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界膜剥除在过去三十年间是如何革新黄斑手术的
1
作者 Peter Wiedemann 惠延年(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7-1060,共4页
内界膜剥除术是过去30a间黄斑手术的重大创新。经过各种改良,现已成为黄斑手术的标准操作。但剥除黄斑部作为视网膜和玻璃体之间结构界面的Müller细胞基底膜,怎样获得最佳疗效和避免不良后果,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鉴于本刊共同主编... 内界膜剥除术是过去30a间黄斑手术的重大创新。经过各种改良,现已成为黄斑手术的标准操作。但剥除黄斑部作为视网膜和玻璃体之间结构界面的Müller细胞基底膜,怎样获得最佳疗效和避免不良后果,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鉴于本刊共同主编Peter Wiedemann教授在视网膜外科领域长期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们团队近年来在中心凹再生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我们特别邀请他撰写本篇述评。他欣然在2wk内完成了这篇纵览全局、提纲挈领、深刻洞见、简明有据、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章。其中概括了内界膜剥除的历史、理由、技术与适应证、范围大小、不良后果,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既有对目前认知的肯定,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细读思考。为了方便一些同道的阅读,特此全文译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剥除术 黄斑手术 革新
下载PDF
黄斑手术重在视功能恢复 被引量:3
2
作者 戴虹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33-435,共3页
20世纪 70年代,现代玻璃体手术先驱Machemer[1]成功地为糖尿病玻璃体积血患者施行了黄斑前增生膜的剥除,从此成为黄斑手术的开端.
关键词 黄斑手术 视功能恢复 手术适应证 手术时机 黄斑疾病
原文传递
3例黄斑变性行黄斑转位手术的护理
3
作者 张志芬 宁东梅 《现代护理》 2006年第12期1136-1137,共2页
关键词 黄斑变性 黄斑转位手术 护理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梁曦达 王怡 +6 位作者 刘丽梅 高萌 郁艳萍 王曾仪 陈金秋 刘欣欣 刘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纳入北京同仁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C2F6填充术的黄斑前膜患者39例3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术后3个月... 目的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纳入北京同仁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C2F6填充术的黄斑前膜患者39例3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图得出M评分值,评估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采用EDTRS视力表测定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和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CST)、黄斑区平均厚度(CA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内核层(INL)厚度和外层视网膜[外核层(ONL)+外丛状层(OPL)]厚度,并观察外界膜、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的完整性,计算黄斑区容积(CV)。结果患眼平均M评分由术前的0.8(0.3,1.1)减小至术后3个月的0.5(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3,P=0.044)。术后6个月平均M评分为0.6(0.2,0.8),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73,P=0.061;Z=-0.288,P=0.773)。其中,术后3个月、6个月水平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9,P=0.020;Z=-2.858,P=0.004)。术后3个月、6个月垂直M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BCVA为0.40(0.30,0.66),术后3个月为0.20(0.0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87,P<0.001),术后6个月BCVA为0.30(0.10,0.52),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5,P=0.025)。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P=0.009;Z=-2.466,P=0.014);未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4,P=0.002),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4,P=0.001)。术前M值与术前BCVA、CST、CFT均呈正相关(rs=0.384,P=0.016;rs=0.585,P<0.001;rs=0.601,P<0.001),与GCL、INL、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水平M值与术后6个月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322,P=0.045;rs=0.340,P=0.034;rs=0.336,P=0.036),与术后6个月LogMAR视力、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垂直M值和平均M值与术后各参数均无相关性。术后6个月平均M值与术前平均M值、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589,P<0.001;rs=0.330,P=0.040;rs=0.404,P=0.011;rs=0.410,P=0.009),与术前BCVA、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M值是术后M值的预测因素(调整后R^2=0.211,P=0.002)。结论黄斑前膜手术可以使多数患者的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术后残余视物变形程度与术前视物变形程度和CF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手术 视物变形 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M-评分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后裂孔愈合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文雄 臧晶 +7 位作者 鲍烱琳 周斌兵 朱宇东 陈立伦 王文娟 孙丽 姚翠群 李青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937-938,共2页
目的: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后,探讨影响患者视力恢复以及裂孔愈合的有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接受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的22例患者,对其进行术前以及术后的裂孔形态以及各项参数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裂孔的高度(H)、底径(... 目的: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后,探讨影响患者视力恢复以及裂孔愈合的有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接受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的22例患者,对其进行术前以及术后的裂孔形态以及各项参数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裂孔的高度(H)、底径(BASE)及最小径(MIN)、在水平方向处光感受器的内外节缺失区域的直径大小(DIOA)、光感受器和起点的脱离与裂孔两侧的外界膜断端间的实际距离(M、N),进而对影响患者视力恢复以及裂孔愈合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分析得出,影响裂孔愈合的最显著因素为黄斑裂孔的愈合指数(MHCI)[愈合指数=(M+N)/BASE],影响视力恢复的最显著因素为裂孔牵拉指数(THI)(牵拉指数=H/MIN)。结论: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后,评定裂孔是否愈合,可以参考黄斑裂孔的愈合指数,如要判定视力恢复程度,可以参考裂孔牵拉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孔愈合 视力恢复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手术系统在黄斑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玉 张卯年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34-1534,共1页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手术 微创 黄斑疾病/手术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白内障手术术后黄斑囊样水肿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钱慧 王干迷 +1 位作者 张琇雯 李玲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5期597-600,604,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白内障手术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有效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等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安奈德治...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白内障手术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有效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等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白内障手术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对照研究(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安奈德治疗),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经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5篇,涉及418只患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RR=1.42,95%CI=1.22~1.67,P<0.000 01)、最佳矫正视力(WMD=0.11,95%CI=0.06~0.15,P<0.000 01)和中央黄斑厚度(WMD=-42.90,95%CI=-66.23~-19.56,P=0.000 3)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白内障手术术后黄斑囊样水肿,能够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减轻黄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胶囊 曲安奈德 白内障手术术后黄斑囊样水肿 Meta分析
下载PDF
黄斑前膜相关手术编码错误案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韦献 吴学红 +1 位作者 刘锦魁 曾勇 《现代医院》 2022年第11期1706-1709,共4页
目的分析黄斑前膜相关手术编码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高编码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分析黄斑前膜的解剖、病理生理、病因分类及治疗方法,结合案例探讨黄斑前膜相关手术在国家临床版3.0手术操作编码(ICD-9-CM3)中的错误编码原因。结果黄斑前... 目的分析黄斑前膜相关手术编码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高编码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分析黄斑前膜的解剖、病理生理、病因分类及治疗方法,结合案例探讨黄斑前膜相关手术在国家临床版3.0手术操作编码(ICD-9-CM3)中的错误编码原因。结果黄斑前膜剥除术编码14.2900x002,视网膜下膜取出术需要手术切开视网膜编码于14.9x05,内界膜剥除需根据黄斑疾病的性质编码,黄斑水肿和黄斑前膜行内界膜剥除术编码于14.2900x004,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剥除术编码于14.3901,使用激光治疗无伴脱离或修补视网膜疾病编码14.2402。结论临床医师规范病案书写,编码员熟悉眼科编码规则,掌握较为全面的医学知识,正确理解每一个手术名称代表的内在含义,才能提高编码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相关手术 国家临床3.0版ICD-9-CM-3 编码 案例
下载PDF
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内界膜染色
9
作者 无明威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1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内界膜剥除是一项实用的手术技术。由于内界膜的可视性较差,术中很难操作。我们使用稀释的吲哚青绿进行内界膜染色,可帮助特发性黄斑裂忆手术中内界膜的剥除。研究对象为13例患者的13只眼(女性8只眼,男性5只...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内界膜剥除是一项实用的手术技术。由于内界膜的可视性较差,术中很难操作。我们使用稀释的吲哚青绿进行内界膜染色,可帮助特发性黄斑裂忆手术中内界膜的剥除。研究对象为13例患者的13只眼(女性8只眼,男性5只眼,年龄54-68岁),特发性黄斑裂孔Ⅲ-Ⅳ期。使用此项技术行内界膜剥除,解剖复位率达92%,视力(Snellen视力表)增进2行以上者达84%。使用透射电镜对剥离的标本行组织学评估。结果显示,该技术对于术中辨别内界膜不仅安全、实用,而且使手术对视网膜的损伤达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手术 内膜染色 透射电镜
下载PDF
黄斑裂孔手术治疗增生型T2DM视网膜病变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探讨
10
作者 贾恒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2039-2041,2026,共4页
目的:分析增生型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诊治的增生型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例数86例/组... 目的:分析增生型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诊治的增生型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例数86例/组。对照组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黄斑裂孔手术治疗,随访3 m,以患者术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为治愈,为预后良好,其余为预后不良,统计并发症发生率。问卷调查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视力水平、眼内异物、餐后2 h血糖、是否注射VEGF、是否植入晶体。结果:对照组患者中50例治愈,为预后良好;36例未能治愈,为预后不良。观察组患者中62例治愈,为预后良好;24例未能治愈,为预后不良。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共发生短暂高压眼(3例)、晶状体核硬化(4例)、视网膜脱离复发(2例)共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47%。对照组术后共发生短暂高压眼(5例)、晶状体核硬化(4例)、视网膜脱离复发(6例)共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44%。年龄不是影响黄斑裂孔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而眼内异物、餐后2h血糖、注射VEGF、植入晶体均是黄斑裂孔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增生型T2DM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容易受眼内异物、晶状体植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T2DM视网膜病变 黄斑裂孔手术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的裂孔盖及其他预测黄斑裂孔手术预后因素的研究
11
作者 Larsson J. Holm K. +1 位作者 Lvestam-Adrian M. 王文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6年第9期47-47,共1页
Purpose: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influence of the presence of an operculum in macular hole and to correlate the prognosis for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VA)with the size of the macular hole,its duration and preoper... Purpose: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influence of the presence of an operculum in macular hole and to correlate the prognosis for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VA)with the size of the macular hole,its duration and preoperative VA.Methods:We carried out a prospective study of 61 eyes of 59 patients with full thickness macular hole.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presence of an operculum.The VA was measured with the ETDRS chart.A standard pars plana vitrectomy with inner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was performed in all cases and 20% C2F6 was used as tamponade.Results:Anatomical closure was obtained after one surgical procedure in 59/61(97%)patients.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only baseline VA to be predictive of visual outcome(p < 0.001).The presence of an operculum preoperatively did not correlate with VA either pre-or postoperatively,nor with the anatomical closure rate.Conclusion:The finding that postoperative VA in macular hole correlates with preoperative VA seems to allow for good prediction of postoperative VA in macular hole surgery.However,the presence of an operculum is of no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手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预后因素 孔盖 预测 术后视力 视力预后 术前视力
下载PDF
改良的黄斑中心凹下全氟化碳残留取出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盛旺 唐罗生 王启常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下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 liquid,PFCL)残留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15眼)中心凹视网膜下PFCL残留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使用自制26G针头于PFCL小泡上缘先垂直视网膜再斜向PFCL小泡中心进行穿... 目的评价改良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下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 liquid,PFCL)残留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15眼)中心凹视网膜下PFCL残留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使用自制26G针头于PFCL小泡上缘先垂直视网膜再斜向PFCL小泡中心进行穿刺造口,最后使用笛针缓慢将视网膜下PFCL取出。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OCT下中心凹内界膜与色素上皮层间(ILM-RPE)厚度。结果患眼术后1~12个月视力较术前提高(F=40.09,P<0.01),ILM-RPE厚度减少(F=130.15,P<0.01)。各时间段前后时间点BCVA和ILM-RPE厚度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视力和ILM-RPE厚度于术后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2个月BCVA(LogM AR):最佳0.22,最差0.82,视力较术前改善14眼(93.33%),1眼视力维持。有2眼术后12个月仍有不同程度的视物变形。术后4.5个月出现并发性白内障1例,已行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论该手术方式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及中心凹视网膜ILM-RPE厚度趋于稳定,此手术治疗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下PFCL残留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 全氟化碳液体残留 黄斑手术
下载PDF
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前后屈光状态改变 被引量:14
13
作者 余盈盈 黎晓新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5-1029,共5页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而确定术前计算IOL屈光度时所用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是...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而确定术前计算IOL屈光度时所用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是否受黄斑前膜的影响对术眼术后获得准确的屈光度至关重要.目的 了解IMEM患者行白内障联合玻璃体手术后屈光变化的特征.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IMEM合并ARC的患者42例42眼为IMEM合并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同期纳入单纯ARC患者47例47眼为单纯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术前应用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应用SRK-T公式计算出IOL植入后的预期屈光度.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医学验光,计算其等效球镜度数作为术后实际屈光度,并对术后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进行对比分析.对两个组间术眼手术前后屈光度的误差进行比较,对IMEM合并ARC患者术后屈光度误差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两个组间患者年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63、0.704、0.770).IMEM合并ARC组和单纯ARC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IMEM合并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实际屈光度绝对值均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实际屈光度绝对值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01);但IMEM合并ARC组与单纯ARC组间手术前后的屈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417,P=0.520).IMEM合并ARC组术眼术后1个月、3个月的屈光度误差分别为(-0.727±0.666)D和(-0.628±0.627)D,单纯ARC组分别为(-0.664±0.644)D和(-0.642±0.55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36,P=0.849;F时间=1.523,P=0.221);IMEM合并ARC组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474.89±135.76) μm,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值为(-83.84±91.12)μm,术后3个月为(-158.53±113.03)μm.IMEM合并ARC组术眼术后1个月和3个月屈光度误差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200,P=0.229;r=0.065,P=O.698).结论 IMEM合并ARC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后呈现的近视漂移现象和程度与单纯ARC患者术后相似,证实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不受黄斑前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 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玻璃体切割术 屈光度 眼轴 近视漂移 生物测量
下载PDF
当归芍药散治疗微创黄斑前膜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后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林涛 张励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712-716,共5页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治疗微创黄斑前膜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黄斑水肿患者80例(80只眼)并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40只眼)。对照组术后予双...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治疗微创黄斑前膜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黄斑水肿患者80例(80只眼)并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40只眼)。对照组术后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迈之灵片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当归芍药散口服。2组均观察12个月。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并记录数据。结果(1)BCVA: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4个月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对照组)=9.123,t_(研究组)=10.244,均P=0.000)。2组治疗后8个月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对照组)=10.012,t_(研究组)=11.635,均P=0.000)。2组治疗后12个月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对照组)=11.210,t_(研究组)=12.652,均P=0.000)。治疗后4个月、8个月和12个月组间比较,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4个月)=4.254,t_(8个月)=11.783,t_(12个月)=15.645,均P=0.000)。(2)眼压:治疗前后的组内及组间比较,2组治疗后4个月、8个月和12个月均无明显变化(P>0.05)。(3)CMT: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4个月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2,P=0.000)。治疗后8个月2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对照组)=9.421,t_(研究组)=9.462,均P=0.000)。治疗后12个月2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对照组)=9.316,t_(研究组)=9.547,均P=0.000)。研究组治疗后4个月、8个月和12个月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4个月)=4.706,t_(8个月)=16.623,t_(12个月)=4.527,均P=0.000)。(4)临床疗效: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8,P=0.015)。结论当归芍药散治疗微创黄斑前膜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后黄斑水肿有良好的疗效,同时能改善患者术后的BCVA和黄斑水肿,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 微创黄斑前膜手术 术后黄斑水肿 活血利水方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菊 王怡 +2 位作者 高萌 刘丽梅 刘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IVTA)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iERM患者49例4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切割术...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IVTA)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iERM患者49例4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24例24眼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25例25眼,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眼仅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和黄斑前膜剥除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术眼术中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2 mg。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眼压,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测手术前后术眼黄斑中心厚度(CMT)和黄斑区容积;评估术后1、3和12个月BCVA、CMT和黄斑容积变化量。结果:术后1个月、1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眼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术眼CMT值分别为(432.46±66.68)μm和(378.38±42.31)μm,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CMT值分别为(433.20±52.71)μm和(383.00±47.58)μm,均低于术前的(487.58±93.84)μm和(517.64±92.05)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1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黄斑容积分别为(11.68±1.11)mm^3、(10.68±0.91)mm^3,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黄斑容积分别为(11.66±0.66)mm^3、(10.36±0.57)mm^3,小于术前的(12.86±2.24)mm^3和(13.06±1.42)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后1、3和12个月与术前BCVA、CMT和黄斑容积的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组术后3眼眼压升高,占12.5%,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VTA治疗iERM是安全、有效的,可改善术眼BCVA、CMT和黄斑容积,但联合IVTA对术后黄斑区功能恢复并无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腔注射 曲安奈德 黄斑 光相干断层扫描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内界膜瓣翻转术还是单纯内界膜剥除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广峰 姜燕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0,共2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手术治疗方法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的讨论热点,其经典手术是内界膜剥除术。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尝试内界膜瓣翻转术治疗IMH,但是多大的IMH才有必要施行内界膜瓣翻转术?与内界膜剥除术比较,内界膜瓣翻转术在手术过程、IMH...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手术治疗方法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的讨论热点,其经典手术是内界膜剥除术。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尝试内界膜瓣翻转术治疗IMH,但是多大的IMH才有必要施行内界膜瓣翻转术?与内界膜剥除术比较,内界膜瓣翻转术在手术过程、IMH解剖愈合及功能恢复方面是否更有优势?本研究组的临床研究及对文献资料分析认为,至少>550μm的裂孔才适合于内界膜瓣翻转术,此外内界膜瓣翻转术在视网膜外层修复及视功能恢复方面是否更有优势以及术后修复的组织成分是否有利于功能的恢复等均缺少高等级研究证据。IMH治疗如何更好地选择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瓣翻转术值得讨论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特发性 黄斑裂孔/手术 内界膜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的染色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军军 刘谊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9-309,共1页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 内界膜 染色 术中
原文传递
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玉涛 解鹏亮 刘淑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4-636,共3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临床诊断为缺血性CRVO伴黄斑水肿的连续病例36例(36眼).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分为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组和玻璃体切除与周边视网膜光凝术(PPV/PE)... 目的 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临床诊断为缺血性CRVO伴黄斑水肿的连续病例36例(36眼).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分为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组和玻璃体切除与周边视网膜光凝术(PPV/PE)组,随访(28.6±6.3)个月.对比观察各个时段的视力、视野、黄斑中心凹厚度及眼底改变情况.结果 1个月内RON组4只眼视力提高,PPV/PE组6只眼视力提高.1年以上追踪观察RON组8只眼视力提高,4只眼视力不变,2只眼视力下降,PPV/PE组12只眼视力提高.8只眼视力不变,4只眼视力下降,两组最好矫正视力均无≥0.5,≥0.1者占50%.两组1个月及一年时段视力提高≥0.1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经OCT测量均有持续明显的减轻.RON组4只眼视神经切开部位萎缩.结论 对于缺血性CRVO伴黄斑水肿的玻璃体手术的治疗,从视力改变及黄斑水肿减轻的角度出发,RON组和PPV/PE组无明显区别,且RON存在着视神经萎缩的并发症.临床应首选简单易行的PPV/PE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与治疗 黄斑水肿与玻璃体手术
原文传递
人工视觉假体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转化研究现状、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文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1,共5页
视网膜变性疾病(RDD)虽然发病背景不同,但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无论是遗传因素还是年龄相关因素引起的RDD,最终均导致视功能的严重损害甚至致盲,因此,RDD是发达国家难治性的致盲眼病,其共同表现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或丧失.目前... 视网膜变性疾病(RDD)虽然发病背景不同,但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无论是遗传因素还是年龄相关因素引起的RDD,最终均导致视功能的严重损害甚至致盲,因此,RDD是发达国家难治性的致盲眼病,其共同表现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或丧失.目前临床上虽然采取很多措施以期望能够减缓其进展,但是光感受器细胞一旦丧失将无法再生,特别是目前严重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病变,尚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视觉假体作为能够代替变性或死亡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功能的一类人工器官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在近20年的研究中取得很大进展,一些代表性产品已通过了美国FDA的批准进入临床转化阶段,为RDD患者的视功能重建带来了新希望.中国目前也有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建议有志于参与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背景,并进行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尤其是在该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方面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试验 人类 假体和植入物/进展趋势 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手术 黄斑变性/手术 视觉障碍/修复 转化研究
下载PDF
美国眼科学会黄斑下手术临床试验介绍
20
作者 陈立军 王雨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27,共4页
黄斑下手术为近年来开展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的方法之一,正确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重视。在各种评估黄斑下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中,以美国医学会发起的黄斑下手术临床试验(SST)的规模和影响最大。SST包括... 黄斑下手术为近年来开展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的方法之一,正确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重视。在各种评估黄斑下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中,以美国医学会发起的黄斑下手术临床试验(SST)的规模和影响最大。SST包括N、B、H等3个系列研究组,分别评价了黄斑下手术治疗有CNV形成的老年性黄斑病变性、眼组织胞浆菌病以及特发性C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发现黄斑下手术对治疗CNV并无明显优势,也不能提高患者与视力相关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外科学 黄斑手术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