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冬花和麦冬叶的挥发油提取及GC-MS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田晓红 翟攀 +2 位作者 张璐 赵敏 王军宪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分析麦冬花和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对麦冬花和麦冬叶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并用GC-MS联用技术,通过总离子流程图对麦冬花和麦冬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麦冬花... 目的分析麦冬花和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对麦冬花和麦冬叶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并用GC-MS联用技术,通过总离子流程图对麦冬花和麦冬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麦冬花的挥发油中鉴定出13个组分,主要成分为3-甲基-4-戊酮酸、棕榈酸、棕榈酸酯、正二十一烷、正二十烷;从麦冬叶挥发油中鉴定出了14个组分,主要成分为甲苯、肉豆蔻酸、植酮、叶绿醇、L-抗坏血酸-2,6-二棕榈酸酯,并确定其相对含量。结论麦冬花的主要成分为脂肪酸酯类(69.01%)、倍半萜类(2.97%)、芳香类化合物(18.97%);麦冬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芳香类(66.64%)、长链烃类(8.04%)、脂肪酸酯类(25.32%)。麦冬花挥发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3-甲基-4-戊酮酸(60.36%),麦冬叶挥发油含量最高的成分为甲苯(32.12%)。两者均含有的成分为: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醋酸丙酯、乙酸异丁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花 麦冬 挥发油 水蒸汽蒸馏法 GC-MS
下载PDF
麦冬花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朱宇红 赵敏 +3 位作者 任璐 田棣 窦芳 王军宪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0-723,共4页
目的:对麦冬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麦冬花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Ⅰ)、薯蓣皂苷元(Ⅱ)、胡萝卜苷(Ⅲ... 目的:对麦冬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麦冬花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Ⅰ)、薯蓣皂苷元(Ⅱ)、胡萝卜苷(Ⅲ)、麦冬皂苷C′(Ⅳ)、薯蓣皂苷(Ⅴ)、5,7-二羟基-6-甲基-3-(4′-羟基苄基)-4-色满酮(Ⅵ)、木犀草素(Ⅶ)、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Ⅷ)、山柰素-3-O-(6″-O-巴豆酰)-β-D-葡萄糖苷(Ⅸ)、山柰素-3-O-(6″-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Ⅹ)和葡萄糖(Ⅺ)。结论:以上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麦冬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Ⅵ为首次从麦冬中得到的单体化合物,化合物Ⅶ、Ⅷ、Ⅸ和Ⅹ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花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麦冬花化学成分研究
3
作者 张敬华 任璐 +4 位作者 马玉芳 鲍和 赵桂兰 井航 王军宪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62-565,共4页
目的对麦冬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和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麦冬花正丁醇部分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 目的对麦冬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和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麦冬花正丁醇部分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3)、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4)、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苷(5)、鲁可斯皂苷元1-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岩藻糖苷(6)。结论化合物4和6是首次从麦冬花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花 沿阶草属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麦冬花多酚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小燕 杨海涛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0-137,共8页
以采集于秦巴山区的野生麦冬根、叶及花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超声辅助提取麦冬花多酚的提取工艺并评价了麦冬不同部位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功效,以期优化麦冬不同组织类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麦冬花多酚... 以采集于秦巴山区的野生麦冬根、叶及花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超声辅助提取麦冬花多酚的提取工艺并评价了麦冬不同部位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功效,以期优化麦冬不同组织类多酚提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麦冬花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31min,提取温度57℃,乙醇浓度63%,料液比1∶19g·mL^(-1),其多酚提取量(32.95±0.14)mg·g-1,麦冬块根、叶及须根的多酚含量分别为(24.64±0.05)、(20.52±0.04)、(17.42±0.03)mg·g^(-1)。与常规抗氧化剂维生素C对比,不同部位的麦冬多酚均具有较好地清除O_2~、·OH、NaNO_2的能力,其总体清除活性顺序为麦冬花>麦冬块根>麦冬叶>麦冬须根≈抗坏血酸;麦冬花多酚对O_2~、·OH和NaNO_2的清除IC50值分别为(0.41±0.01)、(0.097±0.005)、(0.021±0.005)mg·mL^(-1),而同浓度条件下维生素C溶液的清除IC50值分别为(0.80±0.01)、(0.14±0.01)、(0.012±0.002)mg·mL^(-1),表明不同部位的麦冬多酚均具有相对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花 超声波辅助提取 多酚 响应面法 抗氧化性
下载PDF
Self-assembly of Ophiopogonis polysaccharide-iron(Ⅲ) complex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solid state 被引量:4
5
作者 Chunxia Tan Yali Wang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9年第9期665-672,共8页
Ophiopogonis polysaccharide-iron(Ⅲ)(OPI)was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preparing OPI was as follows:OP and trisodium citrate were mixed at a weight ratio of 4:1 and reac... Ophiopogonis polysaccharide-iron(Ⅲ)(OPI)was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preparing OPI was as follows:OP and trisodium citrate were mixed at a weight ratio of 4:1 and reacted in a water bath at 70°C for 3 h within the pH range of 8.0–8.5.Aggregation morphology or structure of OPI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solid state was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mall-angle X-ray diffraction.In aqueous solution,OPI could self-assemble into micron vesicles with flower-shaped morphology.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showed OPI with layered structure.A core-shell model was proposed for O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 Ophiopogonis polysaccharide-iron(Ⅲ) SELF-ASSEMBLY Flower-shaped morphology Layered struc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