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酚类化合物麻醉毒性的CoFMA研究
1
作者 冯惠 石春玲 +2 位作者 李靖 周俊 冯长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0-346,共7页
通过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CoMFA)建立酚类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极性麻醉毒性(p T)的三维定量结构-活性相关(3D-QSAR)模型。基于训练集41个化合物建立了预测模型,10个化合物作为验证集(含模板分子)。训练集的CoMFA模型显示立体场、静电场... 通过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CoMFA)建立酚类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极性麻醉毒性(p T)的三维定量结构-活性相关(3D-QSAR)模型。基于训练集41个化合物建立了预测模型,10个化合物作为验证集(含模板分子)。训练集的CoMFA模型显示立体场、静电场对麻醉毒性贡献依次为53.9%和46.1%。其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_(cv)^(2))为0.735,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为0.971。对训练集、测试集中的化合物麻醉毒性进行预测,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预测能力。根据CoMFA模型的立体场和静电场三维等势线图可知,在羟基的间、对位上引入小体积基团,以及邻、对位有负电性基团,有利于提高酚类衍生物的麻醉毒性。基于此,设计了7种具有更高麻醉毒性的酚类化合物,有待生物医学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衍生物 梨形四膜虫 极性麻醉毒性 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下载PDF
有机污染物麻醉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
2
作者 林丽华 赵丽媛 杨桔材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应用Gaussian-3(G3)理论计算了23种有机污染物的中性分子以及它们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优势构象,分别预测了它们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同时得到相应的量子化学参数,如: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分子偶极矩和分子体积等,并... 应用Gaussian-3(G3)理论计算了23种有机污染物的中性分子以及它们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优势构象,分别预测了它们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同时得到相应的量子化学参数,如: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分子偶极矩和分子体积等,并将这些理化参数与有机污染物的麻醉毒性参数相关联.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的麻醉毒性与分子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的差值、分子的偶极矩、分子的体积存在良好的多元线性相关性,并建立了有机污染物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G3理论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 麻醉毒性
下载PDF
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辉 封雪琼 《基层医学论坛》 2009年第31期998-1000,共3页
1病例资料 病例1:女,22岁,以"停经39周,下腹痛2次"为主诉收入院。孕7个月时发现胎位不正(臀位),孕8个月B超提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以"臀位待产"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检查无异常,L2-3间隙硬膜外穿... 1病例资料 病例1:女,22岁,以"停经39周,下腹痛2次"为主诉收入院。孕7个月时发现胎位不正(臀位),孕8个月B超提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以"臀位待产"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检查无异常,L2-3间隙硬膜外穿刺,18号针,穿刺顺利,成功后有鲜红色血液自针尾流出,生理盐水硬膜外腔反复冲洗,流出液清亮后,顺利向头端置管3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麻醉毒性反应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连续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穿刺 病例资料 胎位不正 术前检查
下载PDF
球后阻滞导致局部麻醉药中枢毒性反应1例:对侧眼球运动障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彩虹 王开伟 《眼科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766-768,共3页
球后阻滞是眼科手术中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若操作不当,可造成严重并发症,包括局部麻醉药物的毒性反应等。现报告1例26岁诊断为“视网膜脱离”拟行眼底手术的女性患者,在球后阻滞10min后,患者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后下降、吞咽困难、... 球后阻滞是眼科手术中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若操作不当,可造成严重并发症,包括局部麻醉药物的毒性反应等。现报告1例26岁诊断为“视网膜脱离”拟行眼底手术的女性患者,在球后阻滞10min后,患者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后下降、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及SpO下降,伴随对侧眼球运动障碍,全身肌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及时给予生命支持等对症处理后,患者上述临床表现好转,并随后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后神经阻滞 并发症 眼科麻醉 局部麻醉毒性反应 脑干麻醉
下载PDF
异氟烷的发育期神经毒性及干预研究进展
5
作者 项传卫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第4期191-193,共3页
异氟烷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之一,其对发育期神经元可能存在毒性作用包括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凋亡增加、影响神经突和突触联系以及对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都已初步得到证实。对近十年来发现的异氟烷发育期神经毒性的特点... 异氟烷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之一,其对发育期神经元可能存在毒性作用包括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凋亡增加、影响神经突和突触联系以及对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都已初步得到证实。对近十年来发现的异氟烷发育期神经毒性的特点、机制和药物干预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烷 麻醉药神经毒性 药物干预
下载PDF
老年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罗哌卡因的有效浓度研究
6
作者 于宝臣 王心怡 王海云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4期170-174,共5页
目的测定老年肾衰竭患者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置管术在超声引导(ultrasound-guided,USG)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联合腹直肌鞘(rectus sheath,RS)阻滞时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 目的测定老年肾衰竭患者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置管术在超声引导(ultrasound-guided,USG)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联合腹直肌鞘(rectus sheath,RS)阻滞时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和95%有效浓度(95%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95)。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择期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于USG下TAP联合RS阻滞行PD置管术的老年肾衰竭患者30例,年龄65~80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Ⅲ/Ⅳ级,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8 kg/m^(2)。罗哌卡因浓度采用Dixon序贯法确定,第1例患者起始浓度为0.300%,相邻浓度的比值为1︰1.1。根据上1例患者阻滞后麻醉效果决定下1例患者罗哌卡因的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EC_(50)、EC_(95)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USG下TAP联合RS阻滞用于老年肾衰竭患者PD置管术时罗哌卡因的EC50为0.293%,其95%CI为0.273%~0.315%;EC95为0.342%,其95%CI为0.319%~0.459%。结论USG下TAP联合RS阻滞,0.342%的罗哌卡因可为大部分老年肾衰竭患者PD置管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 腹横肌平面阻滞 腹直肌鞘阻滞 腹膜透析置管术 浓度-效应关系
下载PDF
探讨局麻药物的常见中毒反应及预防抢救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东远 张凯 《中外医疗》 2012年第26期181-181,183,共2页
局部麻醉在外科应用比较广泛,给患者的手术提供了方便,但是局麻本身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毒性反应,出现很多的并发症,该文就临床常见的局部麻醉的毒性反应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预防和抢救措施。
关键词 局部麻醉毒性反应预防抢救
下载PDF
疑似骶管麻醉致左侧腓总神经损伤1例分析附文献复习
8
作者 彭惠翎 张桢 彭位俊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2期195-198,共4页
骶管麻醉是肛肠及会阴区域手术的常用麻醉方式。骶管麻醉虽有局部麻醉药物注射量大以及因骶管裂孔形态的个体差异大,易致麻醉效果有所差异等不足,但也因操作简便、中枢神经损伤风险程度低、麻醉范围局限且术中管理难度小,故在肛肠科手... 骶管麻醉是肛肠及会阴区域手术的常用麻醉方式。骶管麻醉虽有局部麻醉药物注射量大以及因骶管裂孔形态的个体差异大,易致麻醉效果有所差异等不足,但也因操作简便、中枢神经损伤风险程度低、麻醉范围局限且术中管理难度小,故在肛肠科手术中被广泛使用。骶管麻醉总体安全,发生麻醉后周围神经损伤并不多见。本文报道1例骶管麻醉下肛瘘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左侧腓总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功能受损的病例;通过分析病例特点、诊治过程与治疗结果,分析出现左侧腓总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运动功能下降的可能原因,推测本例周围神经损伤为局部麻醉药物毒性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结合文献复习,为今后临床中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麻醉 腓总神经损伤 局部麻醉药物毒性损伤 周围神经损害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麻醉药毒性的QSPR研究(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丽 陆文聪 +1 位作者 陆瑾 杨善升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17-1621,共5页
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方法研究了39个麻醉药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基于留一法交叉验证的结果,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70。结果表明,所建SVR模型的精度高于逆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多元线性回归(MLR)和偏最小二乘法(PLS)所得的结果。
关键词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 支持向量机 麻醉毒性
原文传递
脂肪乳剂救治局部麻醉药急性全身毒性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丽 田国刚 田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125-1129,共5页
背景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LA)急性全身毒性反应(local anesthetic systemtic toxicity,LAST)指LA误入血管内或单位时间内吸收入血的LA剂量过大引起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功能障碍。随着新技术... 背景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LA)急性全身毒性反应(local anesthetic systemtic toxicity,LAST)指LA误入血管内或单位时间内吸收入血的LA剂量过大引起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功能障碍。随着新技术如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开展和连续输注导管的引进,IJA误入血管的发生率降低,但若LA误人血管,引起的全身反应往往是致命的,需引起重视。1998年Weinberg建立的动物模型中脂肪乳剂(lipid emulsion,LE)对LAST发挥有效治疗,其复苏疗效得到认同。目的探讨LE治疗LAST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展。内容综述LE治疗LAST的机制、适应证、剂量及复苏的注意事项等。趋向LE可能为临床治疗LAST提供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乳剂 局部麻醉药急性全身毒性反应 心肺复苏
原文传递
运动对出生后多次异氟烷处理不同性别大鼠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
11
作者 房晓燕 李萌萌 +3 位作者 郝济伟 丘一诺 解群 张庆红 《武警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931-937,共7页
目的探讨运动对出生后多次异氟烷处理不同性别大鼠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方法出生后7 d SD大鼠11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28)、运动组(n=30)、异氟烷组(n=26)和异氟烷运动组(n=26)。新生大鼠和母鼠单笼... 目的探讨运动对出生后多次异氟烷处理不同性别大鼠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方法出生后7 d SD大鼠11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28)、运动组(n=30)、异氟烷组(n=26)和异氟烷运动组(n=26)。新生大鼠和母鼠单笼饲养,21 d后按雌雄分笼。异氟烷组和异氟烷运动组在生后7、9、11 d进行异氟烷处理。运动组和异氟烷运动组从21 d开始进行规律运动。规律运动6周后,测试雌雄大鼠在八臂迷宮、Morris水迷宫中的表现,随后取大鼠海马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Ki-67的阳性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在八臂迷宫训练阶段,各组大鼠的总耗时随训练次数增多呈下降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氟烷组训练次数与总耗时降低趋势的稳定性较差;与非运动组相比,运动两组的下降趋势稳定,总耗时逐渐减少。在八臂迷宫测试阶段,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氟烷组大鼠的参考记忆错误次数增多,总耗时延长,以雌鼠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运动组雄鼠相比,运动组雄鼠参考记忆错误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及异氟烷组雄鼠比较:P<0.01,雄鼠运动组总耗时也相应减少,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异氟烷组雌鼠比较,异氟烷运动雌鼠组总耗时明显缩短(P<0.01)。水迷宫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雌鼠相比,异氟烷组雌鼠目标象限耗时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氟烷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Ki-67阳性表达明显减少;运动组雄鼠Ki-67阳性表达增多;相比异氟烷组,异氟烷运动组大鼠BDNF阳性表达增多,以雌鼠较为显著(P<0.05)。结论多次异氟烷处理对大鼠成年后空间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雄鼠在长期记忆,而雌鼠在工作记忆方面有一定损害。同时发现,运动促进大鼠空间认知功能的发育,且雄鼠的运动获益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发育期 麻醉药物神经毒性 认知 性别差异
下载PDF
Role of cellular immunity in halothane hepatitis: an in vitro study
12
作者 Lu Zhijie Miao Xuerong +3 位作者 Wang Xiaoyan Wu Jingxiang Lv Xin Yu Weifeng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8年第5期263-269,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ellular immunity in halothane hepatitis. Methods: Hepatotoxicity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exposing male Hartley guinea pigs to 1% halothane via inspiration for 4 h each time for 1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ellular immunity in halothane hepatitis. Methods: Hepatotoxicity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exposing male Hartley guinea pigs to 1% halothane via inspiration for 4 h each time for 1 or 3 times within a 42-day interval. Then their hepatocytes and lymphocytes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2 parts for different cultures. Hepatocytes were cultivated with or without 1% halothane for 4 h and lymphocytes were cultivated with or without 12.5 μg/ml trifluoroacetylated guinea pig serum albumin (TFA-GSA). Then the 2 kinds of hepatocytes were co-cultivated with lymphocytes (1:100) with or without TFA-GSA induc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supernatant fluid was taken after 24, 48 and 72 h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The halothane cultivated hepatocytes were co-cultivated with various proportion of TFA-GSA antigen induced lymphocytes and ALT was determined after 48 h to determine the proper proportion of hepatocytes and lymphocyte. Results: Lymphocytes of 3 times halothane induced guinea pigs caus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ALT in hepatocytes with or without halothane induction. But the lymphocytes of 1 time halothane induced guinea pigs only caus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ALT in hepatocytes with induction of halothane. The increase of ALT was only seen after 48- and 72-hour co-culture. The proper proportion of hepatocytes and lymphocytes was 1:100 for lymphocytes cytotoxicity. Conclusion: Lymphocytes is sensitized after inhalation of halothane and generates cytotoxicity to hepatocytes. The immune response of lymphocytes to hepatocytes will be enhanced by repeated inhalation of halothane. The cellular immunity may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halothane induced hepatotox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othane hepatitis Volatile anesthetics HEPATOTOXICITY IMMUNITY CYTOTOXICITY
下载PDF
预充回流试验法预防硬膜外局麻药毒性反应与提高阻滞成功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龚玉华 石海霞 +5 位作者 吴洁 韩志强 陈冬梅 胡雅娟 武丽芳 辛学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目的 观察探讨预充回流试验法用于预防硬膜外局麻药毒性反应与提高硬膜外阻滞成功率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2 000例,所有患者均左侧卧位,采用直入法穿刺进针,以气泡压缩法确认进入硬膜外腔后,硬膜外腔内留置导管5 cm,导... 目的 观察探讨预充回流试验法用于预防硬膜外局麻药毒性反应与提高硬膜外阻滞成功率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2 000例,所有患者均左侧卧位,采用直入法穿刺进针,以气泡压缩法确认进入硬膜外腔后,硬膜外腔内留置导管5 cm,导管末端连接装有盐水的玻璃注射器.对照1 ml/2 s的推注力度,测试导管阻力,同时硬膜外腔内导管退至3 cm.回抽玻璃注射器无脑脊液或血液,即硬膜外腔预充注入生理盐水3 ml,观察1 min玻璃注射器内有无问流液.观察回流液性状(-清;+微红;++显红;+++深红;++++血性)5 min,回流液性状为(+++)以下,给予试验量、维持量完成手术.观察记录麻醉全程回流液性状,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预充回流液与麻醉效果存在相关关系.1例患者手术开始42 min发现回流液为血液,停止硬膜外注药,有效避免了局麻药毒性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有1例患者术毕回流液为血液.结论 预充回流试验法可作为硬膜外麻醉成功的可靠指征,有效避免局麻药毒性反应,及时监测、处理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腔 液相 回流 毒性反应 局部麻醉 监测
原文传递
骶管麻醉致硬膜下阻滞的麻醉处理
14
作者 周燕丰 单伟锋 +1 位作者 谢美月 诸绍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90-791,共2页
硬膜下阻滞是硬膜外麻醉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仅有少量个例报道。骶管麻醉作为一种特殊的硬膜外麻醉,临床上广泛用于肛门会阴部位手术的麻醉及疼痛治疗,骶管麻醉引起的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临床报道较多,但骶麻引起的广泛阻滞临... 硬膜下阻滞是硬膜外麻醉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仅有少量个例报道。骶管麻醉作为一种特殊的硬膜外麻醉,临床上广泛用于肛门会阴部位手术的麻醉及疼痛治疗,骶管麻醉引起的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临床报道较多,但骶麻引起的广泛阻滞临床上少见报道。现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例骶麻致异常广泛阻滞病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报告如下,以便大家在临床工作中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阻滞 骶管麻醉 麻醉处理 局部麻醉毒性反应 异常广泛阻滞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临床报道 硬膜外麻醉
原文传递
局部麻醉药物在儿童口腔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欣欣 汪璐璐 +2 位作者 王子瑞 赵辛 王小竞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1期51-55,共5页
无痛及舒适化诊疗等技术的提出,使局部麻醉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儿童口腔诊疗中的应用。儿童生长发育与成人存在较大的生理差异,在疼痛控制和局部麻醉药物的应用与成人不同。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关于各类局部麻醉药物在儿童... 无痛及舒适化诊疗等技术的提出,使局部麻醉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儿童口腔诊疗中的应用。儿童生长发育与成人存在较大的生理差异,在疼痛控制和局部麻醉药物的应用与成人不同。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关于各类局部麻醉药物在儿童口腔局部麻醉应用中的系统毒性、最大推荐剂量以及舒适化麻醉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儿童口腔医生临床应用局部麻醉药物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口腔医学 麻醉 局部 最大耐受剂量 患者舒适 局部麻醉系统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