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靖远黄土—古土壤色度变化特征分析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47
1
作者 石培宏 杨太保 +1 位作者 田庆春 王建永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3,共9页
对黄土高原西北缘厚层黄土剖面色度指标研究后发现,在磁化率指标不能很好地记录气候变化及土壤发育的情况下,色度指标的引入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古气候重建上的缺陷.在靖远地区,红度a~*主要受土壤中赤铁矿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随赤铁矿... 对黄土高原西北缘厚层黄土剖面色度指标研究后发现,在磁化率指标不能很好地记录气候变化及土壤发育的情况下,色度指标的引入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古气候重建上的缺陷.在靖远地区,红度a~*主要受土壤中赤铁矿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随赤铁矿的增加而增大,同磁化率联合使用可以反映土壤发育程度,较好地解释气候的变化过程.黄度b~*受到针铁矿质量分数的影响,此外还可能受到黄铁矿、沼铁矿,褐铁矿等铁矿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与a~*一同分析,可以反映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条件.亮度L~*主要受土壤中w(TOC),w(CaCO_3)变化的影响,随w(TOC)的增加而减小,而随w(CaCO_3)的增加而增大.此外在CIELAB颜色系统中a~*的增大会显著地使L~*变小,L~*主要反映了土壤发育时期的降水状况以及植被发育程度.在靖远地区,只有综合考虑色度、磁化率、粒度、w(CaCO_3),w(TOC)才能够合理、可靠地重建气候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色度 靖远
下载PDF
郧县前坊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及古气候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艳雷 庞奖励 +2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乔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0-845,共6页
秦岭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并当作是黄土高原的南屏障。汉江上游谷地地区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受季风气候活动影响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在亚热带气候背景下,风成黄土成壤改造对气候变化的... 秦岭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并当作是黄土高原的南屏障。汉江上游谷地地区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受季风气候活动影响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在亚热带气候背景下,风成黄土成壤改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汉江上游谷地前坊村(QFC)剖面磁化率、烧失量、粒度、Rb/Sr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末次冰期以来沙尘暴很有可能越过秦岭在其南侧堆积,黄土—古土壤剖面地层序列从上到下依次为:MS-L0-S0-Lt-L1-AD;这些沉积物完整记录了一级阶地上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信息,地层单元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程度成壤强度的改造。2前坊村剖面中,理化性质在不同地层单元有显著差异。例如磁化率、烧失量、Rb/Sr指标平均含量的高值出现在古土壤层中,低值出现在黄土层;而Zr/Rb含量变化正好相反;这些理化性质表明,在古土壤发育期,水热条件进入最适宜期,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显著;在黄土堆积期,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以粉尘堆积为主,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较弱。3秦岭南侧北亚热带汉江上游前坊村一级阶地剖面化学风化强度变化揭示了黄土—古土壤环境气候变化的规律:末次冰期以来(大约18.0~11.5 ka B.P.),气候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沉积物以黄土堆积为主,成壤作用微弱,形成马兰黄土(L1);全新世早期(约11.5~8.5 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方向转变,但主要以干冷为主,形成过渡层(Lt);在全新世大暖期(8.5~3.1 ka B.P.),气候条件达到最优阶段,水热配合较好,生物活动活跃,成壤作用十分显著,发育了古土壤S0;到了全新世晚期以来(3.1 ka B.P.)气候又由暖湿向干冷方向转变,成壤作用明显减弱,沙尘暴出现较为频繁,形成了以黄土堆积为主的全新世黄土(L0)。现代表土层(MS)是在(1.5 ka B.P.)以来气候转暖,加之人类长期农业耕作扰动,在全新世黄土L0顶部叠加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谷地 黄土—古土壤序列 风化成壤 古气候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竹竿河黄土—古土壤的磁组构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华 宋传中 +3 位作者 张妍 章骏杰 张浩然 任升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0-358,共9页
大别山北麓竹竿河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磁组构特征显示,研究剖面0~1480cm层段的平均Pj、F值小于1.02,而底部Pj、F大于1.02。F—L、Pj—q组合关系图反映磁化率椭球体为压扁状,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磁化率椭球体主轴方位显示0~1480cm层段... 大别山北麓竹竿河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磁组构特征显示,研究剖面0~1480cm层段的平均Pj、F值小于1.02,而底部Pj、F大于1.02。F—L、Pj—q组合关系图反映磁化率椭球体为压扁状,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磁化率椭球体主轴方位显示0~1480cm层段样品的椭球体轴向分布分散,长轴的倾角大于60°,短轴的倾角小于15°,而底部的分布聚集,长轴的倾角一般小于10°,短轴的倾角大于80°,上述特征综合揭示了0~1480cm层段属于典型风成沉积而底部属于典型水成沉积。磁化率椭球体最大主轴的偏角暗示风成沉积的主导风向为NW—SE方向,而水成沉积的古流向为SW—NE方向,与现代竹竿河水系的方向基本一致。磁化率各向异性最大轴方向的优选方向可能与大别山抬升等构造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磁组构 黄土—古土壤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白鹿塬中更新世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及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妮 冯希杰 +2 位作者 师亚芹 戴王强 任隽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8,157,共5页
通过对白鹿塬高家沟内两套黄土—古土壤序列及断层错距的观察、测量和分析,获得了中更新世以来白鹿塬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层划分和断层的部分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高家沟内S2和S3地层均由两层古土壤夹一层黄土复合而成,L7地层由两层... 通过对白鹿塬高家沟内两套黄土—古土壤序列及断层错距的观察、测量和分析,获得了中更新世以来白鹿塬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层划分和断层的部分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高家沟内S2和S3地层均由两层古土壤夹一层黄土复合而成,L7地层由两层黄土中间夹一层弱发育古土壤组成;中更新世以来,白鹿塬段一直存在断层活动,且断层活动具有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断层活动 中更新世 白鹿塬 临潼—长安断裂
下载PDF
陕南丹凤茶房村黄土—古土壤剖面色度参数特征 被引量:25
5
作者 高鹏坤 庞奖励 +4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卞鸿雁 王蕾彬 王学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7-542,共6页
以丹凤县茶房村黄土—古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该区黄土色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L*(亮度)在黄土层中出现峰值,a*(红度)、a*/b*(红度/黄度)在古土壤层出现峰值,色度参数的峰谷变化特征与该区黄土—古土壤地层旋回相吻... 以丹凤县茶房村黄土—古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该区黄土色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L*(亮度)在黄土层中出现峰值,a*(红度)、a*/b*(红度/黄度)在古土壤层出现峰值,色度参数的峰谷变化特征与该区黄土—古土壤地层旋回相吻合。L*(亮度)的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a*(红度)、a*/b*(红度/黄度)的变化则受控于铁氧化物的种类和含量。尽管三者的受控因素不同,但都与风化成壤强度密切相关,且与磁化率形成良好的对比,可作为良好的气候代用指标,间接地反映该区气候和成壤环境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黄土—古土壤 气候变化 茶房村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特征及环境意义
6
作者 赵晓康 庞奖励 +5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查小春 李瑜琴 张玉柱 王忻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7-1191,共15页
若尔盖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较好地记录了古湖泊消失后的地表过程及演变。本文选取玛曲段黄河二级阶地欧强村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TOC)、色度、元素等进行分析,利用光释光(OSL)方法测年断代。结果表明:(1)黄河二... 若尔盖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较好地记录了古湖泊消失后的地表过程及演变。本文选取玛曲段黄河二级阶地欧强村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TOC)、色度、元素等进行分析,利用光释光(OSL)方法测年断代。结果表明:(1)黄河二级阶地在10 ka BP前后开始接受连续的风尘堆积,发育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年代由下至上依次为河流相沉积物(T_(2-al),>10.0 ka)→黄土(L1,10.0—8.5 ka)→古土壤(S_(0),8.5—3.0 ka)→现代表土(L_(0)+MS,3.0—0 ka)。(2)欧强村剖面整体上处于以斜长石风化分解为主、钾长石尚未分解的初等化学风化阶段(CIA值在48.20~63.08之间),与黄土层相比,古土壤S0风化程度有所增强(CIA值60.83),但增强程度有限。(3)10 ka BP前后,若尔盖盆地气候干冷,风沙活动盛行,平缓的阶地面上开始接受持续的风尘堆积(形成黄土L1);8.5 ka BP前后,气候温湿,风沙活动明显减弱和风化成壤作用占主导,区域上形成了以黑灰色为特征的古土壤S_(0);3.0 ka BP前后,气候转为较冷干,风沙活动强烈,古土壤S0发育中断和被黄土L0所覆盖,形成了现代土壤MS。(4)若尔盖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在宏观形态、地层年代和物性参数方面与黄土高原可进行良好对比,但这些参数的绝对值和变化幅度差异显著,暗示高寒区(若尔盖盆地)这些参数的环境意义可能与季风湿润区(黄土高原)有所不同。本文可为若尔盖盆地风积物的年代学研究和环境信息的提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黄土—古土壤序列 欧强村剖面 风化程度 OSL测年
原文传递
陕西横山地区L3黄土与S3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宇哲 岳大鹏 +3 位作者 赵景波 王晓宁 刘怡婷 刘蓉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379,共16页
陕西横山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过渡交界地带,对环境变化敏感,形成了独特的古风成沙—黄土古土壤序列。论文选取陕西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的L3、S3黄土—古土壤地层,对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与相关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系统分析... 陕西横山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过渡交界地带,对环境变化敏感,形成了独特的古风成沙—黄土古土壤序列。论文选取陕西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的L3、S3黄土—古土壤地层,对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与相关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柳树峁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以SiO2、Al_(2)O_(3)和CaO为主,黄土层(L_(3)-1、L_(3)-2)、古土壤层(S_(3)-1、S_(3)-2)和风沙层(L3F、S3F)中常量化学元素含量存在差异。Al_(2)O_(3)和Fe_(2)O_(3)在古土壤层中的含量最高,在黄土层中含量较低,在风沙层中最低;黄土层中CaO含量最高;风沙层中Na2O含量最高。剖面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Na/K值和淋溶系数反映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处于初等化学风化阶段,风沙层则未受化学风化。柳树峁剖面CIA、Rb/Sr和磁化率的高值指示风化成壤作用加强,反映该时段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夏季风增强,毛乌素沙地固定收缩,而硅铝率Sa值和>63μm颗粒含量的高值则指示冬季风增强,干冷的气候使得毛乌素沙地活化扩张。柳树峁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指标记录了在L3黄土堆积时期存在1个极冷期、2个冷期和1个较暖期,S3古土壤发育时期存在2个暖期和1个冷期,这与中国华北地区其他气候变化记录有着良好的对应。该研究结果为探索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过渡区的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了提供更多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常量元素 风化程度 横山地区
原文传递
商州晚更新世黄土微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果 谢婉丽 刘强 《甘肃科学学报》 2012年第4期4-7,共4页
以商州二龙山晚更新世以来黄土剖面为例,应用粒度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商州晚更新世黄土的微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黄土微结构特征与其形成环境的关系.表明粒度<5um的粘粒级含量在黄土与古土壤中差异最大,S1古土壤达30.39%,而L1黄土... 以商州二龙山晚更新世以来黄土剖面为例,应用粒度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商州晚更新世黄土的微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黄土微结构特征与其形成环境的关系.表明粒度<5um的粘粒级含量在黄土与古土壤中差异最大,S1古土壤达30.39%,而L1黄土仅为24.7%;S1古土壤中大量出现铁质粘粒胶膜并呈流胶状,结构密实;L1黄土粘粒胶结物含量较少,土质疏松.得出了商州晚更新世S1古土壤形成于湿热的森林环境,L1黄土形成于凉偏湿的草原环境,S0黑垆土形成于湿温的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显微特征 古环境 晚更新世 商州
下载PDF
临汾凹陷一万年来环境演化研究
9
作者 范晋芳 马新红 +1 位作者 马志正 胡小猛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83-86,共4页
黄土状岩石在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可以发育多层古土壤,这些黄土状岩—古土壤系列是研究全新世环境变化的主要依据之一.本文研究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剖面,揭示了临汾凹陷1万年的环境演化过程,为今后气候环境预测提供了新的参量.
关键词 临汾凹陷 环境演化 黄土状岩石—古土壤系列 1万年
下载PDF
汉江上游谷地与渭河谷地黄土化学风化程度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卞鸿雁 庞奖励 +5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王学佳 高鹏坤 李欣 王蕾彬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4-664,共11页
比较汉江上游谷地及渭河谷地典型黄土剖面的元素组成、化学风化强度及常量元素迁移特征,揭示秦岭南北两侧黄土—古土壤剖面的成壤强度及其所指示的环境演变特征,两者差异及共性如下:①两剖面化学组成均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元素组... 比较汉江上游谷地及渭河谷地典型黄土剖面的元素组成、化学风化强度及常量元素迁移特征,揭示秦岭南北两侧黄土—古土壤剖面的成壤强度及其所指示的环境演变特征,两者差异及共性如下:①两剖面化学组成均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元素组成均一且高度混合,与上部陆地壳(UCC)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该些证据均指示两区域黄土是来源广泛并经过充分混合的风尘堆积产物。②据CIA值可判定MTS及YHC剖面均经历了中等风化作用,比较两剖面CIW值、A-CN-K三角图投点特征及元素迁移率知,汉江上游谷地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Ca及Na元素的丢失率更高,Al、Na、Mg、Si等常量元素的迁出率更大。③依据Fe、Na迁移率的全剖面变化曲线知,汉江上游谷地与渭河谷地自全新世以来经历了相同的气候演变阶段,均记录了6000-5000a BP的干冷气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谷地 汉江上游谷地 黄土—古土壤 化学风化 元素迁移
原文传递
中亚干旱区第四系黄土和干旱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鑫 张金辉 +6 位作者 贾佳 王蜜 王强 陈建徽 王飞 李再军 陈发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7,共14页
中亚黄土位于连接欧洲黄土和中国黄土的咽喉地带,黄土地层的古气候记录研究对完整认识地质时期欧亚大陆古气候的演化历史、空间差异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主控因素,深入理解欧亚大陆西风—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然而,中亚黄... 中亚黄土位于连接欧洲黄土和中国黄土的咽喉地带,黄土地层的古气候记录研究对完整认识地质时期欧亚大陆古气候的演化历史、空间差异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主控因素,深入理解欧亚大陆西风—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然而,中亚黄土的研究程度与欧洲和中国黄土相比明显偏弱,尤其与中国黄土的对比研究亟待加强。综述了近些年中亚第四系黄土研究的主要进展,基于代表性剖面和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粗框架的对比,讨论了中亚干旱区第四纪以来构造尺度上的干旱化过程,轨道尺度上的干湿变化历史和亚轨道尺度上的干湿变化及其与东亚季风区古气候变化的相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古气候 中亚干旱区 第四纪
原文传递
多瑙河黄土与古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雪超 郝青振 +4 位作者 MarkovićSlobodan B 付玉 娜米尔 宋扬 郭正堂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3-377,共15页
多瑙河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西端,是欧洲沉积和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地层,底界可达1 Ma以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瑙河黄土对于理解欧亚大陆不同区域气候系统演化的联系、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在系统梳理多瑙河... 多瑙河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西端,是欧洲沉积和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地层,底界可达1 Ma以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瑙河黄土对于理解欧亚大陆不同区域气候系统演化的联系、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在系统梳理多瑙河黄土在物质组成、物源、年代学、地层学和古环境重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在物源、年代学、地层和古环境重建等4个方面的主攻方向。在物源研究方面需要系统获得潜在物源区沉积物组成信息,并开展物源示踪指标的方法学和多指标相互印证研究;在年代学和地层学方面需要加强长石释光年代学、火山灰年代学等研究,建立有多个绝对年龄控制的、高精度的年代标尺及其年代约束下统一的地层命名和对比方案;在古环境重建方面需要将高分辨率、多指标古气候重建工作从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地层拓展至最近1 Ma以来的整个序列。上述研究的开展是未来欧亚黄土区古气候对比和气候动力学机制研究获得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瑙河黄土 黄土—古土壤 古环境 古气候
原文传递
汉江上游谷地重金属元素变异规律对环境演变的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卞鸿雁 庞奖励 +1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6-341,共6页
以汉江上游谷地一级阶地的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包括Ni、Mn、Cu、Zn、As、Ti、V、Pb在内的8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选取铷锶比(Rb/Sr)、磁化率及黏粒含量作辅助指标,研究汉江上游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成壤强度及... 以汉江上游谷地一级阶地的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包括Ni、Mn、Cu、Zn、As、Ti、V、Pb在内的8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选取铷锶比(Rb/Sr)、磁化率及黏粒含量作辅助指标,研究汉江上游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成壤强度及所反映的气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Cu、Ni、Pb、As、Mn、V与成壤强度指标(磁化率、黏粒含量、Rb/Sr值)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该6种重金属迁移、富集程度受区域气候演变所驱动。依据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可判断自一级阶地抬升以来,汉江上游谷地共经历了5个气候阶段,其中,全新世中期气候整体温暖湿润,但在6~5 ka B.P.发生了一次干冷气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重金属 环境演变 汉江上游谷地
原文传递
基于区域河湖地貌演化历史的大荔人化石层位年代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小猛 蔡顺 陈美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4-872,共9页
目前对含大荔人化石的地层年代认识仍存很大争议。采用黄土—古土壤序列定年法广泛调查渭河盆地东北部区域和大荔人化石点附近洛河上下游河段过去的河湖环境演变历史;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出大荔人化石的地貌沉积体特征,分析其形成时所处... 目前对含大荔人化石的地层年代认识仍存很大争议。采用黄土—古土壤序列定年法广泛调查渭河盆地东北部区域和大荔人化石点附近洛河上下游河段过去的河湖环境演变历史;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出大荔人化石的地貌沉积体特征,分析其形成时所处的区域演化阶段及其中含化石的沉积层位堆积年代。结果显示,区域曾在S14、L9、L6、S2、L2和L1SS发育或堆积时期发生过数次古湖湖退或河流下切;含大荔人化石的沉积层是在区域发生于L6晚期的一次湖退后,洛河于出露至气下的古湖湖底上堆积而成的,其堆积时代与S5古土壤发育时代相当,平均年龄约0.55 Ma BP。由该研究结果推论,学界对北京猿人年龄估计的老的年龄框架可能偏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荔人 洛河 渭河盆地 黄土—古土壤序列定年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