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评价血液成分中病毒的灭活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文逸 黄宇闻 +7 位作者 陆萍 莫琴 凌冰 龙健儿 韩小凌 董生福 瞿涤 钱开诚 《微生物与感染》 2006年第1期21-24,48,共5页
目的利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动物模型,评价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方法对血液成分中DNA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将超离纯化的DHBV分别加入人血浆或人红细胞,经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DHBV的血浆成分经静脉感染1 d... 目的利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动物模型,评价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方法对血液成分中DNA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将超离纯化的DHBV分别加入人血浆或人红细胞,经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DHBV的血浆成分经静脉感染1 d龄雏鸭。采用放射性核素核酸杂交法对血清中DHBV DNA进行检测,计算病毒灭活处理前、后人血浆及人红细胞中DHBV的半数感染计量(ID50)。结果结果显示加入DHBV的血浆在未经灭活处理前对1 d龄雏鸭的ID50值为103.33,而经病毒灭活处理后ID50值为1010拷贝,灭活处理可使病毒感染性滴度下降达6个Log;加入DHBV的红细胞灭活前ID50值为103.35,经灭活处理后ID50值为108.35拷贝,灭活处理使病毒感染性滴度下降5个Log。结论利用DHBV感染动物模型,可以检测到少量病毒在自然感染宿主体内的感染性,可用于评判血液成分中病毒灭活方法的效果,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对血浆中DNA病毒的灭活效果较好于对红细胞中DNA病毒的灭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病毒灭活
下载PDF
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液中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海全 王丙云 +3 位作者 冯军 黄兴国 陈建红 顾万军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共3页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 ,测定雏鸭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 ,研究SOD和MDA在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雏鸭感染中毒株和强毒株鸭肝炎病毒后 3d ,血浆中SOD的活性 (中毒株...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 ,测定雏鸭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 ,研究SOD和MDA在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雏鸭感染中毒株和强毒株鸭肝炎病毒后 3d ,血浆中SOD的活性 (中毒株组为 (6 3.72± 8.88)和强毒株组为 (75 .90± 8.41)显著低于对照组 (94.79± 6 .5 9) (P <0 .0 5 ) ;而强毒株组血浆MDA含量 (13.6 2± 2 .0 8)则在感染后 1d就显著高于对照组 (7.6 9± 0 .2 6 ) (P <0 .0 5 ) ,中毒株组雏鸭血浆MDA含量 (14.90± 1.6 5 )在感染后 3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7.70± 0 .6 6 ) (P <0 .0 1) ,而弱毒株组雏鸭血浆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肝炎病毒感染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血液指标
下载PDF
一枝蒿有效部位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治建 古力娜.达吾提 斯拉甫.艾白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9-150,共2页
目的:研究一枝蒿有效部位体内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2.2.15细胞模型,以HBV-DNA、HbsAg及HBeAg作为药效评价指标,研究一枝蒿有效部位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体内实验采用DHBV-DNA阳性鸭血清感染雏鸭,建立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 目的:研究一枝蒿有效部位体内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2.2.15细胞模型,以HBV-DNA、HbsAg及HBeAg作为药效评价指标,研究一枝蒿有效部位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体内实验采用DHBV-DNA阳性鸭血清感染雏鸭,建立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一枝蒿有效部位12.5、25和50 mg/kg灌胃给药14天,以HBV-DNA作为药效评价指标,研究其体内抗乙肝病毒的作用。结果:体外实验一枝蒿有效部位0.59~16.05μg/ml对2.2.15细胞HBV-DNA(抑制率9.02%)、HbsAg(抑制率35.31%)、HbeAg(抑制率11.58%)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一枝蒿有效部位50 mg/kg可显著降低鸭血清DHBV-DNA水平。结论:一枝蒿有效部位具有一定的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枝蒿 2.2.15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 HBV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