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Motsch)调音肌的功能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蒋锦昌 王永兵 +2 位作者 张红 徐慕玲 陈浩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36-244,共9页
本文给出了鸣鸣蝉调音肌(TMc)的结构及其与发声膜(SM)的连接关系,揭示了TMc的调音功能。 TMc的前、后支分别与SM前缘底面的外、内侧连接,有助于牵拉SM,其纵轴与SM的膜面约成120°角。理论上估计,TMc对SM的向下垂直拉力和沿膜面的向... 本文给出了鸣鸣蝉调音肌(TMc)的结构及其与发声膜(SM)的连接关系,揭示了TMc的调音功能。 TMc的前、后支分别与SM前缘底面的外、内侧连接,有助于牵拉SM,其纵轴与SM的膜面约成120°角。理论上估计,TMc对SM的向下垂直拉力和沿膜面的向前水平拉力可能分别约为总拉力的87%和50%。 TMc具有重要的调音功能。不仅影响每侧SM产生的2个脉冲列(PT)的脉冲幅值,每个PT中第1和2脉冲幅值平均约下降3—10dB;而且影响SM发声过程的均一性。同时,对鸣声谱中第二陪音的峰值频率的幅值有明显的影响,其13600—13900Hz、15015—15100Hz和16756—17090Hz的幅值分别平均下降约5.9、8.4和16.3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调音功能 鸣体鸣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