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CTA定量分析新疆不同民族健康人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差异
1
作者 杨超 易湘龙 +1 位作者 张娟 张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23-629,共7页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V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圆度指数等参数,探讨国内不同民族间健...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V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圆度指数等参数,探讨国内不同民族间健康人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2-12/2023-03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四族健康受试者各80例80眼共32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族别分组编号,使用自动验光仪及IOL生物测量仪获取等效球镜及眼轴,使用DRI Triton OCT检测仪获取黄斑区3 mm×3 mm范围的血流图像并通过内置的IMAGENET6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各项血流参数,对比不同民族间各项血流参数的差异以及性别、年龄、眼轴对不同民族人群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影响。结果:四组性别、年龄、眼轴、屈光度、图像质量(IQ)无差异(均P>0.05)。族别差异:SCP中,维吾尔族下方VD大于哈萨克族,回族下方VD大于汉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鼻侧VD大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小于其它3个民族,汉族、回族FAZ周长大于哈萨克族,回族FAZ圆度指数小于其它3个民族;DCP中,维吾尔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小于其它3个民族,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大于其它3个民族(均P<0.05)。性别差异:SCP中,汉族女性FAZ面积、周长大于男性,回族女性FAZ圆度指数大于男性(均P<0.05);DCP中,四族女性旁中央凹VD及整体VD均大于男性(均P<0.05)。年龄相关性分析:SCP中,年龄与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呈负相关;DCP中,年龄与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旁中央凹、整体VD呈负相关(均P<0.05)。眼轴相关性分析:SCP中,眼轴与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旁中央凹VD,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DCP中,眼轴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回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群间黄斑区血流参数存在差异,其中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明显小于其它三族。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性别、年龄、眼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民族 黄斑区血流参数
下载PDF
OCTA定量分析健康人黄斑区血流参数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超 张娟 +1 位作者 张荣 易湘龙 《医师在线》 2024年第2期92-96,共5页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无创眼底检测手段,基于其特殊的检测原理,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传统手段的不足...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无创眼底检测手段,基于其特殊的检测原理,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传统手段的不足。随着OCTA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成像的量化参数已被证明与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而健康人黄斑区血流基线数据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本综述就可能影响健康人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健康人 黄斑区血流参数
下载PDF
应用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黄斑区血流变化
3
作者 李秀慧 杜红艳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期与恢复期黄斑区血管密度(VD)是否发生变化,分析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是否对黄斑区血流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实验设计,共纳入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0例...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期与恢复期黄斑区血管密度(VD)是否发生变化,分析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是否对黄斑区血流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实验设计,共纳入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0例,这些患者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利用OCTA技术对麻痹期和恢复期患者进行黄斑区6 mm×6 mm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的血流密度,以及无灌注区面积(FAZ)。结果30例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平均恢复时间为(60.87±16.77)d。第六神经麻痹最常见。对比麻痹眼与非麻痹眼的OCTA结果发现,麻痹眼的SCP明显低于对侧眼,偏斜角度越大,眼动受限越严重,SCP血流密度越低。麻痹期与恢复期相比较,SCP恢复后明显增加。结论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减低,缺血程度与眼运动受限程度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麻痹性斜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流变化
下载PDF
利用OCTA评估屈光不正对学龄儿童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娜 齐艳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39-1442,共4页
目的:利用OCT血管成像技术(OCTA)分析屈光不正学龄儿童的黄斑区血流灌注及视网膜厚度情况,以评估学龄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屈光状态改变对黄斑区血流灌注情况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07/2019-03我院眼科门诊诊治的6~14岁学龄... 目的:利用OCT血管成像技术(OCTA)分析屈光不正学龄儿童的黄斑区血流灌注及视网膜厚度情况,以评估学龄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屈光状态改变对黄斑区血流灌注情况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07/2019-03我院眼科门诊诊治的6~14岁学龄儿童中随机抽取93例174眼,其中正视组27例54眼为对照组。高度远视组9例15眼、中度远视组10例14眼、轻度远视组8例16眼、高度近视组9例15眼、中度近视组14例28眼、轻度近视组16例32眼。利用OCTA对其进行断层扫描,对所测量的4个指标即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SCPVD)、黄斑区深层血管密度(DCPVD)、中央视网膜厚度(CRT)和平均视网膜厚度(ART)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黄斑区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厚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经量化分析后,与正视组相比,高度近视组的SCPVD值减小(P<0.001);高度远视组DCPVD值增大(P=0.004);高度近视组ART值减小(P<0.001);屈光不正组的CRT值与正视组相比无差异(P>0.05)。SCPVD可作为独立的因素与ART呈正相关(r=0.274,P<0.01)。结论:学龄儿童屈光发育过程中,高度近视患儿的SCPVD减小,ART变薄,且在整个屈光发育过程中SCPVD可作为独立的因素与ART呈正相关。提示高度近视学龄儿童的视网膜已经出现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儿童 屈光不正 黄斑区血流灌注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变化及意义:基于OCTA的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晓东 高彦 +1 位作者 王艳青 王李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8-342,共5页
目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93例120眼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其中无DR(NDR组)患者30例40眼、轻度非增生型DR(轻度NPDR组)... 目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93例120眼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其中无DR(NDR组)患者30例40眼、轻度非增生型DR(轻度NPDR组)患者32例40眼、中度NPDR(中度NPDR组)患者31例40眼;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旁300μm区(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多元回归分析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AI与DR病情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CTA检查指标对早期DR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DR组、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均明显下降,DR组患者FD300血流密度也明显下降,FAZ周长、AI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且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均低于NDR组,FAZ周长、AI均大于NDR组(均为P<0.05);DR患者黄斑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随DR分期增加而下降,FAZ周长、AI随DR分期增加而上升(均为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与DR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与FAZ周长、AI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且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FD300血流密度预测早期DR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79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75%、66.25%;以AI变量的cut-off值为1.12,其预测早期DR的特异度(86.25%)最佳,敏感度为72.50%。结论早期DR患者存在黄斑区FD300血流密度下降及FAZ周长、AI增加,上述OCTA参数与DR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DR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流
下载PDF
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血流对比 被引量:5
6
作者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 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 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 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深浅血流 黄斑区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焦亚 付碧波 +4 位作者 叶波 黄银花 章晖 贺文山 陈小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3-377,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关系。方法将我院首诊为RRD并且通过玻璃体切割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稳定1 a的患者42例(42眼)的患眼纳入RRD组,患眼的对侧眼纳入对照组A,同时选择健康眼42例(42眼)为对照组B。对所有入选者均行BCVA和OCTA检查。比较RRD组与各对照组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患眼BCVA与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丛、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依次为:RRD组:0.422 4±0.089 3、0.483 6±0.074 8、0.527 1±0.039 0;对照组A:0.469 3±0.112 5、0.550 0±0.074 0、0.546 2±0.034 3;对照组B:0.561 9±0.053 7、0.611 2±0.035 2、0.562 6±0.0304。RRD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相比血流密度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RD组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存在一定的正相关(r=0.629、0.654,均为P=0.000),浅层视网膜血管丛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没有表现出相关性(P=0.103)。结论 RRD复位术后1 a患眼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均较低,血流量没有完全恢复,且BCVA与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存在相关性;OCTA能客观有效地分层量化黄斑区血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流密度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程泉 冯志坚 +3 位作者 杨晓燕 张远平 查旭 张鸿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797-803,共7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132例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组65例、腹膜透析组67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析本院132例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组65例、腹膜透析组67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后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SAB)、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扫描分析6 mm×6 mm黄斑区范围,检查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等指标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透析前两组患者Hb、SAB、Scr、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患者Hb、SAB均高于透析前(P<0.05),Scr、BUN均低于透析前(P<0.05),且腹膜透析组Hb、SAB透析前后差值均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Scr、BUN透析前后差值均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②透析前两组患者IL-6、hs-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IL-6、hs-CRP均低于透析前(P<0.05),且腹膜透析组透析前后IL-6、hs-CRP差值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③透析前两组患者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及FD300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及FD300血流密度均高于透析前(P<0.05;),且腹膜透析组透析前后内视网膜表层、中层、深层、FD300血流密度差值均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④透析前,两组患者FAZ面积、FAZ周长、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透析后FAZ面积、FAZ周长、AI较透析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后FAZ周长低于透析前(P<0.05),AI高于透析前(P<0.05),腹膜透析组透析前后FAZ面积、FAZ周长、AI差值均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⑤腹膜透析组发热发生率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但两组低血压、低血糖、腹膜炎、脑水肿及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较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对肾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能降低内视网膜中层、内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但产生的炎症因子较多,导致FAZ形态学改变,AI增大,临床治疗应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患者的透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糖尿病肾病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黄斑区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下载PDF
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的改变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曾思雨 杜磊 邢怡桥 《临床眼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PPV)后黄斑区血流及结构改变。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确诊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6例(36只眼)纳入研究(PPV组),患者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PPV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目的探讨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PPV)后黄斑区血流及结构改变。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确诊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6例(36只眼)纳入研究(PPV组),患者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PPV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对照组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观察PPV组术后各个时期视网膜全层厚度(FT)、椭圆体带断裂、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VD)、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VD)等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结果PPV组患者术后BCVA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改善,在术后各时期,椭圆体带断裂者BCVA均较椭圆体完整者差(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PPV组患者术后1周时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FT显著增加,而SVD、DVD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1个月到术后6个月,FT、SVD及DVD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术后6个月时FT恢复正常(P>0.05),SVD、DVD仍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即使手术成功修复,术后也有可能发生椭圆体带断裂、视网膜血流灌注减少,观察术后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的动态改变,可为将来实施改善视功能的干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椭圆体带 黄斑区血流密度 视力
下载PDF
利用OCTA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抗VEGF治疗后黄斑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程 刘晓辉 崔鲲龙 《华夏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由糖尿病引起的黄斑中心两个视盘直径范围内的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沉积称之为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严重者可致失明[1],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由糖尿病引起的黄斑中心两个视盘直径范围内的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沉积称之为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严重者可致失明[1],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视网膜光凝、糖皮质激素玻璃体腔注射等是DME的有效治疗方法[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VEGF 黄斑区血流变化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钰虹 项潇琼 +3 位作者 朱鸿 孙涛 李宪辰 王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5-612,605,共8页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mm×3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mm×3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
下载PDF
改良眼底激光光凝合康柏西普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对视力水平、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跃里 蔡旻贇 +4 位作者 石晶琳 金昕 蔡梦洁 张美萍 侯瑞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7期1283-1287,共5页
目的:探究改良眼底激光光凝联合康柏西普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及对视力水平、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6-2022.06于我院接受改良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的62例(124眼)PDR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回顾性... 目的:探究改良眼底激光光凝联合康柏西普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及对视力水平、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6-2022.06于我院接受改良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的62例(124眼)PDR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同期于我院接受改良眼底激光光凝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的62例(124眼)PDR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试验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指数(VFI)、视野平均缺损(MD)]、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M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黄斑区血流密度[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生活质量[低视力者生存质量量表(CLVQOL)]差异,记录3个月内两组患者并发症(黄斑水肿、高眼压、视网膜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BCVA、PSV、MV、SCP、DCP、CLVQOL较治疗前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VFI、MD、PI、RI水平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眼底激光光凝治疗联合康柏西普治疗可增强PDR患者视力功能,改善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及黄斑区血流密度,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眼底激光光凝 康柏西普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力水平 黄斑区血流密度
原文传递
OCTA评估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仇蕊倩 高自清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0只眼)。通过OCTA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盘血流密度(DBD)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硅油填充眼内后,患者1、3个月BCVA优于术后1周(P<0.05),术后6月BCVA差于术后1、3个月(均P<0.05),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1、3个月黄斑区SCP、DCP、FAZ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SCP明显降低(均P<0.05);患者术后1、3个月视盘血流密度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密度降低(均P<0.05)。结论使用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不同时期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对于评估视力预后,监测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及结构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视网膜脱离 硅油 黄斑区血流密度 视盘血流密度
下载PDF
抗VEGF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对黄斑区局部血流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盼盼 范亮亮 +1 位作者 张洁 李冰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5期391-397,共7页
目的基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效果,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技术探讨抗VEGF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的黄斑区局部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经3+PRN抗VEGF治疗的DME患者5... 目的基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效果,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技术探讨抗VEGF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的黄斑区局部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经3+PRN抗VEGF治疗的DME患者53例(67只眼),根据抗VEGF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下降的幅度分为解剖改善敏感组(△CRT>50μm)28例(35只眼)和解剖改善不敏感组(△CRT≤50μm)25例(32只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1个月内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临床资料和OCTA影像学参数,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CRT、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视网膜深层毛细血丛管(DCP)的平均血流密度(VD)、黄斑区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和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RNPA),并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PDR)比例敏感组明显高于不敏感组,两组间DR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敏感组,患者抗VEGF治疗后6个月比治疗前相比,CRT水平明显降低,BCVA显著提高(P<0.01),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包括SCP-VD、DCP-VD、ORVD、CCVD和RNPA)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不敏感组,患者上述指标在抗VEGF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敏感组患者基线CRT与不敏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6个月敏感组CRT水平较不敏感组显著降低(P<0.01),敏感组患者BCVA、DCP-VD和RNPA在治疗前后均较不敏感组受损程度小(均P<0.05),而SCP-VD、ORVD和CCVD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与不敏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每位患者各自对应的DCP-VD和RNPA×10值的散点图显示: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DCP-VD与RNPA×10均存在负相关趋势,即DCP-VD越小,RNPA×10越大,在不敏感组中比敏感组更明显。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RT与△BCVA呈负相关(r s=-0.75,P<0.01),其余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DR的病变程度影响DME患者抗VEGF治疗效果,而无论DME患者抗VEGF治疗是否起效,黄斑局部血流相关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未受明显影响,但DCP-VD下调和RNPA扩大对DR进展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抗VEGF治疗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黄斑局部血流
下载PDF
OCTA量化分析BRVO黄斑无血流区面积及微血管改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升 褚欢欢 郭建新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4期148-151,116,共5页
目的 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对比观察不同缺血分型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患者的黄斑无血流区(macular non-flow, MNF)面积及其他微血管... 目的 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对比观察不同缺血分型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患者的黄斑无血流区(macular non-flow, MNF)面积及其他微血管参数变化,并分析MNF面积与其余各项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经检查后确诊为BRVO患者45例(45只患眼),其中非缺血型25例(25只眼),缺血型20例(20只眼),OCTA检查分析获得黄斑中心6mm×6mm大小范围内MNF面积、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uperficial vascular density, 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eep vascular density, DVD)、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面积、FD-300等参数,比较非缺血组和缺血组的上述指标,并分析MNF面积与其余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缺血组比较,缺血组MNF面积明显增加,SVD、DVD、FD-300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Z面积无明显变化。MNF面积与SVD、DVD、FD-300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8、-0.630、-0.480,P均<0.05),而与FAZ面积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NF可作为一项新的OCTA指标来评估BRVO黄斑区视网膜的缺血状态;BRVO两组间比较,DVD相比SVD下降更为明显,提示深层毛细血管丛的毛细血管损伤对于视网膜缺血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黄斑血流 视网膜缺血
下载PDF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伴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的黄斑区微血管研究
16
作者 沈亚明 赵玥 +1 位作者 杨婷婷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7-971,共5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伴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患眼的黄斑区微血管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12于我院确诊为CRAO-PAMM组患者27例27眼,不伴PAMM的CRAO组患者29例29眼。选取于我院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伴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患眼的黄斑区微血管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12于我院确诊为CRAO-PAMM组患者27例27眼,不伴PAMM的CRAO组患者29例29眼。选取于我院健康体检者33例33眼作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血流和厚度参数,分析CRAO-PAMM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拱环周围300μm范围内全层血流密度(FD-300)与病灶区面积、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受检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的总体、旁中心凹血流密度、视网膜中心凹厚度、FAZ面积、周长、AI、FD-300均有差异(均P<0.05)。在CRAO-PAMM组中,病灶区面积与DCP总体血流密度、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69,P=0.002;r=-0.543,P=0.004),与视网膜旁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r=0.606,P=0.001);BCVA(LogMAR)与DCP中心凹和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433,P=0.024;r=-0.515,P=0.006),与FAZ面积、周长和病灶区面积呈正相关(r=0.484,P=0.011;r=0.531,P=0.004;r=0.417,P=0.030)。结论:伴发PAMM的CRAO患眼黄斑区血流密度更低、黄斑区水肿程度更重且视力更差,患者BCVA可能受到病灶区面积和FAZ面积共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黄斑区血流 中心凹无血管
下载PDF
OCTA在观察冠心病患者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变化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雅纹 谢平 +2 位作者 胡仔仲 马瑶 刘庆淮 《江苏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713-715,共3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冠心病患者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OCTA观察并比较4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5例无心血管疾病的轻度白内障患者(对照组)右眼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浅...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冠心病患者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OCTA观察并比较4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5例无心血管疾病的轻度白内障患者(对照组)右眼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浅层及深层视网膜的血流密度参数。结果冠心病组黄斑区深层视网膜整体、旁中心凹及其颞侧、鼻侧、上方及下方的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网膜FAZ面积、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深层视网膜中心凹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A检查提示冠心病患者黄斑区深层视网膜整体和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下降,可作为观察冠心病患者微血管变化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流密度
原文传递
应用OCTA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佳君 黄苏敏 +1 位作者 李淑明 徐舒怡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2059-2062,共4页
目的评估表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SCP)黄斑区的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12月该院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无DR糖尿病患者20例(无DR组),非增生性DR(NPDR)患... 目的评估表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SCP)黄斑区的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12月该院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无DR糖尿病患者20例(无DR组),非增生性DR(NPDR)患者21例(NPDR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分别测量黄斑区血流密度和SFCT,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NPDR组、无DR组和对照组的旁中心凹区黄斑血流密度分别为0.90±0.39、1.20±0.43、1.5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NPDR组、无DR组和对照组的旁中心凹区黄斑血流密度分别为1.12±0.36、1.41±0.35、1.76±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NPDR组、无DR组和对照组SFCT分别为(215.48±32.69)、(272.35±23.88)、(291.73±35.8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且无DR组和对照组明显高于NPDR组(P<0.05),无DR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SCP黄斑区血流密度、SFCT低于健康人群,且随着DR的出现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脉络膜厚度 黄斑区血流密度
下载PDF
中医综合疗法对假性近视患者黄斑处脉络膜厚度及微血流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月梅 沈建瑞 +1 位作者 张云霞 赵志斌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51-557,共7页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黄斑处脉络膜厚度及微血流密度的影响,为中医疗法在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治疗方面提供依据。[方法]使用SPSS 21.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51例(102只眼)假性近视青少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黄斑处脉络膜厚度及微血流密度的影响,为中医疗法在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治疗方面提供依据。[方法]使用SPSS 21.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51例(102只眼)假性近视青少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27例(54只眼),单纯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治疗;治疗组患者24例(48只眼),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雾化、中药眼贴和耳穴埋籽等中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电脑验光屈光度数、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并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1)治疗组1例因中药雾化过敏导致脱落,最终纳入23例(46只眼)。2)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视力较对照组有一定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治疗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对照组有一定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治疗组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治疗效果较好,并且可以增加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短期观察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假性近视 中医综合疗法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黄斑浅层血流密度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 被引量:28
20
作者 郑丹 庞东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8-552,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33例46眼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3例20眼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6眼。另选取年龄相匹配的26人(40眼)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FAZ面积和MVD。结果 NDR组和NPDR组FAZ面积分别为(0.392±0.028)mm2、(0.410±0.019)mm2,与对照组(0.314±0.025)mm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之间的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DR组和NPDR组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分别是0.500±0.012、0.553±0.007、0.393±0.005、0.651±0.006和0.484±0.012、0.522±0.007、0.397±0.007、0.642±0.007,与对照组(0.518±0.014、0.572±0.008、0.385±0.005、0.666±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两组外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应用OCTA检查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黄斑区血流密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