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黄斑下出血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薛晓阳 刘勃实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1例1眼;男5例,女7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65.67±8.09)岁;人工晶状体眼2眼,合并白内障10眼;高血压9例,糖尿病2例。SMH持续时间为2~25 d,平均(14.67±8.03)d。患眼均行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采用OCT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观察患者手术后眼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BCVA(LogMAR)分别为1.58±0.63、1.12±0.49、1.07±0.44和0.59±0.19,不同时间点患眼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35,P<0.001),其中术后6个月患眼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CRT分别为(606.25±204.67)、(379.83±92.05)、(313.75±60.87)和(267.75±73.07)μm,不同时间点患眼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20,P<0.001),其中术后1、3、6个月患眼CRT较术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眼于术后3个月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随访期间6眼因PCV复发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共注射给药16次。术后1、3、6个月内平均抗VEGF注射次数分别为(0.3±0.5)、(1.3±1.4)和(2.7±2.0)次。结论在SMH的治疗中,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可提高患眼BCVA,降低CRT,减轻血凝块对视网膜的损伤,促进患眼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玻璃体切割 黄斑下出血 视网膜下注射 疗效
下载PDF
Nd:YAG激光联合雷珠单抗及明目地黄汤治疗PCV并视网膜前出血及黄斑下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胡蓉 喻娟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期127-130,共4页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为特征性表现的眼内血管病变。采用Nd:YAG激光联合雷珠单抗及明目地黄汤治疗PCV并视网膜前出血及黄斑下出血1例,患者眼底积血及渗出基本吸收干净,视功能明显提升,病灶解剖学形态...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为特征性表现的眼内血管病变。采用Nd:YAG激光联合雷珠单抗及明目地黄汤治疗PCV并视网膜前出血及黄斑下出血1例,患者眼底积血及渗出基本吸收干净,视功能明显提升,病灶解剖学形态恢复良好,说明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视网膜前出血 黄斑下出血 明目地黄汤 ND:YAG激光
下载PDF
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4
3
作者 胡丹 惠延年 +1 位作者 张鹏 白建伟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1-175,共5页
目的观察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对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对26例28眼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了激光经瞳孔温热... 目的观察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对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对26例28眼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了激光经瞳孔温热治疗。男10例11眼,女16例17眼,平均年龄40.2岁。屈光度-6.00~-12.00,均伴有不同程度矫正视力下降、注视性暗影、视物变形等临床症状。采用光斑直径为1.2、2.0及3.0mm光斑,功率为100~300mW的激光照射60s。6眼进行了2次治疗。随访4~40周,通过视力、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矫正视力提高>2行者10眼(36%),无变化者16眼(57%),视力下降者2眼(7%)。12眼注视性暗影及视物变形等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眼底检查出血渗出完全消退或减轻者共6眼。复查眼底造影者中7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明显消退、出血减轻。结论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有一定的效果,该法较安全、经济。但其治疗参数、远期疗效及并发症仍需更大样本的长期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 治疗 高度近视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安全性
下载PDF
硅油填充眼黄斑下积液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波 王启常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775-1777,共3页
目的:分析硅油填充眼黄斑下积液行硅油取出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C3 F8填充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2007-01/2013-12于我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出现黄斑下积液6 mo的患者31例31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组,A组行硅油取出... 目的:分析硅油填充眼黄斑下积液行硅油取出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C3 F8填充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2007-01/2013-12于我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出现黄斑下积液6 mo的患者31例31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组,A组行硅油取出术,B组行硅油取出联合内界膜剥除、C3 F8填充术,手术后随访时间为6~12(平均为8.33±1.45) mo,对比分析术后3、6mo两组的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黄斑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 结果:术后3 mo 比较各组平均 LogMAR 最佳矫正视力(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均较术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6、2.577,P〈0.05),A组和B组LogMAR BCVA提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3,P〈0.05);术后6mo比较各组平均LogMAR BCVA均较术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16、3.801, P〈0.05),A组和B组LogMAR BCVA提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0,P〈0.05)。术后各组黄斑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变薄。 结论:硅油取出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C3 F8填充术是治疗硅油填充眼持续性黄斑下积液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填充眼 黄斑下积液 硅油取出 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出血的处理(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867-870,共4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的黄斑下出血是一个棘手的视力保护问题。文献报道对黄斑下出血可采用多种手术方法进行处理。本文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出血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出血的危险因素、继发损害、自然病程、特别是手术处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的黄斑下出血是一个棘手的视力保护问题。文献报道对黄斑下出血可采用多种手术方法进行处理。本文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出血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出血的危险因素、继发损害、自然病程、特别是手术处理的技术方法、效果和并发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下 出血 黄斑变性 手术
下载PDF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陈学国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2-102,共1页
背景与目的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引起北美50岁以上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它明显降低了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25年50岁以上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背景与目的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引起北美50岁以上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它明显降低了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25年50岁以上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老年性黄斑变性引起视力丧失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结果.过去使用光凝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但光凝会损害正常组织.黄斑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不能使用光凝治疗.最近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应用于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利用维替泊芬光动力学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老年性黄斑变性 光动力学疗法 疗效观察 therapy 50岁以上 新生血管形成 光动力学治疗 视力丧失 光凝治疗 预防和治疗 生活质量 正常组织 维替泊芬 研究目的 人口
下载PDF
外伤性黄斑下出血眼内注气术后护理措施及干预的临床意义
7
作者 王延梅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黄斑下出血眼内注气术后护理措施及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延安市人民医院的外伤性黄斑下出血患者80例,均给予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并在术后进行积极的护理,持续时间为1个月。结果:术后3个... 目的:探讨外伤性黄斑下出血眼内注气术后护理措施及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延安市人民医院的外伤性黄斑下出血患者80例,均给予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并在术后进行积极的护理,持续时间为1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显示,8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8%。术后3个月患者的视力高于术前与术后1月,而术后1月的视力也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黄斑下出血眼内注气术后护理措施及干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黄斑下出血 眼内注气术 护理
下载PDF
黄斑下出血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电凝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满 金玮 +1 位作者 张蕊 杨安怀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5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黄斑下出血的临床特征以及观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电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确诊为黄斑下出血患者12例(12只眼),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电凝治疗,记录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将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 目的探讨黄斑下出血的临床特征以及观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电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确诊为黄斑下出血患者12例(12只眼),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电凝治疗,记录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将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IogMAR)视力记录观察,并观察眼底情况,平均随访时间为(11.0±4.0)个月。结果治疗后6个月,患眼平均logMARBCVA为(1.16±0.52)μm,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t=5.9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随访患者未发现视网膜下再出血。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电凝治疗黄斑下出血可提高患眼视力;术后应根据患者眼底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维持现有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下出血 临床特征 玻璃体切除术 电凝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术后黄斑下积液的OCT观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孙永卷 李寿玲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外路复位术后进行黄斑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术后黄斑区积液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到我院就诊,均采取巩膜扣带手术治疗且术后视网膜均复位成功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外路复位术后进行黄斑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术后黄斑区积液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到我院就诊,均采取巩膜扣带手术治疗且术后视网膜均复位成功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有40例(40只眼),分别于术后半个月、1、3、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按积液情况及积液吸收时间长短分组,术后半个月黄斑下无积液,即无积液组;术后1个月黄斑下积液吸收,即1个月组;术后3个月黄斑下积液吸收,即3个月组;术后6个月黄斑下积液吸收,即6个月组,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半个月黄斑下无积液19只眼(无积液组)。有积液21只眼,其中1个月组10只眼,3个月组6只眼,6个月组5只眼。手术前患者平均log MAR视力为1.29±0.72,术后各组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0.31±0.23、0.35±0.26、0.55±0.39、0.71±0.34,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集术后各组OCT扫描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得出,视网膜脱离范围和脱离时间为影响黄斑下积液吸收的因素(rs=0.544,rs=0.716)。结论视网膜脱离范围和脱离时间对术后黄斑下积液吸收有影响;黄斑下积液吸收时间长短可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积液持续时间越长对患者视力损害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断层扫描 巩膜扣带术 黄斑下积液
下载PDF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导致黄斑下出血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霜 张杰 +3 位作者 徐鑫彦 高荣玉 孙先勇 黄旭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0-955,共6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往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PCV),是一种慢性脉络膜血管异常性疾病,由于脉络膜血管的渗出和出血导致多发性、反复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PCV包括出血型和渗出型两种类型,其中出血型容易并发...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往被称为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PCV),是一种慢性脉络膜血管异常性疾病,由于脉络膜血管的渗出和出血导致多发性、反复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层脱离。PCV包括出血型和渗出型两种类型,其中出血型容易并发黄斑下出血(SMH)。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在眼科学广泛应用,国内和国外对该病的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对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散瞳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A、荧光素血管造影(FFA)+ICGA等辅助检查确诊。当并发少量的SMH可自行吸收,当SMH较大时很难自行吸收且对视力影响较大,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VEGF药物、PDT、气体、t-PA以及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PCV并发SMH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下出血 综述
下载PDF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戴虹 赵晶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6年第1期3-5,共3页
近年来,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等疾病引发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m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 近年来,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等疾病引发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m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随着国外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的得出和临床应用经验增多,PDT治疗在适应证、疗效评估、重复及终止治疗标准、重复治疗间隔时间、安全性、联合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黄斑变性 光动力学疗法 治疗标准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临床应用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therapy 临床实践 对照研究 疗效评估
下载PDF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黄斑下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敏 莫梓坚 《广西医学》 CAS 1999年第4期675-678,共4页
黄斑下出血(submacularhemorhage,SMH)常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外伤、拟眼部组织胞浆菌病(POHS)、大动脉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眼肿瘤及感染等病变。亦可见于巩膜环扎、... 黄斑下出血(submacularhemorhage,SMH)常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外伤、拟眼部组织胞浆菌病(POHS)、大动脉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眼肿瘤及感染等病变。亦可见于巩膜环扎、视网膜光凝等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下出血 外科手术 TPA
下载PDF
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黄斑下积液(SM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SM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卫文 黄雄高 +2 位作者 符树宇 刘亮 陈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黄斑下积液(SM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SM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80例(80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眼底病主任医师进行玻璃...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黄斑下积液(SM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SM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80例(80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眼底病主任医师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OCT检查是否发生SMF,将80例患者分为无SMF组(59眼)和SMF组(21眼)。收集两组患者裂孔定位、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血清总胆红素含量、NLR和BCVA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寻找SM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无SMF组患者下方视网膜裂孔引起的RRD发生率低于S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观察期(3个月)内未发生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再脱离。术后1个月有6眼SMF自行吸收,剩余21眼仍存在SMF并且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有6眼SMF较术后1个月加重。术后3个月,无SMF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含量高于术前,SMF组患者低于术前,无SMF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含量高于同时期SM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无SMF组和SMF组患者NLR均低于术前,无SMF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NLR均高于同时期SM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F组患者术后3个月BCVA较同时间点无SMF组差,各组内患者术后3个月BCVA均好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方视网膜裂孔是术后SMF发生的危险因素(OR=4.510,P=0.044);术后3个月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和NLR是术后SMF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06,P=0.010;OR=0.304,P=0.040)。结论下方视网膜裂孔、术后3个月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和NLR是术后SMF发生的影响因素,SMF与氧化应激和炎症有关,SMF对视力的早期恢复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 黄斑下积液 血清胆红素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14
作者 帅开地 侯俭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5-45,共1页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 (TTT) ,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CNV)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确诊的 2 4例 2 5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 81 0nm半导体激光 ,光斑 0 5~ 3 0mm ,照射时间 6 0s,能量1 0 0~ 30...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 (TTT) ,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CNV)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确诊的 2 4例 2 5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 81 0nm半导体激光 ,光斑 0 5~ 3 0mm ,照射时间 6 0s,能量1 0 0~ 30 0mW ,随访 2~ 2 2个月。通过视力 ,裂隙灯加 +78D双凸透镜及FFA检查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 7只眼 ,占 6 8% ,无变化者 8只眼 ,占 32 %。治疗后 1~ 6个月FFA复查 ,有效 2 0只眼 ,占 80 % ,无效 5只眼 ,占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后 TTT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黄斑 经瞳孔温热疗法 FFA CNV 确诊 照射时间 能量
下载PDF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黄斑下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敏 《广西医学》 CAS 1999年第3期453-456,共4页
黄斑下出血(submacularhemorhage,SMH)常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外伤、拟眼部组织胞浆菌病(POHS)、大动脉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眼肿瘤及感染等病变。亦可见于巩膜环扎、... 黄斑下出血(submacularhemorhage,SMH)常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外伤、拟眼部组织胞浆菌病(POHS)、大动脉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眼肿瘤及感染等病变。亦可见于巩膜环扎、视网膜光凝等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下出血 TPA 外科手术 应用
下载PDF
眼底黄斑下手术
16
作者 蔡莉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6年第6期350-355,共6页
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及新生血管膜常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眼外伤及炎症等多种疾病,是引起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近年发展的黄斑下手术可引流视网膜下血液,切除新生血管膜,挽救部分患者的中心视力。术后复发率较低,是治疗激光光凝术不... 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及新生血管膜常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眼外伤及炎症等多种疾病,是引起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近年发展的黄斑下手术可引流视网膜下血液,切除新生血管膜,挽救部分患者的中心视力。术后复发率较低,是治疗激光光凝术不能处理的的一些病例的一种先进方法。目前对该手术的适应证和方法已有倾向性的认识,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包括出血的时间和多少、新生血管膜的面积、手术时机及操作方法等。随着手术方法和器械的不断改进,黄斑下手术的危险性逐渐降低,但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黄斑 外科手术
下载PDF
Verteporfin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开放标志扩展研究的2个随机临床试验的3年结果-TAP报告第5号
17
作者 肖格格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3年第3期178-179,共2页
目的:报告一项评估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对患有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疗效为期2年的扩展研究得出的视力和安全结果。
关键词 VERTEPORFIN 治疗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下载PDF
泰国人黄斑下出血玻璃体腔内注射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和气体填充的治疗效果
18
作者 Ratanasukon M. Kittantong A. 王海燕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6年第5期31-32,共2页
PURPOSE: To study the results of intravitreal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and expansile gas injection for submacular haemorrhage in Thai patients.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Thai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 PURPOSE: To study the results of intravitreal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and expansile gas injection for submacular haemorrhage in Thai patients.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Thai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submacular haemorrhage between January 1998 and December 2002 were reviewed.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acute onset of bleeding (<1 month), treatment with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tPA solution (50-100 μg in 0.1ml) and expansile gas (0.3-0.4ml of 100%perfluoropropane or sulphur hexafluoride), and at least 6 months of follow-up. Our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best final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surgical complications. Results: A total of 19 eyes of 19 patients completed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ith a mean duration of 13.1 days. The causes of haemorrhage wer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in 15 eyes (78.9%), 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two eyes (10.5%), and traumatic, and valsalva retinopathy in one eye each (5.2%).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13 months (range 6-39 months),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improved two lines or greater in 12 eyes (63.2%), stabilized in six eyes (31.6%) and worsened in one (5.2%). The final visual acuity measured 20/63 or better in 10 eyes (52.6%). Th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were breakthrough vitreous haemorrhage (three eyes) and cataracts (three eyes), and two had retinal detachments.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submacular haemorrhage with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tPA and expansile gas improved visual acuity in more than half of the patients. In all, 10 in 19 eyes demonstrated final visual acuity at a function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腔内注射 黄斑下出血 纤维蛋白酶 气体填充 原激活剂 治疗效果 泰国 组织 纳入标准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低剂量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及气体移离治疗黄斑下出血
19
作者 郑邦和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1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调查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中,用低剂量玻璃体内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t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膨胀气泡在使黄斑下出血移离中的安全性和功效。患者和方法:我们对1个大学中心的14例连续ARMD患者的病... 目的:调查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中,用低剂量玻璃体内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t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膨胀气泡在使黄斑下出血移离中的安全性和功效。患者和方法:我们对1个大学中心的14例连续ARMD患者的病例历进行回顾性复习,他们为使黄斑下出血血栓溶解和移离而接受低剂量玻璃体内tPA(18-50μg)和膨胀气体(0.3-0.4mL过氟丙烷)。接受操作后,患者保持面向下体位1-3d。主要结果测量:血从黄斑凹移离,早期和最终视力及tPA毒性。结果:14例患者中,10例(71%)血自黄斑凹完全移离,3例(21%)部分移离。1例患者未发生移离。8例患者(57%)中,早期(<2个月)术后视力增进2行或更多行。在平均7.7个月随访中,13例患者中2例(15%)保持2行或更多行的增进,69%(9例患者)保持术前视力。对这一低剂量tPA,未见到视网膜毒性的临床迹象。结论:在ARMD患者中,推移黄斑下出血,剂量为18-50μg的玻璃体内tPA和一膨胀气泡是安全而有效的。最终视力为潜在ARMD终期的存在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内注射 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 活化剂 气体移离 治疗 黄斑下出血
下载PDF
黄斑下出血的手术处理连续的47例报道
20
作者 Iban.,HE 蒋沁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1995年第3期136-142,共7页
关键词 黄斑下出血 眼外科手术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