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鸣堂叫菜之今日样本
1
作者 罗亨长 《四川烹饪》 2009年第4期32-33,共2页
旧时.在成都少城及周边的饭馆、酒楼,均有“鸣堂叫莱”(又名吼堂)者,并且在一年一度的花会、灯会、庙会,以及劝业会等民间集会上也有。而这种市井化的饮食服务形式,正是当时茶楼酒肆之浓墨重彩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 鸣堂叫菜 样本 经营服务方式 餐馆
下载PDF
台湾行诗草
2
作者 吴在庆 《闽台文化研究》 2008年第1期144-149,共6页
余应台湾大学中文系之邀,于2006年10月18至2007年元月18日,受聘为台湾大学人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平日多在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第四研究室从事课题研究以及课题讨论,亦荣受各高校之请前往讲学。所到之处,均受热情招待,讲演多得学界同... 余应台湾大学中文系之邀,于2006年10月18至2007年元月18日,受聘为台湾大学人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平日多在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第四研究室从事课题研究以及课题讨论,亦荣受各高校之请前往讲学。所到之处,均受热情招待,讲演多得学界同仁捧场,听众激赏。主人且多热情导游名胜,故台湾诸胜景时亦往游焉。历时三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大学 学界同仁 研究中心 景时 平安夜 夭桃 梅花三首 苦吟 白居易诗 鸣堂
下载PDF
曾国藩对桐城文论的三个拓展
3
作者 曹渝扬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88-92,共5页
传说桐城论局限于以唐宋八家之文来载程朱之理,以孔孟之道至程朱之道作为古文“义理”的全部内容,并以这种纯“义理”为荣。虽然刘大櫆、姚鼐、方东树、姚尝都提曾到过“经济”,但终因对经济缺乏深刻体会、内容空洞,又受到纯“义理”的... 传说桐城论局限于以唐宋八家之文来载程朱之理,以孔孟之道至程朱之道作为古文“义理”的全部内容,并以这种纯“义理”为荣。虽然刘大櫆、姚鼐、方东树、姚尝都提曾到过“经济”,但终因对经济缺乏深刻体会、内容空洞,又受到纯“义理”的制约,因而成为古文家们的口头空谈,姚鼐试图以“考据”对义理有所补救,但仅把考据的汉学作为一种工具,处于从属的地位、服从“义理”,以“考证助文之境”(《与陈硕士书》)限制了对汉学求实精神的吸收。至方东树更是对考据之汉学大加挞伐。曾国藩则以经济和考据充实义理,使义理具有崭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櫆 古文家 大加挞伐 程朱 阴柔之美 经史百家 文来 论文 归震川 时代精神
下载PDF
苏轼与陆贽
4
作者 俞纪东 《绥化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21-26,共6页
在我国古代散文史上,骈散之争由来已久。唐宋以后,“八大家”、“唐宋派”、“桐城派”名重文坛,骈文为人所羞称,骈文家的地位日低。但是,唐代骈文大师陆贽的声望却始终未为古文家所掩,正如《鸣原堂论文》说的:陆贽文章“无一句不对,无... 在我国古代散文史上,骈散之争由来已久。唐宋以后,“八大家”、“唐宋派”、“桐城派”名重文坛,骈文为人所羞称,骈文家的地位日低。但是,唐代骈文大师陆贽的声望却始终未为古文家所掩,正如《鸣原堂论文》说的:陆贽文章“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而义理之精,足以比隆濂、洛;气势之盛,亦堪方驾韩、苏。退之本为陆公所取士;子瞻奏议,终身效法陆公。而公之剖析事理,精当不移,则非韩、苏所能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贽 唐宋派 论文 散文史 古文家 陆赞 古文运动 茅坤 德宗 子瞻
下载PDF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征稿启示
5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5年第4期120-120,共1页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民办高等教育》创办10年,影响日盛,先后成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全文收录刊,成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优秀学报"十佳"期刊。《民办高等教育》是...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民办高等教育》创办10年,影响日盛,先后成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全文收录刊,成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优秀学报"十佳"期刊。《民办高等教育》是以教育学类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稿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 优秀学报 中国期刊网 应用技术 学术期刊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研究 研究报告 鸣堂
原文传递
曾国藩教子弟抄谁的奏疏
6
作者 刘绪义 《月读》 2016年第5期4-8,共5页
个人品行的堕落,为官道德的滑坡,很多时候,问题其实出在难以察觉的风气浸染与人性陋习上,日积月累,终成大祸;清代名臣孙嘉淦的一封奏疏,明确地指出了这些问题。同治四年(1865)一月,攻克南京之后的曾国藩抽空编选了一本书,取名《鸣原... 个人品行的堕落,为官道德的滑坡,很多时候,问题其实出在难以察觉的风气浸染与人性陋习上,日积月累,终成大祸;清代名臣孙嘉淦的一封奏疏,明确地指出了这些问题。同治四年(1865)一月,攻克南京之后的曾国藩抽空编选了一本书,取名《鸣原堂论文》。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书,它由17篇汉唐以来名臣的奏疏组成。这不是一本打算赚稿费的书,用意是编来教育子弟的。在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 孙嘉淦 名臣 同治四年 一本 曾国荃 朝奏 思想作风建设 天来 自满情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