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帝内经·灵枢》“标本根结”理论指导针刺治疗贝尔麻痹 被引量:4
1
作者 董升阳 韦玲 《中医研究》 2018年第2期57-59,共3页
祖国瑰宝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疗效显著,临床报道多以近部取穴为主,但采用《黄帝内经·灵枢》中"标本根结"理论指导其远部取穴的报道十分罕见。结合石学敏院士主编《针灸学》制订的治疗贝尔麻痹的主穴,采用《黄帝内经·... 祖国瑰宝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疗效显著,临床报道多以近部取穴为主,但采用《黄帝内经·灵枢》中"标本根结"理论指导其远部取穴的报道十分罕见。结合石学敏院士主编《针灸学》制订的治疗贝尔麻痹的主穴,采用《黄帝内经·灵枢》"标本根结"的理论指针刺其远端取穴,以提高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麻痹/中医药疗法 针刺/治疗 黄帝内经·灵枢 “标本根治”理论 腧穴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十二刺”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许毅 樊旭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年第5期61-64,共4页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是针灸学及其临床应用的基本理论根源。原书9卷共81篇,其中《灵枢·官针第七》中记载的针刺方法就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为《内经》中论述刺法最为细致的一篇,为后世针刺方法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是针灸学及其临床应用的基本理论根源。原书9卷共81篇,其中《灵枢·官针第七》中记载的针刺方法就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为《内经》中论述刺法最为细致的一篇,为后世针刺方法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选择其中的十二刺试作如下探讨,并查阅总结了近10年以内关于"十二刺"治疗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归纳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 十二刺 临床研究进展
下载PDF
浅谈《灵枢》恢刺法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耀岽 杨逸淦 +1 位作者 袁旺贵 张峰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4-115,共2页
恢刺法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关键词 恢刺法 黄帝内经·灵枢 理论探析
下载PDF
基于“癌毒传舍”理论探讨结直肠癌转移的机制与防治
4
作者 刘彦兵 路永超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2期22-26,共5页
结直肠癌易发生远处转移,目前以手术、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局部放疗等治疗手段为主,但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对结直肠癌转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灵枢·百病始生篇》依据疾病... 结直肠癌易发生远处转移,目前以手术、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局部放疗等治疗手段为主,但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对结直肠癌转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灵枢·百病始生篇》依据疾病迁延的规律首提“传舍”理论,认为虚邪中人,稽留不去,息而成积。研究认为,肠腑癌毒依托其自身流窜之特性以及血脉经络、五行生克等联属关系,主要通过血行、淋巴、经络、种植等途径发生传导播散,留舍于肝、肺、脑腑、淋巴、骨等部位。治疗上当立足于整体,辨证论治,以调理脾为要,依据肠腑癌毒传舍的不同阶段以运脾、健脾、补脾立法,随证加减。此外,还可辅以活血、化痰、祛湿、益气等治法抑制肠腑癌毒通过血行、淋巴、种植、经络的方式发生转移,并根据所“舍”之脏而引发的相关临床症状,对症施治。研究论述了“癌毒传舍”的理论内涵,并从肠腑癌毒所“传”之径、易“舍”之脏以及整体防治三方面出发,探讨该理论在结肠癌发生转移、防治过程中的潜在机制和临床价值,以期深化对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的中西医认识,并为结直肠癌转移的临床防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转移 癌毒传舍 黄帝内经·灵枢
下载PDF
偏枯之古医籍解 被引量:1
5
作者 祝之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3期132-132,共1页
偏枯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三·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一·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 偏枯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三·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一·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鬲偏枯 黄帝内经灵枢 王洪图 胃脉 刺节真邪 虚邪 古医籍 人民卫生出版社 子发 脉小
下载PDF
先秦至隋唐时期“痈”和“疽”的演变 被引量:3
6
作者 谢欣妮 纪军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5期89-94,共6页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痈""...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痈""疽"二者概念演变的大致脉络,发现此二者的区别除《灵枢·痈疽》所述内容外,还在于二者词性和字义不同,即"疽"仅用于疾病的名称使用上,均为名词;而"痈"字通过假借的方式使其字义逐渐丰富,除表示病名外,还用于特指某具体病灶、表肿胀、表壅滞和浮肿之意,既可为名词,亦可为形容词。二者在古籍中有着看似混乱,实则规律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病名 痈疽 黄帝内经 灵枢
下载PDF
饮食寒温需适宜
7
《健康向导》 2023年第2期60-60,共1页
《黄帝内经·灵枢》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意思是说,我们喝水、进食温度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冷,太烫太冷都会伤害身体。张仲景也讲求这样的饮食原则,他指出,食物要冷热适宜,不可过热,亦不可过凉,否则可能损害健康,导致疾... 《黄帝内经·灵枢》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意思是说,我们喝水、进食温度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冷,太烫太冷都会伤害身体。张仲景也讲求这样的饮食原则,他指出,食物要冷热适宜,不可过热,亦不可过凉,否则可能损害健康,导致疾病。《金匮要略》说:“食冷物,冰人齿。”《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的汤药,在服法上,张仲景都指出要“适寒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伤寒论》 黄帝内经·灵枢 饮食原则 损害健康 汤药 寒温
下载PDF
行经半夏
8
作者 白峰 《祝你幸福(午后)》 2016年第6期38-39,共2页
本月最大的节气当数夏至,这也是全年中的大节气。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自此以后,太阳一路向南,白天也就越来越短了,故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人号称万物之灵长,但是对于节气,人从主观感觉上其实没什么明显... 本月最大的节气当数夏至,这也是全年中的大节气。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自此以后,太阳一路向南,白天也就越来越短了,故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人号称万物之灵长,但是对于节气,人从主观感觉上其实没什么明显的感受,热归热,但还远不是最热的日子。孟夏、仲夏、季夏,夏三月,如今不过是仲夏,夏天才过了一半,还早着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汤 夏三月 万物之灵 太阳直射 季夏 人从 一阴生 黄帝内经灵枢 近代名医 三叶半夏
原文传递
亚健康医学简论(1)
9
作者 宛恩伯 《中国水电医学》 2008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病者 第三状态 黄帝内经灵枢 渴而穿井 焦点课题 灰色状态 四气调神 金匮玉函经 临床医学界 OPP
原文传递
身体里的天空
10
作者 楚林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48-157,共10页
一玄妙的意念人有时候是不大安分的。怎么说呢,就像蜡梅科植物,逆着温差开放,还总想着旁逸斜出大学时我的专业是西医,毕业后却突然对中医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经络。年近不惑时,意外孕二宝,在家休养,夜读《黄帝内经·灵枢》... 一玄妙的意念人有时候是不大安分的。怎么说呢,就像蜡梅科植物,逆着温差开放,还总想着旁逸斜出大学时我的专业是西医,毕业后却突然对中医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经络。年近不惑时,意外孕二宝,在家休养,夜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何不趁这几个月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一下经络。虽然之前也学过一些,但毕竟不够专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药 经络 蜡梅科 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 虚实
原文传递
巧用穴位,清热解暑
11
作者 萱同 《祝您健康》 2022年第6期21-23,共3页
四季养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特点以调摄人体,健身防病,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这是祖国医学中顺应自然、养生保健的重要养生方法。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 四季养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特点以调摄人体,健身防病,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这是祖国医学中顺应自然、养生保健的重要养生方法。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强调必须加强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与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变化 养生方法 养生保健 清热解暑 四季养生 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灵枢 规律与特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