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9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4
1
作者 胡丹 惠延年 +1 位作者 张鹏 白建伟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1-175,共5页
目的观察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对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对26例28眼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了激光经瞳孔温热... 目的观察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对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对26例28眼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为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了激光经瞳孔温热治疗。男10例11眼,女16例17眼,平均年龄40.2岁。屈光度-6.00~-12.00,均伴有不同程度矫正视力下降、注视性暗影、视物变形等临床症状。采用光斑直径为1.2、2.0及3.0mm光斑,功率为100~300mW的激光照射60s。6眼进行了2次治疗。随访4~40周,通过视力、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矫正视力提高>2行者10眼(36%),无变化者16眼(57%),视力下降者2眼(7%)。12眼注视性暗影及视物变形等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眼底检查出血渗出完全消退或减轻者共6眼。复查眼底造影者中7眼脉络膜新生血管明显消退、出血减轻。结论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有一定的效果,该法较安全、经济。但其治疗参数、远期疗效及并发症仍需更大样本的长期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 治疗 高度近视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安全性
下载PDF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陈学国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2-102,共1页
背景与目的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引起北美50岁以上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它明显降低了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25年50岁以上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背景与目的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引起北美50岁以上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它明显降低了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25年50岁以上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老年性黄斑变性引起视力丧失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结果.过去使用光凝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但光凝会损害正常组织.黄斑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不能使用光凝治疗.最近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应用于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利用维替泊芬光动力学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合并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老年性黄斑变性 光动力学疗法 疗效观察 therapy 50岁以上 新生血管形成 光动力学治疗 视力丧失 光凝治疗 预防和治疗 生活质量 正常组织 维替泊芬 研究目的 人口
下载PDF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戴虹 赵晶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6年第1期3-5,共3页
近年来,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等疾病引发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m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 近年来,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等疾病引发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m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随着国外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的得出和临床应用经验增多,PDT治疗在适应证、疗效评估、重复及终止治疗标准、重复治疗间隔时间、安全性、联合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黄斑变性 光动力学疗法 治疗标准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临床应用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therapy 临床实践 对照研究 疗效评估
下载PDF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4
作者 帅开地 侯俭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5-45,共1页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 (TTT) ,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CNV)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确诊的 2 4例 2 5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 81 0nm半导体激光 ,光斑 0 5~ 3 0mm ,照射时间 6 0s,能量1 0 0~ 30...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 (TTT) ,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CNV)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确诊的 2 4例 2 5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 81 0nm半导体激光 ,光斑 0 5~ 3 0mm ,照射时间 6 0s,能量1 0 0~ 30 0mW ,随访 2~ 2 2个月。通过视力 ,裂隙灯加 +78D双凸透镜及FFA检查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 7只眼 ,占 6 8% ,无变化者 8只眼 ,占 32 %。治疗后 1~ 6个月FFA复查 ,有效 2 0只眼 ,占 80 % ,无效 5只眼 ,占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后 TTT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 经瞳孔温热疗法 FFA CNV 确诊 照射时间 能量
下载PDF
手术祛除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后2D重建与荧光血管造影表现的对照研究:15号SST报道
5
作者 Grossniklaus H. E. Bressler S. B. +1 位作者 Miskala P. H. 安胜(译)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6年第6期50-51,共2页
Objectives: To compare topographic features of surgically excised subfove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features from Submacular Surgery Trials (SST) patie... Objectives: To compare topographic features of surgically excised subfove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features from Submacular Surgery Trials (SST) patients,and to compare histological and angiographic features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ies (VAs). Methods: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SST GroupsN,B,and H trials between October 1999 and September 2001 and assigned to the surgery arm had surgically removed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sent to the SST Pathology Center. Grossly intact specimens were sectioned serially for 2-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were assigned to growth pattern groups based on topographic mapping of the location of cellular components relative to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sub-RPE,subretinal,combined,or indeterminate. These features were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features. The histological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growth pattern was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VAs. Results: Two-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s of surgically excised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ould not be matched point for point to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features. Among the 52 specimens selected,the growth pattern could be determined by 2-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n 34 instances (65% ),including 28 (80% ) of 35 Group N specimens,2 (40% ) of 5 Group B specimens,and 4 (33% ) of 12 Group H specimens. Among the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growth patterns that could be determined from specimens submitted,the majority of GroupN specimens were combined,and the majority of Group H specimenswere subretinal. In most instances for GroupBspecimens,the growth pattern was indeterminate. The postoperative abnormalities on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were generally larger than measurements of excised specimens. The subretinal growth patter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mallest decrease in 3-month postoperative average VA. Conclusions: Among the 52 specimens from the SST with adequate tissue to try to evaluate the growth pattern of the neovascular lesion,34 had patterns that could be determined. The subretinal growth pattern tended to correspond with lesions that were class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without occult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n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The most favorable visual outcome occurred if the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had a subretinal growth pattern. The combined growth pattern tended to correspond with lesions on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that had both class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occult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The conclusions must be viewed within the context that 18 (35% ) of the 52 participants could not be characterized for histologic growth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荧光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表现 对照研究 SST 手术 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祛除 血管组织学 生长模型
下载PDF
Verteporfin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开放标志扩展研究的2个随机临床试验的3年结果-TAP报告第5号
6
作者 肖格格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3年第3期178-179,共2页
目的:报告一项评估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对患有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疗效为期2年的扩展研究得出的视力和安全结果。
关键词 VERTEPORFIN 治疗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下载PDF
患者当前视力评价感觉: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感受值评估——黄斑下手术视力评估量表:SST第6号报告
7
作者 冯云(译) 雷嘉启(校)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5年第3期164-164,共1页
目的:提高患者对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冲击的理解和意识。对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我们寻找更好的测量值描述他们健康和视力状态。
关键词 新生血管形成 视力评价 脉络膜 黄斑 患者 评估量表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SST 手术
下载PDF
成人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1例
8
作者 谢钰 张立伟 张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273-2275,共3页
本文报告1例成人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病例。患者女,64岁,于本院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术+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术后6个月因“左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2年,加重3个月”入院。门诊完善眼... 本文报告1例成人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病例。患者女,64岁,于本院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术+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术后6个月因“左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2年,加重3个月”入院。门诊完善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眼底血管造影等眼科检查,发现黄斑区及视网膜下可见一大小约1PD(视盘直径)的圆形黄白色卵黄样病灶,周围有小片出血及硬性渗出,黄斑中心凹附近见大量高反射新生血管,色素上皮层血流丰富,最终诊断为少见的成人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确诊后及时治疗,左眼视力明显提升,视网膜恢复正常解剖学结构,黄斑区渗出物消失。针对初发表现为类似眼底病变的患者,应当警惕成人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免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 脉络膜新生血管 渗出
原文传递
黄斑、视盘旁与周边脉络膜新生血管
9
作者 王文吉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本文结合文献与个人经验总结了黄斑、视盘旁与周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表现与治疗。黄斑CNV:本文重点讨论了那些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无反应患者的原因及对策;并介绍了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 本文结合文献与个人经验总结了黄斑、视盘旁与周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表现与治疗。黄斑CNV:本文重点讨论了那些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无反应患者的原因及对策;并介绍了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的特征及目前的最佳治疗方案。视盘旁CNV:介绍了本病眼底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OCT所见,常见病因及治疗。周边CNV:则介绍了临床表现、疾病转归,治疗及预后特别是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做了较详尽的讨论。并简短提到,近期研究认为周边渗出性出血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EHCR)可能属于厚脉络膜频谱病群中的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视盘旁 周边视网膜下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黄萍 胡秋明 蒋本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37-0040,共4页
评估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近视CNV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广西医大晶亮眼科医院确诊为近视CNV黄斑出血的患者共45例45眼,随机分为对照组25 例(25 只眼)和治疗组20 例(20 只眼)。 ... 评估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近视CNV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广西医大晶亮眼科医院确诊为近视CNV黄斑出血的患者共45例45眼,随机分为对照组25 例(25 只眼)和治疗组20 例(20 只眼)。 对照组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予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止血祛瘀明目片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1次或多次,以术后6个月作为治疗终点,与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及黄斑出血吸收时间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6个月BCV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新生血管网明显缩小(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术后黄斑出血吸收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止血祛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治疗高度近视CNV黄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黄斑出血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减少了玻璃体腔注药的次数,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祛瘀明目片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出血 雷珠单抗 近视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11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下载PDF
基于OCTA技术的单侧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
12
作者 万贝贝 谢英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37-41,共5页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5例的25只正常眼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光视公司RTVue XR 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测量,包括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非圆度指数(AI),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周围300µm区域的视网膜(FD300)的VD,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与对照组组相比,健侧眼组SCP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均降低(P均<0.05);与患侧眼组相比,健侧眼组SCP全层VD、SCP上半侧VD、SCP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颞侧VD、SCP旁中心凹上方VD、SCP旁中心凹鼻侧VD、SCP旁中心凹下方VD、DCP全层VD、DCP上半侧VD、DCP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颞侧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DCP旁中心凹鼻侧VD、DCP旁中心凹下方VD均升高,SCP中心凹VD、DCP中心凹VD、AI、CMT均降低(P均<0.05)。结论基于OCTA技术观察到单侧RVO患者的健侧眼黄斑区部分微血管血流密度已发生下降,但降低程度不及患侧眼,且健侧眼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健侧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 血管血流密度 视网膜 脉络膜
下载PDF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1例
13
作者 王樱銮 齐艳秀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对1例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扫描激光眼底照相(SLO)、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目的对1例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扫描激光眼底照相(SLO)、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FA)等多模影像和实验室检查对本院1例PIC患者随访观察,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利用多模式影像等早期诊断PIC,通过连续3次玻璃体腔药物注射使PIC继发的CNV消退,患者视力提升且视物变形消失。结论PIC是一种局灶炎症性疾病,累及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以多发的、边界清楚的黄白色眼底病变为特征,在SLO、OCT及FFA上的表现均提示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可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本病主要好发于伴有中度近视的青年女性,本文报道了1例高度近视的青年男性双眼发病,单眼继发CNV。通过多模式影像和实验室检查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尤其在区分炎性病灶与CNV上有重要意义,以期寻找更多的手段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疾病 多模式影像检查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14
作者 肇莉莉 王萍 +3 位作者 孙连义 马为梅 张乐 喻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5-281,共7页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C-sh组和HTRA3-sh组,使用Lipofectamine2000将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到NC-sh组和HTRA3-sh组RF/6A细胞中,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RA3的转染情况。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N组、H组、H+NC-sh组和H+HTRA3-sh组,细胞转染后,N组RF/6A细胞在完全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常氧培养,其他组细胞在添加200 mmol·L^(-1)氯化钴(CoCl_(2))的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低氧培养,使用Matrigel测定小管形成。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V组、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为未建模的小鼠,其他组为激光诱导的CNV模型小鼠。向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小鼠玻璃体内分别注射1μL滴度为1×10^(11)TU·mL^(-1)的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对照组和CNV组小鼠注射PBS。注射后7 d,对小鼠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和眼球苏木精伊红(HE)染色。通过qRT-PCR检测RF/6A细胞或各组小鼠脉络膜组织中HTRA3、类几丁质酶3样蛋白3(Ym-1)、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F/6A细胞或脉络膜组织中HTRA3、VEGF和细胞核核因子κB(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wAMD组患者的血清HTRA3 mRNA水平升高(t=11.804,P<0.001)。与对照组和NC-sh组比较,HTRA3-sh组RF/6A细胞的HTRA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N组比较,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为P<0.05)。与H+NC-sh组比较,H+HTRA3-s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减少(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CNV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CNV相对荧光强度升高,Ym-1和Arg-1 mRNA水平升高,iNOS和COX-2 mRNA水平降低,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为P<0.05)。与CNV+NC-sh组比较,CNV+HTRA3-sh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减少,CNV相对荧光强度降低,Ym-1和Arg-1 mRNA水平降低,iNOS和COX-2 mRNA水平升高,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结论 下调HTRA3可抑制CNV形成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HTRA3可能是防治wAMD的重要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HtrA丝氨酸肽酶3 M2型巨噬细胞极化
下载PDF
微小RNA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信号通路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凌齐 吕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62-367,共6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部疾病的最终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生物小分子,是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可通过降解或抑制靶基因mRNA翻译调节基因表达。随着学者...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部疾病的最终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生物小分子,是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可通过降解或抑制靶基因mRNA翻译调节基因表达。随着学者对其研究的深入,miRNA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各种疾病发展的机制逐渐被揭示。在眼科领域,miRNA通过各种信号通路靶向特定蛋白基因,从而起到促进或抑制CNV的作用。因此,揭示miRNA在CNV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未来CNV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综述旨在阐述miRNA调控CNV中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I3K/Akt)、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核因子-κB(NF-κB)、Notch及Wnt信号通路,为阐明CNV发病机制及其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微小RNA 信号通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来源细胞
下载PDF
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6
作者 吉秀娟 李晶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对抗...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灶消退17眼(30%),复发13眼(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可能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无关(均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83.00%、75.74%、45.47%、85.00%。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与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密切相关,而复发风险尚未得到相应的影响因素;利用以上3个因素构建的数据模型对于患者的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预测显示出良好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预后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7
作者 石东 叶亲颖 +2 位作者 陈丹娜 杨柳 刘彬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研究显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促进所致。目前MCNV的治疗手段包括光动力疗法、...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研究显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促进所致。目前MCNV的治疗手段包括光动力疗法、中医药疗法以及新兴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其中抗VEGF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VEGF靶点,显著降低眼内VEGF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诱导新生血管消退,是消除MCNV的一线用药。临床常用的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包括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这些抗VEGF药物短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难以维持,辅助中药以及光动力疗法可获得更好的疗效。目前,一些更为强效、持久针对MCNV的新药如DCZ19931、EV11、法瑞西单抗等正在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有望为MCNV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18
作者 郑华宾 牛余舒 +1 位作者 周志 张春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90-993,共4页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按需给药(PRN);3+PRN组患者22例22眼初始3 mo每月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PRN。初始治疗后随访12 mo,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及注药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12 mo,两组患者视力均改善,CMT均降低,CNV面积均减小(P<0.01),但两组患者BCVA、CMT、CNV面积均无组间差异(P>0.05)。1+PRN组患者平均注药次数明显少于3+PRN组[2(1,3)次vs 3(3,4)次,P<0.05],但初始治疗后再注药次数多于3+PRN组[1(0,2)次vs 0(0,1)次,P<0.05]。结论:康柏西普两种方案均可安全有效治疗PM-CNV,改善BCVA,降低CMT,减小CNV面积,1+PRN治疗方案总注药次数更少,而3+PRN治疗方案再注药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给药方案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杨美东 胡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2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荆门市中医医院CSC继发CNV患者68例6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分为两组。予...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荆门市中医医院CSC继发CNV患者68例6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分为两组。予以参考组34例34眼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首次注射后按照每个月1次进行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是否再次予以雷珠单抗注射;联合组34例34眼在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做法同参考组)前两周采用SML治疗。统计两组首次雷珠单抗注射12个月后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水平和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变情况;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首次雷珠单抗注射12个月后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月后的logMAR BCVA及CM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SML能够减少CSC继发CNV患者的雷珠单抗注射治疗次数,有助于减小CMT,且不会影响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并可避免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阈下微脉冲激光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矫正视力
下载PDF
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20
作者 王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218-2222,共5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口服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注射雷珠单抗(3.51±0.88)次。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扁平不规则PED最大高度、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以扁平不规则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CSC疗效良好,但对扁平不规则PED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