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比较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与健康者黄斑中心凹下不同脉络膜分层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12/2019-05在我院确诊的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G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各31...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比较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与健康者黄斑中心凹下不同脉络膜分层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12/2019-05在我院确诊的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G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各31例62眼(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球突出度、EDI-OCT等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CV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中血管层厚度(MCVT)的差异。结果:两组受检者等效球镜度数、BCVA、眼轴均无明显差异,但GO组受检者眼压(17.22±2.67mmHg)、眼球突出度(15.44±0.92mm)、SFCT(315.79±14.99μm)、LCVT(234.66±14.90μ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35±1.54mmHg、12.90±1.00mm、239.00±12.67μm、159.16±13.30μm)(均P<0.05),而两组受检者MCVT无差异(81.13±7.46μm vs 80.13±7.63μm,P>0.05)。结论: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SFCT、LCVT增厚,MCVT无明显变化,提示应用EDI-OCT测量SFCT和LCVT对于评估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在常规全视网膜光凝(PRP)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在常规全视网膜光凝(PRP)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搜集行PRP术后不同时间段DR患者SFCT的相关文献,由两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合并的加权平均差(WMD)和95%置信区间(CI)作为统计量,各文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和I^(2)检验,如P<0.05或I^(2)>50%则认为异质性较大,采用敏感性分析剔除发表偏倚差异较大的研究或存在高偏倚风险的研究,而后检测合并结果的稳定性,如剔除后异质性仍不显著降低,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各数据库最初获得文献141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将11篇文献共计401眼纳入研究。考虑到纳入文献样本量较少,无论I^(2)如何,均首选随机效应模型。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PRP术后1周,合并的WMD显示SFCT较基线时显著增加(WMD=-18.012,95%CI为31.905~4.118,P=0.011);PRP术后1个月,合并的WMD显示SFCT与基线无显著差异(WMD=10.818,95%CI为-0.993~22.630,P=0.073),PRP术后3个月和6个月,合并的WMD均显示SFCT较基线时显著下降(WMD=15.973,95%CI为5.610~26.336,P=0.003;WMD=18.249,95%CI为0.560~35.939,P=0.043)。结论DR患者行PRP术后,SFCT在早期会增高,并会随着时间推移降低,到术后3个月时会显著降低至基线水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比较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与健康者黄斑中心凹下不同脉络膜分层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12/2019-05在我院确诊的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G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各31例62眼(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球突出度、EDI-OCT等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CV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中血管层厚度(MCVT)的差异。结果:两组受检者等效球镜度数、BCVA、眼轴均无明显差异,但GO组受检者眼压(17.22±2.67mmHg)、眼球突出度(15.44±0.92mm)、SFCT(315.79±14.99μm)、LCVT(234.66±14.90μ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35±1.54mmHg、12.90±1.00mm、239.00±12.67μm、159.16±13.30μm)(均P<0.05),而两组受检者MCVT无差异(81.13±7.46μm vs 80.13±7.63μm,P>0.05)。结论: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SFCT、LCVT增厚,MCVT无明显变化,提示应用EDI-OCT测量SFCT和LCVT对于评估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摘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在常规全视网膜光凝(PRP)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搜集行PRP术后不同时间段DR患者SFCT的相关文献,由两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合并的加权平均差(WMD)和95%置信区间(CI)作为统计量,各文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和I^(2)检验,如P<0.05或I^(2)>50%则认为异质性较大,采用敏感性分析剔除发表偏倚差异较大的研究或存在高偏倚风险的研究,而后检测合并结果的稳定性,如剔除后异质性仍不显著降低,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各数据库最初获得文献141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将11篇文献共计401眼纳入研究。考虑到纳入文献样本量较少,无论I^(2)如何,均首选随机效应模型。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PRP术后1周,合并的WMD显示SFCT较基线时显著增加(WMD=-18.012,95%CI为31.905~4.118,P=0.011);PRP术后1个月,合并的WMD显示SFCT与基线无显著差异(WMD=10.818,95%CI为-0.993~22.630,P=0.073),PRP术后3个月和6个月,合并的WMD均显示SFCT较基线时显著下降(WMD=15.973,95%CI为5.610~26.336,P=0.003;WMD=18.249,95%CI为0.560~35.939,P=0.043)。结论DR患者行PRP术后,SFCT在早期会增高,并会随着时间推移降低,到术后3个月时会显著降低至基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