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说麦天枢
1
作者 张建伟 《中国记者》 1988年第7期25-26,共2页
为中国青年报记者麦天枢画像很难。31岁的他,两鬓未生霜,头上却开了顶。说他年轻力盛,他却认定自己必须“大补”,一气喝5盒蜂王精,灌凉水一般,没事没事的。说他未老先衰,他却只靠灌凉水,也能跑上几千里地,轻轻爽爽地写上3万字或炮制个... 为中国青年报记者麦天枢画像很难。31岁的他,两鬓未生霜,头上却开了顶。说他年轻力盛,他却认定自己必须“大补”,一气喝5盒蜂王精,灌凉水一般,没事没事的。说他未老先衰,他却只靠灌凉水,也能跑上几千里地,轻轻爽爽地写上3万字或炮制个“系列片”,里面还充满了“麦天枢思想”.他的毛细血管似乎只吸收思想而不汲取营养,所以浑身上下精瘦精瘦的,而作品却洋洋洒洒的,别有一副风骨。今年,麦天枢的一部自选作品集,题名为《土地》的,要公诸于世。他的作品中,并没有这样一篇,倒有叫“土地与土皇帝”的,是他的成名作。书名所以删掉后四个字,据他自己讲,“我是农民的儿子”。但实际上,取名“土地”,起码包括这样的含义,即,这部书里的作品象土地一样广博而精深。当然,这是我的意会,倘确是,也正隐在麦天枢的傲骨里,他自己并没有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天枢 我是农民的儿子 中国青年报 次见 上跳 使人 一日夜 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消息》 同我
原文传递
新闻与文学的交响与变奏:基于对“非虚构写作”的历时性考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1-162,共2页
在新闻文体发展的历程中,文学始终是一个如影随形的"存在"。"文学传统在新闻界根深蒂固,它鼓励记者撰写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的客观报道,要求文采飞扬、感人至深。"①作为一种交叉文体,"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 在新闻文体发展的历程中,文学始终是一个如影随形的"存在"。"文学传统在新闻界根深蒂固,它鼓励记者撰写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的客观报道,要求文采飞扬、感人至深。"①作为一种交叉文体,"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②清晰地呈现出新闻与文学的互动与博弈,因为其特质只有两条:"真实和文学。"③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非虚构写作在新时期的演进中,其新闻性与文学性如何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历时性 新闻文体 文采飞扬 writing 麦天枢 新写实小说 文学化 实存状态 文学色彩
下载PDF
现时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智囊团效应”——兼论报告文学的角色转换 被引量:2
3
作者 易海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70-75,共6页
用现成的理论去框定或摆布今天的报告文学,不仅极不明智,而且已没有了可能的趋势。现时的报告文学,已从原来的苍白窠臼中挣脱出来,在崭新的层次上完成了自身的角色转换。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确立起报告文学独立的自觉的文体意识,使其获... 用现成的理论去框定或摆布今天的报告文学,不仅极不明智,而且已没有了可能的趋势。现时的报告文学,已从原来的苍白窠臼中挣脱出来,在崭新的层次上完成了自身的角色转换。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确立起报告文学独立的自觉的文体意识,使其获得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而且还产生了一种与社会问题题材相对应的“智囊团效应”。这一效应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学现象:它既是一个文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问题 兼论 麦天枢 价值取向 问题报告 赵瑜 中国报告 现实主义文学 思辨色彩 理性色彩
下载PDF
差错回升严重
4
作者 舒义顺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8-38,共1页
《新闻知识》1988年第11期上差错又有回升。仅举问题的几例: △麦天枢同志的《自问》(第16页右倒数第16行):“况且,我只所以能这样较为直快的言语露出来几瓣儿‘内心’,……”。△张文彦同志的《“请”的忧虑》(第17页左顺数第5行):“... 《新闻知识》1988年第11期上差错又有回升。仅举问题的几例: △麦天枢同志的《自问》(第16页右倒数第16行):“况且,我只所以能这样较为直快的言语露出来几瓣儿‘内心’,……”。△张文彦同志的《“请”的忧虑》(第17页左顺数第5行):“这些应时之物当日只所以不忍丢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天枢 左顺 张文彦 三百篇 湖上 睦州 蜀道 使人 艺术构思 兼代
下载PDF
记者的“胜利大逃亡”
5
作者 何建华 《新闻记者》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11,共3页
当今中国,祈闻改革举步维艰,使得报告文学乘虚而入,风靡一时。不仅抢去了许多有价值的断闻题材,也夺走了大批读者,更造成了——一个令人费解、令人感叹的怪圈缠绕着中国新闻界:当近十年中国的别于各业慷概地向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人才精英... 当今中国,祈闻改革举步维艰,使得报告文学乘虚而入,风靡一时。不仅抢去了许多有价值的断闻题材,也夺走了大批读者,更造成了——一个令人费解、令人感叹的怪圈缠绕着中国新闻界:当近十年中国的别于各业慷概地向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人才精英,以至于新星闪烁,令人目不暇接,但新闻界却很难推出几位名记者,而显得过于沉寂,同仁们只得领受"中国没有名记者,的苦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天枢 中国新闻界 令人 罗达成 戴晴 十年 正象 南极探险 张胜友 孟晓云
下载PDF
令人瞩目的“报告文学热”
6
作者 蒋玲 《学习与研究(北京)》 1989年第6期60-61,共2页
近两年,报告文学以其不可阻挡的势头,在略显沉寂的文坛中异峰突起,形成热潮。这些作品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创作界和评论界的重视,许多报刊就这种文学现象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关键词 创作界 麦天枢 神圣忧思录 人妖之间 文学主题 宏观把握 世界大串连 人物刻画 丐帮 新闻报道
下载PDF
“从记者走穴报告文学”谈起
7
作者 岑桐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6-16,共1页
在一次“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的评奖赛中,一等奖获得者11人中竟有7人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由此使人想到目前新闻记者走穴报告文学或客串报告文学已成日益普遍的趋势,此现象用多棱镜去透视,是是也?非也?可反映出五光十色、莫衷一是的... 在一次“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的评奖赛中,一等奖获得者11人中竟有7人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由此使人想到目前新闻记者走穴报告文学或客串报告文学已成日益普遍的趋势,此现象用多棱镜去透视,是是也?非也?可反映出五光十色、莫衷一是的光泽,但有一点是似乎可以肯定的,即记者已不满足于目前报上一般的新闻报道,有时想把一些新闻集中处理一下,提出更深刻一点的见解,这就是有人在“冰冻新闻效应”之类文章中提出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天枢 新闻工作 新闻报道 典论 《文学报》 另一面 批评报道 中国青年报 政治体制改革 新闻自由
下载PDF
新时期报告文学:两次浪潮的兴起与嬗变
8
作者 张文博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23-29,共7页
如果把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比作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那么,在这条大河中,曾经激起过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初期,以一九七八年初的《哥德巴赫猜想》为起点,大约持续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大潮之后,报告文学创作进入暂... 如果把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比作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那么,在这条大河中,曾经激起过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初期,以一九七八年初的《哥德巴赫猜想》为起点,大约持续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大潮之后,报告文学创作进入暂时的相对的平缓期。此段时间,报告文学在沉默中修正、调整、积蓄,然后再度于近几年崛起。大约以《唐山大地震》为标志,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从此掀起了第二次浪潮,迄今仍是方兴未艾,大波迭超。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报告文学前后掀起两次浪潮,其间定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资鉴戒的东西。本文试图通过对两次浪潮的掀起和它们各不相同的主要创作特征的描述,来看看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是怎样在扬长避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大波 大雁情 小说文体 蒙太奇手法 一九 柯岩 祖国高于一切 唐山大地震 麦天枢
下载PDF
报告文学论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炳银 《中国作家(纪实版)》 2006年第2期208-221,共14页
关键词 何建明 赵瑜 革命百里洲 大雁情 李鸣生 麦天枢 李炳银 杨黎光 卢跃刚 房树民
原文传递
本刊1988年度“我最喜爱的作品”推选结果
10
《人民文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12-112,共1页
关键词 麦天枢 周大新 邹志安 文学道路 刘再复 刘心武 刘绍棠 文学精神 白牙 徐迟
原文传递
我与记者
11
作者 杨浪 《中国记者》 1988年第9期30-31,共2页
自以为我是一块干新闻的料. 尽管我绝不拥有建伟(张建伟)那样深思熟虑充满睿智的思索;绝不拥有老麦(麦天枢)、伟中(李伟中)那样扬溢激情振聋发聩的文字;更不拥有阿川(陈小川)、阿米(米博华)那般严谨犀利潇洒恢弘的议论,尽管此刻为我看... 自以为我是一块干新闻的料. 尽管我绝不拥有建伟(张建伟)那样深思熟虑充满睿智的思索;绝不拥有老麦(麦天枢)、伟中(李伟中)那样扬溢激情振聋发聩的文字;更不拥有阿川(陈小川)、阿米(米博华)那般严谨犀利潇洒恢弘的议论,尽管此刻为我看中的这伙人也没有在将来大红大紫的迹象,和这帮挺能“抡活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天枢 米博华 陈小川 阿米 张建伟 毛骨 中说 李大同 突发案件 情感力量
原文传递
记者型报告文学家漫议
12
作者 李运抟 《文学自由谈》 CSSCI 1989年第3期83-86,101,共5页
首届“中国潮”颁奖盛会之夜,被一些报刊誉为“文学的节日”。面对这“文学的节日”,冯牧不禁激奋地声称:“幸亏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兴盛,才使我们的当代文学有些生气。”读此,我却有些疑惑。明显的事实是,新时期以来尤是近几年而特别... 首届“中国潮”颁奖盛会之夜,被一些报刊誉为“文学的节日”。面对这“文学的节日”,冯牧不禁激奋地声称:“幸亏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兴盛,才使我们的当代文学有些生气。”读此,我却有些疑惑。明显的事实是,新时期以来尤是近几年而特别是“中国潮”征文千篇,报告文学文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异。其根本性的变异之一,就是挣脱了单一性的文学领域而走向“综合报告”,联姻起多种写作门类的特征而成为了“杂交体”,从而已无法将报告文学单独归属文学门类哪怕加上“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麦天枢 当代文学 综合报告 杂交体 中国当代小说 赵瑜 单一性 创作精神 兵败汉城
原文传递
生态文学要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现场
13
作者 李景平 《绿叶》 2022年第6期43-44,共2页
山西的生态文学,是山西历史和现实的一种影像。谈起山西生态文学,我立即想到山西省的省树——国槐。在中国地图上,山西的地形就像这国槐的一片叶子。过去,山西这片叶子是黑色的。这种黑色,而今已经消失。但我们从30年前的山西环境文学里... 山西的生态文学,是山西历史和现实的一种影像。谈起山西生态文学,我立即想到山西省的省树——国槐。在中国地图上,山西的地形就像这国槐的一片叶子。过去,山西这片叶子是黑色的。这种黑色,而今已经消失。但我们从30年前的山西环境文学里,从麦天枢的《挽汾河》、哲夫的《黑雪》、赵瑜的《第二国策》和我的《晋水危机备忘录》里,可以看到山西沉重的黑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麦天枢 历史和现实 生态文明建设 国槐 备忘录 叶子 山西省
原文传递
在边缘地带探索——论徐刚近年的报告文学
14
作者 孙德喜 《中国作家(纪实版)》 2011年第3期220-224,共5页
1988年,徐刚在《新观察》发表第一部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确立了以生态与环保为创作主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相继推出了《中国,另一种危机》、《绿色宣言》、《沉沦的国土》、《中国风沙线》、《江河并非万古... 1988年,徐刚在《新观察》发表第一部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确立了以生态与环保为创作主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相继推出了《中国,另一种危机》、《绿色宣言》、《沉沦的国土》、《中国风沙线》、《江河并非万古流》、《长江传》、《黄河传》、《地球传》、《高坝大环境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国江河大坝的思考》、《大地工程——内蒙古田野调查》、《国难》等一大批作品,进而赢得了"中国环境作家第一人"和"环保作家"的美誉。此时,徐刚站在报告文学的中心地带,为人们所瞩目。然而,他就在这非常走红的时候却悄悄地转身,到荒凉的边缘地带去开拓。近年来他所奉献的《大山水》和《伏羲传》就是他在边缘地带探索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主题 边缘地 纪实文学 中国风 非虚构文学 木者 文学书写 历史叙述 麦天枢 八十年代
原文传递
寻找出路的报告文学
15
作者 刘炜茗 《当代学生(探秘)》 2006年第Z4期85-87,共3页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时期之后,报告文学到90年代,曾经的激情逐渐冷却,引起社会关注度的吸引力在明显降低,作家创作报告文学作品的热情也大不如前。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报告文学》杂志的复刊,以及几部具有相当分量的作品推出,是...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时期之后,报告文学到90年代,曾经的激情逐渐冷却,引起社会关注度的吸引力在明显降低,作家创作报告文学作品的热情也大不如前。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报告文学》杂志的复刊,以及几部具有相当分量的作品推出,是否意味着报告文学从此走出了困境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渐冷却 现代文阅读 社会关注度 李敬泽 缪俊杰 麦天枢 文化意味 陈晓明 叙事伦理 纪实文学
原文传递
社会
16
《政工研究动态》 2008年第4期46-47,共2页
分工与平等,公民社会的"健康指数"清华大学教授张绪山在2008年1月7日《北京日报》刊文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工细致的社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社会分工和竞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但绝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因为社... 分工与平等,公民社会的"健康指数"清华大学教授张绪山在2008年1月7日《北京日报》刊文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工细致的社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社会分工和竞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但绝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就刻意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日报》 绪山 社会理性 患难夫妻 现实社会生活 有序竞争 麦天枢 大型纪录片 上海大学 寻找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