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下游流域典型湿地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1
作者 张家洋 蔺芳 +2 位作者 赵琬璐 陈恩希 毛鑫羽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0期40-44,共5页
为探讨黄河中下游流域典型湿地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选择河南省新乡市陈桥湿地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样地(4种为核心区,7种为缓冲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各样地不同土层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种样地沉积物中各... 为探讨黄河中下游流域典型湿地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选择河南省新乡市陈桥湿地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样地(4种为核心区,7种为缓冲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各样地不同土层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种样地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磷含量表现为铁铝结合态磷>钙结合态磷>可还原态磷>弱吸附态磷;核心区沉积物中弱吸附态磷的平均含量为3.5 mg/kg、可还原态磷的平均含量为11.6 mg/kg、铁铝结合态磷的平均含量为276.9 mg/kg、钙结合态磷的平均含量为165.2 mg/kg,缓冲区沉积物中弱吸附态磷的平均含量为3.4 mg/kg、可还原态磷的平均含量为8.6 mg/kg、铁铝结合态磷的平均含量为255.7 mg/kg、钙结合态磷的平均含量为203.9 mg/kg;弱吸附态磷大部分集中在沉积物浅层,还原态磷和铁铝结合态磷大部分集中在沉积物深层,而钙结合态磷在沉积物浅层和深层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弱吸附态磷 可还原态磷 铁铝结合态磷 钙结合态磷 黄河中下游流域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与江淮流域的降水量和入渗深度关系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郝志新 郑景云 +1 位作者 葛全胜 郭熙凤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2-667,共6页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清代档案中雨分寸记载所反映的降水信息,并重建1736—1911年的降水量序列,文中仿照清代雨分寸的观测方法,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105°E以东,30°—40°N)选取了10个具有气候和土质代表性的站点,开展...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清代档案中雨分寸记载所反映的降水信息,并重建1736—1911年的降水量序列,文中仿照清代雨分寸的观测方法,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105°E以东,30°—40°N)选取了10个具有气候和土质代表性的站点,开展了自然降水入渗实验,观测了降水量,降水强度,前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入渗深度等参数.统计分析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入渗深度的主要因子,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且各因子对入渗深度的影响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地降水量与入渗深度的关系方程,其中多数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60%以上,为利用清代雨分寸记载重建各地的降水量提供了定量关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与江淮流域 降水量 入渗深度 雨分寸 气候重建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黄河中下游洪涝灾害发展新趋势 被引量:17
3
作者 耿思敏 严登华 +1 位作者 罗先香 郑晓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8-191,244,共5页
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黄河中下游流域水循环多过程发生变化,影响了洪涝灾害的成灾模式和发展趋势。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对黄河中下游流域洪涝灾害现状、降水丰枯周期变化、降水强度和频率等进行了分析。结合社会... 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黄河中下游流域水循环多过程发生变化,影响了洪涝灾害的成灾模式和发展趋势。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对黄河中下游流域洪涝灾害现状、降水丰枯周期变化、降水强度和频率等进行了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沙关系和凌汛形成机制,剖析了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脆弱性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黄河流域洪涝灾害发展有如下新形势:黄河流域洪涝灾害整体呈现加重态势;支流和小流域洪涝灾害态势严峻;"小水大灾"频繁发生,损失惨重;凌汛灾情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流域 洪涝灾害 水沙关系 凌汛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年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文 李伟 李耀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07-1014,共8页
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6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0~60d低频降水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征,大值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0~20d低频降水呈现整... 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6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0~60d低频降水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征,大值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0~20d低频降水呈现整体性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夏季降水普遍存在10~20d和30~60d的低频振荡,10~20d振荡强度整体上均强于30~60d振荡,10~20d低频振荡在旱涝年差异不显著.涝年30~60d低频振荡较旱年显著,涝年和旱年30~60d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不相同,同时涝年的30~60d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也存在差异.影响涝年30~60d低频降水的主要原因是低纬的低频振荡强度增强向北传播到黄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热源的低频振荡向东北传播与西太平洋热源的低频振荡向西传播在黄河中下游交汇.正常年份的低频降水主要受低纬低频振荡向北传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中下游 低频振荡 旱涝
下载PDF
三河与中国早期王都
5
作者 陈隆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1-28,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河内即今太行山东南麓为古黄河所环绕的地区,历史上为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河南指晋、豫两省黄河以南,周公在此营洛邑,即成周与王城,是周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河东、河南、河内三个区域既成相对独立区域,又以黄河相连接,为当时“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之地。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更替与发展壮大都没有离开过古老的黄河流域,从这个角度看,夏、商、周三代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不仅是黄河与黄河文化的馈赠,同时也把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黄河中下游流域龙山时代形成的文化成果为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始原。龙山时代之后不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的雏形——华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 黄河流域中下游 文化核心区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人骨眶上孔和舌下神经管二分发生率的调查与日本人起源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7
6
作者 谭婧泽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22,共9页
通过对两千余中国古代人骨眶上孔和舌下神经管二分形态小变异发生率的调查 ,探讨中国古代人群与日本古代人群之间的关系 ,支持日本渡来系弥生人与中国大陆古代人群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观点。
关键词 眶上孔 舌下神经管二分发生率 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日本人 起源 中国古代人 人骨
下载PDF
节气与农事
7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 1994年第1期2-2,共1页
立春(2月4日) 也叫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打六九头”,就是说冬至数九后,“六九”头一天立春。冬季结束,春季到来,气温逐渐回升,但不时还有寒潮或冷空气袭击,所以说“打春别欢喜。
关键词 农事 寒潮 “立” 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终雪 候平均气温 麦田管理 冷空气 消夜 中南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