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都启晶 蒋文灿 +4 位作者 彭广东 李淑娜 郑维维 刘义铃 刘巍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99-704,共6页
为探索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用小鼠复壮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经测定其滴鼻途径的LD50=1×10-4.5/0.2mL,口服途径的LD50=1×10-2.375/0.2mL。用100LD50剂量,以口服、滴鼻途径分别感染雏鸭,于感染后6h、12h、18... 为探索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用小鼠复壮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经测定其滴鼻途径的LD50=1×10-4.5/0.2mL,口服途径的LD50=1×10-2.375/0.2mL。用100LD50剂量,以口服、滴鼻途径分别感染雏鸭,于感染后6h、12h、18h和24h取心、肝、肺、肾及胸腺进行组织活菌计数。口服和滴鼻感染后12h,从胸腺、肝、心、肺检测到生长繁殖的病原菌,18h从口服感染组的肾脏检出目标菌,24h从滴鼻组的肾脏检出目标菌。口服感染12h,胸腺中菌数最高,达5.33×103CFU/g,依次是肝、肺、心、肾。滴鼻感染12h,肺中菌数最高,达5.00×103CFU/g,依次是胸腺、肝、心、肾。24h均以胸腺菌数最高。表明检测体内鸭巴氏杆菌抗原或分离病原菌,首选器官是胸腺和肺,其次是肝、心。同时取心、肝、肺、肾、脾、胸腺、法氏囊、腺胃和十二指肠制作病理切片。消化道途径感染出现病变的最早时间是侵入后6h,呼吸道途径感染出现病变的时间小于6h。口服途径感染雏鸭后6h,各器官都表现以充血为主要特征的轻微病理变化,6h~12h表现以细胞肿胀、开始细胞变性为特征的病理变化。12h~18h表现细胞变性加剧,开始核浓缩、核碎裂为特征的病理变化。18h~24h表现核浓缩、核碎裂加剧,细胞溶解的细菌损伤病理,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器官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相伴的免疫损伤。滴鼻途径的病理变化与口服途径相似,但病理进程有所提前。鸭多杀性巴氏杆菌对胸腺、脾、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造成病理损伤,以胸腺和脾脏的损伤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感染雏鸭 致病力 细菌动态繁殖 动态病理
下载PDF
A:L1 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亚楠 李亚菲 +5 位作者 陈汝佳 余波 彭珊 李婷 蒲龄 徐景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52-2863,共12页
旨在阐明贵州某规模化鸭场临床疑似鸭霍乱的病原菌耐药性及毒力特征,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ERIC-PCR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细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 旨在阐明贵州某规模化鸭场临床疑似鸭霍乱的病原菌耐药性及毒力特征,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ERIC-PCR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细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对分离株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5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CW1~5),均为A:L1 ST128型且同源性较高;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和林可霉素4种药物耐药,其中PmCW1还对环丙沙星低水平耐药;对强毒株PmCW1的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显示,PmCW1中存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多肽类等耐药基因,同时存在多药外排泵及多药耐药蛋白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相符;PmCW1中存在的毒力基因总数为201个,主要是脂寡糖/脂多糖(LOS/LPS)、荚膜、黏附因子等编码基因;此外,还检测到IV型菌毛基因(ptfA、comE、hofB、hofC、vfr)、铁摄取相关蛋白基因(ccmABCEF、hgbBC、fur、hscB等)以及部分外膜蛋白基因(ompP5等)等;PmCW1具有典型的A:L1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征。综上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ST128型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目前鲜有报道,对其耐药性及毒力的研究可为鸭霍乱的临床用药及疫苗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分离鉴定 MLST 耐药与毒力 基因组局部比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