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鲍尔比:从母爱剥夺到依恋理论
被引量:
4
1
作者
俞国良
罗晓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7期35-38,共4页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07~1990)是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1907年2月26日出生在伦敦一个中上阶层家庭。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四岁前的鲍尔比一直由保姆陪伴,保姆的离开后来被他描述为如同失去母亲...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07~1990)是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1907年2月26日出生在伦敦一个中上阶层家庭。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四岁前的鲍尔比一直由保姆陪伴,保姆的离开后来被他描述为如同失去母亲一般。1914年,鲍尔比被送往寄宿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尔比
依恋理论
母爱剥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简介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
7
2
作者
高娇
《社会心理科学》
2012年第6期16-20,87,共6页
通过对动物和人的研究,鲍尔比提出,一旦建立依恋关系,儿童与照顾者分离时就会沮丧、绝望,情绪受到影响。本文从鲍尔比的生平入手来分析他的上述思想,通过他的自身经历和研究的学科对他的影响来了解其理论来源,接着简单综合鲍尔比的依恋...
通过对动物和人的研究,鲍尔比提出,一旦建立依恋关系,儿童与照顾者分离时就会沮丧、绝望,情绪受到影响。本文从鲍尔比的生平入手来分析他的上述思想,通过他的自身经历和研究的学科对他的影响来了解其理论来源,接着简单综合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观点,最后,根据他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现实意义,用依恋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尔比
依恋理论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说孩子性格的培养
3
作者
朱竹林
《大众心理学》
2015年第8期34-35,共2页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活泼、开朗、合群、有礼貌,可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小孩或是欺负同伴,霸占玩具,不懂分享;或是举止不文明,口吐脏话;或是不能融入集体,胆小、退缩等,似乎远离了父母的期望。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的...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活泼、开朗、合群、有礼貌,可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小孩或是欺负同伴,霸占玩具,不懂分享;或是举止不文明,口吐脏话;或是不能融入集体,胆小、退缩等,似乎远离了父母的期望。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说起。一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依恋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尔比
依恋理论
情感联结
防卫机制
依恋行为
教养态度
现实生活
情绪宣泄
情绪反应
攻击性行为
原文传递
“缺乏安全感”——一种悄然流行的心病
4
作者
杨昆
《家庭中医药》
2015年第2期72-75,共4页
坐飞机出行,怕飞机晚点或出事;跟孩子逛超市,怕孩子走丢;送孩子上学,怕遇到禽兽校长或变态老师;到餐馆吃饭,怕吃到地沟油;在网吧上网、酒吧喝酒,怕突然失火或者有人冲进来砍人…… 当今社会,无论你我的外表如何光鲜,工作生活如何波澜不...
坐飞机出行,怕飞机晚点或出事;跟孩子逛超市,怕孩子走丢;送孩子上学,怕遇到禽兽校长或变态老师;到餐馆吃饭,怕吃到地沟油;在网吧上网、酒吧喝酒,怕突然失火或者有人冲进来砍人…… 当今社会,无论你我的外表如何光鲜,工作生活如何波澜不惊,心底里的不安却与日俱增。"缺乏安全感"如影随行,正在悄然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乏安全感
地沟油
你我
如影随行
不如意
民营企业老板
鲍尔比
信息感
无力感
经济不稳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浪漫炼心术
5
作者
孙爽
《新知客》
2009年第2期80-83,共4页
怎样制造浪漫?刻意营造浪漫气氛也许能够成为爱情的催化剂,但过量使用也会有副作用。也许非形式化的浪漫才是真正的浪漫之术。
关键词
李同归
回避型
不安全感
雷明
鲍尔比
心理咨询师
老夫妻
浪漫满屋
《泰坦尼克号》
自尊水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走出“依恋”迷信——依恋理论的文化适应性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晨光
蒋柯
《大众心理学》
2019年第2期42-43,共2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后,随着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普通民众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学业成绩'逐渐深入到'心理/个性发展'上。今天,'安全感'一词几乎成了每个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后,随着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普通民众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学业成绩'逐渐深入到'心理/个性发展'上。今天,'安全感'一词几乎成了每个婴幼儿父母挂在嘴边的常用词。与之相应地,'安全感'一词的理论源头——鲍尔比—安斯沃思依恋理论,已经深入中国年轻父母之心,并且深刻影响着他们对孩子的教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恋理论
鲍尔比
依恋关系
原文传递
依恋关系——人类心灵的避风港
被引量:
1
7
作者
刘军
《心理与健康》
2019年第6期26-28,共3页
一天诊室里来了这样一位来访者小雯。她出生在一个三四线小城市的农村,是家里的长女,一年后弟弟出生。小时候她过的就是普通农村女孩的生活,家庭条件一般,可以吃饱穿暖,散养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有时一年才回家一次。
关键词
依恋关系
内部工作模式
依恋类型
亲子依恋
人际关系
鲍尔比
原文传递
家庭要重视培养幼儿的依恋行为
8
作者
刘相荣
《中华少年》
2015年第25期177-178,共2页
所谓依恋,就是指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其中对母亲的依恋最为突出。幼儿的依恋行为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美国哈莱·哈罗和马格莱脱·哈罗曾将恒猴在出生后6—12小时从母猴身边带开,关在另一个...
所谓依恋,就是指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其中对母亲的依恋最为突出。幼儿的依恋行为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美国哈莱·哈罗和马格莱脱·哈罗曾将恒猴在出生后6—12小时从母猴身边带开,关在另一个笼子里,幼猴离开母亲就显得焦躁不安,以后的生长过程中也不爱合群,不活泼,影响各种行为的正常发育。这类动物的行为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恋行为
哈莱
出生后
亲子关系
焦躁不安
鲍尔比
别人家
个性形成
回避心理
精神分析
原文传递
婴儿如何看世界
9
作者
祁小曼
《父母必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3-25,共3页
近年来,婴儿发展科学实际上经历了彻底变革。研究人员给以观察为主的方法增添了新的技巧,他们因而能够探寻过去一直无法触及到的婴儿的内心世界.其结果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放弃了婴儿大都是被动旁观者的观点。新的看法认为,婴...
近年来,婴儿发展科学实际上经历了彻底变革。研究人员给以观察为主的方法增添了新的技巧,他们因而能够探寻过去一直无法触及到的婴儿的内心世界.其结果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放弃了婴儿大都是被动旁观者的观点。新的看法认为,婴儿不仅参与交际,而且充满好奇心,他们的情感世界之丰富和智力之发达令人吃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期
看世界
令人
呱呱落地
鲍尔比
会说话
个体差异
哈佛大学医学院
成年病人
坦尼
原文传递
许藤瓒、李雪麒: “你不必成为谁”
10
作者
王镭铮
《中国青年》
2023年第21期75-77,共3页
一只名叫鲍尔比的虫子在和朋友们玩捉迷藏,它凭借自身拟态和变形的超能力,完美融入所处空间成为其中一部分,并暗自兴奋着:我好棒!它们一定找不到我,会觉得我超厉害吧!事实是,小伙伴们各自找到了彼此,然后叽叽、兴高采烈地前往下一个目...
一只名叫鲍尔比的虫子在和朋友们玩捉迷藏,它凭借自身拟态和变形的超能力,完美融入所处空间成为其中一部分,并暗自兴奋着:我好棒!它们一定找不到我,会觉得我超厉害吧!事实是,小伙伴们各自找到了彼此,然后叽叽、兴高采烈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能力
捉迷藏
小伙伴
鲍尔比
目的地
原文传递
按摩绘本,最容易对孩子说爱的方式
11
作者
钟煜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5年第11期37-38,共2页
身体,尤其是皮肤的接触,是打通孩子内心最有效的方式。作为一个深受"亲密育儿法"影响的妈妈,我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充满了无数个亲亲抱抱和"我爱你"。而每天晚上讲完故事之后,入睡之前,一个最不能省略的环节就是:&q...
身体,尤其是皮肤的接触,是打通孩子内心最有效的方式。作为一个深受"亲密育儿法"影响的妈妈,我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充满了无数个亲亲抱抱和"我爱你"。而每天晚上讲完故事之后,入睡之前,一个最不能省略的环节就是:"妈妈,来,挠挠背。"然后她趴在我腿上,我用自创的,结合了捏、按、挠和抚摸的"妈妈牌挠背大法"在她背上施展一通,很多时候,她直接就睡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抱
我爱你
亲亲
说爱
衣食无忧
对我说
鲍尔比
小儿推拿
事要
天会
原文传递
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安全”的种子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依恋型”?
12
作者
潘楷文
《世界博览》
2019年第20期58-61,共4页
形象地讲,依恋关系更像是亲子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妈妈能够准确地传递含义丰富的情感信息,并且这种情感信息的信息含量远远大于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每到开学季,各地幼儿园门外一定会上演一部部'...
形象地讲,依恋关系更像是亲子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妈妈能够准确地传递含义丰富的情感信息,并且这种情感信息的信息含量远远大于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每到开学季,各地幼儿园门外一定会上演一部部'生离死别'的大戏。如果你见过幼儿园外哭声一片的壮观场面,也算是体验了一回'生死别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信息
鲍尔比
依恋关系
依恋型
原文传递
一脚迈入社交敏感期
13
作者
房欲飞
《时尚育儿》
2014年第10期136-137,共2页
虽然对"认生"这个词耳熟能详,但眼看着原本不怕生人的孩子突然变了个样,连家里来个客人都不敢离开妈妈的怀抱,家长们就开始心里没底了。其实认生,正是宝宝一脚迈八社交敏感期的标志!认生和认知的关系宝宝的"认生",...
虽然对"认生"这个词耳熟能详,但眼看着原本不怕生人的孩子突然变了个样,连家里来个客人都不敢离开妈妈的怀抱,家长们就开始心里没底了。其实认生,正是宝宝一脚迈八社交敏感期的标志!认生和认知的关系宝宝的"认生",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宝宝能从众多的人脸中区分出妈妈的脸形了,虽然这在大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能力,列宝宝来说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因为辨认人脸的能力需要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这往往要经历几个月的进程。刚出生的时候,新生儿视力发育不够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期
辨认人
视力发育
能力需要
记忆能力
鲍尔比
反应阶段
行为表现
这个世界
个体成长
原文传递
你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
14
作者
猫柳
《财新周刊》
2023年第33期10-11,共2页
依恋理论指两个人之间深厚而持久的情感纽带,当有依恋对象在场时,每个人都寻求亲密感并感到更安全。依恋理论最重要的两位奠基人,分别是约翰·鲍尔比与玛丽·安斯沃斯,但理论源头指向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移情”概念,...
依恋理论指两个人之间深厚而持久的情感纽带,当有依恋对象在场时,每个人都寻求亲密感并感到更安全。依恋理论最重要的两位奠基人,分别是约翰·鲍尔比与玛丽·安斯沃斯,但理论源头指向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移情”概念,指的是我们会将过去的行为和情感模式应用于新的关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恋理论
弗洛伊德
鲍尔比
情感模式
依恋类型
理论源头
亲密感
情感纽带
原文传递
伴侣要找性格相近的还是互补的?
15
作者
李烨明
杜聪
《新城乡》
2016年第8期75-75,共1页
什么样的性格才算合适,选择另一半是找性格相近还是性格互补的呢?社会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在1961年进行过一个实验。他让性格相似的学生住在一起,也让性格相异的学生一起居住。结果发现,性格相似的同学彼此更友善,而且容易成为...
什么样的性格才算合适,选择另一半是找性格相近还是性格互补的呢?社会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在1961年进行过一个实验。他让性格相似的学生住在一起,也让性格相异的学生一起居住。结果发现,性格相似的同学彼此更友善,而且容易成为好友;而那些性格相异的同学即使天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依旧难以相互喜欢并建立友谊。大量的实验研究都证明了人际吸引的相似性原则。许多时候,正是因为那个人有着和自己相近的一些地方,才让我们对对方的好感爆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科姆
相似性原则
人际吸引
西奥多
回避型
鲍尔比
情感联结
人格特质
依恋理论
三观
原文传递
隔代教养须谨慎
16
作者
吴燕圆
《家教世界》
2016年第15期62-63,共2页
小女孩彤彤今年三岁,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自两个月起,便由奶奶独自抚养,父母只半个月轮流回家看女儿一次,所以彤彤从小就十分依恋奶奶,对爸爸妈妈的概念比较模糊,见面也显得很生疏。平时比较任性,不爱说话,奶奶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稍有不...
小女孩彤彤今年三岁,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自两个月起,便由奶奶独自抚养,父母只半个月轮流回家看女儿一次,所以彤彤从小就十分依恋奶奶,对爸爸妈妈的概念比较模糊,见面也显得很生疏。平时比较任性,不爱说话,奶奶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稍有不适,便以哭来威胁。某天,爸爸妈妈回家,想和孩子一起睡觉,不料,半夜小家伙突然醒来,要找奶奶,大哭:"奶奶,我想死你了!"怎么也哄不好,只好将其送至奶奶身边。彤彤的反应在隔代教养的儿童中并不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关系
家庭教养
教养态度
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
鲍尔比
教育方式
安全型依恋
儿童人格
情感变化
原文传递
运用适时一致性沟通与儿童建立情感联结
17
作者
赵娜
《幼儿教育》
2021年第1期70-74,共5页
情感联结是个体与他人形成和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寻求和保持与他人的情感联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且...
情感联结是个体与他人形成和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寻求和保持与他人的情感联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且亲密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断裂会对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家
人的本质属性
情感联结
亲密关系
心理健康发展
鲍尔比
一致性
社会性
原文传递
留守:抹不去哀伤抑郁的童年
18
作者
杜爽
《新课程评论》
2017年第6期29-36,共8页
几乎所有的儿童心理学家都曾指出过: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差异,都要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对待他(她)的方式,以及个体在与已经建立情感联结的父母分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婴儿和儿童需要体验到...
几乎所有的儿童心理学家都曾指出过: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差异,都要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对待他(她)的方式,以及个体在与已经建立情感联结的父母分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婴儿和儿童需要体验到与母亲(或长期的代养母亲)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学家
情感联结
心理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数
儿童心理健康
生活老师
家庭教育
儿童心理发展
鲍尔比
原文传递
题名
鲍尔比:从母爱剥夺到依恋理论
被引量:
4
1
作者
俞国良
罗晓路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出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7期35-38,共4页
文摘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07~1990)是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1907年2月26日出生在伦敦一个中上阶层家庭。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四岁前的鲍尔比一直由保姆陪伴,保姆的离开后来被他描述为如同失去母亲一般。1914年,鲍尔比被送往寄宿学校。
关键词
鲍尔比
依恋理论
母爱剥夺
分类号
B8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简介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
7
2
作者
高娇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出处
《社会心理科学》
2012年第6期16-20,87,共6页
文摘
通过对动物和人的研究,鲍尔比提出,一旦建立依恋关系,儿童与照顾者分离时就会沮丧、绝望,情绪受到影响。本文从鲍尔比的生平入手来分析他的上述思想,通过他的自身经历和研究的学科对他的影响来了解其理论来源,接着简单综合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观点,最后,根据他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现实意义,用依恋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行为。
关键词
鲍尔比
依恋理论
现实意义
Keywords
Bowlby
Attachment theory
Realistic significance
分类号
B8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说孩子性格的培养
3
作者
朱竹林
机构
宁波外事学校
出处
《大众心理学》
2015年第8期34-35,共2页
文摘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活泼、开朗、合群、有礼貌,可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小孩或是欺负同伴,霸占玩具,不懂分享;或是举止不文明,口吐脏话;或是不能融入集体,胆小、退缩等,似乎远离了父母的期望。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说起。一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依恋理论,
关键词
鲍尔比
依恋理论
情感联结
防卫机制
依恋行为
教养态度
现实生活
情绪宣泄
情绪反应
攻击性行为
分类号
B8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缺乏安全感”——一种悄然流行的心病
4
作者
杨昆
机构
广东广州市
出处
《家庭中医药》
2015年第2期72-75,共4页
文摘
坐飞机出行,怕飞机晚点或出事;跟孩子逛超市,怕孩子走丢;送孩子上学,怕遇到禽兽校长或变态老师;到餐馆吃饭,怕吃到地沟油;在网吧上网、酒吧喝酒,怕突然失火或者有人冲进来砍人…… 当今社会,无论你我的外表如何光鲜,工作生活如何波澜不惊,心底里的不安却与日俱增。"缺乏安全感"如影随行,正在悄然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病。
关键词
缺乏安全感
地沟油
你我
如影随行
不如意
民营企业老板
鲍尔比
信息感
无力感
经济不稳定
分类号
R395.6 [医药卫生—医学心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浪漫炼心术
5
作者
孙爽
出处
《新知客》
2009年第2期80-83,共4页
文摘
怎样制造浪漫?刻意营造浪漫气氛也许能够成为爱情的催化剂,但过量使用也会有副作用。也许非形式化的浪漫才是真正的浪漫之术。
关键词
李同归
回避型
不安全感
雷明
鲍尔比
心理咨询师
老夫妻
浪漫满屋
《泰坦尼克号》
自尊水平
分类号
C913.1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走出“依恋”迷信——依恋理论的文化适应性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晨光
蒋柯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
出处
《大众心理学》
2019年第2期42-43,共2页
文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后,随着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普通民众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学业成绩'逐渐深入到'心理/个性发展'上。今天,'安全感'一词几乎成了每个婴幼儿父母挂在嘴边的常用词。与之相应地,'安全感'一词的理论源头——鲍尔比—安斯沃思依恋理论,已经深入中国年轻父母之心,并且深刻影响着他们对孩子的教养行为。
关键词
依恋理论
鲍尔比
依恋关系
分类号
B844.1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依恋关系——人类心灵的避风港
被引量:
1
7
作者
刘军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出处
《心理与健康》
2019年第6期26-28,共3页
文摘
一天诊室里来了这样一位来访者小雯。她出生在一个三四线小城市的农村,是家里的长女,一年后弟弟出生。小时候她过的就是普通农村女孩的生活,家庭条件一般,可以吃饱穿暖,散养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有时一年才回家一次。
关键词
依恋关系
内部工作模式
依恋类型
亲子依恋
人际关系
鲍尔比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家庭要重视培养幼儿的依恋行为
8
作者
刘相荣
机构
通化市幼儿园
出处
《中华少年》
2015年第25期177-178,共2页
文摘
所谓依恋,就是指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其中对母亲的依恋最为突出。幼儿的依恋行为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美国哈莱·哈罗和马格莱脱·哈罗曾将恒猴在出生后6—12小时从母猴身边带开,关在另一个笼子里,幼猴离开母亲就显得焦躁不安,以后的生长过程中也不爱合群,不活泼,影响各种行为的正常发育。这类动物的行为研究结果。
关键词
依恋行为
哈莱
出生后
亲子关系
焦躁不安
鲍尔比
别人家
个性形成
回避心理
精神分析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婴儿如何看世界
9
作者
祁小曼
出处
《父母必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3-25,共3页
文摘
近年来,婴儿发展科学实际上经历了彻底变革。研究人员给以观察为主的方法增添了新的技巧,他们因而能够探寻过去一直无法触及到的婴儿的内心世界.其结果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放弃了婴儿大都是被动旁观者的观点。新的看法认为,婴儿不仅参与交际,而且充满好奇心,他们的情感世界之丰富和智力之发达令人吃惊。
关键词
婴儿期
看世界
令人
呱呱落地
鲍尔比
会说话
个体差异
哈佛大学医学院
成年病人
坦尼
分类号
G61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TS976.31 [轻工技术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许藤瓒、李雪麒: “你不必成为谁”
10
作者
王镭铮
机构
不详
出处
《中国青年》
2023年第21期75-77,共3页
文摘
一只名叫鲍尔比的虫子在和朋友们玩捉迷藏,它凭借自身拟态和变形的超能力,完美融入所处空间成为其中一部分,并暗自兴奋着:我好棒!它们一定找不到我,会觉得我超厉害吧!事实是,小伙伴们各自找到了彼此,然后叽叽、兴高采烈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关键词
超能力
捉迷藏
小伙伴
鲍尔比
目的地
分类号
G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按摩绘本,最容易对孩子说爱的方式
11
作者
钟煜
机构
启发文化
出处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5年第11期37-38,共2页
文摘
身体,尤其是皮肤的接触,是打通孩子内心最有效的方式。作为一个深受"亲密育儿法"影响的妈妈,我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充满了无数个亲亲抱抱和"我爱你"。而每天晚上讲完故事之后,入睡之前,一个最不能省略的环节就是:"妈妈,来,挠挠背。"然后她趴在我腿上,我用自创的,结合了捏、按、挠和抚摸的"妈妈牌挠背大法"在她背上施展一通,很多时候,她直接就睡着了。
关键词
抱抱
我爱你
亲亲
说爱
衣食无忧
对我说
鲍尔比
小儿推拿
事要
天会
分类号
TS976.31 [轻工技术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安全”的种子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依恋型”?
12
作者
潘楷文
机构
不详
出处
《世界博览》
2019年第20期58-61,共4页
文摘
形象地讲,依恋关系更像是亲子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妈妈能够准确地传递含义丰富的情感信息,并且这种情感信息的信息含量远远大于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每到开学季,各地幼儿园门外一定会上演一部部'生离死别'的大戏。如果你见过幼儿园外哭声一片的壮观场面,也算是体验了一回'生死别离.
关键词
情感信息
鲍尔比
依恋关系
依恋型
分类号
B844.1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一脚迈入社交敏感期
13
作者
房欲飞
出处
《时尚育儿》
2014年第10期136-137,共2页
文摘
虽然对"认生"这个词耳熟能详,但眼看着原本不怕生人的孩子突然变了个样,连家里来个客人都不敢离开妈妈的怀抱,家长们就开始心里没底了。其实认生,正是宝宝一脚迈八社交敏感期的标志!认生和认知的关系宝宝的"认生",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宝宝能从众多的人脸中区分出妈妈的脸形了,虽然这在大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能力,列宝宝来说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因为辨认人脸的能力需要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这往往要经历几个月的进程。刚出生的时候,新生儿视力发育不够完全。
关键词
敏感期
辨认人
视力发育
能力需要
记忆能力
鲍尔比
反应阶段
行为表现
这个世界
个体成长
分类号
TS976.31 [轻工技术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你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
14
作者
猫柳
机构
不详
出处
《财新周刊》
2023年第33期10-11,共2页
文摘
依恋理论指两个人之间深厚而持久的情感纽带,当有依恋对象在场时,每个人都寻求亲密感并感到更安全。依恋理论最重要的两位奠基人,分别是约翰·鲍尔比与玛丽·安斯沃斯,但理论源头指向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移情”概念,指的是我们会将过去的行为和情感模式应用于新的关系中。
关键词
依恋理论
弗洛伊德
鲍尔比
情感模式
依恋类型
理论源头
亲密感
情感纽带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伴侣要找性格相近的还是互补的?
15
作者
李烨明
杜聪
出处
《新城乡》
2016年第8期75-75,共1页
文摘
什么样的性格才算合适,选择另一半是找性格相近还是性格互补的呢?社会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在1961年进行过一个实验。他让性格相似的学生住在一起,也让性格相异的学生一起居住。结果发现,性格相似的同学彼此更友善,而且容易成为好友;而那些性格相异的同学即使天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依旧难以相互喜欢并建立友谊。大量的实验研究都证明了人际吸引的相似性原则。许多时候,正是因为那个人有着和自己相近的一些地方,才让我们对对方的好感爆棚,
关键词
纽科姆
相似性原则
人际吸引
西奥多
回避型
鲍尔比
情感联结
人格特质
依恋理论
三观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隔代教养须谨慎
16
作者
吴燕圆
机构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家教世界》
2016年第15期62-63,共2页
文摘
小女孩彤彤今年三岁,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自两个月起,便由奶奶独自抚养,父母只半个月轮流回家看女儿一次,所以彤彤从小就十分依恋奶奶,对爸爸妈妈的概念比较模糊,见面也显得很生疏。平时比较任性,不爱说话,奶奶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稍有不适,便以哭来威胁。某天,爸爸妈妈回家,想和孩子一起睡觉,不料,半夜小家伙突然醒来,要找奶奶,大哭:"奶奶,我想死你了!"怎么也哄不好,只好将其送至奶奶身边。彤彤的反应在隔代教养的儿童中并不少见。
关键词
亲子关系
家庭教养
教养态度
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
鲍尔比
教育方式
安全型依恋
儿童人格
情感变化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运用适时一致性沟通与儿童建立情感联结
17
作者
赵娜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幼教集团第一幼儿园
出处
《幼儿教育》
2021年第1期70-74,共5页
文摘
情感联结是个体与他人形成和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寻求和保持与他人的情感联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且亲密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断裂会对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家
人的本质属性
情感联结
亲密关系
心理健康发展
鲍尔比
一致性
社会性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留守:抹不去哀伤抑郁的童年
18
作者
杜爽
机构
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
出处
《新课程评论》
2017年第6期29-36,共8页
文摘
几乎所有的儿童心理学家都曾指出过: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差异,都要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对待他(她)的方式,以及个体在与已经建立情感联结的父母分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婴儿和儿童需要体验到与母亲(或长期的代养母亲)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
关键词
个体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学家
情感联结
心理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数
儿童心理健康
生活老师
家庭教育
儿童心理发展
鲍尔比
分类号
G4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鲍尔比:从母爱剥夺到依恋理论
俞国良
罗晓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简介及其现实意义
高娇
《社会心理科学》
2012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说孩子性格的培养
朱竹林
《大众心理学》
2015
0
原文传递
4
“缺乏安全感”——一种悄然流行的心病
杨昆
《家庭中医药》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浪漫炼心术
孙爽
《新知客》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走出“依恋”迷信——依恋理论的文化适应性
张晨光
蒋柯
《大众心理学》
2019
1
原文传递
7
依恋关系——人类心灵的避风港
刘军
《心理与健康》
2019
1
原文传递
8
家庭要重视培养幼儿的依恋行为
刘相荣
《中华少年》
2015
0
原文传递
9
婴儿如何看世界
祁小曼
《父母必读》
北大核心
1991
0
原文传递
10
许藤瓒、李雪麒: “你不必成为谁”
王镭铮
《中国青年》
2023
0
原文传递
11
按摩绘本,最容易对孩子说爱的方式
钟煜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5
0
原文传递
12
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安全”的种子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依恋型”?
潘楷文
《世界博览》
2019
0
原文传递
13
一脚迈入社交敏感期
房欲飞
《时尚育儿》
2014
0
原文传递
14
你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
猫柳
《财新周刊》
2023
0
原文传递
15
伴侣要找性格相近的还是互补的?
李烨明
杜聪
《新城乡》
2016
0
原文传递
16
隔代教养须谨慎
吴燕圆
《家教世界》
2016
0
原文传递
17
运用适时一致性沟通与儿童建立情感联结
赵娜
《幼儿教育》
2021
0
原文传递
18
留守:抹不去哀伤抑郁的童年
杜爽
《新课程评论》
201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