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地图视域下的黄河书写
1
作者 李志艳 王遼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8-76,共9页
黄河书写是黄河流域特有的文学现象,从黄河书写的文学地图中得到的黄河书写时空规律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的变动。对黄河书写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黄河从自然实体升华成精神文化符号的过程,并且能从... 黄河书写是黄河流域特有的文学现象,从黄河书写的文学地图中得到的黄河书写时空规律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的变动。对黄河书写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黄河从自然实体升华成精神文化符号的过程,并且能从原点、历时和空间三个向度还原黄河文化体系的构成。对黄河精神的溯源同时也是对八十年代“寻根”文学的一种补充,体现了八十年代作家对精神文化根脉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也能借此反观当下的精神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书写 文学地图 黄河精神 “寻根”文学
下载PDF
文以致治与符号建构:近代诗中的黄河书写
2
作者 谢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5,155,共8页
近代诗中的黄河书写呈现出不同于古代书写的新事物、新理念、新精神,从审美取向来看,一扫前朝的纤弱之态,表现出高瞻豪健的美学旨趣,展示了一代士人自作主宰的创造意识;面对近代黄河灾难频发和清王朝治河制度的弱化,文化精英们揭示现实... 近代诗中的黄河书写呈现出不同于古代书写的新事物、新理念、新精神,从审美取向来看,一扫前朝的纤弱之态,表现出高瞻豪健的美学旨趣,展示了一代士人自作主宰的创造意识;面对近代黄河灾难频发和清王朝治河制度的弱化,文化精英们揭示现实问题、探究治理策略,将政治感受、变革理念融入黄河书写中,表现出文以致治的创作精神;基于西风东渐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他们借助黄河书写救国之志、爱国热忱以及中华自信,推进黄河作为文化符号的建构,彰显了黄河文明的精神价值。近代黄河诗篇有力拓宽了文学的题材内容,折射出晚清民初时局下黄河书写对政治的介入和对文化的建构,表达了近代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精神取向与审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书写 审美取向 创作精神 符号建构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期以来多民族文学的黄河书写
3
作者 杨建军(回族) 崔涛 《民族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共10页
新时期以来多民族文学的黄河书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流书写。黄河书写以民族化表达和跨民族言说,呈现黄河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黄河书写启发我们思考多民族文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有助于拓展中国河流文学... 新时期以来多民族文学的黄河书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流书写。黄河书写以民族化表达和跨民族言说,呈现黄河流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黄河书写启发我们思考多民族文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有助于拓展中国河流文学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 黄河书写 多民族文学
原文传递
从余光中的黄河书写看他的中华情意
4
作者 陶德宗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第6期50-51,共2页
以黄河为题材的创作是余光中诗文的一个重要系列,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两岸三地"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在海外华人世界也产生了广泛强烈的审美心理的对位效应,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普遍公认的名篇佳构。这种审美效应的形成,关键在于... 以黄河为题材的创作是余光中诗文的一个重要系列,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两岸三地"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在海外华人世界也产生了广泛强烈的审美心理的对位效应,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普遍公认的名篇佳构。这种审美效应的形成,关键在于抒情主体在抒情客体中倾注了一种强烈、深沉、绵长并略带苦涩的中华情意,并以此道出了普天之下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感和传达了海峡彼岸同胞及海外侨胞的共同心声。抒情主体与审美主体的情感在同一主旋律上的博动共振。遂使余光中那激荡着中华情意的诗文在文学边缘化的当下,仍能激起广大读者的审美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诗文 黄河书写 中华情意 审美共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