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武雪 牛最荣 +2 位作者 张芮 张永胜 尚小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8-162,共5页
“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河长制”从全面建立阶段转换到全面见效阶段的必要桥梁,结合计算机、遥感、视频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从水文水资源、水质、物理结构、视频监控、数据查询和后台管理6个模块研究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 “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河长制”从全面建立阶段转换到全面见效阶段的必要桥梁,结合计算机、遥感、视频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从水文水资源、水质、物理结构、视频监控、数据查询和后台管理6个模块研究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分析关川河的洪水流量、生态流量、水质特征、河流弯曲程度、河岸带植被覆盖度等变化情况,以期加强关川河流域管理,促进河流永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 模块 黄土高原干旱区 关川河
下载PDF
黄土高原干旱区刺槐育苗造林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志刚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5期107-108,共2页
结合当地造林的立地条件和实际情况,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黄土高原干旱区刺槐育苗造林技术实践措施,包括苗木的培育、造林整地的方式方法、栽植季节的选择、栽植方法和技术的运用以及造林后的抚育管理等。
关键词 刺槐 育苗 造林 黄土高原干旱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花椒种子育苗及管理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郭连东 姜抢平 +2 位作者 王小亚 唐丽 王小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213-216,共4页
花椒是一种经济林树种,其栽培具有投资少、生长快、收获早和回报高的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纷纷进行花椒种植,推动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花椒育苗地选择、种子处理、播种、出苗... 花椒是一种经济林树种,其栽培具有投资少、生长快、收获早和回报高的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纷纷进行花椒种植,推动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花椒育苗地选择、种子处理、播种、出苗管理以及移栽后的土壤、水肥、常见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以期促进花椒高效种植,提高农户种植效益,推动花椒特色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花椒 育苗技术 管理技术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连作玉米产量的水分承载时限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谢军红 柴强 +4 位作者 李玲玲 张仁陟 牛伊宁 罗珠珠 蔡立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58-1568,共11页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 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 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玉米连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量化连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关系、产量稳定性;以持续高产和收获期不发生土壤干燥化为依据,确定适用于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连作年限。【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利于协调关键生育时期土壤-作物的水分供需关系,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与半膜平作处理相比,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1.8%和33.4%,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1.8%、12.3%、31.2%、27.8%、21.1%和-3.2%;与露地栽培处理相比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4.9%、39.1%、225.5%、1 423.9%、212.4%和93.5%。地膜覆盖增大了玉米全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半膜平作耗水量较露地栽培增幅分别为15.5%—29.2%、10.0%—20.8%和4.2%—12.6%。单季较高的耗水量导致3种覆盖处理在连作第二年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较连作开始期分别降低了37.3%、33.5%和30.9%,第三年降低了29.6%、27.5%和23.9%,造成土壤水分亏缺;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亏缺累计,出现土壤干化现象,引起产量波动,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结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理想的玉米种植模式;当年降雨量在320 mm左右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连作不宜超过2年,全膜平作、半膜平作玉米的连作时间不宜超过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玉米产量 覆膜 连作 承载时限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措施 被引量:20
5
作者 谭勇 王长如 +1 位作者 梁宗锁 杜峰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4-11,共8页
水分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借鉴前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水分与林草植被建设的相互效应出发,提出了以土壤水分平衡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3项措施:1)不同地带天然植被类型的... 水分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借鉴前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水分与林草植被建设的相互效应出发,提出了以土壤水分平衡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3项措施:1)不同地带天然植被类型的林草植被建设;2)不同植被地带的水分生态条件和立地条件的林草植被建设;3)注重林草植被布局,加强草地建设。认为要提高林草植被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最大限度发挥林草植被的生态效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必须要仿拟天然植被结构和遵循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进行,并探讨了今后进行林草植被建设的方向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植被建设 水分 林草植被 生态建设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赵西宁 吴普特 +1 位作者 冯浩 汪有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187-3194,共8页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在中国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两种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已趋于成熟,但对天然降水调控利用能力低下,难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在中国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两种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已趋于成熟,但对天然降水调控利用能力低下,难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集雨补灌生态农业是在继承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成功技术基础上,对降雨调控利用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实现降雨径流的富集叠加,能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与水肥光热因子的协同增效作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同步缓解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双重目标。集雨补灌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模式和战略性措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集雨补灌 生态农业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几种人工林的土壤水分、光照变化及其对林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晨峰 王正宁 +3 位作者 贺康宁 尹婧 张卫强 田晶会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34-41,共8页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的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7年生4种造林密度(1 5m×2m、1 5m×4m、1 5m×6m、1 5m×8m)的人工刺槐林、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白榆林及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油...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的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7年生4种造林密度(1 5m×2m、1 5m×4m、1 5m×6m、1 5m×8m)的人工刺槐林、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白榆林及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林下光照强度进行了观测;并对各林分林木的生长状况和林下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及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林分类型中,密度小、营养空间大的林分林内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在刺槐林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出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成龄人工林所具有的土壤干化现象,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降低,且逐步由以田旋花、小菅草为典型的中生植物,向以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铁丝草为典型的旱生植物过渡;白榆林密度1 5m×5m的林分中已有30%的林木出现枯梢,密度为1 5m×3m的林分中65%的林木严重枯梢,林下植被以耐旱性强的达呼里胡枝子为主要植物;油松林两个密度的林分林地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均比其他林分低。反映出林分内的小环境条件、林木生长状况和林下植被发育水平随林分种类、林分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在半干旱区的营林中,树种选择要以其生物生态特性和实际生长状况为依据,且密度不可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人工林 土壤水分 光照变化 林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5
8
作者 孙利军 张仁陟 +1 位作者 黄高宝 蔡立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22-1126,共5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4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5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适应性(生态与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适合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两种轮作次序(小麦/豌豆、豌豆/小...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4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5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适应性(生态与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适合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两种轮作次序(小麦/豌豆、豌豆/小麦)、两种投入方式(计秸秆和不计秸秆)下,保护性耕作法免耕秸秆覆盖(NTS)综合适应性指数(PI)均显著高于其他几种耕作方式,且PI在0.76-0.86之间,是传统耕作法(T)的2-2.5倍,NTS在该地区的适应性最强;N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结合地膜覆盖(NTP)3种耕作方式的PI高于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T、传统耕作结合地膜覆盖(TP),说明NTS、NT、NTP在该区的适应性优于TS、T、TP。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NTS,更能促进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生态适应性 黄土高原旱区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动态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胡伟 李军 +3 位作者 孙剑 陈豫 王学春 王美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9-155,161,共8页
为了寻求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状况相适应、有利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大田作物及其合理的施肥水平,为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1960-2000年... 为了寻求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状况相适应、有利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大田作物及其合理的施肥水平,为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1960-2000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和春小麦产量变化和深层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连作条件下春玉米和春小麦产量均随降水量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产量波动性春玉米明显大于春小麦;(2)与连作春小麦相比,春玉米田0-7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较低,土壤干燥化速度较快;(3)随肥力水平的提高和作物连作年限的延长,农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无肥、低肥、中肥、高肥处理下春玉米田土壤干层分别在连作第9年、第6年、第8年和第6年后分布于2-3,2-3,2-4,2-4m土层,春小麦田土壤干层分别在连作第11年、第8年、第6年和第8年后分布于2-3,2-3,2-3,2-4m土层,此后仅0-2m土层土壤湿度随降水量发生年际变化;(4)从产量稳定性、土壤干燥化程度和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固原旱地适宜于种植春小麦,适宜的施肥量范围为N60~90kg/hm2和P2O530~4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粮食作物 WINEPIC模型 产量 施肥 土壤有效含水量 土壤燥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罗俊杰 杨封科 高世铭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28,共4页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技术及设施为基础 ,分析该区集雨水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通过优化的补充灌溉方式 ,研究了不同作物在不同时期的补充灌溉定额、灌溉次数以及灌溉效果。试验研究表明 ,旱作区集雨补灌采用不同的微灌方式 ,在作物关...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技术及设施为基础 ,分析该区集雨水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通过优化的补充灌溉方式 ,研究了不同作物在不同时期的补充灌溉定额、灌溉次数以及灌溉效果。试验研究表明 ,旱作区集雨补灌采用不同的微灌方式 ,在作物关键需水期和受旱后补充灌水 ,有显著的增产和保苗稳产效果。旱后补偿效应的研究表明 ,在作物受旱后供水 ,水分利用效率 (WEU)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集雨补灌 灌溉制度 灌溉定额 灌溉次数 旱后补偿效应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适播期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雅丽 栾青 +6 位作者 李效珍 刘文平 李芬 班胜林 李海涛 张娜 张祎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1,共8页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物候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都产生很大影响,研究马铃薯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适播期变化特征,对调整品种布局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6年晋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物候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都产生很大影响,研究马铃薯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适播期变化特征,对调整品种布局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6年晋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晋北马铃薯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积温稳定性原理,建立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得出最高气象产量对应的适播期,并分析适播期的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晋北马铃薯生长季气温以0.32℃·10a^(-1)速率呈升温趋势,≥5℃积温以47.0℃·d·10a^(-1)速率呈增加趋势。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晋北马铃薯产量影响显著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出苗~分枝期的平均气温,全生育期的积温、日照时数、需水量,出苗~分枝期、花序形成~可收期及全生育期的最高气温≥30℃的日数。气温和日照基本为负效应,降水在营养生长期为负效应,生殖生长期为正效应。晋北马铃薯适播期随着气候变暖有提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9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21世纪最初10 a适播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2010年以后马铃薯适播期提前到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建议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盆地地区种植中晚熟品种,尽量选择早播,可以选择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高海拔地区建议种植中熟品种或采取地膜覆盖提早播期来种植中晚熟品种,可以在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马铃薯 适播期 产量 晋北黄土高原旱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伟 陈豫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79,共5页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3个有代表性的区域实地观测了不同类型旱作农田的深层土壤湿度...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3个有代表性的区域实地观测了不同类型旱作农田的深层土壤湿度,分析了旱作农田的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和土壤干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各类农田0~600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分别为11.46%、14.37%、9.27%,各类农田土壤湿度均明显低于其土壤稳定湿度值,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2)固原高产麦田和高产马铃薯田土壤干层厚度分别比低产农田土壤干层厚120cm和260cm;海原高产麦田和高产马铃薯田比低产农田土壤干层厚度厚20cm和80cm。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随着旱作粮田产量的提高,农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旱作农田 土壤燥化 土壤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狼尾草属牧草品比试验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怀山 赵桂琴 +2 位作者 代立兰 杨世柱 王平 《草原与草坪》 CAS 2014年第3期42-45,50,共5页
以驯化筛选的中型狼尾草野生栽培新品系和本地产中亚狼尾草为材料,在兰州大洼山进行了为期3年的栽培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和田间管理条件下,中型狼尾草各物候期比中亚狼尾草推迟4~13 d,生育期比中亚狼尾草长8 d,而且其营养... 以驯化筛选的中型狼尾草野生栽培新品系和本地产中亚狼尾草为材料,在兰州大洼山进行了为期3年的栽培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和田间管理条件下,中型狼尾草各物候期比中亚狼尾草推迟4~13 d,生育期比中亚狼尾草长8 d,而且其营养生长期较长。中型狼尾草的株高、分蘖数、穗长、粗蛋白、钙和磷含量显著(P 〈0.05)高于中亚狼尾草,叶量丰富,茎叶比极显著(P 〈0.01)低于中亚狼尾草21.9%,而且粗纤维含量低。中型狼尾草鲜草产量达4.79×104 kg/hm2,比对照中亚狼尾草增产59.1%;干草产量为1.60×104 kg/hm2,比对照增产58.4%。综合评比显示,中型狼尾草是值得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推广种植利用的高产优质禾本科饲草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中型狼尾草 草产量 品比试验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夏季晴天陆面特征模拟与观测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柳媛普 张强 王胜 《干旱气象》 2013年第3期457-463,共7页
以甘肃定西为例,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夏季晴天的陆面特征,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气温、土壤热通量、辐射、感热通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比较一致,而对比湿、地表温度、潜热通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偏差... 以甘肃定西为例,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夏季晴天的陆面特征,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气温、土壤热通量、辐射、感热通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比较一致,而对比湿、地表温度、潜热通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偏差稍大。夏季晴天,定西地区的地表温度日最高值出现时间较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早了3 h,但两者日最低值出现时间相同;10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而40、80 cm深度处无明显的日变化;空气湿度较低,夜晚比湿的变化与露水的凝结量变化时间一致;土壤热通量呈典型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日最大值出现在13:00,与太阳短波辐射与地表反射辐射日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同;在半干旱区感热通量明显大于潜热通量,热通量以感热通量为主;边界层高度最高可达到2 100 m左右,比干旱区敦煌的低1 000 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 陆面特征 夏季晴天 黄土高原旱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化“水—绿”双赢空间模式构建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滨谊 王南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4期23-28,共6页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风景园林规划的生态敏感地带,缺水少绿是当地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水、绿、人三者微妙关系的研究,以集水造绿、生态修复与产业规划为切入点,将"水绿双赢"理论与基于人居要素的景观空间规划实践...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风景园林规划的生态敏感地带,缺水少绿是当地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水、绿、人三者微妙关系的研究,以集水造绿、生态修复与产业规划为切入点,将"水绿双赢"理论与基于人居要素的景观空间规划实践相结合,可总结出该区生态化水绿双赢的秩序原则、类型原则、形式原则和承载原则,并根据四类典型地形构建川塘水岸挂淤减蒸、固根护岸、乔灌混交、农林共产的空间模式,沟壑沟底保墒淤地、果农间作、沟坡同治、固坝缓流的空间模式,山地坡面因产制地、散坡控流、纯混复层、梯坡同造的生态化水绿双赢空间模式。空间模式可指导该区的风景园林规划,改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生态化水绿双赢 生态修复 产业规划 空间模式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以甘肃环县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滨谊 王南 戴岭 《中国城市林业》 2014年第4期1-5,22,F0002,共7页
在"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的景观"三元论"的哲学基础上,风景园林这一综合学科应对黄土高原的人居环境改善产生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黄土高原东部半干旱区环县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人居角度分析影响集水造... 在"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的景观"三元论"的哲学基础上,风景园林这一综合学科应对黄土高原的人居环境改善产生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黄土高原东部半干旱区环县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人居角度分析影响集水造绿的各类因素,从降水、坡度、坡向、河流、泉眼等自然因素以及城镇、道路、水库等人工因素的角度评价集水造绿的适宜性;以GIS技术进行数据整理与量化分级,通过综合考量确定集水造绿的优势地带等级,即适宜度分析;识别集水造绿的"节点"与"路径";规划水绿双赢的空间网络。研究证明,在引入适当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基底—节点—路径"方式构建的集水造绿优势空间网络能够适应人居环境集水造绿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水造绿 气候变化 生态修复 景观三元论 黄土高原旱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以通渭县为例
17
作者 焦润安 李旭华 +4 位作者 齐月 雷俊 苟志文 臧亚军 薛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73-80,共8页
气候适宜度可以表征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渭县近40 a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冬小麦各发育时段对温度、水分、光照的需求,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 气候适宜度可以表征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渭县近40 a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冬小麦各发育时段对温度、水分、光照的需求,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渭县近40 a冬小麦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为0.58,停止生长—返青期的温度适宜度最高,达0.95,三叶期—停止生长的温度适宜度低,仅为-0.42,年际间差异小,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以0.019/10 a的速率上升;水分适宜度为0.46,乳熟期—成熟期的水分适宜度最高,为0.66,其次为返青期—拔节期,为0.63,年际间差异大,全生育期水分适宜度以0.017/10 a的速率上升;光照适宜度为0.62,三叶期—停止生长和返青期—拔节期的光照适宜度最高,为0.68,乳熟期—成熟期最低,为0.51,全生育期光照适宜度以0.011/10 a的速率上升;综合适宜度为0.54,返青期—拔节期的综合适宜度最高,为0.70,三叶期—停止生长最低,为-0.36,全生育期综合适宜度以0.014/10 a的速率上升。冬小麦产量与抽穗期—乳熟期温度适宜度、乳熟期—成熟期水分适宜度、乳熟期—成熟期综合适宜度呈显著相关。气候适宜度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育期内气象条件的优劣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冬小麦 气候适宜度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应对集水造绿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乡村规划方法探讨——以甘肃环县甜水镇区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南 刘滨谊 《小城镇建设》 2015年第9期75-82,共8页
曾密布森林草原的黄土高原干旱区已面临缺水少绿的主要问题,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规划应以此为出发点。文章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水、绿、人三要素的分析,在镇区尺度从人文、产业、聚居三方面阐述了乡村规划的生长过程,... 曾密布森林草原的黄土高原干旱区已面临缺水少绿的主要问题,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规划应以此为出发点。文章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水、绿、人三要素的分析,在镇区尺度从人文、产业、聚居三方面阐述了乡村规划的生长过程,提出了适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乡村规划方法,并以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甜水镇为案例,应用"人文产业聚居"的三步空间规划方法,提出规划方案。研究证明了理论分析落实于规划实践的可能性,提出了以集水造绿为引导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满足当地人居需求,以期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集水造绿 乡村生态规划 人居环境三元论 人文 产业 聚居
下载PDF
基于集水造绿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乡村规划生长方式探讨
19
作者 王南 刘滨谊 《华中建筑》 2016年第1期34-38,共5页
曾密布森林草原的黄土高原干旱区已面临缺水少绿的主要问题,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规划应以此为出发点。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水、绿、人三要素的分析,在镇区尺度从人文、产业、聚居三方面阐述了乡村规划的生长过程,提出... 曾密布森林草原的黄土高原干旱区已面临缺水少绿的主要问题,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规划应以此为出发点。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水、绿、人三要素的分析,在镇区尺度从人文、产业、聚居三方面阐述了乡村规划的生长过程,提出了适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乡村规划方法,包括:寻找风水、风土、风俗等人文特征的渗析;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农为主的现状,结合林、牧、矿和旅游等产业;在聚居环境建设中优先考虑集水造绿,预留生态空间,整合生态活动,进而开展乡村规划。研究论证了集水造绿的生态性规划与人居环境规划相结合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以集水造绿为引导的乡村规划生长方式,以期应用于乡村规划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集水造绿 乡村生态规划 人居环境 人文—产业—聚居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农田氮变化动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漆婧华 张峰 +1 位作者 王莺 孙国钧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3,共11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农田氮素循环变化动态及其机理,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覆膜管理对植株氮素(全氮)和土壤氮素(无机氮、全氮)变化动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土壤NO3--N含量随玉米...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农田氮素循环变化动态及其机理,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覆膜管理对植株氮素(全氮)和土壤氮素(无机氮、全氮)变化动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土壤NO3--N含量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表现出近似斜"N"的变化规律。2)相对于不覆膜处理而言,覆膜处理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表现出倒"V"型变化趋势。成熟期不覆膜处理茎叶中氮素残留较多,即将氮素更多地用于营养生长;而覆膜能使植株吸收的氮素更多地转移到籽粒中去,更多地用于生殖生长。3)对于不同土壤剖面不覆膜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而言,覆膜处理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表现出相似的"W"型变化规律。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变化规律有所延迟。三叶期至拔节期由于植物根系长度限制出现下降趋势;拔节期至籽粒形成期,由于覆膜能够改善土壤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中氮素分布,故出现上升趋势;籽粒形成期至成熟期变化规律与植物地上部分总氮含量恰好相反,说明该阶段土壤中全氮变化与玉米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根据本研究结果,覆膜对玉米生育前期土壤氮素变化影响较大,生育后期土壤氮素变化主要与玉米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且覆膜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覆膜 玉米 氮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