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在牙鲆鳃细胞系FG-9307中的增殖 被引量:9
1
作者 孙修勤 洪旭光 +3 位作者 张进兴 张士璀 汪敏 童尚亮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94-96,共3页
向已建立的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鳃细胞系[1] (FG 930 7)中接种淋巴囊肿病 (Lymphocystisdiseasevirus ,LCDV)、探讨其是否可支持LCDV的增殖。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 :接种 3天后 ,呈纤维状的鳃细胞隆起、立体感加强 ;之后细胞逐... 向已建立的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鳃细胞系[1] (FG 930 7)中接种淋巴囊肿病 (Lymphocystisdiseasevirus ,LCDV)、探讨其是否可支持LCDV的增殖。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 :接种 3天后 ,呈纤维状的鳃细胞隆起、立体感加强 ;之后细胞逐渐变圆 ,一周左右绝大部分鳃细胞变圆、呈现了细胞病变 (cytopathiceffect ,CPE)现象。将CPE细胞制作超薄切片 ,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内有大量具囊膜、直径 133~ 186nm的LCDV。CPE细胞的核变形、线粒体增加且空洞化 ,出现了与淋巴囊肿细胞相同的特征。本实验证明 :FG 930 7是可支持LCDV增殖的鱼类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鳃细胞系 LCDV 增殖 淋巴囊肿病 病毒感染
下载PDF
牙鲆的组织培养与鳃细胞系的获得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宏 童裳亮 HetrickFM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3-196,共4页
关键词 牙鲆 组织培养 鳃细胞系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金钱鱼鳃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佳楠 苏冒亮 张俊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97,共8页
鳃是鱼类渗透压调节的主要器官,鳃细胞的培养技术的建立可以为鱼类渗透压调节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和研究方法。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作为一种广盐性鱼类,是研究渗透压调节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进... 鳃是鱼类渗透压调节的主要器官,鳃细胞的培养技术的建立可以为鱼类渗透压调节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和研究方法。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作为一种广盐性鱼类,是研究渗透压调节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了金钱鱼鳃细胞的体外培养,确定该类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的最优条件,分析了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金钱鱼鳃细胞系在28℃,含有2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L-15培养基中生长最佳,2~4d即可传代,传代后可稳定培养,命名为SG。在传代培养过程中,对其增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SG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40.8h。正常传代的SG细胞冻存、复苏后,经台盼蓝染色测得细胞存活率约为87%。鳃细胞直接同水体环境接触,具有高效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环境盐度变化时,鳃细胞启动渗透压胁迫应答机制,维持内环境稳态。本研究对SG细胞进行渗透压刺激后,检测其增殖情况并观察形态变化。分析表明,SG细胞在分别为150和600mOsmol·kg^–1的低渗和高渗胁迫后均可增殖,且低渗胁迫后的增殖速度是高渗胁迫的1.5倍。渗透压胁迫后SG细胞的形态观察结果显示,低渗培养基胁迫后细胞体积发生膨胀而高渗条件下细胞体积发生皱缩。由此推断SG细胞具有较强渗透压耐受性,且低渗耐受能力强于高渗。SG细胞系的建立为金钱鱼渗透压应答机制和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鱼 鳃细胞系 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
下载PDF
氰戊菊酯对牙鲆鳃细胞系体外的细胞毒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兰欣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4-77,共4页
采用牙鲆鳃细胞系FG-9307,测定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氰戊菊酯的体外细胞毒性.细胞生长速度在测试质量浓度5,10和15μg/mL显著降低.此外,三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测试终点方法——中性红吸收实验法、四唑盐比色实验法、细胞蛋白分析法被用于检测... 采用牙鲆鳃细胞系FG-9307,测定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氰戊菊酯的体外细胞毒性.细胞生长速度在测试质量浓度5,10和15μg/mL显著降低.此外,三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测试终点方法——中性红吸收实验法、四唑盐比色实验法、细胞蛋白分析法被用于检测氰戊菊酯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三种测试方法的细胞毒性的相关性很高,并不因测试终点不同而不同.这说明FG细胞系有可能成为检测氰戊菊酯体外细胞毒性的合适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戊菊酯 牙鲆鳃细胞系 体外细胞
下载PDF
鱼类淋巴囊肿病毒感染牙鲆鳃细胞系的研究
5
作者 程顺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457-460,共4页
以患病牙鲆的囊肿组织为试验材料,冰浴匀浆后采用低速离心的方法提取淋巴囊肿病毒,用粗提的病毒液感染牙鲆鳃细胞系FG-9307,同时应用以抗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淋巴囊肿病毒是否感染了牙鲆鳃细胞... 以患病牙鲆的囊肿组织为试验材料,冰浴匀浆后采用低速离心的方法提取淋巴囊肿病毒,用粗提的病毒液感染牙鲆鳃细胞系FG-9307,同时应用以抗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淋巴囊肿病毒是否感染了牙鲆鳃细胞并在其中增殖。结果发现生长旺盛的单层牙鲆鳃细胞接种淋巴囊肿病毒2天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形成空斑,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方法检测结果为抗淋巴囊肿病毒单抗与未接种淋巴囊肿病毒的牙鲆鳃细胞呈阴性反应,而接种病毒的牙鲆鳃细胞,细胞质中有明显的特异性荧光,该结果说明牙鲆鳃细胞系是淋巴囊肿病毒的敏感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囊肿病毒 牙鲆鳃细胞系 细胞病变效应
下载PDF
金钱鱼肾细胞系的建立及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莹莹 梁雪梅 +1 位作者 曾文刚 张俊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3-218,651,共6页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是一种重要的广盐性海水养殖鱼类,可直接在海水、淡水、咸淡水等不同环境中正常生长。为研究金钱鱼独特的渗透调节机制,本文研究了金钱鱼肾细胞的原代和传代条件及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原代肾细胞在含有20%胎...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是一种重要的广盐性海水养殖鱼类,可直接在海水、淡水、咸淡水等不同环境中正常生长。为研究金钱鱼独特的渗透调节机制,本文研究了金钱鱼肾细胞的原代和传代条件及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原代肾细胞在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L-15培养基里贴壁和生长较好,添加10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传代细胞采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L-15培养基,细胞生长迅速,3—4d即可传代。金钱鱼肾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命名为SK细胞,目前已传至22代。扩增第11代SK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比对结果证明此细胞系来源于金钱鱼。采用CCK-8法检测第12代细胞在低渗(95,137,200mmol/kg),等渗(330mmol/kg)和高渗(430,550mmol/kg)中的增殖情况,结果发现肾细胞在137—430mm/kg的渗透压范围内均可增殖,说明金钱鱼肾细胞对渗透压的耐受性较强。本试验首次建立了金钱鱼肾细胞系,并初步证明了肾细胞对盐度有较强的耐受性,为今后渗透压调节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鱼 细胞 培养基 血清渗透压 细胞增殖 鳃细胞系 传代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 原代培养 渗透压调节
下载PDF
利用牙鲆和牙鲆鳃细胞(FG)检测除草剂丁草胺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殷立成 郭华荣 +2 位作者 张士璀 梁世德 王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67-171,共5页
为科学评价丁草胺对牙鲆的毒性效应,本文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丁草胺对牙鲆和体外培养的牙鲆鳃细胞(FG)的急性毒性以及对牙鲆血细胞的微核化和FG细胞的DNA的片断化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中性红(NR)吸收、MTT(四唑盐)检测和细胞蛋白含量... 为科学评价丁草胺对牙鲆的毒性效应,本文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丁草胺对牙鲆和体外培养的牙鲆鳃细胞(FG)的急性毒性以及对牙鲆血细胞的微核化和FG细胞的DNA的片断化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中性红(NR)吸收、MTT(四唑盐)检测和细胞蛋白含量分析测得丁草胺对FG细胞的24 h-IC_(50)分别是43.32、43.86和44.91μmol/L;低于10μmol/L的丁草胺对FG细胞没有毒性,20~80μmol/L的丁草胺对FG细胞的毒性表现为浓度依赖性;丁草胺对牙鲆的96 h-LC_(50)为6.55 nmol/L,约为体外培养FG细胞24 h-IC_(50)的1/7000;30μmol/L丁草胺处理FG细胞8 h后,FG细胞基因组DNA出现明显的片断化,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DNA片断化越来越严重;1.28~3.84 nmol/L丁草胺处理牙鲆96 h后,牙鲆血细胞的微核率均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表明丁草胺对牙鲆高毒并且具有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牙鲆鳃细胞系 丁草胺 急性毒性 遗传毒性
下载PDF
牙鲆NOD2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在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 被引量:4
8
作者 曹丹丹 刘金相 +4 位作者 王志刚 张全启 齐洁 王旭波 于海洋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64,共12页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已建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转录组数据库预测得到牙鲆NOD2基因(PoNOD2),并利用PCR技术进行序列验证。同时,设计迟缓爱德华氏菌注射感染牙鲆成鱼和体外免疫刺激牙鲆鳃细胞系实验,探究PoNOD2基因在抗菌免疫反应中...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已建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转录组数据库预测得到牙鲆NOD2基因(PoNOD2),并利用PCR技术进行序列验证。同时,设计迟缓爱德华氏菌注射感染牙鲆成鱼和体外免疫刺激牙鲆鳃细胞系实验,探究PoNOD2基因在抗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PoNOD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964 bp,编码988个氨基酸。PoNOD2蛋白有3种保守结构域,包括C-末端LRR,中心NACHT和N-末端CARD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牙鲆组织中,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侵染能显著上调PoNOD2的表达。体外免疫刺激牙鲆鳃细胞系实验显示,在PGN、PolyⅠ:C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刺激下,PoNOD2表达上调。亚细胞定位显示,PoNOD2蛋白定位于牙鲆鳃细胞的细胞质中。在迟缓爱德华氏菌侵染牙鲆鳃细胞过程中,PoNOD2基因的过表达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并引起IL-1β、IL-6和IL-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调。结果表明,PoNOD2在抑制迟缓爱德华氏菌生长以及调节牙鲆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模式识别受体 NOD2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牙鲆鳃细胞系
下载PDF
In vitro acute cytotoxicity of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 imidacloprid to gill cell line of flounder Paralichthy olivaceus 被引量:1
9
作者 宿烽 张士璀 +1 位作者 李红岩 郭华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9-214,共6页
In vitro acute cytotoxicity of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 imidacloprid (IMI) to the gill cell line of flounder (FG) that collected in the gill ofParalichthys olivaceus, was examined by 3 widely used endpoint bioass... In vitro acute cytotoxicity of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 imidacloprid (IMI) to the gill cell line of flounder (FG) that collected in the gill ofParalichthys olivaceus, was examined by 3 widely used endpoint bioassays: NR (neutral red), MTT (3-(4,5-dimethylthiazol-2-yl)-2, 5-diphenyltetrazoliurn bromide) and TCP (total cell protei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MI increased at concentrations ≥0.5 μg/ml. The ICs0 value of NR, MTT, and TCP was 41.86, 38.46, and 39.08 μg/ml, respectively. The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 revealed that the mitochondria of the cells exposed to 60 μg/ml IMI for 48 h were severely damaged, swollen or disrupted, while their nuclei and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rn (RER) remained normal. This would suggest that the mitochondria are probably the primary target of I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idacloprid cell line cytotoxicity flounder Paralichthy olivaceu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