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汉源麻家山遗址出土陶器的科技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茂林 郭富 +4 位作者 金普军 王丽丽 吴军明 李其江 吴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89,92,共6页
利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实验表明,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和泥质陶,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Fe2O3等主、次量元素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它们... 利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实验表明,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和泥质陶,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Fe2O3等主、次量元素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它们所用原料可能是相同的。从XRD与EDXRF的测试结果分析,夹砂陶的物相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从因子分析的散点图可以看出,这批陶器同其他遗址出土陶器相比,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其中一片成分特殊的陶器很有可能是由于先民们的经济文化交流或其他原因流传至此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家山 黑陶 泥质陶 夹砂陶 X射线荧光
下载PDF
十二桥文化麻家山类型初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超明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92,121,共12页
麻家山类型属于十二桥文化的地方类型,可分为连续发展的两个阶段,约为商代晚期至周初。遗迹分析表明麻家山类型应存在社会结构的等级差异,同时,伴随着的人群流动还与成都平原有一定联系。从出土器物来看,铜器与中原文明关系密切,传播路... 麻家山类型属于十二桥文化的地方类型,可分为连续发展的两个阶段,约为商代晚期至周初。遗迹分析表明麻家山类型应存在社会结构的等级差异,同时,伴随着的人群流动还与成都平原有一定联系。从出土器物来看,铜器与中原文明关系密切,传播路径可能自陕南经成都平原至大渡河中游地区;石器则体现出较强的区域特征,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此外,麻家山类型应为十二桥文化向西南扩张的重要据点,对于研究古蜀文明的对外交流及早期西南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桥文化 麻家山类型 大渡河中游青铜文化
原文传递
四川汉源县狮子山、麻家山遗址出土陶器成分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富 黄伟 金普军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94,共7页
利用成分分析技术XRF与物相分析技术XRD对汉源谷地新石器时代晚期狮子山遗址和商周时期麻家山遗址出土陶器进行实验发现:狮子山遗址早期陶器采用高磷(P)含量原材料,晚期陶器既存在高含量P2O5,也有低含量P2O5,表明制陶技术已经呈多样性发... 利用成分分析技术XRF与物相分析技术XRD对汉源谷地新石器时代晚期狮子山遗址和商周时期麻家山遗址出土陶器进行实验发现:狮子山遗址早期陶器采用高磷(P)含量原材料,晚期陶器既存在高含量P2O5,也有低含量P2O5,表明制陶技术已经呈多样性发展;麻家山遗址陶器则采用低磷原料。以低磷原料为代表的制陶技术从狮子山遗址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麻家山遗址,反映出汉源谷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制陶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源谷地 狮子山遗址 麻家山遗址 陶器成分
原文传递
大渡河中游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剑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87,共12页
大渡河中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先秦时期的亚文化区,本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大致有三类,先秦文化演变序列可初步划分为三期7段,第一、二期遗存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其间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第二、三期... 大渡河中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先秦时期的亚文化区,本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大致有三类,先秦文化演变序列可初步划分为三期7段,第一、二期遗存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其间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第二、三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社会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并辅以捕捞业、狩猎业和采集业,流行采用燧石为主要原料的小型石器打制技术和传统。对资源的需求与争夺以及对交通要道的占领与控制是麻家山类型遗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中游 先秦考古学文化 分期 麻家山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