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7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降水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笛 马风云 侯栋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33-37,共5页
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1971—2007年的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保护区内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11月到翌年3月降雨量很少;降水量变化存在转折,分别在1974—1975年和1989—199... 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1971—2007年的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保护区内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11月到翌年3月降雨量很少;降水量变化存在转折,分别在1974—1975年和1989—1990年发生较大转折,而且降水量阶段性变化较大,多雨和少雨阶段较为明显。小波分析得出,37年内降水在小尺度上有2~4、4~6 a的小周期振荡。较大尺度上有8、14、24 a的周期振荡,夏季降水小波分析与总降水小波分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 多时间尺度 年降水 小波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21
2
作者 朱书玉 王伟华 +1 位作者 王玉珍 单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5,共5页
主要介绍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开展、恢复效果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结合实际工作,就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为提高湿地恢复效果和更好地保护... 主要介绍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开展、恢复效果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结合实际工作,就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为提高湿地恢复效果和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保护区 湿地恢复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莉 韩美 +1 位作者 刘玉斌 潘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346-4355,共10页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实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Landsat-8影像数据和土壤各因子检测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的定量反演。通过研究生物量与土壤...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实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Landsat-8影像数据和土壤各因子检测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的定量反演。通过研究生物量与土壤、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影响生物量的关键因子,进而分析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干重与各遥感因子的相关性较高;以NDVI、EVI、MSAVI、DVI、RVI、Band1、Band2、Band3、Band4、Band6共10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反演模型最优;反演计算的生物量干重分为5个等级区,最低的1级区和最高的5级区面积较小,为82.23、72.16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13.35%、11.71%。生物量干重适中的2、3、4级区所占面积较大,为211.99、136.39、113.29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34.41%、22.14%、18.39%;在各环境因子中水深对芦苇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土壤含水率对碱蓬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水、盐条件是导致优势种植被生物量干重出现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植被生物量干重呈现由陆向海减小,由黄河河道两岸向外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湿地植被生物量 遥感 反演模型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广明 李广雪 +1 位作者 曹克伟 宋丽霞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33,共5页
通过对1996、2000和2005年3个时相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得到了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保护区3个年份的生态环境变化,对比研究表明海水和水库的相对位置在宏观上控制着盐分梯度,是本区湿地各种类型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自然因素(1976... 通过对1996、2000和2005年3个时相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得到了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保护区3个年份的生态环境变化,对比研究表明海水和水库的相对位置在宏观上控制着盐分梯度,是本区湿地各种类型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自然因素(1976年黄河改道海水入侵和1992年特大风暴潮)及人类活动(1998年封育天然柽柳林和后期大面积种植棉花)对北部保护区湿地类型的变化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境变化 湿地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城镇绿化对策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建锋 房义福 +2 位作者 李秀芬 宋玉民 秦光华 《河北林果研究》 2003年第z1期220-223,共4页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资源,对保护区自然与资源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城镇绿化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应坚持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资源,对保护区自然与资源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城镇绿化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应坚持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适当发展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全面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重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在城镇绿化中,注意选用耐盐树种和进行微域改土,加强庭院绿化增加居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湿地保护 城镇绿化
下载PDF
生境更新与调整策略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赵长征 杨子旺 +6 位作者 许加磊 牛如强 朱学德 宋曰荣 路锋 岳修鹏 刘海防 《山东林业科技》 2004年第2期37-40,共4页
生境更新与调整策略的提出 ,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指导。它突破了传统静态、被动的湿地保护模式 ,将湿地保护纳入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 ,通过加强生境的更新与调整来保证湿地生境的稳定 ,从而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该思路的提出... 生境更新与调整策略的提出 ,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指导。它突破了传统静态、被动的湿地保护模式 ,将湿地保护纳入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 ,通过加强生境的更新与调整来保证湿地生境的稳定 ,从而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该思路的提出对我们以保护物种为目的 ,忽视生境保护的作法具有重要批评意义 ,并修正以前静态、封闭的保护模式。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解决自然保护与生产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可能会成为今后湿地保护的方向和目标。本文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中该理论的运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生境更新 调整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湿地 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对鸟类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葛海燕 《山东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30-33,21,共5页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开始实施3333hm2湿地恢复,2005年又实施了6667hm2湿地恢复,本文对湿地恢复后鸟类种类、分布、多样性变化等进行研究,探索湿地恢复区水位、植被等对鸟类的影响,以鸟类为指标体现湿地恢复的效果,对今后湿地...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开始实施3333hm2湿地恢复,2005年又实施了6667hm2湿地恢复,本文对湿地恢复后鸟类种类、分布、多样性变化等进行研究,探索湿地恢复区水位、植被等对鸟类的影响,以鸟类为指标体现湿地恢复的效果,对今后湿地恢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保护区 湿地恢复 鸟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原生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俊 《山东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湿地生态系统 规律研究 系统演化 生态环境演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油田开发 原生 生态环境监测 资源开发利用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芦苇保护和利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艳 《种子科技》 2021年第5期137-138,共2页
黄河三角洲山东地区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黄河口之中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珍稀动物、濒危动物进行保护。目前,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同时也是设立时间最短的湿... 黄河三角洲山东地区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黄河口之中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珍稀动物、濒危动物进行保护。目前,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同时也是设立时间最短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了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早在2002年,山东地区就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展开了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工程。通过引入黄河水、建立蓄水池这一方式,恢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表径流环境,增加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的水分含量,并在这一基础上对土地展开洗碱脱盐作业。经过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已经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面积及深度都较为可观的水域环境,湿地芦苇已经成为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之中水生植物群落的主体。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芦苇的应用与保护工作展开了探究,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保护区 湿地芦苇 保护 利用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玉珍 《现代园艺》 2012年第16期176-176,共1页
本文将在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阐述黄河三角洲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对策,如加强湿地保护立法、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环境保护的执法宣传、行政管理权限等,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 本文将在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阐述黄河三角洲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对策,如加强湿地保护立法、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环境保护的执法宣传、行政管理权限等,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使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保护区的科学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自然保护区 湿地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储时空演变及其生态补偿研究
11
作者 刘慧 崔静艺 张金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63,共8页
近年来随着油气开采、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活动的开展,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临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碳汇功能受损等问题。为改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及有效利用其碳储功能,研究突破了碳储生态补偿价值静态核算的局限性,充分考... 近年来随着油气开采、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活动的开展,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临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碳汇功能受损等问题。为改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及有效利用其碳储功能,研究突破了碳储生态补偿价值静态核算的局限性,充分考虑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时空异质性影响,运用ArcGIS及InVEST模型计算并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碳储量变化,探究如何对碳储量损失区域进行生态补偿,并提升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功能。研究表明:(1)2013—202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8年间累计总损失6.36×10^(6)吨碳。(2)碳储总值的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3)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2013—2020年8年间碳储经济损失价值为164.92×10^(6)美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碳储 生态补偿 “双碳”目标
下载PDF
1973—202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尹小岚 谭程月 +1 位作者 柯樱海 周德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明晰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盐沼湿地修复策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获取1973—2020年共十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得出盐沼... 明晰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盐沼湿地修复策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获取1973—2020年共十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得出盐沼湿地时空变化及其与周边土地利用/覆被的相互转化;利用改进的景观格局状态与演化识别模型(SEDMS),分析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3—2020年,盐沼湿地面积减少了252.35 km^(2),空间范围总体向外海迁移且趋于集中。盐沼湿地转出类型主要为草地、养殖池/盐田和耕地,转入类型主要为滩涂未利用地和水体。(2)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3—1995年为动荡期,演化模式以消失和破碎为主导;1995—2010为过渡期,格局演化模式逐渐由消失和破碎为主导转变为扩张为主导;2010年后为稳定期,格局发生演化的区域较少,总体以新增和扩张为主。(3)36%的盐沼湿地出现了多次格局演变模式的转变,滩涂未利用地、耕地对于景观格局演化频数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工表面、养殖池/盐田和道路堤坝的建设导致了盐沼湿地的破碎和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湿地 遥感 黄河三角洲 景观格局演化模式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年轻的湿地 珍禽的乐园——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3
作者 赵珊珊 《中国外资》 2008年第9期223-223,共1页
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湿地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总面积15.3万公顷,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保护区。其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独特,被誉为“中国暖... 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湿地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总面积15.3万公顷,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保护区。其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独特,被誉为“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1994年3月被国家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三角洲 山东 乐园 珍禽 国际意义 地理位置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的原理及方法
14
作者 葛海燕 《山东林业科技》 2012年第3期45-47,49,共4页
湿地恢复要根据湿地退化的原因及恢复目标而设计。2002年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陆续开展了湿地恢复工程,在分析湿地退化原因的基础上,总结湿地恢复的目标、原理及方法,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从而为开展湿地恢复提供借鉴。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湿地退化 生态恢复 效果评估
下载PDF
互花米草治理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利用随机森林和改进的CA-Markov模型
15
作者 李振今 王志勇 +3 位作者 刘晓彤 孙士昌 马晓康 左亚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366-8382,共17页
随着2022年《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黄河三角洲湿地互花米草清理工作迅速展开。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发展情景下与互花米草大规模清理后的真实情景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清理工作生态效益及湿... 随着2022年《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黄河三角洲湿地互花米草清理工作迅速展开。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发展情景下与互花米草大规模清理后的真实情景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清理工作生态效益及湿地未来潜在风险。基于时序Sentinel-1 SAR影像和随机森林分类器获取了2020—202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针对短期湿地模拟预测驱动力因素缺乏定量化设定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联合随机森林与CA-Markov模型的湿地模拟预测方法,实现2023年湿地自然发展情景下更精准的模拟预测;最后计算了2023年湿地在模拟和真实情景下的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1)2023年互花米草清理工作效果显著,其面积锐减至5.53km^(2),与2022年相比减少了55.36km^(2),为芦苇等本土植被释放了生存空间;2)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互花米草“围栏”不复存在,本土植被连通性上升,芦苇分布更加琐碎且面积比自然发展情景下增加了16.37km^(2),湿地的优势植被类型已逐渐向芦苇转变;3)由于互花米草对新生滩涂的入侵能力强于其它本土植被以及沿岸受海浪冲击等问题,互花米草清除后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互花米草复萌、二次蔓延及海岸线侵蚀的新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湿地利用/覆盖变化 湿地模拟预测 改进的CA-Markov模型 随机森林 景观格局指数
下载PDF
2011–2018年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16
作者 魏思羽 李培广 +5 位作者 初小静 宋维民 王晓杰 赵明亮 张孝帅 韩广轩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长期、连续的碳水通量涡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相关监测数据数量的欠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亟需高质量的监测...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长期、连续的碳水通量涡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相关监测数据数量的欠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亟需高质量的监测数据集提供支持。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简称黄河三角洲站)自2010年起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开始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监测,迄今已积累了多年的碳水通量观测数据。本数据集基于黄河三角洲站已进行的监测工作,汇总整理了2011–2018年间的站点碳水通量涡度观测数据,并形成了半小时尺度、日尺度、月尺度和年际尺度4种时间分辨率下的数据产品。本数据集对准确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及其各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黄河三角洲 芦苇湿地 碳通量 水通量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保护 被引量:38
17
作者 穆从如 杨林生 +2 位作者 王景华 胡远满 林恒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23-126,共4页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野外调查,利用TM陆地卫星影像图的判读,结合黄河尾闾变动的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是多泥沙的黄河淤积和海岸蚀退所形成.受区域气候、地貌、地质沉积、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形...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野外调查,利用TM陆地卫星影像图的判读,结合黄河尾闾变动的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是多泥沙的黄河淤积和海岸蚀退所形成.受区域气候、地貌、地质沉积、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形成4.5×105hm2的湿地,其中有6.84×104hm2的人工湿地.湿地生态类型随着黄河尾闾摆动和海退陆进程度而变化,自海洋向陆地依次为潮下带水生生态系统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潮上带盐生生态系统芦苇獐茅湿地生态系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陆上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资源丰富,共有野生动物1524种,鸟类300种,鱼类1040种.石油开发和近年来黄河断流对湿地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湿地生态系统 管理 保护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晓龙 李萍 +2 位作者 刘乐军 李培英 单凯 《海岸工程》 2009年第3期33-39,共7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繁殖地和中转站,具有典型的原生性、脆弱性、稀有性等特征,其生物资源丰富,有各种野生动物1 543种,种子植物393种,鸟类28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繁殖地和中转站,具有典型的原生性、脆弱性、稀有性等特征,其生物资源丰富,有各种野生动物1 543种,种子植物393种,鸟类28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9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1种。该湿地的研究和保护,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鸟类保护提供巨大支持。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近年来的调查发现,三角洲区域油田开发对湿地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少,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实施的一系列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区内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黄河三角洲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物多样性 鸟类 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19
作者 蔡传双 赵广明 +3 位作者 苏大鹏 丁喜桂 尼鑫 张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8,共13页
以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Cu、Pb、Zn、Cr、Ni、Cd、As、Hg的含量,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Cr>Zn>Ni>Pb>Cu>... 以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Cu、Pb、Zn、Cr、Ni、Cd、As、Hg的含量,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Cr>Zn>Ni>Pb>Cu>As>Cd>Hg,除As外其含量均低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沉积物以砂质粉砂为主,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可能受到“粒度效应”的影响;基于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揭示了Cd、Hg为研究区主要污染物和重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因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Cu、Pb、Zn、Cr、As、Hg可能来源于成土母质、工业活动以及油田开采,Ni、Cd可能来源于农业活动、水产养殖以及油田开采;聚类分析表明,可进一步把Cr单独分为一类;通过因子探测分析发现,黏土含量、TOC和含水率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解释力较大,表明其对RI值的影响较大;通过交互作用探测分析可知,任意两个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后结果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表明复杂的环境加剧了湿地的潜在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污染评价 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60
20
作者 宋晓龙 李晓文 +3 位作者 白军红 黎聪 郑钰 焦松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836-4846,共11页
基于GIS下的网格分析,建立了结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首先建立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截止到2007)的水禽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实地调查,识别评价所选物种的生境需求。再... 基于GIS下的网格分析,建立了结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首先建立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截止到2007)的水禽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实地调查,识别评价所选物种的生境需求。再基于GIS下的200m×200m网格系统,依据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从景观水平上进行生境现状评价,提出"综合生境适宜性的概念"并计算综合生境适宜性指数,再根据综合指数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然后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选取典型物种鹤类作为指示种,同样基于200m×200m的网格,借助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内的人为干扰因子(道路和油井)造成的生境损失;最后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将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特征分析的结果叠加运算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整体上较高,总的分布规律是靠近沿海的区域敏感性较高,内陆区域的敏感性较低;并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敏感区、较敏感区、一般敏感区和不敏感区5个等级,其中极敏感区和敏感区面积共占研究区面积的55.74%,较敏感区约占16.26%,一般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各占22.81%和5.19%。此外,为更有效地保护重要生境,对照保护区现有的功能分区,并结合评价结果,讨论了功能分区调整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境适宜性评价 人为干扰分析 生态敏感性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