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7
1
作者 徐汉林 吕福亮 +4 位作者 赵宗举 杨以宁 郑兴平 汤祖伟 邓红婴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0-595,共6页
对黄口凹陷的区域地质、地震、钻井、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黄口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指出黄口凹陷内存在4套烃源岩和3套生储盖组合,其中最主要的烃源岩是石炭一二叠纪煤系;黄口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对黄口凹陷的区域地质、地震、钻井、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黄口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指出黄口凹陷内存在4套烃源岩和3套生储盖组合,其中最主要的烃源岩是石炭一二叠纪煤系;黄口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为黄口次凹的中、西部及商丘次凹,而黄口次凹中向杨集、砀山凸起的斜坡带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口凹陷 区域地质 油气勘探 地质构造 构造演化 拉分盆地 花状构造 二次生烃
下载PDF
黄口凹陷中生代生油层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远景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志刚 任战利 祝总祺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16,共5页
黄口凹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分水岭组生油岩是凹陷内的主要油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母质类型较好,热演化程度高,曾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该凹陷中生界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张集—刘堤圈—带是中生界构造油气藏和中、新生界... 黄口凹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分水岭组生油岩是凹陷内的主要油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母质类型较好,热演化程度高,曾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该凹陷中生界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张集—刘堤圈—带是中生界构造油气藏和中、新生界之间不整合油气藏的重点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远景 生油层 黄口凹陷 油页岩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小平 刘太成 +1 位作者 蒋礼宏 顾芙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11,共4页
黄口凹陷是南华北盆地的油气远景区之一。平衡剖面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复合叠加盆地结构 ,太古界—早元古界结晶基底和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沉积构成盆地的双层基底 ,中、新生界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凹陷的形成与演化大致经历了 6个时期 :... 黄口凹陷是南华北盆地的油气远景区之一。平衡剖面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复合叠加盆地结构 ,太古界—早元古界结晶基底和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沉积构成盆地的双层基底 ,中、新生界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凹陷的形成与演化大致经历了 6个时期 :挤压拗陷期(J—K11)、剪切拉张初始裂陷期 (K21)、抬升剥蚀期 (K2 —E1)、剪切拉张裂陷扩张期 (E2 —E13)、裂陷消亡期 (E23)和区域坳陷期 (Q +N)。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BASIMIS盆地模拟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凹陷的含油气系统 ,认为成熟烃源岩主要是石炭 二叠系煤系泥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湖相泥岩 ,下古生界 (寒武系—中奥陶统 )海相碳酸盐岩也是潜在的烃源岩 ;青山组和下第三系砂岩是主要储集层 ;盖层条件较好。油气生运聚期与圈闭形成期匹配良好 ,有利于原生油气藏的形成。由于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 ,油气藏的后期保存条件是决定油气能否富集的至关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盆地 黄口凹陷 构造形成 演化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黄口凹陷的白垩系
4
作者 符俊辉 田雨东 樊孝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71-376,共6页
依据黄口凹陷3口钻井所提供的古生物资料,结合地层的岩性及电性特征,将凹陷的白垩系自上而下,划分为青山组、分水岭组。并根据其与邻区的对比,认为青山组、分水岭组的时代当为早白垩世。
关键词 黄口凹陷 古生物学 白垩纪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蒋礼宏 刘太成 刘小平 《小型油气藏》 2004年第2期21-24,共4页
利用地震资料分析了黄口凹陷主要地层地震反射界面的波组特征,以及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对工区内地震资料进行了系统的解释,总结了凹陷内主要断层的发育、发展特征,并对丰沛断层及其伴生断层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黄口凹陷 地震解释 声阻抗界面 地层 构造演化 华北盆地 地震勘探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