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术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析
1
作者 秦剑莺 顾育红 周婷 《系统医学》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简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简称“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3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0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实施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研究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比两组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平均视物变形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BCVA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C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视物变形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和内界膜剥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治疗均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但在改善视网膜厚度方面,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更低,体现出一定优势,但临床还需更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根据患者实际给予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 黄斑前膜剥除 内界剥除 特发性黄斑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华 孙佳 +1 位作者 张怀强 陈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66-2071,共6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照组44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椭圆体区连续性(EZ)及并发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距黄斑中心凹鼻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N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颞侧1000μm处脉络膜厚度(TFCT)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光敏感度(MS)上升,观察组患者黄斑暗点数(SP)上升,对照组患者SP下降,观察组术后1、3、6mo时的MS明显低于对照组,SP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水平和平均M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3、6mo时的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3、6mo时的C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EZ连续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治疗IMEM时,无论是否联合ILM剥除均可取得良好的视力并改善视物变形,且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及安全性相当;但联合ILM剥除具更低的光敏感度和更高的暗点数,术后CMT更厚,并未体现出显著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玻璃体切除 黄斑前膜剥除 内界剥除 脉络厚度 视力 视物变形
下载PDF
3D可视技术应用于黄斑前膜剥除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中宇 孙大卫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8期24-26,共3页
目的:应用3D可视技术显微镜完成黄斑前膜剥除术并观察其疗效.方法:3D手术组9例9只眼,女5例,男4例,对照组为传统手术组,10例10只眼,女6例,男4例.手术采用23G显微技术中轴部PPV常规撕除黄斑前膜.术中两组分阶段记录对比其手术时间的变化,... 目的:应用3D可视技术显微镜完成黄斑前膜剥除术并观察其疗效.方法:3D手术组9例9只眼,女5例,男4例,对照组为传统手术组,10例10只眼,女6例,男4例.手术采用23G显微技术中轴部PPV常规撕除黄斑前膜.术中两组分阶段记录对比其手术时间的变化,术后随诊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及CRT的变化.结果:传统手术组与3D可视手术组的黄斑前膜染色及撕除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的眼内压及CRT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可视技术在眼科领域是一项新的实用性应用,从初步研究中观察,其能够完成视网膜前膜剥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可视技术 黄斑前膜剥除 染色
下载PDF
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4
4
作者 鲁方方 左珊珊 +2 位作者 付娟 王亚丹 闫佳敏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3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86例,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86例,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采用AMOS22.0构建模型分析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及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结果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评分为91.48±8.10分,CD-RISC总评分为48.96±3.78分,面对评分20.12±4.78分,回避评分24.02±4.23分,屈服评分8.12±1.23分。经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评分及相关维度(包括疾病信息缺乏及不可预测性)与面对应对及心理弹性总评分和乐观呈负相关(P<0.05),与回避应对、屈服应对呈正相关(P<0.05);心理弹性总评分及各维度与面对维度呈正相关(P<0.05),与回避、屈服呈负相关(P<0.05)。经AMOS22.0模型分析可知,心理弹性在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80%。结论黄斑前膜剥除术患者术后疾病不确定感较明显,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及积极的应对方式可减轻患者术后疾病不确定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剥除 心理弹性 疾病不确定感 应对方式 中介效应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效果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丽娜 姜文科 孙雪峰 《中外医疗》 2022年第31期9-13,共5页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 IMEM)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烟台业达医院收治的64例IME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及内界膜剥除在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 IMEM)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烟台业达医院收治的64例IME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仅给予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观察组于此基础上加以内界膜剥除,观察到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视物变形程度以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BCVA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415.49±20.28)μm、(412.58±19.46)μm]低于术前[(503.45±23.79)μm、(503.21±23.2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2、17.648,P<0.001);视物变形程度轻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的BCVA、CMT、视物变形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在治疗IMEM患者时,无论是否联合内界膜剥除均可取得显著功效,均能够改善患者视力,降低CMT,减轻视物变形程度,且无严重并发症,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 玻璃体切除 黄斑前膜剥除 最佳矫正视力 并发症
下载PDF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后新血管形成和黄斑前膜的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杜磊 陈佳 +2 位作者 龙婷 杨安怀 邢怡桥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后继发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和黄斑前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眼球挫伤造成脉络膜破裂后继发CNV和黄斑前膜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联...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后继发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和黄斑前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眼球挫伤造成脉络膜破裂后继发CNV和黄斑前膜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进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至少3次。随访6个月以上。 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治疗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t=2.6044,P=0.019)。所有患者视物变形症状改善,黄斑区前膜已不明显,CNV范围缩小,并且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期内保持稳定。 结论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破裂后CNV和黄斑前膜的方法,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破裂 外伤性 脉络新血管形成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前膜剥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