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1
1
作者 曾婧 丁小燕 +4 位作者 李加青 刘冉 马伟 潘间英 唐仕波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0-453,共4页
目的观察中国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T)值,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80名志愿者360只眼纳入本研究。根据不同年龄,将其分为20~29岁组(A组)、30~39岁组(B组)、40~49岁组(C组)、50~59岁组(D组)、60~69岁组(E组)、70~8... 目的观察中国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T)值,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80名志愿者360只眼纳入本研究。根据不同年龄,将其分为20~29岁组(A组)、30~39岁组(B组)、40~49岁组(C组)、50~59岁组(D组)、60~69岁组(E组)、70~85岁组(F组),分别为33、31、29、30、31、26名。同时,再将志愿者分为〈60岁和≥60岁组,分别为123、57名。采用海德堡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加强厚度成像(EDI)技术,以长度为8.8mm的扫描线段对后极部黄斑中心凹行0。和90。方位扫描,测量中心凹下CT值;同时测量离中心凹处1、3mm处上方(S)、下方(I)、颞侧(T)、鼻侧(N)的CT值,分别标记为S1mm、T1mm、N1mm、S3mm、I3mm、T3mm、N3mm。观察不同方位、性别、眼别及年龄组受检者间CT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60岁和≥60岁组CT与年龄、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受检者中心凹下平均CT值为(262.78±84.38)μm。S1mm、I1mm、T1mm、N1mm、S3mm、I3mm、T3mm、N3mm平均CT值分别与中心凹下CT值比较,除S1mm、T1mm方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方位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性别、眼别间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年龄组间中心凹下平均CT值比较,A、B、C、D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组较A、B、C、D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60岁组年龄与CT无相关性(r=-0.055,P〉O.05),屈光度与CT之间呈正相关(r=0.147,P〈O.05);≥60岁组年龄与CT呈高度线性负相关(r=-0.543,P〈O.05),屈光度与CT之间无相关性(r=-0.008,P〉0.05)。结论中国人黄斑区CT值为(262.78±84.38)μm。屈光度是〈60岁者CT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是≥60岁者CT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生理学 脉络膜 屈光不正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补充叶黄素对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黄斑色素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童念庭 张薇 +2 位作者 宫媛媛 张珍珍 吴星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 观察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黄斑色素密度(MPOD)变化以及补充叶黄素对MPOD变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矫正视力、眼底照相、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眼病的42例早期AMD患者42只患眼和42只正常对侧眼纳入... 目的 观察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黄斑色素密度(MPOD)变化以及补充叶黄素对MPOD变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矫正视力、眼底照相、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眼病的42例早期AMD患者42只患眼和42只正常对侧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予以每日口服叶黄素15.1 mg,持续1个月。干预前后采用异色闪烁光度测量法检测其双眼的MPOD值,对比分析补充叶黄素前后MPOD变化值与补充叶黄素前MPOD值的关系。结果 补充叶黄素前AMD眼和正常对侧眼的MPOD平均值分别为0.347±0.182和0.426±0.1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44)。补充叶黄素后AMD眼和正常对侧眼的MPOD平均值分别为0.406±0.155、0.446±0.12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3,P=0.203)。与补充叶黄素前比较,补充叶黄素后AMD眼的MPOD有增高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4,P=0.115)。AMD眼(r=-0.552,P=0.000)和正常对侧眼(r=-0.731,P=0.000)补充叶黄素前后MPOD变化值与补充叶黄素前MPOD值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 早期AMD患眼MPOD较正常对侧眼降低;补充叶黄素对于提高早期AMD患眼MPOD有一定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治疗前MPOD值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预防和控制 叶黄素/治疗应用 黄斑/生理学
原文传递
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玲 孙立新 +1 位作者 宋伟涛 夏晓波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455-1459,共5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RT)的变化,探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患有2型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30只...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RT)的变化,探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患有2型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30只眼)为观察组(A组),无糖尿病病史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2例(32只眼)为对照组(B组),正常无眼疾者30例(30只眼)为正常对照组(c组)。A组及B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常规检查A组、B组、C组术前及A组、B组术后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logMAR远视力、眼压、眼前节及眼底情况,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分别检测A组、B组、C组术前以及A组和B组术后1周、术后1、3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B、C三组的最佳矫正log—MAR远视力分别为1.06±0.42、0.92±0.37、-0.3±0.06,术后1周A、B两组的最佳矫正logMAR远视力分别为0.35±0.06、0.31±0.34(P〉0.05),术后1个月分别为0.38±0.19、0.27±0.17(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0.30±0.14、0.22±0.13(P〈0.05);术后1、3个月A组的最佳矫正logMAR远视力≥0.5的眼数分别占40.0%、76.7%,B组分别占81.3%、87.5%,A、B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术前黄斑FRT分别为(234.03±11.12)μm、(231.47±16.61)μm、(233.23±15.31)μm(P〉0.05);术后1周,A、B组FRT分别为(242.80±10.83)μm、(236.25±18.13)μm(P〉0.05);术后1个月分别为(252.43±15.60)μm、(238.94±17.58)μm(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238.57±11.68)μm、(236.56±23.46)μm(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增厚,1个月时厚度最大,导致了亚临床黄斑水肿以及最佳矫正视力下降,3个月时基本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糖尿病并发症/外科学 黄斑/生理学 视网膜/生理学
原文传递
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位置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曹珍珎 王海林 +1 位作者 牛彤彤 牛梦迪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53-856,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100名100只眼纳入研究。受试者均行BCVA、屈光度、微视野、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 目的观察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100名100只眼纳入研究。受试者均行BCVA、屈光度、微视野、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其中,男性42名,女性58名;平均年龄(46.4±14.7)岁;平均屈光度(-1.02±1.99)D;平均AL(23.22±0.47)mm;平均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0.13)mm2。采用MP-3微视野计行中心固视检查,检查结束后设备自动拍摄高清眼底像,并自动计算视网膜中心固视点。通过Nidek Overlay功能性多模式影像平台对包含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的图像进行叠加,观察两者位置关系,并测量两者间距离。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和年龄、屈光度、FAZ面积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受试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均在黄斑小凹范围内,但与黄斑中心凹中心位置不重合。100只眼中,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位于鼻侧、下方、颞侧、上方分别为53、23、15、9只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平均距离为(158.31±71.56)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和年龄(r=0.140)、屈光度(r=-0.009)、FAZ面积(r=0.038)均无相关性(P=0.165、0.932、0.707)。结论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以中心凹鼻侧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野 黄斑/生理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成年人
原文传递
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增强技术检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郝军生 赵金亮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增强技术检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并探讨其对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莒县人民医院眼科的患者及志愿者...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增强技术检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并探讨其对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莒县人民医院眼科的患者及志愿者行双眼扫描检查,采用Spectralis OCTEDI(Enhanced Depth Imaging,图像增强技术)技术,对被检眼以长度为8.8mm的扫描线段对后极部黄斑中心凹0°和90°方位进行扫描,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并行扫描面积8.8mm×8.8mm的黄斑区扫描,测量患眼视网膜浆液性脱离的高度,基底部最宽度,中心凹6.0mm区容积及视网膜隆起高度。测量患者对侧眼及志愿者双眼黄斑中心凹6.0mm区容积。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处理,所有检测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f检验比较患者病眼、对侧眼与对照组正常眼间各检测值的差异,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病例观察到中浆患眼的脉络膜厚度增加。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患病对侧眼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8)。患眼脉络膜平均厚度与中心凹下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区的平均高度、脱离区基底部平均宽度、患病眼中心凹6.0mm内容积及患眼视网膜隆起高度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r=0.096,0.020,0.042,0.087;P=0.545,0.898,0.793,0.582)。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增强技术发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增厚,包括无活动病变的对侧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厚度 测量 黄斑/生理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图像增强技术
原文传递
六岁儿童黄斑厚度测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秀英 Son C. Huynh Elena Rochtchina Paul Mitchell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4-447,共4页
目的 观察正常6岁儿童黄斑厚度特征,分析其与眼轴、性别、屈光状态和种族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悉尼市区34所小学中平均年龄为6岁的1543名儿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定其黄斑中心环(CM)、内环(IM)、外环(OM)厚度,对比分析... 目的 观察正常6岁儿童黄斑厚度特征,分析其与眼轴、性别、屈光状态和种族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悉尼市区34所小学中平均年龄为6岁的1543名儿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定其黄斑中心环(CM)、内环(IM)、外环(OM)厚度,对比分析不同性别、种族儿童间黄斑厚度的差异.所有儿童均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定眼轴长度,自动屈光仪RK-F1测量屈光状态,分析CM、IM、OM厚度与眼轴、屈光状态的关系.结果 儿童CM、IM和OM厚度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193.6、264.3、236.7μm,各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0,0.08,0.20;P值均<0.05).男性CM、IM、OM厚度分别为194.2、264.9、229.0 μm,女性CM、IM、OM厚度分别为189.3、262.5、231.5μm.两者比较,男性CM和IM厚度较女性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5,0.11;P值均<0.05).白种人CM、IM、OM厚度分别为196.0、265.2、237.5μm,东亚人CM、IM、OM厚度分别为186.0、262.3、236.5μm,中东人CM、IM、OM厚度分别为193.4、263.7、233.8μm.白种人、中东人CM和IM厚度较东亚人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0.15;P值均<0.05),3者间OM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6).IM和OM厚度随眼轴增长而明显变薄(P<0.05),CM、IM和OM厚度随远视度数增加而变厚(P<0.05).结论 正常6岁儿童的黄斑厚度呈正态分布,性别、种族,眼轴和屈光度明显影响黄斑的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生理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儿童(6-12) 屈光 /生理学 种族关系
原文传递
天津医科大学本科学生脉络膜厚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金楠 史雪颖 +4 位作者 张红梅 刘桂华 赵璐 鹿大千 魏瑞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3-367,共5页
目的观察天津医科大学在校本科学生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ChT)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896名大学生的89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50名350只眼,女性546名546只眼;均为右眼。平均年龄(19.18±1.36)岁。... 目的观察天津医科大学在校本科学生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ChT)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896名大学生的89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50名350只眼,女性546名546只眼;均为右眼。平均年龄(19.18±1.36)岁。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R),将受检眼分为非近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为59、251、356、230只眼。采用扫频光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心凹ChT(SFCT)。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组分区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共9个区。内环、外环4区分别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观察不同区域、性别、屈光度组ChT的分布特点。双变量相关分析ChT与SER、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结果896只眼平均SFCT为(221.28±67.35)μm。男性、女性平均SFCT分别为(227.20±69.38)、(217.50±65.80)μm;不同性别者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5,P=0.038)。与中心区ChT比较,仅外环下方区域C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6,P=0.932),其他区域Ch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973、-5.818、36.328、-3.065、-18.017、-10.595、57.007,P<0.001、<0.001、<0.001、0.002、<0.001、<0.001、<0.001)。水平方向,ChT由鼻侧至颞侧逐渐增厚(F=2 251.558,P<0.001);垂直方向,ChT由上方至中心区逐渐降低;再至下方内环区增厚,至下方外环区再次降低(F=45.42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FCT与AL呈负相关(r=-0.395,P<0.01),与SER呈正相关(r=0.478,P<0.01)。近视度数每增长1 D,SFCT下降约12.29 μm,AL每增长1 mm,SFCT下降约20.14 μm。结论ChT随分布位置不同而变化,水平方向由鼻侧至颞侧逐渐增厚,垂直方向上方较中心处厚,下方内环区较外环区厚;性别、SER、AL均是SFCT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生理学 脉络膜厚度 屈光不正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