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不同大刺鳅的营养成分与肉质分析比较
1
作者 叶彬 梁海燕 +2 位作者 彭进桃 邹记兴 周爱国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5,共10页
对4种大刺鳅(养殖增江大刺鳅、养殖杂交大刺鳅、养殖海南大刺鳅、野生增江大刺鳅)全鱼的营养成分与肉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4种大刺鳅全鱼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采用国标生化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肉质指标采用质构分析仪进行分析... 对4种大刺鳅(养殖增江大刺鳅、养殖杂交大刺鳅、养殖海南大刺鳅、野生增江大刺鳅)全鱼的营养成分与肉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4种大刺鳅全鱼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采用国标生化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肉质指标采用质构分析仪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种大刺鳅全鱼粗蛋白含量以野生增江大刺鳅最高(65.7%),显著高于养殖杂交大刺鳅(57.8%)与养殖海南大刺鳅(56.0%);养殖增江大刺鳅粗蛋白含量(61.9%)次之,显著高于养殖海南大刺鳅(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以野生增江大刺鳅最低(17.2%),显著低于养殖海南大刺鳅(29.7%)(P<0.05)。4种大刺鳅全鱼中均含有15种氨基酸,且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排列基本一致;必需氨基酸指数、鲜味氨基酸总量均以野生增江大刺鳅最高(分别为295.74、25.50),养殖增江大刺鳅次之(分别为256.61、24.04)。4种大刺鳅全鱼的脂肪酸种类组成相似且较为丰富,均含有19种脂肪酸。野生增江大刺鳅的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必需脂肪酸总量高于3种养殖大刺鳅;增江(包括养殖和野生)大刺鳅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黏性指标较另外两者小。野生增江大刺鳅在蛋白质含量、必需氨基酸指数、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质构指标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高于3种养殖大刺鳅,而在3种养殖大刺鳅中以养殖增江大刺鳅最优,表明增江地区(包括养殖与野生)大刺鳅不仅具有更好的口感与风味,还具有更高的营养与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刺 野生大刺 养殖大刺 肉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中华金沙鳅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需求研究
2
作者 张登成 王孟 +4 位作者 李斐 樊皓 于江 阮娅 张可可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开展中华金沙鳅的生态需求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调度方案,为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调度提供参考与借鉴。2017-2019年5-7月在金沙江下游巧家断面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分析中华金沙鳅卵苗径流量与同期水温、流量日上涨... 开展中华金沙鳅的生态需求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调度方案,为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调度提供参考与借鉴。2017-2019年5-7月在金沙江下游巧家断面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分析中华金沙鳅卵苗径流量与同期水温、流量日上涨量、涨水持续时间等生态水文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掌握刺激中华金沙鳅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指标和水温阈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乌东德水电站生态调度运行要求。结果表明:巧家江段中华金沙鳅产卵高峰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卵高峰期起始水温不低于19.0℃;对应的洪峰过程流量日上涨量平均为358 m^(3)/s,涨水持续天数平均为5 d,洪峰过程2~3 d后开始大规模产卵;偏相关分析表明中华金沙鳅卵苗径流量与起始水位呈负相关关系,与水位日上涨量、涨水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推荐人造洪峰的起始(3-7月)流量为1160 m^(3)/s,此时对应的乌东德水文站水位为791.1 m。加大流量日增长率以及增加涨水持续时间,可有效促进中华金沙鳅产卵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金沙 繁殖 生态水文指标 乌东德水电站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花斑副沙鳅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3
作者 胡西庚 崔韵文 +2 位作者 黎明政 谢碧文 张富铁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1-250,共10页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cyt b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和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08个样本共检测到29个单倍型,38个多态位点。群体总体单倍型多态性较高(Hd=0.711),核苷...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cyt b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和5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08个样本共检测到29个单倍型,38个多态位点。群体总体单倍型多态性较高(Hd=0.711),核苷酸多态性较低(Pi=0.00235),但野生群体(Hd=0.602,Pi=0.00374)的遗传多样性显著大于养殖群体(Hd=0.381,Pi=0.00091),说明养殖群体需要增加亲本资源。中性检验、错配分布和贝叶斯天际图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扩张。赤水群体的单倍型最多,遗传多样性最高(Hd=0.836,Pi=0.00899),与其他群体遗传距离大,说明赤水河的花斑副沙鳅资源较丰富,且已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地理种群,种质优良,适合用作人工繁殖和新品系创制的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叶尔羌高原鳅鳃组织TLRs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
作者 刘一萌 陈生熬 +5 位作者 李瑶瑶 张庆杰 隋智海 张海光 全先庆 刘云国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为探究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earkandensis)免疫系统中TLRs基因家族的多样性、进化关系和功能特征,基于该物种鳃组织的高通量二代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对该物种TLR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系统发育和... 为探究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earkandensis)免疫系统中TLRs基因家族的多样性、进化关系和功能特征,基于该物种鳃组织的高通量二代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对该物种TLR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系统发育和蛋白功能。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鳃组织中存在11个TLRs基因家族成员,分别为TLR1、TLR2、TLR3、TLR5、TLR7、TLR8、TLR9、TLR13、TLR18、TLR22和TLR25,其中TLR7、TLR9和TLR13缺失5′端序列,而其余序列均完整。TLRs基因家族成员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可以将11个基因分为5个亚家族。蛋白功能分析发现,各个TLR基因都含有富含亮氨酸重复结构域以及TIR结构域。物种间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叶尔羌高原鳅与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和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在TLRs基因家族成员方面分别聚为一类,说明3个物种亲缘关系相近。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叶尔羌高原鳅TLRs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和免疫功能,同时也为该物种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养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高原 TLR基因 基因家族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基于特征脂肪酸和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新疆长身高原鳅摄食习性研究
5
作者 张丽蓉 郝慧敏 +2 位作者 聂竹兰 魏杰 张蝶燕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1,共10页
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对维持木扎提河的水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研究了长身高原鳅的食性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其肌肉中共检测出2... 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对维持木扎提河的水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研究了长身高原鳅的食性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其肌肉中共检测出22种脂肪酸,其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由特征脂肪酸组成情况推测,长身高原鳅对浮游动物、硅藻、陆地植物或喜摄食硅藻的鱼虾均有摄食,表现为杂食性。长身高原鳅的δ^(13)C和δ^(15)N分别介于-27.09‰~-20.98‰和5.71‰~8.45‰,营养级介于2.68~3.48。雌雄样本间的δ^(13)C、δ^(15)N和营养级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雄性样本核心生态位(Standard ellipse area,SEAc)和总生态位(Total area of convex hull,TA)均高于雌性。δ^(13)C与体长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δ^(15)N和营养级与体长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70~80 mm体长组与90 mm以上体长组SEAc面积不存在重叠且在聚类分析中被分为不同组。综上,长身高原鳅的食性为杂食性且食物组成随体长变化而不同,作为营养级偏高的捕食者,长身高原鳅能延长食物链长度,增加食物网复杂性,有利于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身高原 脂肪酸 δ^(13)C δ^(15)N 食性 生态位 营养级
下载PDF
西江伍氏华吸鳅仔、稚鱼的异速生长研究
6
作者 文浩 徐林 +6 位作者 吴志强 黄亮亮 高明慧 宋琦亮 何佳洋 刘昊 孙扬言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3,共8页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伍氏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wui仔、稚鱼从出膜到30日龄各器官的异速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吻长、眼径、头长、头高、体高和体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的现象(P<0.05),头部器官比身体其他器官优...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伍氏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wui仔、稚鱼从出膜到30日龄各器官的异速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吻长、眼径、头长、头高、体高和体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的现象(P<0.05),头部器官比身体其他器官优先发育。吻长和眼径一直保持正异速生长,头长的生长拐点出现在12~13日龄,拐点前后均保持正异速生长,头高的生长拐点在7~8日龄,拐点前是负异速生长,拐点后是正异速生长;体高的拐点出现在15~16日龄,拐点前后均保持正异速生长,吻至肛长一直保持等速生长,体长保持等速生长。头部器官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可以增强捕食和躲避天敌的能力,并有助于为仔鱼期发育提供能量,适应外界环境,提高存活率。本研究可丰富伍氏华吸鳅仔、稚鱼发育过程的基础生物学资料,为育苗生产和野生早期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氏华吸 异速生长 仔、稚鱼 生长拐点 西江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鳅科(Cobitidae)鱼类进化关系分析
7
作者 王熙尧 陈生熬 +5 位作者 李瑶瑶 刘一萌 隋智海 全先庆 崔东 刘云国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4年第2期180-187,共8页
为了解鳅科(Cobitidae)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已知的40种鳅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鳅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553~16937... 为了解鳅科(Cobitidae)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已知的40种鳅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鳅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553~16937 bp之间,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基因排列顺序与其他硬骨鱼类一致。(2)鳅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一致序列长度为17483 bp,变异位点数为8039(45.9%),Kimura双参数平均遗传距离为0.19。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ND2的变异程度(58.9%)和平均遗传距离(0.28)最大,变异程度最小的是12S rRNA(30.5%),tRNA拼接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07)。(3)Cox1、ND5、Cytb基因是进行鳅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NJ系统发育树显示,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是最早分化出来的一枝群系,位于祖先位置,沙鳅亚科(Botiinae)和花鳅亚科(Cobitinae)亲缘关系更近,互为姐妹群系。本研究为鳅科鱼类进化学研究和分子标记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鱼类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结构特征
下载PDF
硬骨鱼类性别调控对大刺鳅性逆转的启示
8
作者 薛晓文 陆宝悦 +1 位作者 韩崇 舒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39-151,共13页
鱼类的性别控制受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两种机制的影响,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鱼类在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方面可塑性强。硬骨鱼类雌雄个体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培育和养殖体型大、生长速度... 鱼类的性别控制受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两种机制的影响,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鱼类在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方面可塑性强。硬骨鱼类雌雄个体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培育和养殖体型大、生长速度快的单性群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大刺鳅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雄性个体比雌性生长速度更快、体型更大,因此培育全雄大刺鳅的经济效益更高。野生大刺鳅雌雄比例约为1∶1,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易出现高雌性率的现象。目前尚不清楚何种因素引起大刺鳅的雌性化,也未见成功诱导大刺鳅生理雌鱼发生性逆转的报道,这极大制约了大刺鳅养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关于大刺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生理学、繁殖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关于大刺鳅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的研究较为薄弱,需从其他硬骨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性别调控方式和性别控制育种技术中发掘思路。基于硬骨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综述了硬骨鱼类性别控制的几种方式,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调控(如性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和环境因素调控(如温度、外源激素、饵料等)。旨在为解析人工养殖大刺鳅高雌化的原因及潜在作用机制提供思路,同时为大刺鳅单性种群的繁殖与保持、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了解大刺鳅性腺发育和生殖机制,解决现阶段养殖大刺鳅雄性率低的瓶颈,为大刺鳅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骨鱼类 性别控制 遗传性别决定 环境性别决定 性逆转 大刺
下载PDF
拟腹吸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9
作者 宋小晶 凌建忠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为了解拟腹吸鳅属(Pseudogastromyzon)鱼类的系统发育特征,对已获得的11种该属鱼类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在16 560~16 574 bp之间,且基因组成和排列模式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一致;各... 为了解拟腹吸鳅属(Pseudogastromyzon)鱼类的系统发育特征,对已获得的11种该属鱼类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在16 560~16 574 bp之间,且基因组成和排列模式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一致;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A+T的含量均超过50%,并存在反G偏倚现象。通过对11种拟腹吸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与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发现:在COⅠ基因中有一段6 bp的碱基插入和缺失;D-loop基因的进化速率介于蛋白质编码基因之间,ND4、ND5、Cyt b和D-loop等基因适合作为本属鱼类种间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11种拟腹吸鳅属鱼类种间遗传距离以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11个种系统发育树研究表明,九龙江拟腹吸鳅(P.fasciatus jiulongjiangensis)与梅花山拟腹吸鳅(P.meihuashanensis)应为拟腹吸鳅(P.fasciatus fasciatus)的同物异名。9个有效种可以分为两大类:颏部吸附器为品字型的3种属于品唇鳅亚属(Labigastromyzon),另外6种颏部吸附器为叠波型属于拟腹吸鳅亚属(Pseudogastromyz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腹吸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特征 有效种厘定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的广东地区大刺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0
作者 詹华伟 叶树政 +5 位作者 陈锭娴 王凯丰 刘兰苑 龚剑 韩崇 李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了解广东地区大刺鳅遗传多样性特征,采集广东地区6个水系(西江、北江、东江、鉴江、漠阳江、韩江)193尾大刺鳅样本,测定其线粒体Cytb序列,并利用MEGA 6.0软件碱基组特点和遗传距离、DNAsp 5.0软件分析各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和Network 5... 为了解广东地区大刺鳅遗传多样性特征,采集广东地区6个水系(西江、北江、东江、鉴江、漠阳江、韩江)193尾大刺鳅样本,测定其线粒体Cytb序列,并利用MEGA 6.0软件碱基组特点和遗传距离、DNAsp 5.0软件分析各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和Network 5软件绘制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大刺鳅Cytb序列长度1138 bp,在193尾大刺鳅的Cytb序列中,A、C、T、G占比分别为25.9%、32.7%、27.7%和13.6%,遗传距离为0.0002~0.0131,遗传分化指数为0.035~0.866。6个大刺鳅群体共存在38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2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782,核苷酸多样性约为0.0072。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广东地区的大刺鳅种群分为Ⅰ和Ⅱ两支。其中,支系Ⅰ包含了西江、北江、鉴江和漠阳江群体的部分样本以及东江和韩江群体的全部样本;支系Ⅱ包含了西江、北江、鉴江和漠阳江群体的部分样本。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西江水系的群体与东江、韩江以及漠阳江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北江群体与东江、西江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AMOVA分析表明,77.09%的变异来自于组群内群体间,37.92%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核苷酸错配分析及中性检验结果显示,广东大刺鳅整体及各个群体在历史上均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广东各水系的大刺鳅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刺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Cytb序列 亲缘地理
下载PDF
辽宁3个水系北方须鳅个体繁殖力比较研究
11
作者 吴晨 骆小年 +5 位作者 段友健 李姣 季辰跃 邢雨忻 陈隆 杨艳雨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为探明辽宁地区北方须鳅个体繁殖力,于碧流河、鸭绿江和辽河采集性腺发育至Ⅳ期的雌鱼180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比较分析北方须鳅个体繁殖力。试验结果显示,北方须鳅个体绝对繁殖力为(6999.33±315.19)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85.06... 为探明辽宁地区北方须鳅个体繁殖力,于碧流河、鸭绿江和辽河采集性腺发育至Ⅳ期的雌鱼180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比较分析北方须鳅个体繁殖力。试验结果显示,北方须鳅个体绝对繁殖力为(6999.33±315.19)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85.06±2.98)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1536.58±60.23)粒/g,碧流河万福段体长相对繁殖力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水系(P<0.05),个体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的最佳拟合方程大多为二次函数。3个水系北方须鳅绝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均与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性腺质量、性腺指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仅在碧流河万福段和太子河汤河段与性腺指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碧流河万福段和太子河汤河段个体繁殖力与性腺质量和性体指数密切相关,而在叆河大堡段受净体质量与肥满度的影响显著。卵径频率出现一个峰值,推测北方须鳅为一次性产卵鱼类。试验结果可丰富北方须鳅繁殖生物学资料,为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须 个体繁殖力 碧流河 鸭绿江 辽河 卵径
下载PDF
保护长江“原住民”长薄鳅
12
作者 刘晴晓(文) 王金秀(图)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体长,侧扁.头长而尖.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下刺不分叉.
关键词 头长 长薄 原住民
下载PDF
秀丽高原鳅人工驯养试验
13
作者 才博 孙绍志 +3 位作者 杨盛洪 童跃斌 李永江 王刚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2期32-33,59,共3页
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属鲤形目、鳅科的一种小型鱼类。多生活于静水和缓流水体,营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为食。多在砾石底浅滩处产卵,卵黄色,呈黏性卵。秀丽高原鳅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仅分布于金沙江水系,历史记录... 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属鲤形目、鳅科的一种小型鱼类。多生活于静水和缓流水体,营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为食。多在砾石底浅滩处产卵,卵黄色,呈黏性卵。秀丽高原鳅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仅分布于金沙江水系,历史记录仅出现在漾弓江以及与此相通的拉市海等地。其数量较少,较难捕到,属狭域分布种类。近年来,金沙江水系各支流干流,由于受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入侵物种以及水利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秀丽高原鳅的栖息地退化,其数量急剧下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物种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过度捕捞 小型鱼类 金沙江水系 拉市海 底栖生活
下载PDF
广西来宾大刺鳅人工繁殖技术
14
作者 杨名声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9期118-119,共2页
大刺鳅肉嫩味佳,具备较佳的食用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这极大的推动着大刺鳅人工养殖业发展。大刺鳅人工养殖技术直接影响大刺鳅产量与经济效益。该文介绍了广西来宾大刺鳅人工繁殖技术,旨在为当地养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刺 人工繁殖 技术要点
下载PDF
前鳍高原鳅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观察
15
作者 冯云鹏 杨镒铭 +1 位作者 杨胜保 单云江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缓解水电开发对前鳍高原鳅野生资源造成的影响,2021年对采自四川省会东县鯵鱼河的前鳍高原鳅(Triplophysa anterodorsalis)进行人工繁殖,并对其胚胎发育以及仔鱼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前鳍高原鳅为秋冬季产卵的鱼类,在水温13℃条件... 为缓解水电开发对前鳍高原鳅野生资源造成的影响,2021年对采自四川省会东县鯵鱼河的前鳍高原鳅(Triplophysa anterodorsalis)进行人工繁殖,并对其胚胎发育以及仔鱼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前鳍高原鳅为秋冬季产卵的鱼类,在水温13℃条件下采用PG+LHRH-A_(3)+HCG催产剂组合结合2针注射的方式催产效果相对较高。观察显示,前鳍高原鳅鱼卵为黏性,在水温13℃条件下,吸水后卵膜径(1.03±0.05)mm,发育至原肠胚的时间为12.2 h,平均出膜时间为100.4 h,出膜仔鱼全长(3.75±0.40)mm,出膜后5~6 d开始摄食,此时卵黄囊未完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鳍高原(Triplophysa anterodorsalis)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商品鳅的健康养殖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银东 陈红莲 +2 位作者 王永杰 解兵 李学颙 《科学养鱼》 2015年第3期38-39,共2页
大鳞副泥鳅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水体中。它在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的泥鳅中属个体大和生长快的种类,是我国目前泥鳅养殖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大鳞副泥鳅是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主... 大鳞副泥鳅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水体中。它在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的泥鳅中属个体大和生长快的种类,是我国目前泥鳅养殖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大鳞副泥鳅是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水产品,市场潜力很大,是淡水养殖中不可多得的名优经济鱼类。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技术还有待于规范与提高,为此2014年6-10月我们在安徽合龙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养殖试验示范,为商品泥鳅的健康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 养殖 主要水产品 副泥 水中人参 亚科 鲤形目 水产养殖 淡水养殖
下载PDF
三种鳅科鱼对NaCl盐度和NaHCO_3碱度的耐受能力 被引量:20
17
作者 武鹏飞 耿龙武 +3 位作者 姜海峰 佟广香 李晨宇 徐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以鳅科的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 Dybowsky)、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和均匀正交设计法对其盐碱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 以鳅科的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 Dybowsky)、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和均匀正交设计法对其盐碱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的氯化钠(Na Cl)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64 g/L和13.58 g/L、15.43 g/L和14.18 g/L、14.00 g/L和11.57 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2 g/L、4.03 g/L、3.74 g/L,盐度耐受能力顺序为: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碳酸氢钠(NaHCO_3)碱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7.1 mmol/L和72.62 mmol/L、128.4 mmol/L和88.83 mmol/L、155.2 mmol/L和120.0 mmol/L,安全浓度分别为18.77 mmol/L、23.66 mmol/L、36.30 mmol/L,碱度耐受能力顺序为:达里湖高原鳅>大鳞副泥鳅>黑龙江泥鳅。盐碱交互作用对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系数0~48 h依次增高,以后逐渐减小;而对达里湖高原鳅在0~48 h内表现为协同作用,在48~96 h时表现为拮抗作用,拮抗系数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对比分析可知,3种鳅科鱼的盐碱耐受能力比大多数淡水鱼高,可作为盐碱水域的增养殖鱼类;而达里湖高原鳅在耐碱方面表现更突出,可以作为高碳酸盐型盐碱水的增养殖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泥 大鳞副泥 达里湖高原 盐度 碱度 耐受能力
下载PDF
大渡河理县高原鳅体长体重关系、遗传多样性和分化水平 被引量:1
18
作者 赖见生 陈叶雨 +7 位作者 颜涛 林珏 黄颖颖 赵凤麒 陈永胜 周启红 刘晓欢 何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44-2552,共9页
【目的】为研究理县高原鳅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一步利用理县高原鳅的遗传种质资源并对其野生群体进行保护,获取长江流域理县高原鳅种群结构信息。【方法】对大渡河理县高原鳅体重和体长组成、体长-体重关系进行研究,... 【目的】为研究理县高原鳅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一步利用理县高原鳅的遗传种质资源并对其野生群体进行保护,获取长江流域理县高原鳅种群结构信息。【方法】对大渡河理县高原鳅体重和体长组成、体长-体重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对理县高原鳅4个地理种群共117个个体进行遗传结构变异分析。【结果】理县高原鳅体重和体长的回归方程为y=0.0123x2.9734,b值为2.9734,接近3,表明目前理县高原鳅生长状态良好。利用线粒体分子标记,在4个种群个体中共扩增获得878 bp的D⁃loop同源序列,包含28个单倍型和32个多态性位点,4个种群之间无共享单倍型。4个理县高原鳅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在0.637~0.921,核苷酸多样性在0.00091~0.00570。通过分析遗传距离发现,金川县和丹巴县、泸定县和石棉县之间的理县高原鳅群体未发生遗传分化,而泸定县与金川县或丹巴县、石棉县与金川县或丹巴县之间的理县高原鳅群体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通过构建NJ进化树发现,117个理县高原鳅个体在进化树上形成2个独立分支,与各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结果一致。【结论】建议将大渡河金川县和丹巴县理县高原鳅种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和保护,石棉县和泸定县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和保护,而金川县和丹巴县、石棉县和泸定县的种群建议分开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县高原 体长体重关系 遗传多样性 D⁃loop
下载PDF
长薄鳅热耐受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建明 郭柏福 +1 位作者 袁涛 田甜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2-53,共2页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Bleeker),又称花鳅、薄鳅,属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是长江特有鱼类,1998年,长薄鳅正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为了提高野生长薄鳅在人工驯养中的成活率,本试验针对长薄鳅热耐受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旨在...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Bleeker),又称花鳅、薄鳅,属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是长江特有鱼类,1998年,长薄鳅正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为了提高野生长薄鳅在人工驯养中的成活率,本试验针对长薄鳅热耐受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旨在确定长薄鳅驯养温度上限,从而明确驯养水温安全阈值,为野生长薄鳅驯养工作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薄 试验针 亚科 试验研究 呼吸频率 人工驯养 鳃盖 幼鱼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MS-222对红尾副鳅麻醉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肖贵榜 张浩然 +7 位作者 黄胜 赵谱远 杨玉能 鲍娟 周林 陆武军 廖丽 姜秋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84-189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对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的麻醉效果及其生理行为特征,为鱼类野外活体样本采集、驯养和繁育等科研生产活动提供麻醉技术并丰富鱼类麻醉理论。【方法】采用静水生...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对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的麻醉效果及其生理行为特征,为鱼类野外活体样本采集、驯养和繁育等科研生产活动提供麻醉技术并丰富鱼类麻醉理论。【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设置35.0、45.0、60.0、70.0、85.0、110.0、140.0、150.0、180.0和210.0 mg/L共10组MS-222质量浓度进行红尾副鳅麻醉试验,检测不同质量浓度MS-222药浴红尾副鳅后的麻醉和复苏阶段经过时间及呼吸频率,筛选适宜红尾副鳅驯养、繁育和疾病防治的MS-222麻醉剂质量浓度。【结果】依据MS-222麻醉红尾副鳅后其不同呼吸频率和行为特征,可将红尾副鳅麻醉程度分为应激期、轻度镇静期、深度镇静期、轻度麻醉期、麻醉期和深度麻醉期(A1~A6期)6个麻醉阶段,将复苏过程分为复苏期1~复苏期4(R1~R4期)4个复苏等级;10个质量浓度MS-222麻醉均能使红尾副鳅达到A6阶段,且均能复苏至R4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S-222质量浓度与麻醉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2)=-0.6003)(P<0.05,下同),与复苏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2)=0.7440);麻醉剂量均显著影响红尾副鳅的麻醉与复苏。各质量浓度MS-222处理红尾副鳅的呼吸频率均呈波浪式变化,麻醉和复苏阶段的呼吸频率均存在差异。在充氧条件下,35.0~210.0 mg/L MS-222处理红尾副鳅的复苏率均达100.0%。【结论】不同质量浓度MS-222处理红尾副鳅在麻醉和复苏阶段的呼吸频率均存在差异,理想的麻醉浓度区间为45.0~180.0 mg/L,110.0~180.0 mg/L的MS-222可用于红尾副鳅短时麻醉,45.0~85.0 mg/L的MS-222可用于红尾副鳅较长时间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尾副 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 麻醉效果 复苏率 呼吸频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