,蜘蛛群落组成的种类、个体数量、多样性8月份最高,1月最低。从垂直结构上看,灌草从蜘蛛亚群落各指标较高。另外还利用统计学的变异系数对蜘蛛群落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群落 侧柏林 鲁中山地
下载PDF
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梁燕 葛忠强 +6 位作者 谢同利 杨培同 吕雷昌 杨静 仇晓 王静 王清华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19-26,40,共9页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鲁中山地三个地点的23块样地侧柏人工林林下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了林下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生物量和盖度;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侧柏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调查发现共有林下植物53种,隶属于35科4...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鲁中山地三个地点的23块样地侧柏人工林林下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了林下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生物量和盖度;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侧柏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调查发现共有林下植物53种,隶属于35科48属,以双子叶植物为主,占86.8%;不同侧柏林的林下生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存在较大差异,但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所有林下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与其生物量、盖度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林下生物量和盖度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相关性。三个试验地点侧柏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平均标准化分值大小顺序依次为燕子山林场、黑峪林场和原山林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人工林 鲁中山地 林下植物 多样性
下载PDF
13至14世纪“宗派之图”碑与北方汉人宗族的复兴——以鲁中山地的军功家族为中心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晓冀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37,共6页
金元之交,北方汉人宗族最先兴起于军功家族。他们利用"根脚"和"承荫",在墓碑上刻写"宗派之图",建立了同宗共祖的血缘组织。13至14世纪,"宗派之图"碑集中在鲁中山地出现,反映了北方汉人从祖先... 金元之交,北方汉人宗族最先兴起于军功家族。他们利用"根脚"和"承荫",在墓碑上刻写"宗派之图",建立了同宗共祖的血缘组织。13至14世纪,"宗派之图"碑集中在鲁中山地出现,反映了北方汉人从祖先崇拜向宗族意识的过渡。汉人宗族在蒙元统治下争取权利,利用碑刻记录宗支世系和分派,表现出与南方地区不一样的谱牒类型和特点。元代迄清,北方宗族组织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山东地区提供了可资证明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宗族 汉人世侯 军功家族 宗派之图 鲁中山地
下载PDF
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乔木层的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凤 谢同利 +4 位作者 葛忠强 梁燕 李宗泰 吕雷昌 王清华 《山东林业科技》 2020年第2期22-27,共6页
乔木层是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鲁中山地3处样地的23个典型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侧柏林乔木层的综合质量,并探讨了影响乔木层质量的主... 乔木层是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鲁中山地3处样地的23个典型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侧柏林乔木层的综合质量,并探讨了影响乔木层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侧柏乔木层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以原山林场2号、燕子山林场5号、原山林场3号、黑峪林场5号和黑峪林场7号等5个样地侧柏林乔木层质量较好;而燕子山林场6号、1号和黑峪林场2号相对较差。相比之下,位于原山林场的侧柏林乔木层整体质量较好,各林分间变异最小,整体更为稳定。在14个评价指标中,树高、胸径、材积、年均生物量、冠幅、冠层高、叶面指数和密度等8个指标分别与乔木层质量综合分值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侧柏林乔木层质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山地 侧柏人工林 乔木层 因子分析
下载PDF
鲁中山地核桃树大树移植建园技术
9
作者 孙宗双 《落叶果树》 2021年第4期66-67,共2页
对4年生核桃树因园地占地进行异地移栽建园。总结了移栽建园技术;移栽建园后的规范化管理技术;对劣杂品种树、实生树进行改接换优技术等。移栽第7年666.7 m^(2)产核桃干果165 kg,为核桃树异地移栽建园提供借鉴。
关键词 鲁中山地 核桃树 移栽 建园
下载PDF
鲁中山地黄土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考古学观察
10
作者 李罡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36,共22页
作为气候反映的载体之一,黄土记录了全球气候系统冷暖干湿变化的主要轨迹。鲁中山地黄土区域存在发现旧石器遗址的条件并已被逐步证明。此外本区发育有丰富的天然洞穴以及层级清楚的河流阶地,这些第四纪地层堆积是发现旧石器遗存和开展... 作为气候反映的载体之一,黄土记录了全球气候系统冷暖干湿变化的主要轨迹。鲁中山地黄土区域存在发现旧石器遗址的条件并已被逐步证明。此外本区发育有丰富的天然洞穴以及层级清楚的河流阶地,这些第四纪地层堆积是发现旧石器遗存和开展考古工作的基础。考古工作者通过近10年来持续的野外工作,发现自晚更新世以来不同石器发展阶段的众多遗址。尤其以沂水县跋山遗址和水泉峪遗址最为重要,二者在地层层序、年代与文化发展序列存在一致性与连贯性特点,清楚地再现了本区距今10万年以来旧石器文化连续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在梳理和评述已有考古学材料、分析新发现遗存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各地区未来工作潜力,并尝试在山东地区构筑宏观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山地黄土区 旧石器时代 跋山遗址群 文化发展序列
原文传递
鲁中山地绵羊的饲养管理
11
作者 刘旭 《当代畜牧》 2024年第6期100-102,共3页
为了充分发挥鲁中山地绵羊的生产性能并保证其健康,在饲养过程中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饲养目的等提供适宜的条件,如舒适的圈舍环境、营养全面的饲料配比、先进的繁殖技术、日常护理等,保证科学饲养,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鲁中山地绵羊 生产性能 饲养管理
原文传递
鲁中山地北麓黄土粒度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亚男 彭淑贞 +2 位作者 封珍 张伟 丁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160,共5页
黄土沉积是地质时期沙尘天气形成的粉尘堆积物,其粒度特征记录了粉尘搬运过程中的古大气环流格局和古环境演化信息。文中对鲁中山地北麓的青州、淄博和济南三个剖面末次盛冰期黄土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黄土高原地区西峰剖面样... 黄土沉积是地质时期沙尘天气形成的粉尘堆积物,其粒度特征记录了粉尘搬运过程中的古大气环流格局和古环境演化信息。文中对鲁中山地北麓的青州、淄博和济南三个剖面末次盛冰期黄土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黄土高原地区西峰剖面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鲁中山地北麓黄土的粒度频率分布、粒度特征参数与黄土高原黄土非常相似;基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后,不同地区黄土的粒度均呈现出细(C1)、中(C2)、粗(C3)三个组分,上述特征表明鲁中山地北麓黄土为风成成因的粉尘堆积物质。但反映粉尘搬运距离的粗粒组分的中值粒径和百分含量在两个地区大致相同,根据粉尘动力学原理,鲁中山地北麓黄土不可能与黄土高原黄土一样来自西北内陆荒漠地区,主要来源应为近源的黄泛平原和渤海湾陆架的松散堆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黄土 多组分分析 鲁中山地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鲁中山地北麓黄土-古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万琳琪 朱丽东 +4 位作者 彭淑贞 丁敏 赵秋月 张伟 郝青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2-1531,共10页
鲁中山地北麓的黄土沉积是我国东部平原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目前,对这套沉积经历的风化成壤过程还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限制了轨道尺度古环境变化信息的挖掘。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鲁中山地北麓黑山剖面... 鲁中山地北麓的黄土沉积是我国东部平原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目前,对这套沉积经历的风化成壤过程还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限制了轨道尺度古环境变化信息的挖掘。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鲁中山地北麓黑山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代表性的黄土L1和古土壤S1样品进行了粘土矿物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黑山黄土沉积的粘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和蛭石(含层间羟基矿物,简称HIM)为主,二者含量在70.9%~82.2%之间,而高岭石、绿泥石和蒙脱石含量相对较少;与冰期黄土L1相比,间冰期古土壤S1含有较高的蛭石(+HIM)和高岭石,而伊利石、绿泥石和蒙脱石的含量相对较低,并且伊利石结晶度KI值和绿泥石风化指数(0.47/0.71 nm)显著增高。粘土矿物组合以及伊利石和绿泥石的化学风化特征表明古土壤经历了中等风化成壤作用,指示了暖温带湿润-半湿润的气候环境,夏季风显著增强。末次冰期黄土L1中含有较多碎屑成因的蛭石(+HIM),与已有黄土高原末次冰期黄土研究结果对比分析后,排除了鲁中山地北麓黄土与黄土高原黄土一样主要来自西北内陆荒漠区的可能,这进一步支持了鲁中山地北麓黄土主要来源于近源的华北平原各类沉积物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黄土-古土壤 鲁中山地 风化成壤 物源
原文传递
鲁中石灰岩山地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林分生长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梁燕 葛忠强 +3 位作者 李宗泰 吕雷昌 杜振宇 王清华 《湖南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37-43,共7页
以山东中部石灰岩山区林龄50 a左右的侧柏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3块样地,研究了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林分生长指标和冠型指标的影响。所调查样地侧柏林林分密度主要分布于2 400~4 000株·hm^-2;侧柏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材积... 以山东中部石灰岩山区林龄50 a左右的侧柏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3块样地,研究了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林分生长指标和冠型指标的影响。所调查样地侧柏林林分密度主要分布于2 400~4 000株·hm^-2;侧柏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材积、冠幅、冠层高与林分密度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随着林分密度增大,侧柏单株长势显著变弱,冠层呈狭长型变化;单位面积蓄积量、乔木层生物量均与林分密度显著负相关(P<0.05)。调查发现,林龄50 a的侧柏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值均在林分密度2 800株·hm^-2时出现,可作为营林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人工林 鲁中石灰岩山地 林分密度 生长指标 生物量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和灰色关联度的侧柏人工林土壤肥力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雷昌 葛忠强 +3 位作者 梁燕 李宗泰 杜振宇 王清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104-110,共7页
土壤肥力对于诊断森林土壤养分失调和林地土壤退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工林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样地土壤为材料,采用BP神经网络和灰色关联度对林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对... 土壤肥力对于诊断森林土壤养分失调和林地土壤退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工林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样地土壤为材料,采用BP神经网络和灰色关联度对林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林地土壤的粘粒、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偏低,速效钾含量整体较为适宜,而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土壤碱解氮与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速效钾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氮素对侧柏人工林地土壤肥力有显著影响。评价结果表明,鲁中山地侧柏林地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综合土壤肥力相对较高的样地为位于黑峪林场的22、21号和位于原山林场的9号样地,而燕子山林场土壤肥力较低。BP神经网络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评价结果整体一致,均可用于林地土壤肥力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灰色关联度 土壤肥力 侧柏人工林 鲁中山地
下载PDF
近世山东宗族的重构与地域开发——以清代以降鲁中地方志为中心 被引量:1
16
作者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40-47,236,共9页
金元时期山东庶民宗族势力有所扩大,利用墓祭尊祖收族,形成以石刻世系为特征的谱牒传统。到明清时期鲁中宗族逐渐进入组织化过程,宗族的反复重建成为普遍现象。通过光绪末年鲁中山地乡土志资料,可知当地移民宗族依靠农业生产或科举入仕... 金元时期山东庶民宗族势力有所扩大,利用墓祭尊祖收族,形成以石刻世系为特征的谱牒传统。到明清时期鲁中宗族逐渐进入组织化过程,宗族的反复重建成为普遍现象。通过光绪末年鲁中山地乡土志资料,可知当地移民宗族依靠农业生产或科举入仕,参与地方社会的开发,不断壮大起来。与此同时,原先的土著大族逐渐衰落。宗族组织的分布倾向于分散型,血缘纽带之外的社会联结较为松散。最终形成一种想象的宗族共同体,即以世系观念为核心的宗族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山地 移民宗族 谱碑 宗族范畴
原文传递
倒数第二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下游冲洪积物释光年代及其古气候意义
17
作者 赵秋月 方慜 +9 位作者 彭淑贞 刘宁 臧凯旋 宋波 范念念 周锐 张伟 张文琪 丁敏 赖忠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7-1286,共10页
黄河下游沿岸黄土中沉积的冲洪积物,记录了当时水文和气候变化过程。目前对于黄河流域冲洪积事件的判别和水文重建研究多集中于中游和上游,下游地区冲洪积物研究较少。在鲁中山地北麓和黄河下游南岸之间的黄土沉积中,普遍保存着典型的... 黄河下游沿岸黄土中沉积的冲洪积物,记录了当时水文和气候变化过程。目前对于黄河流域冲洪积事件的判别和水文重建研究多集中于中游和上游,下游地区冲洪积物研究较少。在鲁中山地北麓和黄河下游南岸之间的黄土沉积中,普遍保存着典型的冲洪积物,选择4个代表性剖面的10个释光样品(小章庄剖面约635 cm厚,采集4个释光样品;直东峪剖面约450 cm厚,采集2个释光样品;九龙峪剖面约290 cm厚,采集2个释光样品;陶峪村剖面约350 cm厚,采集2个释光样品),采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或钾长石红外后红外释光测年法(pIRIR)进行释光年代学研究,释光测年结果与野外地层顺序基本一致。根据冲洪积层沉积时代划分为间冰期(248~196 ka、110~73 ka)沉积、冰期-间冰期转换时期(177~94 ka、142~94 ka)沉积和冰期(26~18 ka)沉积,表明强降水事件在间冰期和冰期-间冰期过渡的气候转换期多发,特别是110~94 ka时段内。研究结果与中国各地多种载体所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相互佐证,进一步说明研究区水文、气候变化过程是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本研究补充了黄河下游地区冲洪积物年代学数据,不仅有利于揭示区域环境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可能联系;同时为区域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洪积物 释光测年 黄河下游 鲁中山地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沧海桑田临淄城
18
作者 张福信 《中华儿女》 1994年第6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临淄 《史记·货殖列传》 孙子兵法 丝绸之路 齐桓公 挥汗成雨 鲁中山地 山东半岛 《六韬》 文化名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