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OCT测量正常人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淑霞 李心瑶 +2 位作者 李洪阳 邱辉 王欣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871-872,共2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并分析正常人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DFA)测量值及各年龄组、性别、眼别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正常人198例396眼进行检查,年龄12~60岁,以18岁、40岁为界分为3个不同年龄组,摄...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并分析正常人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DFA)测量值及各年龄组、性别、眼别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正常人198例396眼进行检查,年龄12~60岁,以18岁、40岁为界分为3个不同年龄组,摄取头正位时眼底黄斑中心凹-视盘像,采用ImageJ软件测量DFA数值,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正常人DFA变化范围为0.56~14.29度,平均值为7.35±2.15度。正常人各年龄组DFA无显著性差异。右眼及左眼DFA分别为7.43±2.46度和7.27±2.45度,左右眼对比DFA无显著性差异。男性及女性DFA分别为7.41±2.21度和7.28±2.10度,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OCT测量正常人DFA为观察眼球旋转角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眼球旋转
下载PDF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CAD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 被引量:7
2
作者 邸悦 周行涛 周晓东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探讨该技术在测量客观旋转斜视角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门诊160例(320只眼)非斜视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20岁,~40岁,>40岁3... 目的 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探讨该技术在测量客观旋转斜视角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门诊160例(320只眼)非斜视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20岁,~40岁,>40岁3组,行免散瞳眼底照相后图片导入Auto CAD软件中测量FDA值,2眼所测夹角之和即为受检者总的旋转斜视角,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左右眼之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160例受检者眼底照相经分析,FDA为左眼(5.75±1.84)°,右眼(7.18±2.02)°,双眼差值为(1.43±1.20)°,双眼总FDA为(12.9±3.68)°.各年龄组F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者FD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免散瞳眼底照相联合Auto CAD软件作为一种客观测量旋转斜视角的方法,能有效测量FDA且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照相 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 旋转斜视 眼肌麻痹
原文传递
头位倾斜对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陆吴懿 冯华章 +1 位作者 彭婕 亢晓丽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探讨头位倾斜对于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FDA)度数的影响.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使用3D OCT-1000对26例(52眼)非斜视受检者分别拍摄正位、头右倾30°、头左倾30°时眼底照片,并用CorelDRAW X4绘图软件测量照片中FDA度数... 目的 探讨头位倾斜对于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FDA)度数的影响.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使用3D OCT-1000对26例(52眼)非斜视受检者分别拍摄正位、头右倾30°、头左倾30°时眼底照片,并用CorelDRAW X4绘图软件测量照片中FDA度数.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FDA度数:右眼头右倾时为13.53°±3.36°,正位时为6.56°±2.28°,头左倾时为-0.53°±3.88°,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5.866,P<0.05);左眼头右倾时为1.08°±3.31 °,正位时为7.31°±2.80°,头左倾时为13.45°±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8.437,P<0.05).不同性别间FD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6,P>0.05).年龄与时间无相关性(r=0.001,P>0.05).结论 头位倾斜对于FDA度数有显著的影响,临床工作中采用眼底照相评价患者的眼底旋转状态时应注意头位的摆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 眼底照相 头位倾斜
原文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与眼球旋转角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曹静 彭晓娟 石鹃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6期125-128,共4页
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其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眼球旋转角度可应用于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的评估,从而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本文就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及其与眼球旋转角度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最常见的亚型之一,其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眼球旋转角度可应用于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的评估,从而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本文就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及其与眼球旋转角度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眼球旋转角度 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
下载PDF
眼底照相法在下斜肌亢进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遐 赵堪兴 +5 位作者 郭新 陈霞 朱丽娜 韩颖 宋春颖 张淑丽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以眼底照相为客观性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下斜肌功能异常(原发性下斜肌亢进,继发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下斜肌亢进)患者手术前后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日本Canon眼底照像机拍摄眼底像,使用Au... 目的以眼底照相为客观性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下斜肌功能异常(原发性下斜肌亢进,继发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下斜肌亢进)患者手术前后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日本Canon眼底照像机拍摄眼底像,使用Auto CAD R14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其中正常人70例(140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29例(58眼)。结果本研究中正常人的FDA为:右眼5.24°±2.63°,左眼6.68°±2.86°,双眼总FDA为11.92°±4.24°,双眼之差为3.11°±2.11°。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中16例(占89%)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11例原发性下斜肌亢进患者中9例(占82%)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表现为外旋转斜视。V征与外旋转有关。斜肌手术后眼底的FDA均趋于正常。下斜肌亢进的程度越强,V现象越明显,眼底照相显示的FDA超出正常值越多,术后改善得越明显。结论眼底照相技术可以客观描述旋转斜视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也可对手术效果做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照相 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 旋转 斜视 下斜肌异常
下载PDF
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客观旋转角度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邱辉 李心瑶 +2 位作者 史铭宇 李洪阳 张劲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1245-1246,共2页
目的:分析下斜肌减弱术对第一眼位眼球客观旋转角度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以来各种类型斜视患者中下斜肌功能亢进者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3例30眼。应用Stratus OCTTM3000扫描仪于术前及术后1wk对患眼进行眼底扫描及图像拍摄... 目的:分析下斜肌减弱术对第一眼位眼球客观旋转角度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以来各种类型斜视患者中下斜肌功能亢进者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3例30眼。应用Stratus OCTTM3000扫描仪于术前及术后1wk对患眼进行眼底扫描及图像拍摄,获取眼底图像。将所拍摄图像应用Photoshop进行分析处理,测得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即该眼球的客观旋转角。结果:术前及术后外旋角度比较,术前为17.200°±6.624°,术后为7.735°±6.545°,术前与术后眼球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下斜肌减弱术可明显改变眼球在第一眼位的客观外旋转角度。本研究所得的结果即下斜肌减弱术对第一眼位眼球客观旋转角度影响的范围,对旋转斜视患者术前手术设计及预后估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 下斜肌减弱术 眼球旋转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球旋转情况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佩佩 戴薇 付晶 《眼科》 CAS 2023年第5期425-429,共5页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北京同仁医院5~16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08例及正常对照108例。方法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DFA),外旋为...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北京同仁医院5~16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08例及正常对照108例。方法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DFA),外旋为黄斑中心位于视盘下缘水平线以下,内旋为黄斑中心居于视盘中心水平线以上,位于两者之间则认为无旋转。分析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眼球旋转与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力评分、斜视角度、立体视的相关性。主要指标DFA、眼球旋转情况及与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力评分、斜视角度、立体视的相关性。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平均DFA为(6.17±3.18)°,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的(5.36±2.50)°(t=2.939,P=0.003)。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眼球旋转(内旋及外旋)者33眼(15.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眼(6.48%)(χ^(2)=8.843,P=0.003)。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DFA大小与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力评分及斜视角度、远近立体视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634,P<0.001;r=0.353,P<0.001;r=0.370,P<0.001;r=0.271,P=0.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控制力越差、斜视角度越大、立体视越差时,眼球旋转情况越明显。(眼科,2023,32:425-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旋转 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
原文传递
旋转眼位测量的年龄相关特点
8
作者 庞琳 曹奕雯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黄斑视盘相对位置的发育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研究。对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就诊的37名3岁儿童及40名6岁儿童进行眼底照相,分别测量分析旋转眼位的相关参数,包括视盘直径测量,黄斑-视盘水平... 目的探讨儿童黄斑视盘相对位置的发育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研究。对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就诊的37名3岁儿童及40名6岁儿童进行眼底照相,分别测量分析旋转眼位的相关参数,包括视盘直径测量,黄斑-视盘水平、垂直距离的测量,黄斑视盘夹角的计算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岁年龄组:视盘水平径测量值平均为(1.91±0.17)mm;垂直径测量值平均为(2.06±0.21)mm。黄斑中心凹距视盘中心的水平距离平均为(5.24±0.27)mm,垂直距离平均为(0.63±0.33)mm。以视盘直径为单位(1PD)计算的黄斑中心凹位置在视盘颞侧(2.74±0.27)PD,中心以下(0.30±0.15)PD。黄斑一视盘夹角为(6.82±3.57)°。6岁年龄组:视盘水平径平均测量值为(1.88±0.19)mm;垂直径平均测量值为(2.01±0.19)mm。黄斑中心凹距视盘中心的水平距离为(5.06±0.26)mm,垂直距离为(0.54±0.30)mm。以视盘直径(PD)为单位计算的黄斑中心凹位置在视盘颞(2.71±0.28)PD,中心以下(0.27±0.16)PD。黄斑-视盘夹角为(6.22±3.58)°。以上测量值的两个年龄组比较,黄斑中心凹距视盘中心的水平距离差别具有统计学意(P〈0.01)。结论儿童眼底照相结果表现视盘大小变异较大,黄斑-视盘垂直距离的实际测量值也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黄斑-视盘夹角的测量没有年龄差异,在研究或诊治低龄儿旋转斜视时可以不考虑年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黄斑-视盘夹角 发育
原文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状态与近立体视功能关系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景原媛 杨士强 郑婕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状态与近立体视功能的关系,探讨眼球旋转状态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临床回顾性研究.筛选110例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集眼底相照片,根据眼底相将眼球... 目的 通过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状态与近立体视功能的关系,探讨眼球旋转状态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临床回顾性研究.筛选110例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集眼底相照片,根据眼底相将眼球分为眼球旋转(内旋、外旋)和正常,并通过CDA计算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FDA.分析眼球旋转状态与近立体视功能的关系.结果 在11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眼球旋转有2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FDA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眼球旋转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低于无眼球旋转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两者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主导眼客观旋转度与立体视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r =0.311,P=0.001).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状态与立体视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辅助评价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近立体视功能 眼球旋转 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FDA
原文传递
V型外斜视术后V征及眼球旋转状态的改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汤兆强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9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分析V型外斜视术后远期V征及眼球客观旋转状态的改变。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的46例V型外斜视,均行对称性双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按照双眼下斜肌亢进(IOOA)程度之和,分为两组:≤+4(24例)(I组)和≥+5... 目的分析V型外斜视术后远期V征及眼球客观旋转状态的改变。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的46例V型外斜视,均行对称性双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按照双眼下斜肌亢进(IOOA)程度之和,分为两组:≤+4(24例)(I组)和≥+5(22例)(Ⅱ组)。选取30例无斜视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FDA)之和。结果46例双眼FDA之和术前、术后1周和随访末期分别为29.24°±9.73°、10.83°±8.62°和17.13°±7.73°(F=229.19,P<0.0001),术后1周与随访末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19,P<0.05)。Ⅰ组及Ⅱ组术前双眼FDA之和分别为24.79°±6.16°及34.09°±1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4,P=0.01);术后1周分别为8.92°±6.67°和12.91°±10.0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8,P=0.126);随访末期分别为15.25°±4.78°和19.18°±9.6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3,P=0.095)。随访末期,45例V征消失,治愈率97.83%。对照组双眼FDA之和为12.37°±2.16°。随访末期,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双眼FDA之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8,P=0.01),Ⅰ组中双眼FDA之和<15°者11例,占45.83%;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6,P=0.004),Ⅱ组中双眼FDA之和<15°者7例(31.82%)。结论下斜肌减弱术能够改变眼球的外旋转状态,随时间延长,眼球的客观旋转角度发生回退。术后远期虽然V征消失,但部分患者眼球仍处于外旋转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V征 下斜肌亢进 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