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对云南盈江北部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鸣叫行为的影响
1
作者 朱永亮 周佳 +5 位作者 李金发 杨国韬 张利祥 李彭 崔亮伟 管振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0-406,共7页
2017年12月—2018年11月,首次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北部7个高黎贡白眉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家庭和2只独猿开展了连续1年的鸣声监测。共记录352次鸣叫,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平均鸣叫起始时间在日出后117.97 min±67.1 mi... 2017年12月—2018年11月,首次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北部7个高黎贡白眉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家庭和2只独猿开展了连续1年的鸣声监测。共记录352次鸣叫,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平均鸣叫起始时间在日出后117.97 min±67.1 min(n=352),鸣叫持续时间平均为21.52 min±12.8 min(n=352),独猿和家庭的日鸣叫频次分别为1.1次/天和0.424次/天。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日最低温度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有显著影响,长臂猿在低温月份会推迟鸣叫起始时间,但日最低温度对鸣叫持续时间和日鸣叫频次的影响不显著;监测结果表明占据领域的独猿的鸣叫频次高于其他家庭。本研究反映了在生境破碎化栖息地中,低温对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鸣叫行为有显著影响,建议未来开展持续性种群监测和栖息地恢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鸣叫行为 日最低温度 配对状态 盈江县
下载PDF
西黑冠长臂猿雄性取代前后鸣叫行为的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范朋飞 黄蓓 +1 位作者 管政华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9-143,共5页
本文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监测,首次报道了西黑冠长臂猿的一次雄性取代行为。一个研究群体(G3)中的1只亚成年雄性长臂猿在10岁左右取代了相邻群体(G2)中的成年雄性。整个取代过程持续了15d时间。雄性取代发生前,G2中雌雄的配对关系已经不稳... 本文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监测,首次报道了西黑冠长臂猿的一次雄性取代行为。一个研究群体(G3)中的1只亚成年雄性长臂猿在10岁左右取代了相邻群体(G2)中的成年雄性。整个取代过程持续了15d时间。雄性取代发生前,G2中雌雄的配对关系已经不稳固,这为雄性取代提供了机会。而G2与G3群的一次长时间冲突可能消耗了G2中成年雄性大量体能,这为G3中的亚成年雄性打败并取代G2中的成年雄性创造了机会。本研究在取代发生后,对新形成群体的鸣叫行为进行了连续4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与处于稳定时期的G2群相比,新形成群体的鸣叫频次更高,但每次二重唱中雌性的平均激动鸣叫次数降低。这证明了Geissmann(1986)提出的假说,新配对的群体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多练习二重唱,这样导致新配对群体的鸣叫频率明显升高。虽然经历了4个月的合唱练习,新形成群体的激动鸣叫次数仍然偏低,并且两只雌性同时激动鸣叫的频次也比较低。这说明新形成的配对之间配合依然不默契,或者说明配对之间的关系还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黑冠长臂猿 雄性取代 鸣叫行为 无量山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大塘东部白眉长臂猿鸣叫行为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岛 袁胜东 +1 位作者 崔亮伟 范朋飞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6-860,共5页
通过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监测高黎贡山大塘的3群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收集了10个月(200d)的数据,发现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主要发生在黎明后4h内;平均每次鸣叫持续14min59s,不同群体间鸣叫持续时间不同。天气情况影响东部白... 通过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监测高黎贡山大塘的3群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收集了10个月(200d)的数据,发现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主要发生在黎明后4h内;平均每次鸣叫持续14min59s,不同群体间鸣叫持续时间不同。天气情况影响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开始时间(相对黎明)和持续时间,在雨天鸣叫相对黎明开始时间较晚,持续时间也较长。东部白眉长臂猿鸣叫频率在10月和11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可能与食物(果实)的丰富度有关。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对东部白眉长臂猿的调查最好集中在10月或11月;每天监测时间至少持续至黎明后4h,以覆盖长臂猿90%以上的鸣叫;如果出现下雨天气,应适当延长调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白眉长臂猿 鸣叫行为 鸣叫时间 种群调查
下载PDF
黑颈鹤鸣叫行为及声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孔德军 钟兴耀 +2 位作者 张金国 赵锡森 杨晓君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01期167-180,共14页
2009年11月—2010年3月和2010年6—7月分别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和北京动物园的笼养个体进行了鸣叫行为和声谱特征分析。共记录到黑颈鹤的6种短鸣叫,包括通讯鸣叫、起飞鸣叫、报警鸣... 2009年11月—2010年3月和2010年6—7月分别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和北京动物园的笼养个体进行了鸣叫行为和声谱特征分析。共记录到黑颈鹤的6种短鸣叫,包括通讯鸣叫、起飞鸣叫、报警鸣叫、保卫鸣叫、聚拢鸣叫及交配前鸣叫。研究发现黑颈鹤成体的通讯鸣叫频率显著低于幼体。成体通讯鸣叫具有6种音节类型(频率范围:332.80~1902.30 Hz),幼体通讯鸣叫具有7种音节(频率范围:2229.20~5266.70 Hz)。起飞鸣叫及报警鸣叫具有两种音节型。保卫鸣叫仅有一种音节型,交配前鸣叫由雌性发出。黑颈鹤雌雄两性的鸣叫频率和音节持续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雌性报警鸣叫最高频率(雄性:1016.43±105.53 Hz;雌性:1817.97±512.68 Hz)、保卫鸣叫最高频率(雄性:1127.00±83.05 Hz;雌性:1334.23±42.68 Hz)、报警鸣叫频率间隔(雄性:485.77±42.01 Hz;雌性:1309.63±539.57 Hz)及保卫鸣叫频率间隔(雄性:521.22±102.28 Hz;雌性:705.88±88.42 Hz)均显著高于雄性;雌性保卫鸣叫持续时间(雄性:0.35±0.06 s;雌性:0.41±0.06 s)大于雄性。该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的鸣叫声谱特征有助于黑颈鹤的性别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鸟鸣 鸣叫行为 声谱特征
下载PDF
鸣禽脑的性别分化与鸣叫行为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静 鲍佩华 +2 位作者 范海燕 韩彧 李东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4-117,共4页
鸣禽的鸣叫行为具有明显雌雄差异 .一些鸣禽只有雄性可以鸣叫 ,而雌性却不能 .这种行为上的差异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双态性所决定的 ,鸣禽鸣啭系统性别分化的方式与经典的性别分化方式不同 ,雌激素起重要作用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 鸣禽的鸣叫行为具有明显雌雄差异 .一些鸣禽只有雄性可以鸣叫 ,而雌性却不能 .这种行为上的差异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双态性所决定的 ,鸣禽鸣啭系统性别分化的方式与经典的性别分化方式不同 ,雌激素起重要作用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脑性别分化与鸣叫行为的若干控制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鸣禽 性别分化 鸣叫行为 斑胸草雀
下载PDF
无尾两栖类鸣叫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熊洪林 田璧瑞 陈嶙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0-53,共4页
绝大多数无尾两栖类具有声带,雄性个体还具有起共鸣作用的声囊。无尾两栖类的鸣叫行为在种间识别,召唤、集群和防御,占区、炫耀和求偶,性别识别,雌雄鉴别以及物种鉴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由于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要大力保护无... 绝大多数无尾两栖类具有声带,雄性个体还具有起共鸣作用的声囊。无尾两栖类的鸣叫行为在种间识别,召唤、集群和防御,占区、炫耀和求偶,性别识别,雌雄鉴别以及物种鉴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由于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要大力保护无尾两栖类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鸣叫行为 生物学意义
下载PDF
虎皮鹦鹉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与鸣叫行为的性双态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海珠 张俊燕 +2 位作者 段蔚然 赵维君 周艳花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2-67,共6页
本文应用石蜡切片的方法 ,对成年虎皮鹦鹉的前脑发声控制神经核团 :上纹状体腹侧尾核 (Hyperstriatum ventrale pars Canssle ,HVC) .古纹状体粗核 (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ylis,RA)和嗅叶 X区 (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并采用... 本文应用石蜡切片的方法 ,对成年虎皮鹦鹉的前脑发声控制神经核团 :上纹状体腹侧尾核 (Hyperstriatum ventrale pars Canssle ,HVC) .古纹状体粗核 (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ylis,RA)和嗅叶 X区 (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并采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虎皮鹦鹉的鸣声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雄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明显大于雌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 .雄鸟的叫声明显比雌鸟的叫声复杂多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皮鹦鹉 发声控制神经核团 鸣叫行为 性双态性 上纹状体腹侧尾核 古纹状体粗核
下载PDF
长臂猿的鸣叫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彭超 李奇 宋晴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1期8918-8919,8922,共3页
长臂猿(Hylobetidae)是现生猿类中体型最小的类群,现主要生活在东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由于栖息地被破坏,长臂猿的数量急剧减少。对长臂猿的鸣叫行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长臂猿鸣叫的时间、结构和声谱特征以及鸣叫的主要功能... 长臂猿(Hylobetidae)是现生猿类中体型最小的类群,现主要生活在东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由于栖息地被破坏,长臂猿的数量急剧减少。对长臂猿的鸣叫行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长臂猿鸣叫的时间、结构和声谱特征以及鸣叫的主要功能和假说,总结了影响鸣叫的因素,并对今后长臂猿鸣叫行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臂猿 鸣叫行为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鸣叫行为监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兴康 钟恩主 +3 位作者 崔春艳 周佳 李小平 管振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7,共9页
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现仅存不超过3个群体)仅分布于我国云南澜沧江以西,其中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该亚种最重要的种群分布地。2018年,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次开展了对这一种群2个群体的系统鸣声监测工作(持续1... 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现仅存不超过3个群体)仅分布于我国云南澜沧江以西,其中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该亚种最重要的种群分布地。2018年,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次开展了对这一种群2个群体的系统鸣声监测工作(持续1年),结果显示该种群的鸣叫频率平均为0.439次/d(A群0.421次/d;B群0.456次/d),且具有显著月变化。本文研究拟建立该亚种鸣叫行为的研究基线,分析模拟不同鸣叫概率下的监测结果,并提出合理的月监测天数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偏差不超过0.2次/d。此外,分析研究目前使用的传统鸣声监测方法,讨论该方法的限制,并提出引入被动式声音监测系统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 鸣叫行为 种群 被动式声音监测 保护
下载PDF
鹧鸪属23种鸟类的鸣声结构、鸣叫行为及基于鸣声的分组(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Johann H.VAN NIEKERK 《Chinese Birds》 CSCD 2013年第3期210-231,共22页
本文描述了鹧鸪属(Pternistis spp.)23种鸟类的鸣叫特点,比较了占区/求偶鸣叫在种间的差异,并依据鸣叫(主要为占区/求偶鸣叫)特征,对这23种鹧鸪进行了分组。共分析了非洲所有23种鹧鸪的22个种的218段录音、约300句鸣叫,另有一种鹧鸪的... 本文描述了鹧鸪属(Pternistis spp.)23种鸟类的鸣叫特点,比较了占区/求偶鸣叫在种间的差异,并依据鸣叫(主要为占区/求偶鸣叫)特征,对这23种鹧鸪进行了分组。共分析了非洲所有23种鹧鸪的22个种的218段录音、约300句鸣叫,另有一种鹧鸪的鸣叫分析源于文献。结果表明,每种鹧鸪可发出7–11种鸣叫,这些鸣叫可分为3大类:1)占区/求偶鸣叫;2)警戒叫声、雏鸟和亚成鸟索群叫声、觅食叫声等维持群体关系叫声;3)雌雄两性间以及雌鸟与幼鸟间联络鸣叫。Hall(1963)将鹧鸪分为5个单系类群。本文将鹧鸪的鸣叫分为8个组,其中的5个组与Hall(1963)划分的单系类群基本一致。不同种类间占区/求偶鸣叫的差异虽然减少了同域分布的鹧鸪种间的杂交,但由于鹧鸪的遗传距离较小,种间杂交仍不可避免。本研究还基于鸣声确认了哈氏鹧鸪(P.hartlaubi)仍属于鹧鸪属鸟类,尽管其叫声与其它鹧鸪叫声有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的声音类群 鸣叫行为 差异 系统发育 鹧鸪 鸣叫特征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赧亢东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及其行为
11
作者 吴建普 周伟 李明会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为探讨东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功能,于2007年春、秋季和2008年春季对分布在高黎贡山赧亢的1♀1♂(成体)1幼的家群和独猿(1♀,成体)跟踪观察,记录其鸣叫频次及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家群年间鸣叫时间和频次差异性显著(p=0.05)。三个季节比较,以... 为探讨东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功能,于2007年春、秋季和2008年春季对分布在高黎贡山赧亢的1♀1♂(成体)1幼的家群和独猿(1♀,成体)跟踪观察,记录其鸣叫频次及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家群年间鸣叫时间和频次差异性显著(p=0.05)。三个季节比较,以2008年春季家群的持续鸣叫时间最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首先是2007年春季家群需要保护幼猿,所以减少鸣叫;其次,2008年幼猿死亡后家群中雌性个体发情和交配准备导致鸣叫频次和持续时间增加;再次,2008年春季家群和独猿的相对距离较近,导致春季长臂猿鸣叫时间和频次较高。秋季家群成功的二重唱频次高于春季,其二重唱行为更多地支持加强群内雌雄配对关系假说,而非空间和资源防卫假说。群间的合唱还与家群的警戒和防御有关;对雌性独猿而言,长时间对家群的尾随和回应性鸣叫,其功能含义还需深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白眉长臂猿 鸣叫行为 鸣叫频次 持续时间 高黎贡山
下载PDF
野外川金丝猴声音行为的主要类型(英文)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保国 陈服官 +1 位作者 罗时有 解文治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1-187,共7页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栖息于高山森林中,营树栖生活,其声音通讯在社群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野外行为的观察和声音的录制,本文报道了川金丝猴在野外自然活动条件下声音行为的主要类型,明显可以辩别出惊异声、警戒声...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栖息于高山森林中,营树栖生活,其声音通讯在社群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野外行为的观察和声音的录制,本文报道了川金丝猴在野外自然活动条件下声音行为的主要类型,明显可以辩别出惊异声、警戒声、警告声、呼唤声和安静状态下的叫声,并进行了声谱分析,发现其声谱的差异主要与声音目的有关,同时描述了每类声音发出相伴随的群的行为和身体运动的变化,讨论了笼养条件下和野外状况下川金丝猴声音行为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鸣叫行为 声谱
下载PDF
棕头鸦雀育雏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世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年第4期102-104,共3页
棕头鸦雀育雏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马世全(奉贤学区应用生物系)1994年4月28日至6月4日,对上海技术师院(今上海师范大学奉贤学区)校园内的棕头鸦雀(Pa,adox。。。sw的b地"us)育雏行为的时间分配开展研究.现... 棕头鸦雀育雏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马世全(奉贤学区应用生物系)1994年4月28日至6月4日,对上海技术师院(今上海师范大学奉贤学区)校园内的棕头鸦雀(Pa,adox。。。sw的b地"us)育雏行为的时间分配开展研究.现将部分资料简报如下.l巢区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雏行为 时间分配 生态环境 时间占有率 鸣叫行为 研究方法 日变化 茂密灌木丛 生态学研究 白额雁
下载PDF
雌性白腰文鸟发声调控核团的神经联系
14
作者 曾少举 左明雪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6-170,T028,共6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神经示踪方法 ,对脑啡肽在雌雄鸣禽白腰文鸟脑中发声调控核团中的分布差异 ,以及雌性白腰文鸟发声调控核团—古纹状体栎核的神经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雌雄白腰文鸟端脑发声调控核团上纹状体腹尾侧核、古纹...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神经示踪方法 ,对脑啡肽在雌雄鸣禽白腰文鸟脑中发声调控核团中的分布差异 ,以及雌性白腰文鸟发声调控核团—古纹状体栎核的神经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雌雄白腰文鸟端脑发声调控核团上纹状体腹尾侧核、古纹状体栎核中存在脑啡肽能纤维分布 ,但脑啡肽能纤维在雄性的此二核内分布比较集中。在端脑的其它发声调控核团内 ,仅新纹状体前部外侧巨核有少量脑啡肽能细胞。在中脑及以下水平 ,脑啡肽分布在雌雄间无差别。 (2 )雌鸟古纹状体栎核和上纹状体腹尾侧核与中脑背内侧核之间仅存在弥散且较弱的神经联系 ,而与学习记忆相关的核团—新纹状体前部外侧巨核有较强的神经联系。(3 )中脑背内侧核与脑桥臂旁核、延髓上橄榄下核、延髓喙腹外侧核、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存在广泛联系 ,雌雄间未见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啡肽 神经联系 发声调控核团 性双态 鸣禽 鸣叫行为
下载PDF
健康雏鸡的挑选
15
作者 刘战锋 《中国养鸡》 2004年第1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雏鸡 健康状况 鉴别 选购 精神状态 鸣叫行为
下载PDF
科学家倾听企鹅的呼唤
16
《江西饲料》 2017年第5期45-45,共1页
近日,刊登于《科学报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巴布亚企鹅在海洋的鸣叫行为及这些叫声的功能。这种行为被动物摄像机记录下来。巴布亚企鹅生活在次南极岛屿和南极洲地区,习惯群体捕猎,主要以磷虾和鱼类为食。然而,研究人员很难接近企鹅... 近日,刊登于《科学报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巴布亚企鹅在海洋的鸣叫行为及这些叫声的功能。这种行为被动物摄像机记录下来。巴布亚企鹅生活在次南极岛屿和南极洲地区,习惯群体捕猎,主要以磷虾和鱼类为食。然而,研究人员很难接近企鹅的外海觅食地,因此对觅食时企鹅叫声的研究一直被搁置。韩国极地研究所的WonYoungLee和同事用动物摄像机,拍摄到南极乔治王岛的巴布亚企鹅在两个繁殖季节(2014至2015年和2015至2016年)的觅食行为。研究人员搜集了10只企鹅的598次近海呼叫,并分析了这些叫声的声学特征和行为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 科学家 鸣叫行为 研究人员 南极洲 觅食行为 繁殖季节 乔治王岛
下载PDF
鸟类鸣叫的秘密
17
《生物学通报》 2005年第8期27-27,共1页
巨角猫头鹰是一种可怕的猛禽。但是对于像山雀这样机敏的鸟类而言,体型较小也更灵活的侏懦捕头鹰才是更大的威胁。研究人员报告说,黑头山雀有一套精密复杂的“叫声报警系统”,能够传递捕食者的体型信息,,这些叫声似乎能够帮助黑头... 巨角猫头鹰是一种可怕的猛禽。但是对于像山雀这样机敏的鸟类而言,体型较小也更灵活的侏懦捕头鹰才是更大的威胁。研究人员报告说,黑头山雀有一套精密复杂的“叫声报警系统”,能够传递捕食者的体型信息,,这些叫声似乎能够帮助黑头山雀根据危险的程度调整相应的防御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鸣叫行为 报警系统 猛禽类型 危险程度 信息传递系统
下载PDF
海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无尾两栖类鸣声多样性:基于自动录音技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彦君 赵龙辉 +1 位作者 覃远玉 汪继超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6,共10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两栖类生存,但该区域的无尾两栖类多样性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新兴的生物声学方法,调查该地区无尾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了解蛙类鸣叫与环境的关系。我...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两栖类生存,但该区域的无尾两栖类多样性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新兴的生物声学方法,调查该地区无尾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了解蛙类鸣叫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在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选择5个生境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条样线,每条样线上布设3台录音设备,于2021年6月、8-9月和12月以及2022年1-3月分别收集至少半个月的声音数据。本次调查共记录到蛙类17种,隶属6科11属。四季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冬季(12月)出现的物种最少。不同区域的物种组成也存在差异,其中飞列地区发现的物种最多。记录到的17种蛙中,有12种仅在夜晚鸣叫,有3种主要在夜晚鸣叫,偶尔也在白天鸣叫,有2种全天都活跃鸣叫。不同生境蛙类对降雨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永久水体中的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和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以及栖息环境多样的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鸣叫活性不受降雨影响,但浅水溪流中的脆皮大头蛙(Limnonectes fragilis)和地面上的海南拟髭蟾(Leptobrachium hainanense)鸣叫活性在降雨日更高。综上,季节、昼夜环境、地理位置和降雨的差异会影响霸王岭片区蛙类的多样性和鸣叫活性。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海南热带雨林两栖类的生态资料,也有助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鸣叫行为 生境 降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